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485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3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docx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docx

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主题应该是中国古代(  )

A.农业的发展     B.印刷术的改进

C.商业的繁荣D.陶瓷业的进步

【解析】 题中图片自左至右分别是二牛一人犁耕法、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翻车,均与农业生产相关,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反映出(  )

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解析】 材料中“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

【答案】 B

3.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

“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

”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解析】 材料“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体现了盛泽镇的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徽商经营品种单一在材料内容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A

4.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

“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

”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

A.断绝中西贸易的往来

B.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

C.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D.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答案】 C

5.“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沿亚非利加南岸,逾好望角,达印度,回航以归欧洲。

”在□□□填写的航海家应是(  )

A.迪亚士B.达·伽马

C.哥伦布D.麦哲伦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先到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达·伽马。

【答案】 B

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

”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

A.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荷兰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纽约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印度公司在殖民扩张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7世纪”可知,此时正值荷兰崛起时期,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故选A项。

【答案】 A

7.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已经颁布《垄断法》,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提供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垄断法终止了王权在创造专利上的特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B.使英国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C.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最终确立

D.使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解析】 题干中英国颁布《垄断法》,保护专利,因此终止了王权在创造专利上的特权,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故A项正确;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最终建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与题干的意思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8.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完成《国富论》一书。

书中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

这种主张(  )

①突出了市场的经济地位 ②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出现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

【解析】 材料“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体现了发挥市场作用,突出市场的地位,故①正确;亚当·斯密完成《国富论》时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资本原始积累已经完成,故②错误;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③正确;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9.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清朝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

B.解决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

C.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思想

D.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解析】 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根本无心进行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济急要图”可以看出其直接目的是挽救财政危机,故B项正确;清政府始终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清政府不可能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有学者认为:

“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拓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夫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解析】 “土布”代表了自然经济,“用土布者渐多”说明了自然经济的顽强,排除A项;“耕夫织妇弃其本业”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但选项所给信息不能证明这是外国商品输入冲击的结果,排除B项;“女工停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而且这是洋布冲击的结果,因此选C项。

D项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排除。

【答案】 C

11.民国初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受到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挑战……自由恋爱之风,已为新时代的新人物所接受……婚姻制度的变革取得了较大成果,新的婚姻观念为更多的人所崇尚和接受”。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婚姻自由成为共识

B.旧婚姻制度彻底废除

C.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D.西式婚礼被普遍接受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婚姻自由并未成为共识,故A项错误;广大内陆和农村依然受传统婚姻的束缚,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能说是在先进的东部城市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故C项正确;西式婚礼在广大农村地区不被接受,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念的一句童谣。

它说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

这一新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在(  )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

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

【解析】 “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指的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德国入侵青岛,德国传教士把自行车带入了青岛,时间是1903~1905年,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3.“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

A.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解析】 由“高炉”“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可以看出是大炼钢铁,是“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大跃进”的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大炼钢铁(过度注重重工业)严重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一次严重挫折,不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故D项错误。

【答案】 B

14.下列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前后“客人来了心情不同”的场景。

从“亲朋来家待客愁”到“好友聚会露两手”的变化得益于(  )

亲朋来家待客愁   好友聚会露两手

A.土地改革的开展B.三大改造的推行

C.“一五”计划的制定D.改革开放的实施

【解析】 从“亲朋来家待客愁”到“好友聚会露两手”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施,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内容均未使人民生活发生如此变化。

【答案】 D

15.票证是鲜活的历史。

下图能反映出当时中国(  )

①社会上崇尚勤俭节约 ②日用物资比较匮乏

③生活必需品定量供给 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图片与勤俭节约无关,故①错误;猪肉以0.02市斤计算是非常少的,说明当时物资匮乏,故②正确;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生活必需品定量供给,故③正确;图片时间是1961年,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6.罗斯福在美国总统竞选的演讲中说:

“我的愿望是排除革命……既避免激进的革命,又防止保守的革命。

”他就职后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B.实施“新政”干预经济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D.提倡“新经济”模式

【解析】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的是胡佛政府,故A项错误;罗斯福是在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前提下上任的,面对经济危机,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B项正确;计划经济体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提倡“新经济”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实行的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

【答案】 B

17.“若是罗斯福没有这些纲领,工人们在这个时期一定会采取比当时远为进步的行动。

可以肯定,他们一定会击破两党制度而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政党。

”材料中的“纲领”最有可能指罗斯福新政中的(  )

A.整顿金融体系B.调整农业政策

C.指导工业复兴D.保护劳工权利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工人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均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但是牵涉工人利益的是保护劳工权利的《公平劳动标准法》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8.克林顿执政期间,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有(  )

①大规模减税 ②缩减政府开支 ③奉行赤字财政政策 ④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为解决美国的财政赤字,克林顿时期实行增税政策,故①错误;缩减政府开支是克林顿政府的政策,故②正确;克林顿是为了减少财政赤字,故③错误;为刺激经济发展,克林顿政府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9.“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当时,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

……原先的计划是向农民提供工业制成品作为补偿,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

”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进行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产量,支持工业化建设

B.国内战争政策造成粮食短缺,经济困难,面临困境

C.为解决苏维埃政权的内忧外患,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苏联强化对农业、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以发展工业

【解析】 由材料“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得知,苏维埃政权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苏维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正确。

【答案】 C

20.某学者说:

“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

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

”材料论及的是(  )

A.俄国农奴制改革B.斯大林体制

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要控制农业”,这是“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的做法,故B项正确。

【答案】 B

21.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出现严重经济危机,但这时的苏联却完成了“一五”计划,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苏联取得这样巨大成就是因为(  )

A.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了农业集体化

【解析】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与材料中“1929~1933年”“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2016年10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在华盛顿闭幕。

本次年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抵制各种形式保护主义,让全球化的益处惠及更多人的议题上。

这表明(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解决贸易争端

B.世界银行宗旨是协调世界经济宏观政策

C.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已被革除

D.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休戚相关

【解析】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休戚相关,与材料中“让全球化的益处惠及更多人”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23.有研究表明,世界经济交往中诸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竞争政策和环境等,大都是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之中,而后被引入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

这一研究表明(  )

A.区域化与全球化相互促进

B.区域化推动了全球化

C.全球化兼顾全球各区域的利益

D.区域协议和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目标一致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全球化对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故A项错误;先出现在区域协议中,后被引入世贸组织体现了区域化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球化兼顾全球各区域的利益,故C项错误;区域协议和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目标并不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 B

24.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

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

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  )

A.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

B.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C.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

D.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解析】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故A项错误;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在欧洲中世纪,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确立欧盟法制规范的是《欧洲联盟条约》,而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社会实行的法律,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说明欧洲各国在历史上有过共同的文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25.一位记者曾经这样叙述其眼中的全球化:

“一位英国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乘坐一辆由一位喝多了苏格兰威士忌酒的比利时司机驾驶的装着荷兰发动机的德国汽车,被一群骑着日本摩托的意大利狗仔队追踪,在法国的一个隧道里发生车祸,抢救王妃的是美国医生,用的药主要产自巴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迅速扩展

B.经济全球化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C.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贸易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就是商品倾销

【解析】 题干中提到世界各国的产品都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地方,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迅速扩展,故A项正确;题干中提到威士忌酒、汽车、摩托等商品,都有利于方便和丰富人们的生活,故B项正确;题干中所提到的各种商品都是通过国际贸易来流通的,这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贸易全球化,故C项正确;题干中所出现的各种商品并不是通过商品倾销购买的,故D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节选)在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公司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

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经过一次次试验和修正,崭新的中国公司终于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二 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

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创办的主要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9分)

(2)材料二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4分)

(3)公司的兴起、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现代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3分)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可知,大生纱厂属于张謇私人投资,管理方式采用公司制,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可分析得知是实业救国。

第三小问根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环境,可分析得知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结合所学分析得知是指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中国公司的发展体现了中国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第(3)问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面临的社会环境,分析概括影响公司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

【答案】 

(1)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工业)。

动力:

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

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变化: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3)因素:

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27.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是一个亘古的话题,所以对环境保护的历史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即阻塞)隄水。

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刚发芽的植物)、麛(卵)鷇(幼兽、雏鸟),毋□□□□□□毒鱼鳖,置(捕捉鸟兽的)罔(网),到七月而纵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

材料二 184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

1906年,颁布《制碱法》,以控制化学工业的制造工艺所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

1930年,又制定《道路交通法》,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排气做了详细的规定。

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城市

大气污染及防治措施研究》

材料三 在罗斯福的规划中,民间资源保护队(截止1933年6月29日有27万青年被征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植树扩展国有林区面积。

在1933~1940年间,民间资源保护队植树超过200万英亩,计20亿株树苗。

在资源保护队组建之前的1932年,国有林区仅有2.5万英亩新植林区。

——滕海键《新政的奇葩:

民间资源保护队》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朝颁布《田律》的作用。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出现大气污染的原因,(6分)并概括英国治理污染的特点。

(2分)

(3)根据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的作用。

(4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的古文,《田律》规定某些时节农业发展的禁忌,可归纳出两个作用。

(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炉灶排放烟尘”可知是能源(煤炭)的使用;“控制化学工业的制造工艺所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排气做了详细的规定”可见是因为化学、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等交通工具”可见动力(内燃机使用)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是原因之一。

第二小问很明显,英国通过立法来治理污染。

第(3)问,“民间资源保护队”“有27万青年被征募”“植树超过200万英亩”,说明该队的作用是吸纳失业人口,缓和危机;同时保护环境,增加经济效益。

【答案】 

(1)作用:

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或保护山林河湖动植物,维护生态资源发展)。

(2)原因:

能源(煤炭)的使用;化学、汽车工业的发展;动力(内燃机使用)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特点: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依靠议会立法的形式治理污染。

(3)作用:

以工代赈,缓解经济危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增加经济效益。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

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材料二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之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接受采访时曾说:

“回顾中国经济这两年的表现,我想它超出了我以前最乐观的估计。

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

我刚刚得知中国进口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

——以上均摘编自《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因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和历史意义。

(6分)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分)

【解析】 回答第

(1)问时要抓住材料一中“新航路的开辟”“殖民地争夺”“工业革命”等关键信息。

回答第

(2)问时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入手。

第(3)问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4)问从全球化的两面性入手作答。

【答案】 

(1)因素:

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海外贸易;西欧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

(任答两点即可)

(2)进步性: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扩大世界贸易;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任答一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局限性:

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美国确立霸主地位提供条件。

(任答一点即可)

(3)时间:

2001年。

意义(必须从中国和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