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02536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docx

《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docx

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

2011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高一语文

试题精粹

04-232147

2011学年许昌市五校第四次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

许昌县三高审题:

襄城高中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2.本试卷备有答题卡,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甲必做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

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

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

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我不知道。

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

不过,践行什么呢?

是修习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

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

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

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

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

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

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

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

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

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

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的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

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

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

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是“‘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百家讲坛”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成了“国学”的讲坛。

B.“百家讲坛”号称“百家”,从数量上可以保证。

C.“百家讲坛”的讲者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D.“百家讲坛”貌似在布道,实则在娱乐。

2.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B.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所以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证明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但作为学术而言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

C.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颠覆,也很难颠覆。

D.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的确困难。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真正“百家”。

B.在第二段中,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于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呵护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

仕隋为虎贲郎将。

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

通曰:

“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

”帝叱之,通进顿首曰:

“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

”帝寤,曰:

“朕不明,乃至是。

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遂皆以减论。

擢左武卫将军。

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

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

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

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

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

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

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

通每战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

通势蹙,或说之降,曰:

“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

独有死报尔!

”每自摩其颈曰:

“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

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

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

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

“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

”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

“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

”众皆舍兵。

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

“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

”遂被禽,送长安。

帝劳曰:

“何相见晚邪?

”泣曰: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帝曰:

“忠臣也!

”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新唐书·列传十四》节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旌:

表彰

B.文帝命覆陇西牧簿覆:

遮盖

C.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竟:

最终

D.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简:

选拔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3分)

A.①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线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

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

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D.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

(1)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

(4分)

答:

(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6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11分)

天津桥春望

[晚唐]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注:

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

上阳:

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

8.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简要描述。

(6分)

答:

9.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王禹偁《黄州竹楼记》)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3),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的《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任选其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不倒树司玉笙

那是双小手。

那双小手捧着一本打开的教材……

蛮七叔看见那本书晃到跟前,一个稚嫩的声音从冰冷的空气中浮起:

“老师,这个拼音印错了,‘花果’注成了huagou。

“这孩子--课本上咋会错呢?

“是错了……”课本再举,几乎碰到了他的鼻尖。

蛮七叔将眼瞪大,视线拐向被教材挡住的那张秀气的透着天真的脸。

干裂粗糙的手与冻得萝卜似的手指相撞,一股凉意迅即成了颤儿闪遍了全身--他在这儿教了近三十年的小学,还是头一次遇上学生“挑刺”,且是个女孩子。

这令他很难堪:

一张张简陋的“课桌”后,二十几双眼睛都亮了。

“教材上还会出错么?

”蛮七叔自言自语地道。

接了那教材,拿到门口处细看。

看了一会儿,又查查翻得烂糊糊的字典,说:

“是错了……”说罢,他便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

咳着,他的身子弯成了一棵树。

女孩儿叫玲子,是邻庄的。

玲子每天背着个打补丁的书包早早就到了,扫地擦桌子。

鞋上老沾着泥巴。

蛮七叔带了三个班的语文课,还兼班主任。

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偏爱,尤其是玲子。

见了玲子,心里还生成一种莫名的感觉,带出三分不安,好似欠了她什么。

借口奖励,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钱都是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抠出来的--他还是民办教师。

玲子上到五年级,家里人不让她上了。

开学几天不见玲子的影儿,蛮七叔倒坐不住了,便买了一个书包、一杆钢笔去玲子家。

进了院,蛮七叔四下里瞅瞅,问:

“玲子呢?

“下河放羊去了……”玲子娘见蛮七叔还夹着书包,脸上就起了一片红:

“女孩子家,不当睁眼瞎就中,再上还不是这?

“不让她上,不怕毁了她?

“有啥法儿?

光学费一个孩子一年下来就抵一只羊……”

蛮七叔说:

“让她上吧,俺想想办法……”

听得一阵儿羊叫唤,大大小小七八只山羊串着对儿涌进院子。

玲子进来了,手里还握着一本书!

“玲子……”

“老师!

玲子娘抹了抹眼,说“快给老师磕个头……”

于是,玲子背上了新书包。

次年,玲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初中。

初中得去镇里上,蛮七叔很难再见到玲子。

又过三年,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

到了这把年纪,蛮七叔身上的老病就显山露水了,不住地兴风作浪。

又赶上“民公”,集中在县里考试,就趁着去瞧看瞧看病。

从医院出来,蛮七叔折进了一个小饭棚要碗素面。

刚坐定,就听到一声“老师”在耳畔炸响。

眯细了眼看,身子又那么颤了一颤。

“玲子,你咋在这儿?

玲子硬挤出个笑,说:

“家里急,上完半学期就退了,在这儿帮厨……”

蛮七叔听着,张大嘴直咬,脸色都变了,半晌才说:

“你是个好学生,还给俺纠正过一个错……”

“老师,那不是你的错!

”玲子喊,突然下跪,怀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抱着蛮七叔送她的那个书包。

书包很旧了,也打上了补丁。

蛮七叔不知道,书包里还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一笔不落。

“老师,我欠你很多账……”“不欠,不欠,你啥都不欠……”蛮七叔慌着拉玲子,可拉不起来,自己也在剧烈的咳嗽声中矮了下去……

从县城回去后的不久,蛮七叔在一天夜里悄然离世。

他走后的第三天,他站过的讲台上又站起了一个人,那人就是玲子。

玲子就像一棵树……

(1)下列对小说情节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蛮七叔翻了字典,发现课本上的注音是错了,这时候他“咳个不停,好像寒气噎住了喉咙”,此处的“咳嗽”既说明他身体不好,也表现蛮七叔读错了字音有些内疚。

B.蛮七叔常给玲子两支铅笔、一个作文本什么的,除了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因为心中总有些不安,为没有给玲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不安。

C.玲子考上县重点高中,蛮七叔高兴得自饮了三杯酒,乡村小学很难有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学生,蛮七叔为乡村小学取得的成绩高兴。

D.玲子放羊时手里还拿着一本书,表明她是一个好学的孩子。

而她打工时,包里的本子上还记着蛮七叔送她的学习用品账目,表明她记着蛮七叔对她的好,对她的希望。

E.玲子辍学,最终只做了一个乡村教师,这似乎并非是蛮七叔的希望。

玲子曾是那样的聪明,却没有继续深造,小说这样的结局令人惋惜。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很重要。

这篇小说传达出一个乡村学校怎样的困境?

请分条列举。

(6分)

答:

(3)小说中的蛮七叔具有怎样的品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小说为什么要把老师比喻为树?

题目为“不倒树”有什么深刻含义?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岱俊)

   1920年暑假一过,李济将到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读博士学位,室友徐志摩则要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银行学,他们从此开始不同的人生。

同船赴美,同室一年,分别后彼此都有些思念。

从公开发表的1920年暑假后徐志摩致李济的九封信,大致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每封信徐志摩都爱说笑话,足显敏感好动的天性。

他内心情绪炽烈,如对《新青年》团体的向往,研读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的内心激动,对国内派出的官方考察团的嘲讽和对留学风气的不满等等。

他对李济甚为欣赏,对其改学人类学,表示“绝对赞成”,他写道:

“子由心理而社会,由社会而人种,变虽速而径不拐,我绝对赞成。

……老兄刚毅木讷,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岂复能毁天以殉人乎。

教育家言‘自动’,彼此体会此意上达可也。

   李济曾在一份用第三人称写的《自传》中,谈到改学人类学的动因:

他初来美国(1918年)的时候,是想学纯心理的,1919年在那一门混了一个B,之后就跑到社会学里边去了。

现在他又想研究人种学。

他的志向是想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寻出他所属的人种在天演路上的阶级。

要是有机会,他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始源。

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当年他初到美国,曾专门调阅了美国国会19世纪末的卷宗,里面正式记录着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

中国人的脑容量比较小,他们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

杨振宁留美的时间比李济晚了二十多年,足见当年美国对华人的歧视更甚,因此,李济的“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想法,显然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哈佛大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镇,研究所设在皮博迪博物馆。

李济知道自己是“半路出家”,遂如饥似渴地吸吮各种知识养分:

狄克森的《大洋洲民族与文化》,神学院莱斯纳的《埃及考古学》,还有哲学、梵文及麦独孤教授的《心理学实验》等;此外,他还选了许多本可免修的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课。

研究院教务长柴斯(Chase)教授“希腊考古学”,采用博物馆实物教学法,常以看图为主。

当时,哈佛大学收集有关希腊遗迹与遗物的资料,尤其是建筑与雕刻方面的照片与图画,数量可观。

上了这门课,李济对古希腊、爱琴海的文化艺术以及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了较深的认识。

年轻讲师虎藤(E、A、Hooton)原是学古文字学的,留学英国时兴趣到人类学,做了一些考古工作。

他刚从英国回来,走上哈佛的讲台不久,除讲授欧洲史前考古学外,还讲授一门最重要的课“体质人类学”。

这门课是研究生的“铁门槛”,必须学会认识人的骨骼,且须懂得辨识碎骨片。

考试时,虎藤就拿几块破骨头给学生认,认对了满分,认错了零分。

这种近乎苛酷的训练,促使李济一步跨进了大门。

   哈佛第一年,他掌握了人类学的一般情况,并开始形成博士论文的大致思路。

1921年3月,他向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提出读哲学博士学位的申请,随即开始做人体测量学调查。

他在美国东部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和波士顿中国侨民中收集体质人类学的材料,历时七个多月,先后测量了一百一十一人。

他将所获得的数据,加上当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人体质测量的材料,综合成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

指导老师虎藤赞赏道:

“你做得很好,这是一个新的贡献。

”李济心里清楚,那是导师的鼓励,“用那一百一十一个人的测量,讨论号称四万万中国人的体质,显然是大题小做了”,况且“博士论文总不能单靠这篇短文交卷”。

   这年暑假,虎藤得知李济无别的安排后,邀请他每天来皮博迪博物馆打半天工,交给他处理一批埃及人头骨:

开箱、洗刷、整理这些头骨,按钟点付费。

李济在和这五百个埃及人头骨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大半个暑假。

这是一次很好的磨砺,对其日后进行生体测量和处理安阳殷墟出土的人头骨等都有直接帮助。

   清澈的查尔斯河水,不舍昼夜,流过三个寒暑。

李济在哈佛大学苦苦钻研,一本折合中文约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终于完成,并于1923年5月10日以“极佳”的评语获得正式通过。

此为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开山之作。

一位历史学家说,“自后中外学人凡论及中国民族及人种问题的,大都征引其书”。

这年6月,二十七岁的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12月,被美国人类学会吸收为会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济改学人类学是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当年美国人十分歧视中国人。

B.由于李济原来学习的并非人类学,因此他不得不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来与世界人类的脑袋比较一下”的理想。

C.在虎藤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济顺利地写出了一篇讨论中国人体质的论文,离实现他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D.李济二十余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历时三年多,是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的第一部著作,李济也凭借它成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李济在哈佛求学的艰辛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的人格魅力和他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

(2)文章开头引用徐志摩的话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3)这篇传记表现了李济哪些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4)李济的这段经历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

“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

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近日有评论指出,特权阶层上下其手,已经严重危害到高考招生的公信度,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D.对教育问题的长期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不同观点的广泛涉猎和兼收并蓄,使得他能够高屋建瓴,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只有把政府增加的教育投入更多地向基础薄弱地区倾斜,保障绝大多数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就能杜绝和减少盲目择校的现象。

B.春节期间,虽然相关部门强化了监管力度,但还是有多家商场被曝光缺斤短两、鱼目混珠、借机涨价等不法行为。

C.从根本上说,科技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的高素质和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决定的。

D.当代大众文化以其消遣娱乐作用满足了人的感性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理性的压抑,因此具有某种历史的合理性。

15.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站在政治的立场,我们曾批评过孟子的义利之辨,             。

①他把一个属于道德的原则,予以扩广越位地运用了

②义利之辨不仅是保住人格的一道防线

③那是因为

④站在道德的立场

⑤且是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之间辨识的一个标准

A.④①③②⑤   B.③②⑤④①C.③①④②⑤   D.④②⑤③①

16.以下是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张欣同学写给某公司的求职信,从语言使用得体的要求看,存在五处不当,请按要求予以修改。

(5分)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您能在百忙中拜读我的求职信,我感到很荣幸。

谢谢!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计算机系本科生,酷爱IT行业,曾获郑州市大学生计算机“华苑杯”创新成果大赛一等奖,偶然在有关材料上看到关于你们公司的情况介绍,十分羡慕公司的优良环境和优厚待遇,钦佩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超前意识,十分愿意为公司贡献我的学识和能力。

您可不能拒绝我哟!

此致

敬礼!

                                                             ××大学张欣

                                                          2011年3月6日

应删的两处是:

(1)                 ;

(2)                       

应修改的三处是: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17.兔年央视春晚上,台湾演员林志玲对魔术“空箱大变活人”进行了揭秘,从而引发了观众对魔术揭秘的讨论,有人表示赞成,有人表示反对。

对魔术揭秘你有何看法?

请阐明理由。

要求:

从观众和魔术从业者两方面阐述。

(6分)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只陌生的蜗牛在地球的某个地方相遇,他们彼此用触角碰了碰,互致问候,然后继续各自朝相反的方向爬去。

但不幸的是他俩拥有了相同的想法:

对方这么急着朝我来过的路爬去,肯定有什么事,一定是那路上有很多的宝贝我没发现。

这样想着,蜗牛们便同时折头,朝来路爬去。

在同一个路口,两只蜗牛又相遇了,他们彼此友好的又用触角碰了碰,各自继续往前爬去。

忙碌了一辈子的蜗牛不知不觉中又爬回了起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B[解析]这样说实际上是对“百家讲坛”的挖苦讽刺,并未体现“‘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2.B[解析]“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的说法于文无据。

3.A[解析]B.对于丹也持批评态度。

C.不是“都在做翻案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