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887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docx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口腔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牙菌斑生物膜

掌握:

牙菌斑的定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了解:

牙菌斑的分类、牙菌斑的组成、牙菌斑的物质代谢、牙菌斑的致病性

牙菌斑(dentalplaque):

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将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生物膜(biofilm):

各种细菌嵌于来自其自身和/或外界环境的胞外基质内,而在固相界面上结成的有着三维立体结构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就是一种经典的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菌丛构成的生态系。

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衰亡。

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

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1 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2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3 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勉受氧化损伤。

4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留一些细胞内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如eDNA)。

5 细菌耐药性

二、分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分类

龈缘为界:

龈上菌斑、龈下菌斑:

附着菌斑,非附着菌斑。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

包括窝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

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杆菌。

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增多。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plaque)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下菌斑。

附着龈下菌斑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非附着龈下菌斑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生长环境:

有氧、兼性厌氧;兼性、专性厌氧。

优势菌:

G+需氧菌和兼性菌;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

食物摩擦:

+;-。

代谢底物:

糖类;血清蛋白、氨基酸、糖。

宿主防御机制:

唾液Ig;血清Ig。

(二)根据致病作用分类

1.致龋菌斑

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

主要的致病产物是各种有机酸,如乳酸。

致龋性菌斑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1 利用蔗糖的速度快,乳酸产生速度快;

2 产生多糖的速度快,接触蔗糖15分钟内20%以上转化为细胞内多糖;

3 变链球菌的数量多,而非致龋性菌斑中血链球菌的数量多;

4 与产碱代谢相关酶(尿素酶、精氨酸脱亚胺酶)的活性较非致龋菌斑低。

2.致牙周病菌斑

指位于龈缘和牙周袋内,与牙周疾病发生有关的菌斑。

此类菌斑因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含更多的专性厌氧菌,如螺旋体。

主要致病产物是破坏性酶和毒素

三、基本结构

(一)基底层

牙菌斑紧靠牙面的获得性膜,无细菌的均质性结构,HE染色呈红色,厚度一般在1-10μm。

(二)中间层

牙菌斑的主体部分,由粘附在获得性膜上的丝状菌彼此平行排列,且与牙面垂直构成,丝状菌之间有大量球菌、杆菌分布或互相粘附。

有时平行排列的丝状菌迫使球菌排成链状,似栅栏,称为栅栏状结构(palisadestructure)。

栅栏状结构是牙菌斑的基本结构,也为牙菌斑深层的细菌获得营养和氧气提供通道。

(三)表层

菌斑的表层结构比较疏松,细菌组成复杂,变动较大,球菌和丝状菌互相交织,短杆菌穿插其间。

“谷穗状”结构(corncob),以丝状菌为中心,周围有许多革兰氏阳性球菌粘附在其表面。

以“谷穗”为中心,周围有长杆菌粘附的“瓶刷样”结构(bristlebrush)。

四、组成

(一)微生物组成的特点

1.细菌的种类繁多。

2.不同年龄阶段微生物种类差异较大,组成呈动态变化。

3.致病性菌斑与非致病性菌斑的细菌种类差异不大,功能差异较大。

采集自正常人群相同部位的菌斑微生物组成种类差异较大,但代谢功能相似。

(致牙周病菌斑中可动菌和螺旋体较多,球菌较少)

(二)化学组成

1.水

占菌斑体积的30%-50%,重量的80%,其中50%在菌细胞内,30%在菌斑基质

中。

基质中的水大约25%呈游离状态,剩余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呈结合态。

2.蛋白质和氨基酸

蛋白质占牙菌斑干重40%-50%,主要来自宿主唾液和龈沟液,少量来自细菌。

细菌蛋白包括细菌本身以及细菌产生的酶,以及免疫球蛋白和少量的氨基酸。

3.糖

占牙菌斑千重的13%-18%,来源于食物和细菌,包括低分子可溶性糖,如单糖、双糖、低聚糖和多糖。

细胞内多糖(In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s,IPS):

存在于细菌体内,作为一种储能形式,当外源性糖提供不足时,为菌斑细菌的新陈代谢提供能源。

主要为糖原和支链淀粉。

细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s,EPS):

存在于细菌体外,主要有葡聚糖、果聚糖和少量的杂聚糖。

细胞外多糖分为水溶性和水不容性两种。

4.脂质

占菌斑干重10%-14%,多位于菌斑基质中,主要有磷脂、糖脂和中性脂。

菌斑中的脂质对菌斑的矿化和细菌对牙面的粘附有一定影响。

5.无机物

占菌斑干重的5%-10%,主要有钙、磷、镁、钠、钾及少量的铜、铁等。

无机物一部分位于菌细胞内,另一部分分布于菌斑液中。

菌斑具有集中钙、磷、氟的能力,菌斑中钙、磷、氟含量明显高于唾液

五、形成和发育

1、获得性膜的形成

2、细菌的黏附和集聚

3、生物膜的成熟

4、生物膜的分散

(一)获得性膜的形成

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在牙齿表面所形成。

组成:

糖蛋白、酸性富脯蛋白、富酪蛋白、白蛋白、氨基酸、脂类物质、碳水化合物、一些酶和免疫球蛋白等。

生物学作用:

1)确定首先定植在牙面的细菌种类;2)细菌代谢的营养来源;3)保护釉质表面;4)牙面上的离子保护库。

(二)细菌的黏附和集聚

1.细菌的黏附:

细菌在牙面上的附着。

1)钙桥作用;2)氢键作用;3)疏水作用;4)受体粘结素作用:

黏附素与受体。

黏附素(Adhesin):

细菌表面的蛋白样成分,以立体化学的特异方式结合到组织表面的受体上。

受体(Receptor):

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结合的物质。

2.集聚(aggregation):

一种细菌黏附于另一种细菌的表面称之为集聚。

1)细菌间通过自身合成的细胞外聚合物而相互粘附;2)不同种细菌直接粘附在一起;3)细菌与宿主的聚合物相互作用,使细菌容易聚集在菌斑中。

(三)牙菌斑生物膜的成熟

1)牙菌斑的生长周期2)成熟牙菌斑的形态结构特征

(四)生物膜的分散

分散形式:

1)主动分散(activedispersal):

在外来刺激下,如营养变化、代谢产物堆积、温度变化、噬菌体攻击、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右旋氨基酸等作用下进行;主动分散的细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鞭毛相关编码基因被激活,细菌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2)被动分散(passivedispersal):

如唾液冲刷、食物咀嚼等,菌细胞无生物学特性改变

环二鸟苷酸(c-di-GMP)是生物膜分散的核心分子

六、物质代谢

(一)糖代谢

1.分解代谢:

产生多种有机酸,如乳酸、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

2.合成代谢:

1)细胞内多糖:

糖原、支链淀粉;2)细胞外多糖:

(二)碱性物质代谢

当牙菌斑处于饥饿状态时,菌斑内尿素酶能够将唾液中尿素分解为氨,二氧化碳,使牙菌斑pH上升。

同时,菌斑中细菌可以利用氨基酸,使菌斑pH下降/上升。

目前认为,细菌的产碱代谢是龋病发生的保护因素,口腔主要的产碱细菌包括格式链球菌、唾液链球菌、血链球菌、内氏放线菌等。

尿素酶(urease)及精氨酸脱亚胺酶(argininedeiminase)是口腔细菌最主要的两条产碱代谢通路,对维持口腔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三)无机物代谢

在酸性环境中,磷酸盐会变为易溶解的相,钙释放到基质中。

当菌斑pH下降到临界时(低于pH5.5),羟磷灰石就会转化为钙/磷比值低的盐;当牙菌斑pH上升,这时牙菌斑的钙/磷比值又将增高。

七、致病性

牙菌斑是造成人类两大口腔疾病------龋病、牙周病的始动因子。

(一)牙菌斑与龋病

1.龋病是发生于牙齿硬组织的慢性细菌性疾病,表现为牙体硬组织色、形、

质的改变。

2.致病性

(1)产酸性

(2)合成细胞外多糖对牙面的粘附能力

(3)耐酸性

(二)牙菌斑与牙周病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的支持组织的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牙龈出血、溢脓、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以及牙周袋形成,该病是造成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

1.牙菌斑代谢产物的直接破坏作用

(1)酶

(2)毒素

(3)其他产物

2.牙菌斑引起的免疫病理损害

免疫反应的类型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参与,补体系统加入反应两个方面,在牙周炎症的不同阶段,各有特点。

龋病微生物学

主要内容

1.细菌与龋病发生的关系。

2.致龋菌的生物学特性。

3.为什么说变异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

龋病:

是发生于牙硬组织的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造成牙硬组织的颜色、形态、质地的改变。

病因:

1.化学细菌学说chemico-parasitictheory

1)Miller人工龋实验

牙齿+面包(糖)+唾液——龋

牙齿+面包(糖)+煮沸唾液——无龋

牙齿+脂肪(肉)+唾液——无龋

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产酸是龋病的病因

2)Keyes龋病传播动物实验

无龋仓鼠与患龋鼠混合喂养,或感染患龋鼠的排泄物,会发生龋齿

给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龋鼠使用青霉素,可减少子代患龋率。

微生物是龋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没有微生物的参与就不会有龋病的发生

3)化学细菌学说的评价

总结了龋病发生中的主要因素:

口腔微生物在产生酸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发酵碳水化合物底物;

产生的酸导致牙矿物质溶解;

第一次阐明了口腔微生物、食物、酸与龋病发生的关系,抓住了龋病发生的本质

局限性:

未阐明牙面微生物的存在形式

不能解释龋发生的特异性部位

不能解释龋发生的个体差异

未确定致龋的病原菌

2.龋病的四联因素

1)细菌致龋的必要条件:

牙面附着:

GTF,FTF,GBP等

产酸:

LDH,Enolase等

耐酸:

F-ATPase,AgDS等

毒力调控相关因子:

QS,TCSs

2)食物

碳水化合物(致龋):

能量;胞外多糖(EPS)和胞内多糖(IPS);选择。

含氮化合物(抗龋):

尿素酶(Urease)、精胺酸脱亚胺酶(ADS)、精氨酸脱羧酶(ADC)

3)宿主

牙齿:

矿化程度,窝沟深浅,牙齿位置

唾液:

缓冲能力,唾液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过氧化氢酶,唾液溶菌酶等

全身因素:

血糖浓度与牙本质小管液流动方向

遗传因素:

单基因遗传关联(唾液分泌及免疫球蛋白合成),全基因组关联(GWAS)

4)时间

Stephan曲线:

进食后菌斑原位pH的变化过程;甜食频率vs甜食的量;再矿化vs龋病形成所需时间

龋病生态病因学

口腔中没有特异性的致龋菌,引起龋病发生的细菌属于口腔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口腔细菌与人体之间处于动态的生态平衡。

各种因素造成平衡的破坏,正常细菌成为条件致病菌,引发龋病。

龋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