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9899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docx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docx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日益受到政府、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人们期望注册会计师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约束内部人控制、改善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注册会计师说“不”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会计信息失真比较普遍的情况下,说“不”,无疑是注册会计师能够顶住压力、坚持独立性的重要表现,是一种进步。

但是,如果没有保障注册会计师敢于说"不"的制度环境,说“不”将会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是否会充分考量审计风险,特别是盈余管理问题的潜在风险呢?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将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会计职业进步提供有草义的启示。

一、问题提出

在资本市场与会计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盈余管理问题引起了有关各方的前所未有的重视。

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社会功能。

但是,注重证据的会计职业却倍受责难。

一些人认为注册会计师没有能够发挥经济监督的作用,甚至认为注册会计师与管理当局共谋。

与此同时,洼册会计师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经常抱怨中国缺少一个良好的会计执业环境。

在深人讨论之前,需要明确两大问题:

⒈注册会计师究竟会不会充分考虑盈余管理的风险?

如果注册会计师充分考虑风险,那么,可以预期该注册会计师会考虑从高风险的审计项目退出。

诚如此,注册会计师的理性选择就能够实现各个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行业中的优劣排序,达到有效监督上市公司的目的。

这需要对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关系进行审慎分析。

⒉如果注册会计师充分考虑风险,坚持原则,他又能否被市场所承认?

简言之,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有保留的审计意见,该注册会计师的客户会不会丢失?

如果注册会计师说“不”,而客户又不能据此随意“炒”掉注册会计师,那么,注册会计师就不用担心丢“饭碗”,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这需要对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的元保留意见与后期的会计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

后文将以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核心,采用经验研究的方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在基本把握会计市场状况的基础上,尝试依据我国一些特殊的制度背景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

二、文献回顾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西方的实证研究文献和审计职业发展表明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最主要原因有:

⒈事务所因担心潜在的诉讼风险而拒绝继续审计,即诉讼执险观;⒉ 事务所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选择,出具“不清洁”的审计意见,而被客户解雇,即审计意见观。

具体的讲,圭要观点如下:

(一)诉讼风险观。

诉讼风险会导致事务所的变更,同时影响会计师事务所诉讼风险大小的因素有:

⒈ 盈余管理规模。

LysWatts认为通过应计利润额(Accruals)管理会计收益,会产生随意性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Accruals),可能导致较多的诉讼风险。

因此,公司盈余管理的规模越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诉讼风险越大。

DeAngelo对石油天然气企业的研究发现:

受会计准则的不利影响越大的企业比受影响不大的企业更有可能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她认为在会计准则产生的不利影响越大的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经理人员与注册会计师发生冲突的可能越大。

他们的研究都表明盈余管理规模会影响事务所的诉讼风险。

R讨如同的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了,当注册会计师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时,诉讼的风险较高,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该项目的可能性越大。

⒉ 公司的财务困境。

财务困境与客户错报的可能性正相关,因为这时客户才有动机去粉饰财务报表川。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公司破产,会计公司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投资者会通过申请诉讼赔偿来弥补损失。

相关的研究有:

Schwartz和Menon(1985)发现濒临破产、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更倾向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然而在他的研究中,“不清洁”的审计意见、管理当局的变化与事务所变更无关。

(二)“不清洁”审计意见观。

“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反映了客户与注册会计师的意见的不一致,然而在某种程度上“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往往反映了注册会计师较高的独立性。

Chow和Rice[6发现,收到“不清洁”的审计意见的公司在随后的一个审计年度更可能更换其会计师事务所。

他们的研究激起了学界的广泛的兴趣,之后审计意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一直是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

与之对应的另一研究主题则是,对收买审计意见(Opinionshopping)问题的研究,收买审计意见指的是在公司获得“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后,他可能会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转向其他注册会计师购买“清洁”的审计报告。

Smith发现在获得“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后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的139个样本中,仅有5例在变更后获得了“清洁”的审计意见。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收买审计意见的情况并不显著。

Smith指出,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签定业务委托书时,委托人并不知道注册会计师会给他什么样的审计意见,即客户可能的确会有收买审计意见的动机,但由于签约时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收买审计意见不一定成功。

大多的实证研究均未发现收买审计意见的证据,尽管如此,收买审计意见一直是证券监管部门、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

(三)交易成本观。

Johnson和Thomas认为事务所通过专业化发展路线能够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而客户的经济特性,如业务的复杂程度、分支机构的数目,随着业务的扩张不断变化。

一个最优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间的委托关系的确立需要使双方的交易成本达到最低,因此,事务所的变更是一个寻求最低交易成本的经济权衡过程。

此时,如果不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及客户均将承担额外的变易成本。

我们看到,风险因素、审计意见、双方的交易成本均会影响事务所变更,但实际上影响事务所变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会计市场份额的竞争、审计收费、事务所内部的管理、原来的审计机构丧失职业资格等等。

三、研究假设

(一)基本假设。

与西方的市场不同,中国证券市场和注册会计师职业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仍处在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差别。

⒈ 风险不同。

源于厄特马斯主义的发展,西方的会计公司往往面临着大量的委托人以外的第三方利益关系人的诉讼,而且这类诉讼往往以会计公司进行经济赔偿而告终。

我国从事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需要有监管部门的资格认定,因而,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主要风险是监管部门吊销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资格。

基本上不存在第三方利益关系人诉讼,诉讼风险也不应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因素。

⒉ 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会计市场高度集中。

而我国,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普遍偏小,市场非常分散,导致会计市场中的低层次竞争非常激烈。

在这样的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勇于说“不”,直接的后果可能是客户的丢失。

所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决定了,独立性高的事务所,一旦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其被更换的可能性更高。

MarkDeFond,T,J。

Wong和ShuhuaLi发现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性提高的同时,“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反而降低了,审计独立性提高与会计市场相背离。

⒊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化程度不高,能够在某一领域,如独特的内部控制审计、特殊行业审计等,形成自己特色的会计师事务所还不多。

因而,我们认为专业化特征不会成为影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主要因素,正由于中国会计职业发展的特殊背景,我们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在下一年度更换注册会计师的可能性越高。

(二)竞争性假设。

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盈余管理导致注册会计师变更的影响是积极的。

在成熟市场中,市场机制能够自动选秀(Self-sorting),独立性高的注册会计师会主动放弃高风险(包括盈余管理风险),导致低风险的审计项目向独立性高的大会计公司集中。

因而,规避盈余管理风险是导致西方注册会计师变更的重要原因。

盈余管理也是中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只不过,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会计职业不成熟、财务分析师行业发展滞后以及特殊的发行审核制度安排等原因,会计信息失真较严重。

中国资本市场中有较多的刚性制度规定,如配股资格、特别处理(ST),盈余管理更容易识别。

也正因为我国证券市场机制不完善,可以预期自动选秀的市场功能将很难发挥作用。

结果,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就可能没有被我国注册会计师充分考虑到。

因而,可以预期盈余管理变量不是当前环境下导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弱基本原因,盈余管理变量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变量也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关系。

四、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公告数据主要来自中国证监会确定的证券信息公开披露网站——巨灵信息网()。

在剔除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公司、金融类公司、基金等之后,我们总共得到1999、2000年两个年度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12家。

其中2000年度样本中,哈尔滨祥源、北京中庆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出现大量的客户流失,共12家。

我们认为,个别会计师事务所大量客户流失可能与事务所的内部管理等有关,但具体原因不详,因而,予以剔除。

剔除这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后的样本公司数为34家,其中,深圳23家,上海11家。

这私家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公司构成样本组。

为对照研究,我们还按随机原则从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中分别抽取23、11家公司组成一个控制样本组。

所涉及的公司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扒《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

(二)操作变量

⒈ 因变量。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AC)为因变量,表示上市公司是否变更其会计师事务所,如果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则设定为1;如果是控制样本则设定为0。

⒉ 主要解释变量。

审计意见的类型(OP)。

由于注册会计师可能在应该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甚至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时妥协于客户的压力可能以“无保留加说明段”来代替,因此,模型中无保留加说明段、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均为“不清洁”的审计意见,仅末加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即标准无保留意见,才为“清洁”的审计意见。

当客户收到“不清洁”的审计意见时,OP为1;反之,则为0。

⒊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主要考虑盈余管理和规模等因素0。

(1)盈余管理。

可以用很多方式去表述盈余管理,但我们关注的核心是应计项目和线下项目(损益表中营业利润以下项目)中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

应计项目内生于权责发生制会计。

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公司的净利润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额两部分组成。

现金收益通常被看成“硬”收益,操纵的空间比较小。

但应计项目不同,它既可以通过会计程序实现,如坏帐准备计提政策选择,也可以采用契约的方式,如提前或延后票据出票时间、改变交货方式等等。

在实务中,通过应收帐款、存货项目管理盈余的行为比较普遍,因此,在我们主要通过存货和应收款项所产生的应计项目差额来近似模拟上市公司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盈余管理。

相关的计算公式为:

AARt=(ARt-ARt-1)/REVt

其中:

Art、Art-1、REVt分别为t期末应收帐款余额、t-l期末应收帐款余额、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

INVt=(INVt-INVt-1)/REVt

其中,INVt、INVt-1、REVt分别为t期末存货余额、t-1期末存货余额、t期的主营业务收入。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也可以通过线下项目即非核心收益(率)来度量。

这里定义的非核心收益主要包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补贴收人等。

也就是说,公司可以通过投资、联营、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甚至政府补贴等方式管理盈余。

这其实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非核心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NCRt=t期的非核心收益/期末的净资产

(2)资产规模(zZC)。

在西方的实证研究中,资产规模经常作为政治成本等的替代变量。

我们认为,资产规模是企业风险的另一种表述。

一般地讲,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等方面的波动性就越小。

为降低风险,减少利润波动,资产规模大的公司可能更乐意与会计师事务嚷维持稳定的关系。

更进一步讲,公司规模越大,可能意味着公司业务与管理更加复杂,公司变更事务所的成本越高。

因而,我们预期公司规模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呈负相关关系。

在模型中,ZzC用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

(二)检验模型。

根据前面讨论,我们设计如下研究模型(模型A):

ACt=α+β1Opt-1+β2AARt-1+β3AINVt-1+β4NCRt-1+β5ZZCt-1+ξ

为了防止主要解释变量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出现自相关问题,特对其他自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的关系做回归检验。

模型如下(模型B):

OPt-1=α+β1AARt-1+β2AINVt-1+β3NCRt-1+β4ZZCt-1+ξ

五、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一显示,"抉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样本组)中,“不清洁”审计意见比例、应收帐款、存货项目的盈余管理均高于控制样本,用非核心收益率代表的盈余管理则低于控制样本。

两组的资产规模大致相当。

(二)研究结果。

将样本组和控制组的全部公司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本进行回归检验。

表二列示了采用逻辑(Logistic)回归方法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

该表显示,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正相关,审计意见类型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193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

就是说,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前一个年度出具了“不清洁”审计意见,公司在随后的年度就越有可能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这与我们的假设是一致的。

应收帐款和存货等两大应计项目也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则正相关,但没有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

非核心收益的规模的系数与预期的符号相反。

原因可能在于,从1997年开始,上市公司大面积实施资产重组。

结果,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

表一描述性统计表

组别

变量样本组(N=34)控制组(N=34)

平均数中位数平均数中位数

“不清洁”审计意见比例0.41180.00000.20590.0000

应收帐款变化率0.52500.08520.36700.0648

存款变化率0.0153-0.0052-0.0428-0.0009

非核心收益率0.04190.01010.05980.0514

总资产规模(亿元)2.30462.31342.27392.3662

突出的问题特别明显。

这引起了证券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监管部门随即就主营业务变更、债务重组、补贴收入、股权投资等问题做出规定。

随着这些规定的出台,1998年以后的非核心收益大幅下降。

问题在于,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在此之前的主营业务可能更不突出,或者说非核心收益所占比重更大,在各种新的治理政策出台后,收到“不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的非核心收益的下降幅度可能更高,导致实证检验的结果与预期符号相反的现象。

也就是说,盈余管理所产生的风险因素所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竞争性假设没有被证明

表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逻辑斯蒂回归)

模型A

自变量预期符号系数P值

截距?

-0.06940.9310

审计意见类型+1.19310.0486

盈余管理变量

应收帐款项目的应计利润+0.40190.1636

存款项目的应计利润+0.86510.2065

非核心收益率+-3.67570.2266

资产规模--0.11300.7379

N

P-value68

0.2481

注:

**:

在5%水平上统计显著

注:

模型A主要解释被解释变量一一后期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否与前一期的“不清洁”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变量等因素有关。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资产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尽管与预计的符号一致,但是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此外,我们也检验了审计意见类型变量与三个盈余管理变量及资产规模变量的相关关系(表三)。

结果显示,给定的盈余管理变量及资产规模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这个结果的解释意义在于,注册会计师没有针对盈余管理问题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它同样表明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

表三“不清洁”审计意见与其他控制变量之关系分析表(采用逻辑斯蒂回归)

自变量预期符号系数P值

截距+1.76770.0470

盈余管理变量:

应收帐款项目的应计利润+0.17440.6006

存款项目的应计利润+1.40310.1073

非核心收益率+-0.59900.8372

资产规模_-0.39520.2601

N

P-value68

0.2706

注:

模型B仅仅说明模型A中的主要解释变量一一"不清洁"审计意见与其他变量是否存在所谓的自相关问题。

模型B本身仍具有一定的解释意义。

六、发现、阐释与建议

(一)研究发现。

本文运用控制样本的方法,采用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了1999、2000年34家公司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与次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前一年度的“不清洁”审计意见变量成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这家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在后一审计年度就被客户炒扰鱼!

这就是注册会计师说“不”的代价。

本文的研究同时发现盈余管理风险变量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不具备显著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并没有因为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而主动解除审计契约,规避潜在的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没有充分考虑盈余管理的风险,也通过盈余管理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表现出来,诚如前述。

我们的基本结论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不清洁”审计意见本身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基本原因,而公司盈余管理导致的潜在的诉讼风险却没有引起注册会计师的足够重视。

(二)现象阐释。

首先,我们从公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视角来分析。

在我国,由于长

期以来,证券发行审核中采用计划指标制和额度制的做法,公叫取得额度是成功募集低成本资金的关键所在。

这导致上市资格本身在一定意义上就具有“壳资源”的性质。

为了维持这种资格,避免被摘牌,或者为了进一步配股融资,募集更多资金,上市公司必须达到特定的盈利标准(如净资产收益率达到0%、10%以上),这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比较普遍。

此时,如果注册会计师坚持独立性,出具“不清洁”的审计意见,客观公正地披露上市公司存在的盈余管理风险或其他风险,那么,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很可能引起证券监管部门的关注,上市公司可能因此而招致惩处。

虽然,监管部门为维护证券市场长远发展需要注册会计师说“不”,但上市公司则不需要注册会计师说“不”。

更进一步,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决定注册会计师聘任的是公司股东大会。

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向投资者公开披拓审计报告,作为沟通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同时是约束公司管理当局行为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

由于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东缺位问题,导致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

会计师事务所聘任与解聘实际上也是由公司内部管理层来决定。

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致使会计师事务所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出具审计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注册会计师说“不”,被解聘的概率就大了。

我们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公司盈余管理导致潜在的诉讼风险没有引起注册会扦师的足够重视,主动从高风险审计项目退出呢?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我国的会计市场问题。

截至1999年12月31日,中国境内共有上市公司945家,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103家。

也就是说,平均每家事务所拥有客户不到10家。

最大的事务所也只拥有42家上市公司客户。

问题是一些事务所实际上只有一两家上市公司客户,甚至没有上市公司客户。

在这种状况下,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竞争异常激烈,削价竞争、给回扣等不正常的手段就自然滋生。

道理很简单,每一家事务所都要为生存而“折腰”。

为了生存,部分事务所可能会不顾审计风险,接纳高风险审计项目。

又因为担心说“不”后被解聘,因而,面对部分上市公司比较突出的盈余管理问题,仍然出具“清洁”审计意见。

最终,导致盈余管理变量与审计意见类型变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政策建议。

随着市场化和人世步伐的加快,加快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刻不容缓。

但是,本项研究和相关分析显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缺乏良好的执业环境:

一方面,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普遍、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独立执业的基础,造成了注册会计师没有能够成为所有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代言人。

另一方面,会计市场低水平的恶性竞争致使注册会计师不能挺直腰杆,勇于说“不”。

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间题,必须为注册会计师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精心哺育其成长。

一方面,需要逐步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为注册会计师独立执业创造制度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遏制恶性竞争,尤其要加大对随意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公司的查处和监管力度。

此外,为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会计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提高会计市场的集中度,需要大力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重组和改造。

我们相信,随着执业环境的改善,注册会计师职业一定能够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起到捍卫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更大作用。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