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9253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docx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docx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5

2007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精选训练题15例

2007、5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

共调随乡土产绫绢施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施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采籍属宗飞者,及诸亲王茹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恶免课役。

材料二“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

产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钧,便于饶利。

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其租庸杂徭恶者,而丁颧不废,申报出入旧式。

其田角之税。

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29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旧唐书·卷一一八》

材料三“总抚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颧办派办、京库、发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征银,折办与官,……盖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小民得无忧,而事亦易集,立法颇为单便。

——《明史·食货志》

材料四“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角,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是准直隶巡抚李维钧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根据材料一归纳出该税制的四个特点?

(3)材料二所反映的税制在哪些方面比材料一所反映的税制进步?

(4)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反映的税制内容有何异同?

其异同说明了什么?

1.参考答案:

(1)唐代前期的租庸调制和后期实行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地丁银。

(2)特点:

第一,按丁征税;第二,以实物税为主,或实物地租;第三,纳绢代役,称为庸;第四,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

(3)第一,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比按丁征税合理,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

第二,贵族、官僚行商均要征税,扩大了纳税面,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4)相同点:

第一,均征收银两(或者用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

第二,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

一条鞭法既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

地丁银把丁银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相同点说明明后期以来,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简化税收制度。

不同点则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2.法律是统治阶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

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

材料一秦律规定:

“盗陟封,赎耐。

”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

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

“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

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

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2002年10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司法部共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首发式。

该《法典》概括了我国现有的全部法律规范的文件形式。

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部委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司法解释等。

涵盖了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度法等七个方面,现已出版83卷。

该《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民事、刑事、经济、行政和诉讼等方面的基本法律为核心,以各种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为内容的法律框架,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的特点。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参考答案:

(1)秦律的特点:

①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②法律较周密,涉及内容广泛;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

(2)进步性:

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和“终身制”,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

(3)宪法的特点: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4)《法典》特点:

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涉及多个领域,涵盖中外,全面周密,内容广泛,与国际接轨;体现了中国国情和特色及“依法治国”的思想。

说明的问题:

说明新中国法制建设正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各种法律制度配套更为全面,民主性更为鲜明。

3.康雍乾时期,是清期近三百年历史中最鼎盛的时期,也是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

这最后的辉煌出现在世界形势发生空前剧变的大背景下,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并具有比以往盛世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

——摘编自郭成康著《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摘自《清史稿》

材料三:

雍正帝: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摘自《清世宗实录》卷57

材料四:

(1793年)乾隆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摘自《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五:

(177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戛尔尼感慨道: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摘自(法)阿兰·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1750—1800年,与欧洲相比,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试结合康雍乾时期的有关重大政治、经济和外交举措,简要说明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1750-1800年,英国的经济发展呈何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历史知识说明材料五,为什么在“盛世”的局面下,王朝却被马戛尔尼看成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4)康雍乾时期,世界形势剧变。

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在思想和政治领域里发生了哪些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进步运动和事件?

(5)上述五则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3.参考答案

(1)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

加强中央集权,平定准噶尔部割据势力,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册封达赖及班禅及设驻藏大臣等政治举措,加强于对边疆的管辖,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上:

鼓励垦荒,摊丁入亩,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外交上:

收复台湾,反击沙俄入侵,签订边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及统一。

(2)经济发展迅速,产量大幅度提高。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3)清王朝极力强化专制皇权,反对变革;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压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八股文取士,文化专制;对外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乾隆后期日益腐败。

(4)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

(5)改革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学习其他国家经济的经验。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联合国的正式徽记是一个从北极看上去的世界图,周围用一个橄榄枝圆环围绕着的图案。

联合国旗帜的底色为浅蓝色,正中的图案是一个白色的联合国徽记。

 

(1)根据材料

一、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联合国的宗旨。

材料二1944年8月至10月,美苏中英四国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的敦巴顿橡胶园连续举行会议,起草联合国章程。

虽然,在成立联合国问题上,各国有着相同的出发点,但是,各自又有不同的目标。

特别是美苏两国,因为意识到战后将成为主要对手,都积极在联合国的机构和权利上争取有利于各自国家的规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激烈争论相持不下。

苏联提出,联合国安理会中,苏美中法英五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只要五国中有一个国家反对,表决就无效。

英美代表则坚决反对“否决权”,主张少数服从多数。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2)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中国能够作为大国参加联合国章程起草大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苏联为什么要提出“否决权”问题,英美又为什么要主张“少数服从多数”?

(4)材料中谈到,“虽然,在联合国成立的问题上,各国有着相同的出发点”。

你认为各国“相同的出发点”是什么?

A.建立一个和平平等的世界B.建立一个美苏两国操纵的世界

C.处置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D.成立联合国,反对霸权主义

(5)材料中谈到,“美苏两国,……意识到战后将成为主要对手”。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美苏两国战后“将成为主要对手”的原因。

材料三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

11月15日,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正式出席联大会议,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

11月30日,中国常驻安理会代表黄华出席了安理会会议。

——《新中国外交》

(6)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4分)

材料四200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

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

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解决争端。

……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中华新闻网》

(7)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中国为了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提出了哪些主张?

4.参考答案

(1)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协调各国行动。

(2)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牵制了日本的大部分兵力,付出了重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苏联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因为:

在当时,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很多问题上,它是少数,有了否决权就可以保证苏联权利的行使。

英美主张“少数服从多数”是因为:

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只需“少数服从多数”,实际就可以达到不受限制的目的。

(意思相符即可)

(4)C。

(5)原因: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美苏两国将失去反法西斯这一合作的基础,西欧也将普遍衰落,美国将取代西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而苏联将是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力量的进一步壮大,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将不可避免。

(6)意义: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使超级大国封锁、孤立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利于中国在联合国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意思相符,言之有理即可)

(7)主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原则;加强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建立和谐世界等。

(意思相符即可)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

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

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

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

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为1648万,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晋大康十年(289年),慕容硅率领部落迁居徙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

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

……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

……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在生产上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

  材料三:

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最早从公元前后开始。

宋末元初,向海外移民有所增加,明成祖以后出现了一个移民高潮,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避难海外。

但从康熙到道光初年移民却大幅度减少甚至中断,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据统计,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包括华裔在内的有2300多万人,其中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的占了将近90%,移民海外的又以广东最多,其次是福建。

——摘自《文化地理学》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什么?

有何积极作用?

(2)在中国古代的自发移民中,主要趋向又有哪几种?

主要作用是什么?

(3)中国人向海外移民为什么在明成祖以后会出现一个高潮?

后来为何大幅度减少?

(4)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向海外移民又逐渐恢复”?

反映当时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5)海外华侨历来非常关心祖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他们曾作出过哪些贡献?

5.参考答案:

(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我国古代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向是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地区,其积极作用是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我国古代的自发移民有两种主要趋向:

一是“北农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力,不断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

第二种趋向是边疆(尤其是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发展。

(3)海外移民出现高潮是因为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新航路,许多人出海外谋生。

后来减少的原因是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4)不平等条约“允许华工出国”,列强借此掠夺、骗拐华工。

当时的社会特征是半殖民地性。

(5)支持并积极参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2分)。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

他南下侵占回部(维吾尔族居住地区)诸城郭。

占领南疆,向康熙帝提出:

“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注:

君、长皆为统治的意思)1690年,在沙俄支持下,他悍然进军内蒙古,康熙帝亲自带兵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

1696年,康熙帝再败噶尔丹于昭莫多。

噶尔丹众叛亲离,次年服毒自杀。

材料二1862年,俾斯麦在议会上发表演说:

“德意志所瞩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普鲁士的威力……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的。

材料三1860年12月,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举行特别代表大会,169名代表一致投票通过一项法令,取消这个州与其他各州的“联盟关系”;密西西比州立法机关以84票对15票、佛罗里达州以62票对7票、亚拉巴马州以61票对39票、德克萨斯州议会以160票对8票决定脱离美国联邦;田纳西州是公民投票,10.5万票对14.7万票,也是决定脱离联邦。

……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林肯表示:

“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单凭自己的决议合法地退出联邦,任何为此而通过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康熙帝所做的与打败噶尔丹作用类似的三件大事。

(2)材料二中的“重大问题”和“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各指什么?

俾斯麦是如何实现上述主张的?

(3)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相似之处。

(4)材料中康熙帝、俾斯麦和林肯的言行有何共同之处?

对此你如何评价?

6.参考答案:

(1)平定三藩之乱,派施琅进军台湾,设台湾府;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者。

(2)“重大问题”指德意志统一;“要用铁和血来解决”指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3)背景:

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美国南方奴隶主的分裂活动与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都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

都完成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4)共同之处:

坚决维护或完成国家的统一。

评价:

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力提高;符合当时本国人民利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机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

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面貌焕然一新。

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汽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汽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新型工业部分发展迟缓。

——据《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以尽快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

……国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文盲率降低到欧洲各国的最低水平,还培养出大批像西门子那样的集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优秀人才,获得了发电机、电炉等一系列重大发明。

──摘自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美国在这一时期人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地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20多万人。

——摘自《大循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英国工业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

(2)材料二、三表明德国、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具备了哪些因素。

(3)概括指出英国、德国、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7.参考答案:

(1)对新技术的轻视;既得利益势力的阻挠。

(2)德国:

政府的重视,引进先进的技术,发展教育,培养技术人才。

美国:

美国优先引进和研究应用技术,再引进和研究基础科学。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远离战火,政府又采取自由开放政策,促使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促进了美国科技中心地位的确立。

(3)英德实力的消长,加剧两国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8.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A.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卷二十二《郡县》

B.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

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316页

材料三:

中国前近代城市是不具有独立地位的……1921~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了《市自治制》及其实施细则……1928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

规定特别市的设置……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首都;

(2)人口在100万以上者;(3)其他特殊情况者。

——《中国城市史论稿》132页

材料四:

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中共中央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6年11月26日)

材料五:

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中国政治地理》47页

请回答:

(1)材料一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什么重要信息?

(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简表。

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主要职能

行中书省

行枢密院

主管军事

行御史台

主管监察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我国设立特别市和普通市的主要原因。

(4)简要分析材料四摘引的“指示”的直接影响和深远意义。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宪法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背景以及香港、澳门特

别行政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6)你认为本题提供的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

8.参考答案:

(1)春秋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的县高于郡,或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边远地区等。

(2)①中书省②枢密院③御史台④主管政务

影响:

创立行省制度。

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制度沿用至今。

(3)主要原因: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城市近代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地位提高等。

(4)直接影响:

促成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促成内蒙古自治区建立)。

深远意义:

标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形成,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

(5)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根据中英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

澳门:

根据中葡签署的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1999年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随之建立。

(6)启示:

地方行政制度应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等等。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贞观时,古印度一再遣使唐朝。

送来郁金香、菩提树,唐太宗派人到古印度学习甘蔗制糖。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古印度数学的发展。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波斯商人……贩卖珠宝、香料及西域、南洋一带的土特产。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

……651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

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受到唐政府尊重。

——摘自《中学历史教材全解》

材料三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