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591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docx

《《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docx

《灵韵》开发与实施总结

济南市长清区五峰山街道中心小学

《灵.韵》课程开发与实施成果报告

学校课程开发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情。

学校课程直接指向本校学生发展中的个性、特长、兴趣和发展中的不足、缺陷,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

通过开发学校课程可完善学校办学的个性、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五峰山街道办事处一所中心小学,几年来通过多方投资及各级领导的关注,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为教育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我校从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充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年轻化特点,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将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课程。

现将学校课程《灵·韵》的开发与实施总结如下:

一、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分析

五峰山峰峦叠翠,古木参天,云生仙洞,泉涌石罅,景色清幽,是长江以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被道家佛门视为风水宝地。

现主要遗存有皇宫门、玉皇殿、碧霞殿、真武殿、九莲殿、三元殿、朝阳洞、青帝宫等。

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浑然一体,至此全忘城阙之杂念,顿悟天地之纯真,实为清心涤滤的人间仙境,古时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上五峰始知清幽”之说,被誉为“齐鲁仙境”。

五峰山位于长清区中部。

山峰自西而东以此为群仙峰、志仙峰、会仙峰、望仙峰、聚仙峰,五座山峰而得名,属泰山山脉,主峰海拔395米,山峦绵延,苍翠蓊郁,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世人曾把泰山、灵岩、五峰山并称“鲁中三山”。

五峰山将秀、幽、奇、古集于一身,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和古代文化的光辉。

神奇的山水,众多的文物,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除吸引天南海北游客之外,还成为影视剧重要的外景地。

自1985年以来,就有《八仙过海》、《少年特工》、《水浒传》、《甘十九妹》等二十几部影视片在此拍摄。

这几年来,五峰山加快了景色的恢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造福于人类的共同创造更使这一旅游胜地熠熠生辉。

渐渐有了“齐鲁仙境”的美誉。

五峰山有自然、人文景观213处,名泉13处,内外有八景,景景生辉,处处生情,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浑然一体,以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丰富的旅游景观。

街道办事处以旅游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了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以地理优势拉动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们生长在五峰山脚下,目睹五峰山的自然景观,感受人文文化的熏陶,对五峰山的表面有了大体了解,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五峰山的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积淀知识,更加热爱家乡的这片热土。

我校将致力于五峰山为主题的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我们旨在通过这项实验调查、探索,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感受家乡的魅力,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促进学生切身体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生成。

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现代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学生参与调查、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审美能力,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学校。

通过《灵·韵》的开发,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扎实开展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新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二)、学生资源的分析

学生生在五峰,长在五峰,每年春节还必到五峰山一游,对五峰山的喜爱溢于言表。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走进五峰山实地考察,进行问卷调查,广泛采访,加强小组合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收集的资料加以整合,并能有创造的开展各种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各种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三)、教师资源的分析

我校教师44人,小学高级教师12人,小学一级教师32人,专科以上教师44人。

平均年龄33岁。

全体教师有一丝不苟、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作风;恪尽职守、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群策群力的精神。

特别是有一支年富力强、懂业务、精神充沛、充满朝气的青年教师。

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造就了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先辈和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蕴育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实奉献、诚信笃学、人本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

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乘着我国进一步课改的东风,我们学校必将越办越好。

(四)、学校资源分析

学校占地44亩,建筑面积4461平方米,其中教学、办公综合楼面积3456平方米,其他用房1005平方米,能容纳1000名学生就读,且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活动区,分区明确,功能齐全。

学校注重了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设备的投入,投资50余万元,建立微机室一座,拥有微机54台;多媒体教室;配备完善了标准较高的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劳技室等。

为各教学班安装了空调,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增添了后劲。

学校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展示舞台。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目标

(一)总目标

调查分析校内外课程资源,结合实际,编制学校的课程方案,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设置。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具体目标

1、低年级学生了解五峰山的山、泉、文物、景物等名称出处及旅游价值,能向他人简单介绍五峰山。

2、中年级学生在了解五峰山的山、泉、文物、景物等名称出处及旅游价值,能向他人简单介绍五峰山的基础上,习作游记并对旅游的发展提出自己地见解。

3、高年级学生要求对五峰山有全面的了解,能向游人介绍五峰山的各景点状况,习作介绍、赞美五峰山的文章、诗篇。

三、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

按“与义务教育教材相配合、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与实际运用相促进”的原则开发《灵.韵》学校课程。

(一)、自主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以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意愿,自主选组。

合作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灵活性原则

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需求而定,使学生个个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践性原则

放手让学生实地调查,搜集资料,整理归纳,切身体验,淀积自己的知识经验。

(四)、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多元化,内容广泛性,时间空间广阔性,评价的差异性。

(五)、发展性原则

向学生提出高的而力所能及的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一种努力的势头,从而使他们更快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

四、课程开发实施的策略

(一)、学校充分发挥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动作用。

我们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中层干部以及校骨干组成,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研讨,分配任务去搜集有关五峰山有关素材,加以整理,供教师指导学生选读,校长亲自实地拍照,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二)、通过校本培训教研等方式,提高相关教师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的能力,以及组织开展课程的教学活动的能力。

学校课程得以正常开展,首先要使教师们掌握学校课程的特点,提高教学技能。

每个阶段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

这样,教师们通过学习为开展实施学校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利用学校自身资源及周边农村的乡土资源,进行实践。

充分运用实地观察、走访调查、上网搜索、亲身实践等方式,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访当地老人,了解风土人情及民间传说,获取了大量的关于自己家乡的信息。

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了解五峰山的历史,调查五峰山的现在,展望五峰山的未来,学生无形之中普遍接受了“爱家乡”的教育及“感恩教育”。

(四)、学习、活动过程突出精彩纷呈。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利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以通过辩论、学生授课,演讲、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举办“我爱家乡摄影展”,做家乡优秀小导游、小记者、广播员等以及唱家乡,夸家乡等活动。

增强学生对五峰山的热爱,并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很好的教益。

五、《灵·韵》课程的结构及内容

(一)、《灵·韵》课程开设的内容

1、仙境预览:

绿野仙踪、四季沐歌、追溯历史

2、山之灵气——景:

仙境的特色、一天门与天泽松、更鸡桥与迎仙桥、洞真观里名树多、秀丽五峰、五峰山森林公园、五峰山外八景、莲花洞、青帝宫。

3、山之灵气——泉:

清泠泉。

4、探寻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

5、美丽的传说:

五峰的由来、更鸡桥的传说、五股穿心柏的来历、五叶松的由来、十三太保的故事、碧霞宫的传说、迎仙桥中的小青龙、玉皇大帝的传说、三官大帝(三元殿)、“顺治出家,康熙寻父”的故事、莲花洞佛像的传说。

6、丰富的物产:

水果之冠——大樱桃、千亩明陵杏园、冰山一角。

7、五峰诗韵:

游五峰山记、题五峰山、五峰八景、杂诗八首。

(二)、课程结构设置

本课程的设置是与国家课程并存的重要的课程体系,将作为我校的必修课程设置,挖掘其人文因素,使学生更加熟悉五峰山、热爱五峰山、感受五峰山的神奇、富有和魅力。

1、课时安排:

各班每周一节课,课时为40分钟。

2、教学形式:

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多种学习方式、探究途径。

低年级以认知自然景物为主,感受五峰山的奇、美。

中高年级以小组合作、探究实践为主,感受五峰山的文化内涵。

六、学校课程《灵·韵》的评价

制定了学校课程《灵·韵》审议制度、学校课程《灵·韵》评价制度、学校课程《灵·韵》奖励制度,教导处负责整理教师、学生资料及作品,归类存档。

学校领导定期深入课堂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及时给予评价。

对《灵·韵》课程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一是学生参与程度,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评价。

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最后把这4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具体办法:

1、各小组分头实施,学校定期检查。

2、定期不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论坛活动,交流学习情况,及时总结经验。

3、对任务完成的学习型小组,个人进行表彰并记入教师量化评估中。

4、学期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上交相关资料,写出总结报告。

(二)、对学生的评价具体办法:

1、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2、学习效果:

《灵·韵》学校课程采用书面作业、行为观察、调查探究、总结归纳的方式。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态度、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价,可分为A、B、C等级评价。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参入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方法。

学生成果展示可通过评选手抄报、优秀习作、优秀导游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七、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1、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徐泽国

副组长:

涂美利周培芳

成员:

王长亮宋黎立孔祥君房玉祯李晨菲王洪燕

2、学校课程开发审查委员会:

区教研室领导:

李全红王兰华王桂芹田广瑞

3、学校课程研究、指导小组:

徐泽国涂美利周培芳

4、顾问:

朱纪军(五峰山管委会主任)

李森水(五峰山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二)、人员职责

1、校长定期召开交流会,掌握和了解学校课程的落实情况,为教师提供指导。

2、聘请区教研室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传授宝贵经验;

聘请五峰山管委会领导莅临我校,为课程的编撰提供资料并加以审查。

3、教导处、教研组积极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负责协调教师安排组织实施教学、落实好计划中的各项工作。

4、总务处保证课程开展的必要经费、器材。

5、管理网络

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德育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课程教师

6、运作流程

动员——制定计划——选择研究内容——进行备课活动教学——进度设置——分组活动——整理资料——成果展示交流——评估小节

八、、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思与建议

按照新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要求,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为立足点,促进我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受到熏陶和教育,激起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为出发点,而编写了学校课程《灵·韵》。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了他们顽强坚定、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也增强了学生的调查研究,团结合作,乐于分享的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有很多新发现,也遇到很多的困惑。

《灵·韵》是富有本土色彩的学校课程,每个五峰人都以生在“齐鲁仙境”引以为傲,但更多的时候们的感情也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而《灵·韵》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立足于《灵·韵》,但却不拘泥于教材,开放课堂,让学生真正走进五峰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前进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曲折,而这些曲折也正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灵韵》教学的开展也是如此,有收获也有疑惑,具体如下。

(一)、 教学过程避免“两极化”。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指导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学校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尤其是《灵·韵》具有浓厚本地色彩的学校课程。

在起初的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而不知所措,有的课程如语文学科般要赏诗读句,有的课程又如杂志般只能平铺直叙。

最初教学时活动很少,只是在课堂上一问一答,循规蹈矩。

结果两节课下来,学生就兴味索然了。

经过不断的摸索,领会,感觉应该让学生放开去调查研究,积极分享。

但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课堂中只是由小组长负责活动,到活动结束时,教师才与学生一起分享活动“成果”,这样的结果是让同学们在一片“热闹”之中走出课堂,但获得的知识却零乱索碎,不系统。

如何找到一个“教学平衡点”,这是在教学之初思考的最多的一个问题,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学生谈心、让自己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确立了活动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而不乱,教师有的放矢。

基于这一点积极改变教学措施,在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真正担当“朋友”的角色,在他们开展调查活动时为他们提供建议和方法,而不是始终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保证他们的安全,放开手脚让他们主去的探寻,调查,自我感受。

在同学们课堂展示时,更积极鼓励他们针对自己的搜集的资料自由发言,天马行空去想像,表达。

在这一放一收的过程中,让课堂不再零乱,更不再兴味索然。

《灵·韵》学校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亲身体验,积极调查研究,发现自己家乡的美好,从而激发观察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形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

在活动调查与课堂分享的教学模式中更容易让学生学会观察与发现,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合作探索,创新发现的能力。

(二)、 搜集资料途径多样化,最大化,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能形成团结合作,分享成果的能力。

《灵·韵》的教学面向本土的农村学生,因为各方面的限制,而限制了他们搜集资料的方式。

很多学生家中还没有网络,学校图书馆可借阅的相关资料更是少之又少。

发现这些问题之后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让同学们搜集资料的途径多样化,最大化。

每个班级在安排学习小组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把家中有网络的同学平均分到各个小组,保证每一个小组内都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帮助学生学习。

2、积极鼓励学生去走访调查村中的老人,向他们探寻五峰山最原始的故事与传说,获得最直观,最富有历史色彩的资料。

3、到马庄大集时,积极鼓励学生去人群中调查走访,不仅获得资料,还能锻炼同学们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能力,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能全方位的搜集资料,掌握资料,为课堂学习增加深度与高度。

(三)、积极与五峰当地一系列社会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

《灵·韵》的出发点都是以了解家乡为出发点,在了解,调查,研究的一系列的主题探寻活动中,丰富学生知识,陶冶学生情操,感受家乡的魅力.每个年级每个学年开展四次调查研究的主题活动,主题内容包括感受家乡的美景,体验丰富物产,感受五峰诗韵。

其中根据课程安排五年级以感受家乡的美景为中心,六年级以体验丰富物产,感受五峰诗韵为中心。

在调查研究之后还要配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升华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2012至2013学年里,开展了“我与五峰山的故事”演讲活动、“走进五峰山”国画比赛、“美丽五峰山”摄影比赛、采摘大樱桃与玉杏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以当地相应活动为依托。

例如:

樱桃和玉杏采摘就在五峰举行每年一度“樱桃大采摘”时带领同学们去体验感受。

不仅组织他们采摘,还组织他们积极调查当地种植户的种植心得,采访外地来采摘的人们的感受,让他们对五峰的物产有更为贴切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素养,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灵·韵》的热情,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促进学生切身体验,形成一种成就感与自豪感,从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从而培养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现代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四)、积极与学校其他课程相整合,努力做到《灵·韵》与学校其他课程的整合,让《灵·韵》真正内化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所在和内心深处。

《灵·韵》不单单是一门学校课程,它更像一个连接学生与家乡的纽带,浓浓的乡情无所不在。

基于这一点,更应该让学生对《灵·韵》的学习深化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积极与学校其他课程相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与美术,语文、其他学校课程等进行了多次联合教学活动。

其中与美术课联合举行了多次美术比赛,由《灵·韵》课确定主题,再在美术课上以这个主题进行创作,美术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指导,最后统一进行评比。

与语文课联合举行了演讲活动,由语文教师组织安排“我与五峰山的故事”专题作文课,然后再在《灵·韵》课上进行比赛展示活动。

而且语文教师多次组织与五峰山相关的作文课,再由《灵·韵》教师择优选择,修订成册。

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刊登在“书刊”上时,高兴的心情不溢于言表,大大培养了学习《灵·韵》与写作文的兴趣,一举两得,一石两鸟。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经常鼓励他们多与学校其他学校课程进行整合。

例如学习《洞真观里古树多》一课时,鼓励同学们可以用粘贴画的形式把银杏树粘贴出来。

在学习《清泠泉》时,鼓励同学们用剪纸的形式进行创作。

让《灵·韵》课与其他课程相互依存,不仅可以促进课程共同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和提高,从而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大力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五)、学生创造的潜力无限,不要用主观的眼光评判学生的能力。

学生往往会带给教师很多的惊喜,这一点虽然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有体会,但在《灵·韵》的教学中的体会却尤为深刻。

在《灵·韵》课堂教学中经常让同学们写一写,画一画来表达他们对五峰美景,物产的热爱之情。

在最初看到同学们的创作的作品时,可以用目瞪口呆来形容当时的情形。

很多同学用儿童画和国画来表达对美景的喜爱,更有同学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对自己家乡的依恋。

难能可贵的是他创作的水平超乎了老师的预料范围。

这也让教师更加坚定了与学校其他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思路。

同时,教师还乘胜追击,把同学们创作的优美的诗句整理成册,让同学们传阅,让他们有一种“原来我也可以做诗人”的心理暗示,为语文学习和灵韵学习起到双重的促进作用,何乐而不为?

教师在这个时候只要积极的鼓励,支持他们,不要用自己主观的眼光来评判学生,要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去探索,创新,并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为他们的学习真正起到一个指引者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灵·韵》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上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还要有很多的困难要克服,但只有怀着一颗相信学生,不断探索,永不放弃的心,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