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368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8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docx

《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docx

70高考化学总复习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70

第九讲、数据图表信息试题分析(附参考答案)

【知识要点】

高考的考纲显示,高考命题将更加注重图表语言的考核。

用图表表述化学过程或呈现背景信息是化学的基本表达方式,简约化是理科考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思维特征,而图表正是化繁为简的妙法。

在这其中,图表型的计算题将数据处理与化学问题融为一体,信息量大,信息加工涉及诸如信息的寻找、选择、整理、重组、应用等各方面,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困难较大。

因此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应自觉地去了解图表所呈的化学含义,掌握化学图表最基本的分析剖析方法,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化学信息,尝试应用图表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表述自己的思路与思维的结果。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识表识图能力,更能通过这个过程训练与优化自己的思维策略。

【例题分析】

[例题1]已知:

2H2S+SO2=3S↓+2H2O。

某同学向100mL氢硫酸溶液中通人标准状况下的二氧化硫气体,所得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

他据此得到的下列四条关于二氧化硫和亚硫酸的说法。

请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SO2是弱电解质B.H2SO3不是强酸

C.亚硫酸是比氢硫酸还弱的酸

D.原氢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0.05mol·L-1

[例题2]将固体FeC204·2H20放在一个可称量的容器中加热灼烧,固体质量随温度升高而变化,测得数据如下:

温度/c

25

300

350

400

500

600

900

固体质量/g

1.000

0.800

0.800

0.400

0.444

0.444

0.430

根据计算分析推理,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25℃~300℃时固体发生变化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2)350℃~400℃发生变化得到的产物是__________,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

(3)500℃时产物的含氧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写出600℃~900℃时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例题3]常温下在20mL0.1mol·L-1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L-1HCl溶液40mL,溶液的pH逐渐降低,此时溶液中含碳元素的微粒物质的量浓度的百分含量(纵轴)也发生变化(CO2因逸出未画出),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20mL0.1mol·L-1Na2C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其溶液中所有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度有何关系?

(用等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认为该溶液中Na2CO3的水解是微弱的,发生水解的CO32-离子不超过其总量的10%。

请你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该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向20mL0.1mol·L-1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粉末3.328×10-7g时开始产生沉淀X,则KSP(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加入盐酸使溶液pH为10时,混合液中含碳元素的离子有哪些?

_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

[例题4]某课外兴趣小组对双氧水(H2O2的水溶液)做了如下实验探究。

(1)将质量相同但聚集状态不同的MnO2分别加入到5mL5%的双氧水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测试。

测定结果如下:

催化剂

(MnO2)

操作

情况

观察结果

反应完成所

需的时间

粉末状

混合不振荡

剧烈反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5分钟

块状

反应较慢,火星红亮但木条未复燃

30分钟

①写出H2O2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说明催化剂作用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取三份含有等量的H2O2,但质量分数不同的双氧水,分别向其中加入1克MnO2粉末。

测定结果如下:

双氧水体积

操作情况

反应完成所需的

时间

收集到气体

体积

反应后液体

温度

a1%的150mL

混合不振荡

11分钟

539mL

24℃

a2%的15mL

1分20秒

553mL

56℃

a3%的7.5mL

振荡

9秒

562mL

67℃

请简要说明:

①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后液体温度不同的原因。

③收集到气体体积不同的原因。

[例题5](2010深圳一模)广东省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水提取食盐和Br2以后的盐卤可以用来制备纯净的MgCl2或MgO。

盐卤中含有Mg2+、Cl-,还含有少量Na+、Fe2+、Fe3+、SO42-和CO(NH2)2等。

制备流程如下图:

 

(1)滤渣的成分是(写化学式);滤液Ⅱ中所含主要的杂质离子是(写离子符号)。

(2)用NaClO除去尿素CO(NH2)2时,生成物除盐外,都是能参与大气循环的物质,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加入NaClO的另一个作用是。

(3)温度和压强P(HCl)g对MgCl2·6H2O晶体热分解产物的影响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P(HCl)g=0.25MPa,温度从300℃升高到550℃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实际生产中,将MgCl2·6H2O晶体加热到600℃的过程中几乎得不到无水MgCl2,其原因是;若要得到无水MgCl2须采取的措施是。

 

[例题6]根据侯德榜制碱法原理并参考下表的数据,实验室制备纯碱Na2CO3的主要步骤是:

将配制好的饱和NaCl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控制温度在30~35℃,搅拌下分批加入研细的NH4HCO3固体,加料完毕后,继续保温30分钟,静置、过滤得NaHCO3晶体。

用少量蒸馏水洗涤除去杂质,抽干后,转入蒸发皿中,灼烧2小时,制得Na2CO3固体。

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g/100g水)

0℃

10℃

20℃

30℃

40℃

50℃

60℃

100℃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9.8

NH4HCO3

11.9

15.8

21.0

27.0

-①

NaHCO3

6.9

8.1

9.6

11.1

12.7

14.5

16.4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3

77.3

①>35℃NH4HCO3会有分解

请回答:

(1)反应温度控制在30~35℃,是因为若高于35℃,则,若低于30℃,则;为控制此温度范围,采取的加热方法为。

(2)加料完毕后,继续保温30分钟,目的是。

静置后只析出NaHCO3晶体的原因是。

用蒸馏水洗涤NaHCO3晶体的目的是除去杂质(以化学式表示)。

(3)过滤所得的母液中含有(以化学式表示),需加入,并作进一步处理,使NaCl溶液循环使用,同时可回收NH4Cl。

(4)测试纯碱产品中NaHCO3含量的方法是:

准确称取纯碱样品Wg,放入锥形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加1~2滴酚酞指示剂,用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到无色(指示CO32-+H+=HCO3-反应的终点),所用HCl溶液体积为V1mL,再加1~2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变橙,所用HCl溶液总体积为V2mL。

写出纯碱样品中NaHCO3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NaHCO3(%)=

[例题7]经查阅资料可知道,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结晶可分别得到FeSO4·7H2O、FeSO4·4H2O和FeSO4·H2O。

硫酸亚铁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该温度下析出晶体的组成如下表所示(仅在56.7℃、64℃温度下可同时析出两种晶体)。

温度/℃

0

10

30

50

56.7

60

64

70

80

90

溶解度/g

14.0

17.0

25.0

33.0

35.2

35.3

35.6

33.0

30.5

27.0

析出晶体

FeSO4·7H2O

FeSO4·4H2O

FeSO4·H2O

(1)请根据表中数据作出硫酸亚铁的溶解度曲线。

 

(2)若从硫酸亚铁溶液中结晶出FeSO4·4H2O晶体,应控制的结晶温度(t)的范围为________

[例题8]某固体混合物可能由Al、(NH4)2SO4、MgCl2、FeCl2、AlCl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现对该混合物作如下实验,所得现象和有关数据如图所示(气体体积数据已换

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体积不变

浓硫酸

3.36L气体

无色溶液

过量稀盐酸

白色沉淀

稀盐酸

久置

碱石灰

△①

过量浓NaOH溶液

白色沉淀2.90g

无色溶液

5.60L气体

14.5g固体

无明显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注:

若混合物中不存在该成分,则“质量”栏中填“0”;

画斜线的表格不需填写)

成分

质量

判断依据或计算推理过程

Al

 

(NH4)2SO4

 

MgCl2

 

FeCl2

 

AlCl3

 

[例题9]某同学为研究盐酸与NaHCO3和Na2CO3反应的热效应,进行了下列实验(每次实验各做3次平行实验,取平均值)

序号

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的温度

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

序号

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的温度

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

50ml

2.5g

NaHCO3

固体

200C

18.50C

50ml

3.2g

Na2CO3

固体

200C

230C

35ml

稀盐

含2.5g

NaHCO3

的饱和溶液15ml

 

200C

18.80C

35ml

稀盐

含3.2g

Na2CO3

的饱和溶液15ml

200C

20.60C

50ml

稀盐

2.5g

NaHCO3

固体

200C

17.30C

50ml

稀盐

3.2g

Na2CO3

固体

200C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使用的量热器一般是容积不变的装置,则用其测定的反应放出的热量(填“是”或“不是”)该反应的焓变△H。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①NaHCO3溶于水是热(填“吸热”或“放热”,下同)的过程,Na2CO3溶于水是热的过程。

②设实验Ⅰ、Ⅲ和Ⅴ的反应热分别为△H1、△H3和△H5,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式为。

③实验Ⅵ中,混合后最高或最低温度接近0C。

[例题10]某探究小组同学用金属铝分别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方法研究金属与不同酸反应的差异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药品:

2.0moL/L盐酸、4.0mol/L盐酸、2.0mol/L硫酸、4.0mol/L硫酸,质量和相同的铝片和铝粉(金属表面氧化膜都已除去);每次实验各种酸的用量均为50.0mL,金属用量均为9.0g。

(Ⅰ)甲同学用铝片分别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实验及其现象如下:

反应进程(分钟)

1

2

5

15

20

4.0mol/L盐酸

少量气泡

较多气泡

大量气泡

反应剧烈

反应结束

2.0mol/L硫酸

无明显现象

极少量气泡

少量气泡

4.0mol/L硫酸

无明显现象

少量气泡

有比较连续的气泡

请回答:

(1)写出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反应1~15min内,铝与盐酸的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其原因是

(3)以上探究铝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速率有差异,你认为其原因有哪些可能?

请提出你的假设(说出2种可能):

(Ⅱ)

(1)乙同学设计了如下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实验(温度控制为25℃和35℃)。

请你根据实验目的帮助该同学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用量:

酸均为50.0mL、铝为9.0g过量):

实验目的

实验

编号

温度

金属铝

形态

盐酸浓度

/mol·L-1

1.实验①和②探究盐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①和③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3.实验①和④探究金属规格(铝片、铝粉)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25˚C

铝片

4.0

(2)右图为实验①的“H2—t”曲线图,若

上述反应浓度减少一倍,速率是原来的1/2;温

度每升高10℃,反速率是原来的2倍。

请在

答题卡的座标中画出实验②和实验③的“H2—t”

曲线图。

[例题11]汽车或飞机行驶速度越高,单位时间内燃料燃烧速度越快,产生温度越高,越可能达到N2与O2反应的条件,生成NO在空气中部分被氧化成NO2。

我们用NOx来表示空气中氮氧化物的x值与地球表面距离h的关系如图所示。

(1)关于x与h关系的解释主要是光化学原理。

已知:

O2(g)2O(g)ΔH=akJ·mol―1;

NO2(g)NO(g)+O(g)ΔH=bkJ·mol―1;

则2NO(g)+O2(g)=2NO2(g)

ΔH=kJ·mol―1。

(2)空气中的NOx的组成可以表示为:

f(x)==。

(3)NOx对平流层O3浓度减少,形成臭氧空洞的机理可以用如下图示解释:

 

则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小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4)在2L密闭容器中反应2NO2(g)

2NO(g)+O2(g)在三种不同条件下进行,其中实验Ⅰ、Ⅱ都在800℃,实验Ⅲ在850℃,NO、O2的起始浓度都为0,NO2的浓度(mol·L―1)随时间(min)的变化如图所示(不考虑生成N2O4)。

试填空。

对比实验Ⅰ、Ⅱ和Ⅲ,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对比实验Ⅰ和Ⅲ可知,该反应是吸热

反应

B.实验Ⅱ和实验I相比,可能隐含的反

应条件是:

反应容器的体积缩小了

C.实验Ⅱ和实验I相比,可能隐含的反

应条件是:

使用效率更高的催化剂

D.实验I条件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大于

实验Ⅲ条件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若实验Ⅰ中达平衡后,再向密闭容器中通

入1mol由物质的量之比为1︰1组成的NO2

与NO混合气体(保持温度不变),则平衡将移动,新条件平衡状态时N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新题赏析】

1、现有含Fe(NO3)3、Cu(NO3)2、HNO3 的某稀溶液,若向其中逐步加入铁粉,溶液中Fe2+ 浓度与加入铁粉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中Fe(NO3)3、Cu(NO3)2、HNO3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D

A.1∶1∶1B.1∶3∶1

C.3∶3∶8D.1∶1∶4

2、下列实验或生产过程中对应的图象正确的是BD

A.①表示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B.②表示SO2通入溴水中

C.③表示氨气通入醋酸中D.④表示氮气和氢气合成氨

3、在1L含0.1molNaAlO2和0.1molBa(OH)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0.1mol·L-1的H2SO4溶液,下列图象中能表示反应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硫酸溶液体积之间关系的是A

A.

B.

C.

D.

4、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对应的图形相符合的是D

 

A.H2S气体通入氯水中B.NaHSO3粉末加入HNO3溶液中

 

C.NaOH溶液滴入Ba(HCO3)2溶液中D.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研究光化学烟雾消长规律,在一烟雾实验箱中,测得烟雾的主要成分为RH(烃)、NO、NO2、O3、PAN(CH3COOONO2),各种物质的相对浓度随时间的消失,记录于右图,根据图中数据,下列推论,最不合理的是

A.NO的消失的速率比RH快B.NO生成NO2

C.RH及NO2可以生成PAN及O3D.O3生成PAN

6、反应N2O4(g)

2NO2(g);ΔH=+57kJ·mol-1,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

A>C

B.A、C两点气体的颜色:

A深,C浅

C.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D.A、C两点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A>C

7、已知25℃时有关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化学式

CH3COOH

HCN

H2CO3

电离平衡常数(25℃)

1.8×l0_5

4.9×l0_10

K1=4.3×l0_7K2=5.6×l0_11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各溶液pH关系为:

pH(NaCN)>pH(Na2CO3)>pH(CH3COONa)

B.amol·L—1HCN溶液与b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Na+)>c(CN-),则a一定大于b

C.冰醋酸中逐滴加水,则溶液的导电性、醋酸的电离度、pH均先增大后减小

D.NaHCO3和Na2CO3混合溶液中,一定存在c(Na+)+c(H+)=c(OH-)+c(HCO3-)+2c(CO32-)

8、污水处理分析时,常用双硫腙(H2Dz,二元弱酸)把金属离子配合成电中性的物质,再用CCl4萃取络合物,从而把金属离子从水溶液中完全分离出来。

如用双硫腙(H2Dz)~CCl4分离污水中的Cu2+时,先发生配合反应:

Cu2++2H2Dz

Cu(HDz)2+2H+,再加入CCl4,Cu(HDz)2就很容易被萃取到CCl4中。

(1)写出双硫腙和Fe3+络合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萃取过程中要控制适宜的酸度。

如果溶液的pH过大,其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用双硫腙(H2Dz)~CCl4络合萃取某些金属离子的酸度曲线。

它反映了萃取某些金属离子时适宜的pH范围。

E%表示某种金属离子以配合物形式被萃取分离的百分率。

某工业废水中含有Hg2+、Bi3+、Zn2+,用双硫腙(H2Dz)~CCl4络合萃取法处理废水。

请根据上图回答问题:

(2)欲完全将废水中的Hg2+分离出来,须控制溶液pH=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调节pH=2时,铋(Bi)的存在形式有:

________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萃取到CCl4中的Zn(HDz)2分液后,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锌又转到水溶液中。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金属单质A和非金属单质B可生成化合物AB,反应方程式A+B→AB。

甲、乙、丙三学生分别在实验室内做该实验,充分反应时各人所用A、B的质量不相同,但总质量相等,都是9.00g。

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A的用量

B的用量

AB的用量

7.00g

2.00g

6.00g

4.00g

5.00g

6.00g

ag

bg

4.44g

试求:

(1)A+B→AB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三者质量比:

由甲学生实验中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乙学生实验中得到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参加反应的三者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丙学生实验中,a和b的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10、将一定量混合均匀的铁粉与硫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共热,充分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得到固体A。

将质量为m的固体A加入到300mL2mol·L—1的盐酸中使之完全溶解,测得室温下加入固体A的质量与收集到气体体积(已换算成标准状况)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所得氢硫酸溶液饱和前无硫化氢气体逸出)。

已知加入固体A的质量m≤3.2g时,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当m>3.2g时,收集到的气体为H2和H2S的混合气。

试分析与计算:

(1)3.2g固体A中所含的物质有__________。

(2)3.2g固体A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__,溶于上述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氢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___________。

(3)当固体A全部溶于上述盐酸,且A的质量m>3.2g时,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V=__________mL(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11、现代炼锌的方法可分为火法和湿法两大类。

火法炼锌是将闪锌矿(主要含ZnS)通过浮选、焙烧使它转化为氧化锌,再把氧化锌和足量焦炭混合,在鼓风炉中加热至1373~1573K,使锌蒸馏出来。

主要反应为:

焙烧炉中:

2ZnS+3O2=2ZnO+2SO2①

鼓风炉中:

2C+O2=2CO②

ZnO(s)+CO(g)

Zn(g)+CO2(g)③

假设鼓风炉体积固定且密闭,随反应的进行鼓风炉内不同时间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如下表

反应进行时间/min

CO

Zn

CO2

0

0.11

0

0

2

0.1

0.01

0.01

30

c1

c2

c2

35

c1

c2

c2

(1)若保持温度不变,在鼓风炉中增大CO的浓度,K值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已知:

该温度时,化学平衡常数K=1.0,则表中c1=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假设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若使焙烧炉中反应①的ZnO几乎完全被CO还原,焙烧炉和鼓风炉消耗的O2的体积比不超过________。

(4)若起始浓度不变,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达平衡时鼓风炉中反应③CO的转化率为80%,此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此时焙烧炉和鼓风炉消耗的O2的体积比大于________________。

12、盐R的化学式为XmYnZp(X、Y、Z为三种不同离子),其组成元素均为短周期元素,取两份等质量等浓度R的水溶液各5mL进行如下实验:

Ⅰ.取一份R的水溶液与过量的Ba(OH)2溶液反应,反应过程中生成白色沉淀,沉淀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剩余沉淀甲2.33g,且甲不溶于稀盐酸。

Ⅱ.取另一份R的水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混合加热,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乙0.112L(标准状况),乙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据此回答: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