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286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docx

《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docx

中学考试古诗文必读

《古诗文必读》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参考答案

课后强化

一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加点词语的意思。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

翻译格言跟译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下边的译文。

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历来有多种解释,例如“三省”,一说“多次反省”,一说“以三件事检查自己”。

又如“殆”,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险”,“有害”,但课本取后一义。

“弘毅”,有合解为“刚强”的,也有分解为“宽广”和“刚强”的。

教师只宜任选一种,不宜作比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

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容。

应注意的是,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此题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进行讨论。

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略)

中考指向标

1.⑴lún⑵rǔ⑶yuè⑷愠⑸罔2.

(1)故:

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温:

温习。

(2)齐:

相同。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3)道:

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4)行:

行走。

几个人走路,其中必有一个可以当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5)已:

停止。

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6)施:

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欲:

希望;勿:

不要。

3.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孟子大学中庸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5.

(1)诲人不倦

(2)学而不厌(《论语·述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循循善诱(《论语·子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6.(略见前边译文)7.不断学习、复习。

8.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

不矛盾,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9.学习他优点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10.略

11.

(1)经过。

(2)它,指哭声。

(3)然:

是的。

于:

在。

(4)离开。

(5)记住zhì12.孔子儿子13.被凶猛的老虎吃了。

14.妇人15.苛政猛于虎也。

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啊。

16.

(1)热水

(2)对……感到惊奇17.C18.

(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

19.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意思同即可)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意思同即可)聪慧(意思同即可)

参考译文

1.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

“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

“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那大概是‘恕(道)’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鱼我所欲也》练习参考答案

课后强化

第一题:

孟子主要是通过摆事实(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讲道理来论述“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的。

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第二题:

“嗟来之食”,今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究竟如何对待“嗟来之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这样的施舍,当人应该是宁愿饿死也不接受。

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保存了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能更好的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且忍辱负重。

第三题:

1.2.3.

为了走取得

做做(事)同“德”,动词,感激。

 

中间比

4.参与5.对,对于

间或,偶尔从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资3ㄓ腥耍┪舜笮±掀诺氖谭钊唇邮芰耍幌惹埃ㄓ腥耍┠纤酪膊辉附邮埽衷冢ㄓ腥耍┪耸焓兜那钊烁屑ぷ约喝唇邮芰恕U庵肿龇ú皇强梢匀盟V沽寺穑空饩徒凶錾ナЯ巳怂逃械男叨窳苤摹?

/SPAN>

中考指向标

1.⑴dānɡēnɡ⑵Wù⑶cù⑷xi2.⑴辟,同“避”,躲避。

⑵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⑶乡,同“向”,原先,从前。

⑷辩,同“辨”,辨别。

3.⑴兼:

同时拥有两样东西。

⑵如使:

如果,假使。

⑶本心:

本来来的思想,即“义”。

⑷丧:

丧失。

⑸患:

祸患。

⑹尔:

助词,相当于“着”。

⑺何加:

增加什么,就是“有什么益处”。

⑻已:

停止。

4.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②与,给。

⑵①而,连词。

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②而,连词。

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⑶①于,介词。

表示比较。

②于,介词。

引出动作的对象。

⑷①是,指示代词。

这个,这样。

②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⑸①助词,的。

②他,代指乞人。

③代词,指代“义”这种思想。

⑹①介词,为了。

②动词,做,这里指“接受”。

③动词,做。

4.⑴战国儒轲子舆孟子告子上⑵鱼和熊掌舍生取义为私利而抛弃原则失其本心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⑷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⑸陈毅梅岭三章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略

6.舍生取义。

7.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中“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和熊掌设喻的目的:

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同时暗含生和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论证生动形象。

富有文学气味。

(提示:

议论文不管用什么形式开头,它的作用往往是为了引出论点或论题,比喻论证的作用一般是使论证生动形象,使深奥是道理浅显易懂,易于为人接受。

)8.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向与今天比较等。

9.不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要讲诚心,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0.善良,宽容,自尊,自爱,爱国等。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正是因为他有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才使得中国没有被敌国侵占,保证了国家和人民。

11.“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涉及到国家民族利益,民族气节,再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坚持当人生中遇到生死义利重大抉择时,应舍生取义,不能为一己私利置正义于不顾。

12.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13.都与文章“舍生取义”的观点是一致的。

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

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

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1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多答少答都不对)16.参考答案:

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

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

“喂!

来吃。

”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

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

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

(故事叙述大致完整得2分,点明出处得1分,成语意基本解释清楚得1分。

)17.

(1)益处

(2)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3)(既然)这样,那么(4)非,(如果)没有18.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向”、“得”未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19.

(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答“义”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3)对比20.本题不设统一答案。

评分要点:

人物、事迹、思想各占一点。

《出师表》练习参考答案

课后强化

第一题:

诸葛亮辅佐刘备,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

蜀汉建立,诸葛亮为丞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

时后主刘禅年仅17岁,且碌碌无能。

当时蜀汉面临的形势是,既要对付北方强敌曹操,又要联合吴国,使之中立。

为此,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帅师北伐曹魏时,给后主上了《出师表》。

《出师表》能力传千古的原因是:

1.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

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是为了保证北伐的顺利进行。

文中还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及以身许国的经过,目的是让刘禅知道开基创业的艰难,激励他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此言辞充满殷切之情。

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2.言辞质朴无华,恳切感人。

全文624个字,先后11次提及“先帝”,7次提到“陛下”。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

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照”,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为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全文既不借助华丽的词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不卑不亢,极为得体。

第二题:

刘禅此时已经20多岁,但是先天暗弱,平庸无能。

对此诸葛亮内心非常清楚,但是他守君臣之礼,明知刘禅难以担大任,却仍旧希望他不再昏庸,所以对他谈存亡的危险,希望他认清形势;而表中所说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等,都是再明白不过的简单道理,却要反复叮咛,实际上就是对他不放心。

第三题:

1.开张:

扩大。

今用来表示商店开始营业。

2.痛恨:

悲痛、遗憾。

今意是极为憎恨。

3.卑鄙:

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今指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

4.感激:

感动激奋。

今与“感谢”相近。

第四题:

本篇是古人章表中的代表作,文字简要,情词恳切,感人至深,历来好评如潮。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经赞叹“凛然《出师表》,椅子不可删”(《感状》)。

同学们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参考译文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

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中考指向标

1.⑴cú⑵fěi⑶zhìzānɡpǐ⑷wèi⑸bì⑹hánɡzhèn⑺wěi⑻yòu⑼sù⑽núrǎnɡ⑾zōu2.⑴①路,途,名词。

②道理,名词。

⑵①分开,动词。

②名分,职分,名词。

读fèn。

⑶①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②这样,指示代词。

⑷①遗留,动词。

②给予,动词。

③④⑸①有,与“无”相对,动词。

②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⑹①判定,动词。

②谈论,议论,动词。

⑺①严明,形容词。

②英明,圣明,形容词。

⑻①做,执行,动词。

②品德,品行,名词。

③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⑼①能够,助动词。

②能干,有才能,动词。

⑽①正在……的时候,介词。

②应当,应该,助动词。

⑾①任用,委任,动词。

②责任,职责,名词。

⑿①将要,副词。

②面对,动词,这里是面对着文章忍不住落下眼泪。

⒀①奏效,有效果,动词。

②效果,名词。

⒁①话,言论,名词。

②说,动词。

⒂①介词,把。

②介词,因。

③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④连词,表结果,以致。

⑤连词,表时间,以。

⑥动词,认为。

⑦介词,拿。

⒃①名词,益处。

②增加。

⒄①介词,在。

②介词,对。

③介词,给。

④介词,到。

3.

(1)秋:

时。

今指四季中的秋季。

(2)开张:

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3)义:

适宜,恰当。

今正义,意义。

(4)否:

恶,坏,批评。

今表示否定。

(5)所以: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今表示因果关系。

(6)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现指品质低劣(7)猥: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今卑鄙下流。

(8)庶:

希望,期望。

今指众多。

(9)晓畅:

精通,熟练。

今指通顺。

(10)痛恨:

痛心遗憾。

今指十分憎恨。

(11)感激:

感动振奋。

今意指激动,感谢。

(12)偏私:

偏袒和私心。

今指照顾私情。

(13)布衣:

平民。

今指用布做的衣服。

(14)谨慎:

严谨而慎重。

今指小心慎重。

(15)涕:

眼泪。

今指鼻涕。

4.

(1)“阙”通“缺”,缺点。

(2)“简”通“拣”,选拔。

(3)“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5.

(1)名词作状语:

①亲身(名词“躬”用作动词“耕”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方法)②向北(方位名词“北”用作“定”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2)形容词作动词:

①相信,信任。

(形容词“信”,原义为“言语真实”,在此用于代词“之”前,用作动词。

)②轻视,看不起。

(形容词“菲薄”带前置宾语“自”,用作动词。

)③用尽。

(形容词“竭”带宾语“驽钝”,用作动词。

)④怠慢。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

)(3)使动用法:

①光:

使……光,发扬光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②恢,弘:

使……恢弘,发扬扩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③亲,远,使……亲,亲近;使……远,疏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愿陛下亲之信之”中“亲”、“远”同此)④全,使……全,保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①动词作名词:

①托付的事(动词“托付”作“恐”的宾语,用作名词。

)(5)形容词作名词:

①善良笃实的人。

(形容词“良”、“实”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谓语,用作名词。

)②奸臣恶人。

(形容词“奸”、“凶”作“攘除”的宾语,用作名词。

)优劣: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③(形容词用为名词。

)6.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南方已定,兵甲已足(4)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5开张圣听作奸犯科为忠善(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8)报先帝忠陛下(9)孔明三国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刘禅刘备(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7.略8.

(1)D

(2)爱莲一说,说品质高洁之志。

陋室一铭,铭安贫乐道之心。

9.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要求学生正确处理语意停顿,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只有理解正确,才能把停顿划分正确。

)10.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小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领悟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11.胸怀宽广,气度恢弘,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并能做亲贤远佞的仁君贤主。

12.A13.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4.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15.

(1)收二川:

收取东川、西川。

(2)排八阵:

摆设八阵图。

(3)六出:

六出祁山。

(4)七擒:

七擒益获。

(5)东和:

东和孙吴。

(6)北拒:

北拒曹魏。

(7)火攻:

火烧赤壁(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

16.

(1)C(应为“治”)

(2)①适宜,恰当;②正义。

(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17.

(1)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

(2)(钜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来推行正义,钜子可以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18.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或: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

目的在引导学生将阅读读文言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获得一定的认识。

学生回答的内容必须围绕两段选文的中心;为人做事应处以公心。

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

20.略

《马说》练习参考答案

课后强化

第一题:

借物寓意是古人常用的手法。

《马说》这篇文章并不是建议如何相马或如何培养相马师,而是借千里马遭受屈辱,比喻奇才异能之士沉沦下僚,慨叹封建统治者不能加以识别和任用。

可以认为,本是作者对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有力抨击。

历史上的一些名马,如项羽的乌骓马,吕布的赤兔马,因为是勇将的坐骑,驰骋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所以名震一时。

假如当初落到盐贩子手里,被当作常马使用,让它拉着沉重的盐车,跋涉在崎岖的山道上,谁会说它是千里马呢?

由此可见,千里马一定要有机会展示其特长,才能被人发现,受到重视,甚至一战成名。

这个道理不论古今都是一样的。

但是,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变化了,人的观念也在改变。

在当代,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

“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过时了。

有些人只会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埋怨领导不重视自己,幻想有朝一日遇见“伯乐”,一举成名,这是不现实的。

年轻人既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也要有抢抓机遇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先行一步,增大成功的希望。

第二题:

1.或(有时)3.等(等同,一样)5.道(方法)

2.是(这)4.安(怎样)

第三题:

1.食4.其

一食……(吃)安求其能……(它)

食马……(喂养)其真无……(难道)

2.以其真不……(恐怕)

不以千里(拿)5.策

不以其道(按照)策之(驱使)

3.之执策(马鞭)

千里之能(的)策勋十二转(记载)

临之(它)

第四题:

第一种标点,先提出反问,然后用推测的语气作出判断,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种标点,表达选择关系,非此即彼,没有明确揭示问题的实质,不符合原作的精神。

第五题:

(略)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