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或空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482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空或空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什么是空或空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什么是空或空性.docx

《什么是空或空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空或空性.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什么是空或空性.docx

什么是空或空性

什么是“空”或“空性 ”

空或空性(这里暂且把“空”和“空性”当同义词来使用)是佛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心经》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意思是说,构成生命五种基本要素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空。

《金刚经》说: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即非见如来”。

两部经从不同角度向世人揭示生命真相——五蕴就其本性来讲都是空。

对空感悟到什么程度,或者说是否内心中真正感受到空或空性,是衡量学佛造诣的最重要指标。

但到底什么是空?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似乎有不同的回答。

记得我刚接触佛法那会儿,印象最深的就是佛法有关著述中对空的解释,十几年下来随着学习佛法的深入,对空的理解随之经历了不小甚至是完全不同的重大转变和曲折。

 对一般人来说什么是空呢?

可能世事无常就是空。

生意失败了,破产了,事业遭受挫折了,人生中遭遇打击了,这时人们不免用世事无常来安慰自己。

既然“世事无常”,因此,人生中遭遇什么就都不太重要。

这种自我安慰看起来消极,但用来抚平内心创伤却未必全无用处。

但这种对空的理解,说穿了其实是把外在于我们的世界看空了,但并未把自己看空。

“自我”仍然是人们判断周围世界的核心和标准。

所以,人们内心的贪嗔痴不会减少。

而且,这时候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这种看“空”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中免不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嫌疑。

深一点的层次,则是把我们内心的妄念“看空”,这就契入了学佛的核心,或者说我们学佛已经“上道”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佛就是学会观照自己内心的“空性”,而在此之前,则是学会觉察自己内心活动的“真相”。

看到自己内心真相就等于或接近于破除内心妄念。

把妄念一层一层像清洗污泥一样清洗干净了,我们内心的清明本性或空性就会自然而然显露出来,所谓“妄心销尽而真心自显”。

但把妄念看空并不容易,因为牵扯到对自我的认识——自己的利益、生命和观照等等。

很多人就是因为看不空内心妄念而做错事。

把别人“看空”很容易,甚至于把整个世界看成过眼云烟也不困难,但说到把“自我”看空或者把内心妄念看空,就非一般人所容易做到的了。

非下大力气不可。

 自我是什么?

自我是生命之根、立身之本,是我们一切思想、情感和人性中缺陷的总源头。

不要说看空自我,就说看透内心真实情形也不容易。

自尊啊,名誉啊,欲望啊,自我判断啊,道德观念啊等等等等,都会形成对我们清醒认知内心真相的羁绊。

两口子吵架,先扯着脖子说对方“错”;两个人谈合同,先谋划把对方利润“榨干”;俩人在街头打招呼,都想从对方那儿得点“好处”。

有几个人会先向对方认错?

或者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灰暗?

所以,佛法经常教导我们要参话头、要有惭愧心,就是要我们觉察内心中一念生起前的真实活动,要经常反省、知道自己的不足。

有一部韩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只要不是泯灭天性,人们内心都会感到惭愧的。

”这里“惭愧”是什么意思?

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人们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可能改进,因此,佛法中把惭愧心看作生起其他善法的大善地,道理就在于此。

一个人要是不知道反省自己的话,那么可以断言,这个人改正错误的可能性基本上无望。

看空自己内心妄念,是学习佛法中最痛苦的阶段,突破了这个阶段,学佛就走上了康庄大道。

可以说,一个人要能把内心妄念看空,就基本具备了理性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能力。

这就是无私。

这是学佛中基本道路,是衡量真修炼还是假修炼的试金石。

只要遵循以上途径,学佛和修炼必有所成。

否则,就是空谈。

 从此再往上进一步,就是把生命看空,深切意识到所谓生命只不过是因缘聚会,所谓“缘起而生、缘尽而灭”,因此从本性上讲自己和无机物之间其实并没什么区别。

所谓“区别”只不过是因缘暂时聚汇而已!

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消除了内心中对自我生命和非生命的分别心。

人们平常对世界所表现的骄傲,除了自尊,还有一个重要成分,就是错以为生命优越于非生命,所以我们经常对大自然表现出根深蒂固的傲慢心理。

这成为我们拓展自身心性的又一道顽固障碍。

人们总以为生命非常强大,其实生命非常可怜,不仅非常脆弱,而且从头到尾我们生活在自我利益和生命的虚幻优越感的牢笼之内。

假如我们真意识到“自我”原本属于无机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心胸就是跨出了自我生命的牢笼,从而进入和宇宙万物平等交流的广阔境界。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内心才可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无限。

而在此之前,在人生所形成的内心牢笼之内,所谓无限对我们只是非常苍白的语言概念。

 但是且慢。

即便到这一步,我们仍然没有领会什么是佛家所讲的真正的空或空相,因为这时候我们内心仍残留着最后一丝无明和分别心。

到达这一步,我们内心像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生死河边的游子,面对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的生与死的无尽流转,而我们自己像游客,伫立在河边,看着面前滔滔河水,此时尽管我们内心无动于衷,但我们与河水之间仍然相互凝视,我们仍然不知道河水的本质,我们与河水之间仍然隔着一道界限,这就是说我们内心仍残留着我们与河水之间的“分别心”。

不去掉这种最后的“分别心”,我们内心仍然不可能领会什么是真正的“空”或“空性”。

直到有一天我们内心与河水“融为一体”,达到内心与河水之间没有分别心,我们才是真正领略到佛家所讲的“空”或“空性”。

 有意思的是,我们内心与河水完全“融为一体”的同时我们也领会到了随时变化的河水中不变的本性,这时我们内心才会由于领会到河水不变的本性而归入真正宁静。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我们内心实现了真正宁静从而实现了宇宙间大千世界自然“倒影”在我们内心,这样,我们内心中在实现真正宁静的同时实现了真正丰富的博大和无穷。

所以,六祖惠能有这样的说法:

“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内心妄念剥除干净了,万法自然会在内心中建立起来。

实际上,绝对否定就是绝对肯定。

学习佛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实现“绝对否定”,从而实现“绝对肯定”。

 原来否定肯定本是一回事啊!

可惜,世人大多不解此理。

 由于世人未能“绝对否定”因而得到的“肯定”也有限。

更有些人什么都不否定,只坐在那里“瞎想”或“瞎猜”,以为肯定与否定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所以才会有“断灭”与“常有”两种或两重“边见”。

君不见,很多人主张的“断灭”理论其实是说“我”死后什么都没有,而在“我”活着时却是“自我”为“实有”。

而另外一些人所说的“常有”由于无法给自己生命找到真正依托与乐趣,而不得不以“自我”为模型虚构出并不存在的宇宙主宰,从而给自己和他人戴上反理性的镣铐和枷锁。

 生命真正华彩乐章是解放自己。

而此情此景,宁不惜哉!

因有是记。

 

佐尔丹妮gGuLoKI1721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