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8362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2.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40

第1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教学内容

一、认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与功能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基础

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与功能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基础

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与功能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基础

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课时数

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含义及其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概念

1.社会性

2.社会化

3.社会教育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1)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目标为角度

(2)以教育的实施方式与途径为角度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

(1)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为依据

(2)以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知识体系为依据

(3)以学前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为依据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

(1)由近及远的原则

(2)由易到难的原则

(3)综合贯通的原则

3.《纲要》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相关规定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

(1)自我意识

(2)人际交往

(3)社会认知

(4)社会文化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

(二)制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

2.国家的教育政策

3.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通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价值取向:

以学前儿童为本

(2)目标取向:

以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为基础

(3)内容取向:

以建构社会关系为维度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1)小班社会教育目标

(2)中班社会教育目标

(3)大班社会教育目标

3.学前儿童社会教学活动目标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前儿童发展

1.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化,提高其社会性发展水平

2.促进学前儿童完整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

(二)促进社会发展

1.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一)正面教育原则

1.树立正确的榜样

2.选择正向积极的教育内容

3.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

(二)实践性原则

1.为学前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机会

2.教会学前儿童具体的社会实践技能

3.鼓励学前儿童勇于尝试,敢于犯错和改正

(三)生活教育原则

1.重视渗透教育

2.长期坚持

(四)学前儿童主体性与社会集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2.发展需要

(1)尊重的需要

(2)自我实现需要

(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二、认知发展心理学

(一)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守恒性

(2)能进行群集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1~18岁)

(二)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三、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一)心理机能

(二)工具说

(三)内化说

(四)最近发展区

四、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通过分析生态学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儿童处于模型的中心。

(2)儿童既被其生活环境影响,也影响环境。

(3)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环境是家庭,因为他们在家庭中的时间最长。

(4)儿童发展取决于其在生活环境中的经验,主要是与人交往的经验。

(5)儿童生活的不同环境的连接数量和质量也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父母与教师交流的频率。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

(一)代表性理论

1.华生的传统行为主义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以下两类。

(1)无帮助的观察,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地观察。

(2)借助仪器的观察。

2.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1.行为主义学习观

2.行为主义教学观

程序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2)积极反应原则

(3)即时反馈原则

(4)自定步调原则

(5)最低错误率原则

3.行为主义知识观

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与内容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守、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也称作学前儿童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其所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本教材主要以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大关系为主线,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确定为自我意识、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社会适应、道德与亲社会行为和性别角色发展六个方面。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一)阶段性与持续性

(二)情境性与模仿性

(三)道德发展的从他性

(四)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因素

1.生物因素

2.心理因素

(二)环境因素

1.家庭

2.幼儿园

3.同伴群体

4.大众传播媒介

归纳与

提高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了解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及内容,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与功能,掌握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基础,了解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内容、特点和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零散而片段的思想逐渐发展至今,拥有了系统化的、具体而完善的理论体系。

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仍是一门较为年轻的、介于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以研究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增进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其社会情感,引导其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

第2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活动设计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

【技能目标】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

教学难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课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专门性活动

(一)综合教育活动

(二)游戏活动

二、随机教育

(一)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社会教育

一日生活中渗透的社会教育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三)在其他领域活动中的随机教育

三、区域活动

(一)区域活动材料

(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

1.物质环境创设

2.精神环境创设

(三)具体区域设置

1.话吧

2.故事角

3.手工角

四、家园合作

(一)加强与家长的日常沟通

(二)建立家园联系册

(三)亲子活动

(四)视家长为教育资源

(五)网络平台上的家园合作

五、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1.动员不同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

2.利用社区的各类资源、设施、场所

3.确定幼儿园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一、语言引导法

(一)谈话法

(二)讲解法

(三)讨论法

(四)行为评价法

二、情境教学法

(一)移情训练法

(二)角色扮演法

1.使用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

2.角色扮演法的基本步骤

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基本过程通常分为六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三)陶冶法

三、直接知觉法

(一)参观法

(二)实践法

(三)演示法

(四)调查法

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活动设计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活动名称

(二)活动目标

(三)活动准备

(四)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五)活动延伸

(六)活动评价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要求

(一)活动设计要合理、易于操作

(二)活动目标设计要经济、高效

(三)活动中要准确运用教师语言

(四)要为学前儿童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一)选择活动主题

(二)确定主题单元活动的目标

(三)形成主题单元活动网络

(四)拟定主题活动纲要,确定活动内容

(五)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法,确定活动实施程序

第四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制订

1.社会认知

2.社会情感

3.个性表现

4.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客观性原则

4.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1.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

2.诊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

3.为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提供保证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一)评价教育活动中的各环节

1.活动名称评价

2.活动目标评价

3.活动准备评价

4.活动过程评价

5.活动效果评价

6.活动延伸评价

(二)对活动对象的评价

1.学前儿童

(1)对学前儿童参与程度的评价。

(2)对完成活动目标情况的评价。

这主要是对学前儿童与同伴、成人互动的情况,掌握相关社会知识、社会技能的情况进行评价。

(3)对学前儿童整体社会性发展状况的评价,即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社会教育后,对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2.幼儿教师

(1)对教育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2)对教育行为进行评价

(3)对幼儿教师素质进行评价

归纳与

提高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掌握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了解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

学前儿童自出生开始就进入社会中,其社会性发展也随之开始。

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对其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和智力发展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注意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各年龄段特点,并以此制订相应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及内容,综合运用各种社会教育方法,科学、有效地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

第3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教育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二、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与教育

三、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2.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3.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

4.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2.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3.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

4.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2.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3.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

4.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一、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指个人心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自我概念会制约其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等。

积极的自我概念如下图所示。

我国学者刘金花通过“点红实验”,把婴儿从自我认识出现所经历的阶段做了以下划分。

(1)戏物阶段(9~10个月):

把镜子当玩具。

(2)与镜像伙伴游戏阶段(12~14个月):

关注镜中的映像,把它当作伙伴,对其微笑。

(3)相倚性研究阶段(18个月):

注意镜子里外物体的对应关系。

(4)自我认知出现阶段(21个月):

借助镜子立即摸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自我认知出现质的飞跃。

二、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生、发展并非一出生就有,婴儿对自我的理解始于出生后的第一年,此时婴儿能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

幼儿期是自我概念的萌芽时期,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互动的增加,幼儿自我概念逐渐发展,从对身体的识别到自我的社会性认知,最终对自我特征和能力产生丰富、全面的认识。

学前儿童自我概念发展具有年龄特点。

3~4岁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还处于非常具体的阶段,多建立在自身身体特征、表现、活动能力及拥有的物品上,即“身份自我”或称“生理自我”。

5~6岁学前儿童的自我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仅能够区别出外在的“生理自我”,知道每个人的生理特征都是不一样的,同时也能了解不同性别的生理特征,进而发展出一定的“社会自我”意识。

三、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培养

(一)营造和谐环境,帮助学前儿童初步建立自我认知

(二)让学前儿童学会自我评价,深入了解自己

(三)进行正面的外部评价,增加成功体验,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

(四)建立家园合作,巩固幼儿良好的自我概念

四、自我评价的特点及其发展

(一)由成人的外部评价到进行独立的自我评价

(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在品质的评价

(三)由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客观的自我评价

(四)从笼统的评价到具体、细致的评价

(五)由局部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自我评价

五、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培养

培养学前儿童自我评价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与教育

一、学前儿童自尊的发展与教育

(一)影响学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1.自身原因

2.亲子关系

3.师生关系

4.同伴关系

5.父母的教养方式

6.个体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

(二)学前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

1.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2.自尊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三)学前儿童自尊的培养

1.增加学前儿童的成功体验

2.尊重学前儿童,给予其充分信任

3.防止形成自负性格

二、学前儿童自信的发展与教育

(一)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发展

(二)自信教育的原则

1.平等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激励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创造性原则

(三)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1.家庭是培养学前儿童自信的第一场所

家长教育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使学前儿童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如下表所示。

2.幼儿园是培养学前儿童自信的主要场所

3.社会是学前儿童自信发展的试金石

第三节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自我控制的概念

(一)自制力

(1)抗拒诱惑

(2)延迟满足

(二)自觉性

(三)坚持性

二、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表现类型

(一)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

(二)对认知活动的控制

(三)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三、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一)自我控制的发展过程

自我控制的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自我控制度

不同的自我控制程度具有不同的特点及表现,如下表所示。

四、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言语指导加强自我控制训练

(二)提高学前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

1.挑战难度应适中

2.成人要兑现承诺

(三)利用模仿榜样的作用

(四)给予爱抚和关怀,形成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五)通过游戏和练习,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归纳与

提高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教育,了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了解了学前儿童自我体验的发展和自我控制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指学前儿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其自身的认识和调节,不仅反映了学前儿童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和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还反映了其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念。

好的自我意识教育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第4章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年龄特征

三、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

2.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3.3~6岁儿童社会认知的年龄特征

【技能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的实施过程

教学重点

1.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3~6岁儿童社会认知的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的实施过程

教学难点

1.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3~6岁儿童社会认知的年龄特征

3.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的实施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法

课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认识学前儿童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包括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则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3~6岁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分类如下表所示。

二、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三、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1.三元交互决定理论

2.观察学习理论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了能够增强自我效能的四种主要方法,如下图所示。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结构与图式

2.同化与顺应

3.平衡与失衡

(三)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个体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3.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四、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观点采择能力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如下图所示。

(二)移情能力的发展

儿童移情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0~1岁,尚未形成自我意识,不具备移情能力。

第二阶段:

1~2岁,开始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变化,移情能力萌芽。

第三阶段:

2~4岁,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具备一定的移情能力。

第四阶段:

4~7岁,开始体验较复杂的情绪,移情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对权威及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

1.权威认知的发展特点

2.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年龄特征

一、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萌芽

新生儿出生不久就逐渐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社会认知的萌芽,其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某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

研究表明,婴儿能对成人的不同表情做出不同的反应,出生10个星期的婴儿对母亲高兴、生气、悲伤的面部表情即有不同的反应,能分别做出高兴、生气、伤心等表情。

二、3~6岁儿童社会认知的年龄特征

(一)对自我心理的认知

(1)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每个人内心都有愿望,愿望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2)3~4岁儿童认识到人的大脑会产生思考,人不仅有愿望,还有信念,即对世界的看法。

(3)4岁以后的儿童开始知道信念和愿望能决定行为,而且越来越相信信念对行为有重要影响。

(二)对他人想法的认知

(1)3~4岁儿童知道他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但还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念。

(2)4~5岁是转折期,儿童开始理解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看法。

(3)5~6岁的儿童开始试图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对方的观点。

(三)对社会规则的认知

根据研究总结,学前儿童对于社会规则的认知特点如下。

(1)3~4岁儿童对社会规则已有初步的认知,能做简单的道德判断,但判断时往往会依据后果,而忽略背后的动机。

(2)4~5岁儿童知道更多的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并且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反应。

(3)5~6岁儿童能够从事物背后的动机来进行道德判断,但是仍然相信权威。

(四)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学前儿童对于社会角色的认知特点如下。

(1)3~4岁儿童知道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对职业开始有了初步的认知。

(2)4~5岁儿童知道更多的职业及其特征,并开始对不同社会角色形成基本观念,如领导、家长等。

(3)5~6岁儿童对社会角色有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知,并且对自己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有了基本的期望。

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

一、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

(一)社会关系的认知教育

(二)社会环境的认知教育

1.对家庭的认知教育

2.对社区的认知教育

3.对幼儿园的认知教育

4.对家乡的认知教育

5.对祖国的认知教育

(三)社会角色的认知教育

(四)社会规则的认知教育

社会规则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体现学前儿童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二)加强学前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性

(三)设置游戏,增加体验,促进认知生成

三、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的实施

(一)创设有利于开展社会认知教育的环境

(二)积极开展游戏活动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社会认知教育

(2)让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体验社会角色

(3)游戏规则与社会规则一致

(三)引导学前儿童正确认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归纳与

提高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知道了3~6岁儿童社会认知的年龄特征,掌握了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的实施过程。

学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成人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特定的思路与逻辑结构,而这正是需要成人去探索和了解的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

只有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世界与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创设出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第5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与气质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内容

一、认识学前儿童情绪情感

二、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三、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教育

四、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情绪情感的功能、分类,以及其与认知过程的关系

2.学前儿童情绪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技能目标】

1.学前儿童归属感教育与情商培养的方法

2.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教育方法

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归属感教育与情商培养的方法

2.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教育方法

3.学前儿童情绪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学前儿童归属感教育与情商培养的方法

2.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教育方法

3.学前儿童情绪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教学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