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406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甘肃省临夏市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甘肃省临夏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说明:

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本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

父信,为汉麟州刺史。

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

尝谓其徒曰:

“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

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继元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师还,授郑州刺史。

帝以业老

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

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以所部之兵护之。

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

业谓美等曰: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监军王侁曰: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业曰:

“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

“此行必不

利。

”因指陈家谷口曰:

“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

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

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

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

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

业因太息曰: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乃不食,三日死。

1.下列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B.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C.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D.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迁。

也有贬谪、放逐之意。

如迁谪、迁客、“左迁”,就是贬官。

C.诏,指上级给下级下的文书或命令。

D.契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建立北方重要封建政权“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B.杨业为了保全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而劝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而并非是贪生怕死。

C.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D.杨业年青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暗用兵法运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4分)

(2)既降,帝使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师还,授郑州刺史。

(4分)

(二)古代诗词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6题。

(8分)

寒食

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

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

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作寒食节

5.试从景与情的关系分析诗歌的前

两句。

﹙4分﹚

答:

6.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的。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3)“比兴”手法是《诗经》中重要的艺术手段,常常用自然事物生动形象地抒情,如《诗经·氓》中“,”这两句用用黄叶落下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4)前总理温家宝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

“在我担任总理期间,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

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

”“谣诼”一词来自于《离骚》中的“,。

(5)《游褒蝉山记》中“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则说明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与“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物”才能实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分)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

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

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

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

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

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

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

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

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

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

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

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

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

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

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

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9.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

请简要概括。

(5分)

10.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5分)

11.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5分)

 

第Ⅱ卷表达题

3、语言文字运用(6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分)

A.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B.他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侃侃而谈,幽默不断,旁若无人,让观众十分享受。

C.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那么你还要继续去寻找,千万不要安之若素。

只要你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D.位于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

标志性建筑。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

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B.《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

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

,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C.2014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571多亿的成交额。

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D.由蒋雯丽主演的电视剧《娘要嫁人》中十一岁的大毛离家出走后,大人们虽然报了警,但他的外婆仍焦急地说:

“都说人民警察爱人民,怎么连一个小小的人民都还没找着呢?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来到村南,眼前展现出一条碧绿的南北大川,顺川向南远望,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

①川道中间是湍急流淌的河水,河水清澈见底

②川道东西两边山坡沟岔树木茂密,青翠欲滴,郁郁葱葱

③雨后艳阳高照,树木随高低起伏的山脊起伏酷似汹涌的绿涛

④水流冲击顽石,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⑤川尽头是一座雄伟高大的山峰,那就是临城县一千四百多米高的三峰山

⑥河水两边的层层梯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耕地,田地里玉米穗昂首吐须,笑迎金秋

A.⑤②③①④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②③①④⑤⑥   D.④⑤①②③⑥

15.语言应用(3分)

  下面是我国的“人民调解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四、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扁担

横竖

都是一段人生;

生活的支点,

永远

在我们自己肩上。

全面理解这首小诗,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试题答案】B

2. 【试题答案】C.诏,指黄帝所发的文书命令

3. 【试题答案】D. (A.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

身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

业因太息曰: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乃不食,三日死。

以上文中语句陈述的就是这一内容。

B.“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一句,“以"表目的,“生聚"即百姓;C.业谓美等曰:

“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监军王侁曰:

“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业曰:

“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

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陈述的就是这一内容; D.“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是拿以后为将用兵和现在用鹰犬逐雉兔打比方,表现自己的报国思想;)

4.

(1)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

(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首先出战。

( 盖、徒、责等词的落实,状语后置及语意通顺)

(2)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职位。

(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

(既、使、以为、授等词的落实及句意通顺)

(3)祸与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并且智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仅是伶人吗?

【第一个“于”:

从,1分,第二个“于”:

被,1分;岂:

难道,1分】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

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

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

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

“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

”他青少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以勇猛矫健而闻名。

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

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

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

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的职位。

(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回朝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

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赶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契丹,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事。

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领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然而打了败仗。

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

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

杨业对潘美等人说:

“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

”然而,监军王侁说:

“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

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

”杨业说:

“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

(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在你们之前首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

“这次出兵必定失败。

”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

“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

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

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

”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

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

潘美不能阻挡,于是(带领军队)沿着灰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

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退到了陈家谷口。

当他看见陈家谷口没有伏兵时,当即捶胸大哭,随即再次率领部下奋力拼杀。

身上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

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

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

“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

”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5.诗歌的前两句写江南二月繁花竞发,花满枝头的美景,以及诗人身居他乡,于寒食节思乡念亲的悲伤。

﹙2分﹚第一句写繁花似锦,第

二句抒伤悲知情,以乐景衬哀情,使其情更哀。

﹙2分﹚﹙答出主要内容即可给满分﹚

6.自嘲﹙幽默诙谐﹚:

世人都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纪念先贤,可像我这样的贫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活,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

﹙2分﹚悲伤:

独自漂泊在外,缺衣少食的生活着实令人心生悲伤啊。

﹙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7.名篇名句默写(10分)(略)

8.⑴参考答案:

DE。

评分细则:

4分,D.(2分);E.(2分);B.1分;AC不给分。

B.“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缺乏依据,给1分。

A“后又找到”错,“一直”扩大了范围。

C.“按时间顺序”“全面介绍了”错。

9.参考答案:

①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②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③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

④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

⑤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

⑥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⑧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评分细则:

每点1分,答对4点、大意对即可。

10.参考答案:

①引用《诗经》的诗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点明了题意;

②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

③引用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同时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

11.参考答案:

从内因来看:

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物学专业,同时系统学习过中西医,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

②勤奋坚持。

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

③重视古籍,谦虚求教。

她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多次翻阅;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外因来看:

⑤祖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巨大的宝藏,为她的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⑥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

评分细则:

5分,从2个角度答,每个要点1分,联系原文作答,要有分析,答出4个得满分。

没有点明两个角度扣1分。

大意对即可。

12.B.(B.旁若无人:

形容高傲,作贬义词;形容态度自然,不做作,褒义词。

A.春秋鼎盛,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

C.安之若素:

指在反常或困苦危难的情况下,能安然处之,毫不在意。

这里应该用“随遇而安”。

D.对象错误,“器宇轩昂”形容人的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

13.A(B项有歧义,

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C项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D项关联词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虽然们”应在“大人”前。

14.A

15.人民调解标志由紧握的双手,红心和橄榄枝组成(2分)。

红心,象征人民调解工作者的奉献,紧握的双手象征通过调解化解了矛盾,橄榄枝代表和平与希望

16.作文:

【解析】这是一篇以诗歌为材料的作文题,材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咏物小诗。

表面是写扁担,实际上说的是人,人生。

“扁担”这个意象可以理解为生活给予一个人的挤压,是一种压力,是一种磨难。

“横”和“竖”代表两种人生:

乐观消极;两种人生范式:

悲苦与顺畅。

该材料关键句是生活的支点永远在我们自己肩上,其中两个关键词是“生活的支点”“自己肩上”,而“支点”是生活的着力点,当理解为生活的好坏、乐观消极、高调低调、单调充实等状态,不管外界给予个

人多大的压力,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多大的苦难,生活的支点都必须建立在自己的肩膀之上。

它承载着许多梦想和希望,只有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者。

人生永远只能靠自己,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生,永远只是虚无消极的。

可参考以下立意:

1.要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我作主。

2.直面人生挫折困难,勇于面对,敢于承担。

3.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不能依赖外人(依靠自己,拒绝依附)。

偏题的立意有:

其一、宽泛地谈人生。

其二、谈生活的支点。

其三、谈选择。

其六、谈人生的平衡。

如“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准确定位”“找准人生的坐标”“找到生活的支点”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