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703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小学数学重叠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脑筋急转弯

师: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去了,这是为什么?

生答:

因为是爷爷,爸爸,儿子3个人

师小结:

爸爸在这里的身份重叠了。

他既是爸爸又是儿子。

(设计意图:

通过“脑筋急转弯”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引入方式,高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师:

小明的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不约而同的都买了一袋子水果。

爸爸买的:

香蕉苹果桔子梨4种

妈妈买的:

甜瓜苹果香蕉3种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采用这种学生熟悉或亲身经历的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

(二)引入新课

1、引发认知冲突

师:

爸爸妈妈一共买了几中水果?

生看表口算

生1:

4+3=7(种)

师:

你们同意吗?

生2:

不同意。

因为香蕉和苹果重复了,实际上只有5种。

三、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策略分析

师: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名单,才发现有2种水果重复了。

可你们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两种重复了吗?

师:

那你们能想一个办法,也用两个圆圈表示,让别的同学一眼看出哪两种重复,甲袋子还是4种,乙袋子还是3种。

2、动手操作

3、探究方法

(1)选出几种不同方法的作品展示,说一说设计意图,你是怎么想的?

(2)预设作品:

甲袋子乙袋子

桔子苹果甜瓜苹果

香蕉梨香蕉

PPT演示韦恩图。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合作,重新设计表格等活动,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构建的成就感。

(3)比较感悟

师:

看到这个图,你有什么发现?

师:

这个图和之前的表格相比,哪个好?

好在哪里?

生:

很清楚。

师:

哪部分很清楚?

生:

中间的部分。

(3)认识韦恩图

师:

这种图叫韦恩图。

PPT介绍韦恩图。

师:

其实早在1881年一位英国的逻辑学家就发明了这样的图,于是我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图,叫做韦恩图。

师:

那么,你能看懂这张图吗?

PPT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根据涂色区域正确表述各部分的意义。

总结:

看来有些数量不仅可以用统计表、统计图、线段图表示,还可以用韦恩图表示。

4、掌握算法

师:

根据韦恩图,你能列式计算出一共有多少种水果吗?

(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方法:

(1)4+3=7

(2)2+2+1=5

师一一板书。

并叫学生说说各算式的意义。

5、优化算法(第一种算法)

师:

你觉得这几种方法哪种比较容易理解,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多种计算方法,并通过理解其算理,自主优化重叠问题的基本算式)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谈谈收获

师:

今天我们研究了重叠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讲。

师:

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重叠现象,课外可以自己观察、搜集重叠的内容,与同学交流。

 

《重叠问题》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

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但是,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个集合图,而本节课所要用到的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并没有接触过。

基于此,我把知识的原点定位于两个独立的集合圈,没有采用教材例1统计表的呈现方式,从两个并列的集合圈引发学生的探究,更符合学生的学情。

《重叠问题》教学效果分析

一是把“解决问题”作为整节课的教学线索。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语),正是因为遵循了“课伊始,问题出现,激起学习动机——课进行,问题发展,推动自主建构——课终了,问题又现,引发新的挑战”的教学思路,所以自始至终学生对数学学习都十分投入,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热情与数学智慧。

二是把“数学化”活动作为整节课的重点环节。

与有的教师强调通过肢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学生的活动感悟不同,更注重数学层面思维活动的质量,因而课堂之上洋溢着浓浓的“数学味”。

这对那些“花架子太多实效性不够”的数学课堂很有借鉴意义。

三是把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十分重视发展学生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展示信息、表达信息能力,注意培养学生面对信息时所应具有的理性态度和科学习惯。

让人尤为称道的是,这一切都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使韦恩图的教育功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这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可谓弥足珍贵。

《重叠问题》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的内容。

集合的知识体系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所以集合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

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重叠问题》评测练习

1、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

全班有多少人?

(先画出韦恩图,再解答)

2、两根竹竿各长230厘米,接头处长50厘米,井深与接起来的竹竿一样长,井有多深?

(先画出韦恩图,再解答)

3、奖品盒1中有4种奖品,奖品盒2中有3种奖品,问两个奖品盒中可能一共有几种奖品?

小协镇中心小学

数学评课记录表

科目

数学

授课人

课题

《重叠问题》

授课班级

4.1

授课时间

星期一

第5节

整理人

王惠

评课人

安慧安玲王惠张婷婷周志华安广菊

一优点:

1、教学目标的把握较适度。

栾老师整堂课也就是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韦恩图,通过设置情景来引发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经历探究并获得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整堂课学生学得都比较自然和轻松,教学目标达成度较理想。

2、教材的处理和取材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本节课中,栾老师并没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统计表,而是从学生喜欢的日常情景出发,到提出问题,引起认知矛盾冲突,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降价了教学的难度,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并且取材内容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感兴趣,这样学习是有生活基础的,有现实意义,更是有动力的。

   

3、借助活动,让数学思想方法实现“感悟—→建构”。

韦恩图的探究过程,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点:

在集体智慧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韦恩图的雏形,韦恩图的模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有意地制造矛盾实现预设中的有效生成,然后利用韦恩图的形式来解决重叠问题。

到此,学生在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中已经初步理解了韦恩图的本质意义,教学的重难点基本得到了突破。

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

各部分各代表什么?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最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

总之,栾老师通过“分类”感悟“集合”,通过重叠的事实,建构“交集”;通过解读,理解“交集”;最后通过列式,概括“交集”。

二、不足

1、语速过急,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

2、注意要面向全体,师生、生生评价还不到位。

3、练习可否再多些、再深入些。

 

《重叠问题》课后反思

“重叠问题”以前是属于数学兴趣课的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而现在是放在数学教材里,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学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

在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如何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叠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

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于是,“借助直观图”成了我这堂课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策略。

那么如何“借助直观图”呢?

课堂初创设情境:

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问题,再解决问题。

《重叠问题》课标分析

本节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通过自主探究、操作实践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整理图表活动,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获得数学学习体验。

2、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韦恩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