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469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ocx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ocx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

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

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教学思路:

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教参答案

●常见题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

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二、考点例析

(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

例1(20XX年重庆市初中毕业卷)

好望角

连俊超

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

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

“岸边像什么”

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

“非洲好望角!

”我愣住了。

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

“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②我不解地问:

“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

“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

河上无风。

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

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

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

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

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

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

”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④“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⑤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

“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

”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

“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

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

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

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

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

”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

“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⑥“你儿子”

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

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

“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

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

”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

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

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

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⑦老人激动地说:

“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

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

”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⑧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

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

“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

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

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

”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⑨“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

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

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

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

回头一看,他娘的!

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

这不就是好望角吗?

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

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⑩“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

”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

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

“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参考答案】“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答案点评】本题答案不规范。

既然题干只要求答出“词在句中的含义”,就没有不要回答“原指……”。

这里的“诡秘”其实就是“神秘”的意思。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参考答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历程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

【答案点评】本题答案更不规范,没有必要回答有关修辞手法等内容,而且,诠释词义宜用平实的语言,不宜用含有比喻手法的“满目沧桑”作诠释。

“面黄肌瘦”在句中的意思其实就是因时间久远和反复翻阅而显得十分破旧。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的原意)。

词语的语境义总是在词语本意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因此,理解了词语,也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其临时义了。

其次要分析语境义。

通过分析语境的意义,便于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第三要整体去感知。

词语置于特定语句或语境,通常与作品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相一致,因此,分析词语的临时义,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根据文章的思想倾向来推断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诡秘”本指“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但这里却有了临时的含义,我们联系上下文来分析:

老人说这话是在“老人问:

‘岸边像什么?

’”“我愣住了”时,说的,后面的段落重要写老人介绍自己的人生的秘密:

A.小时在一本地图册是看到“好望角”的名称,就有长大后去“好望角”看看的欲望;B.“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发生日本的侵华战争,自己的愿意不能实现;C.他参军抗日,走遍大江南北,“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在一次战斗中,地图册和肚子上被打了一个洞;D.儿子“恰好到非洲工作。

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E.发现“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

心想“这不就是好望角吗?

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这“好望角”包含着老人丰富的人生经历。

我们联系这些来分析,不难推断,这时“诡秘”的临时含义。

●答题范式:

“××”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

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例2(20XX年山东省德州卷)

2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①只须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

 

②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

 

●答题指津

方法:

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

“容颜”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但在语境中却不在具有这个意义,而具有临时的意义。

我们可结合此句的前一句子来理解分析:

“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就很容易得出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

同样,“金科玉律”一词出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我们看这句的上下文后会发现,紧挨此句是“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把两句结合起来就可看出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而不在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个本义了。

●答题范式: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

在具体答题中,写出了本义和语境中的临时义后,最好答上起什么作用,但有的省市对此要求不高,不写出也会判正确。

●参考答案:

①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

②原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

评分:

每小题2分,共4分。

例3(20XX年贵州遵义卷)

9.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题指津

方法:

由“本义”结合语境,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懂事”一词,本义指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

文中也用的是此义,但题干要求是回答“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题方法就与前面两例题有细微区别。

相同的是也要结合语境,不同的是应主要揣摩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通读全文,我们知道此文是通过写小孩知道父亲节送礼物给“我”这个父亲,而“我”自己也同样是自己父亲的儿子,却忘记给父亲送礼物,表现了“我”的惭愧、内疚及自责。

这样,我们就会得知文中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反衬“我”作为父亲的孩子的不懂事。

  答题范式:

“××”一词是……的意思,这里的用意(作用)是……。

注意:

有的省市不答出词的意思,只要求答出用意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

反复夸孩子“懂事”,反衬“我”作为孩子的不懂事。

二、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指代义

 例1(20XX年浙江省湖州卷)相关语段:

“时间一天天过去,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一天,镇长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这番景象,心想:

……”

8.阅读第⑥段加点词语“这番景象”指什么?

●答题指津

方法:

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才往后找。

这类题型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中最简单的一种题型。

当看到题干“这番景象”中有一个“这”字,我们立即就可考虑:

“这”是表示近指的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通常就是在“这”所在的句子或“这”字所在句子的前面,并且不会隔得太远。

我们往前找相关语句或语段,按上述方法,一下就可初步断定答案是“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再把“这番景象”替换成自己认为是答案的内容进行检验,如果通顺,符合语境,就证明做正确了。

反之,就可能做错。

●答题范式:

“××”词指代……(语境义)。

●参考答案:

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例2.(20XX年四川乐山卷)相关语段:

(4)在个人主义时代,最先受到挑战的并不是单位首长,而是家庭的家长。

没有多少人觉得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角色有多么重要,除非家庭危机出现。

(5)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

(6)家长就是免费的“家政工”。

(7)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8)……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更无人乐意接受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管束着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的传统家长。

16.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

(4分)

●答题指津

方法:

看题干是考查指代的具体内容,且有“这样”一词,我们就应这样思考:

“这样”同例1题中的“这”相同,同样是表示近指的指示代词,并且考查题型相同,只是出题方式略有变化,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可完全采用上述方法分析。

先看“这样”一词前面的文字,结合语境寻找代词指代的内容,如果没有再在该词语的后面语句找。

我们一看便会很快发现,恰当的内容应是在第5、6、7段中。

与例1不同的是这一题我们不能完全摘录语句,需要略作删减才是最正确的答案。

删减到什么程度最佳,要看你所指代的内容替换“这样”二字是否最佳。

此题容易做错,有的考生做题慌张,会误认为“全天候的‘出气筒’”符合要求,立即就以此为答案,就漏掉了前面还有适合的内容。

●答题范式:

“××”指代……(语境义)

●参考答案:

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全天候的“出气筒”等。

(必须答完整才能得4分)

三、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作用)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需要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来作具体分析。

例1.(20XX年山东省临沂卷)相关语段

(第4段):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最后一段):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

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

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13.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题指津

方法:

解答此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过审题关。

题干已非常明确告诉了考生的阅读范围、做题方法、分析的内容等,这就给考生指明了解答途径。

阅读范围是在最后一段和第4段;做题方法是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第4段;分析的内容是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明了这些,在阅读时其它段落就基本上不用看,大大缩小了阅读范围,为考试赢得了时间。

第二、弄清词语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常见作用。

词语与语句、语段在这两方面的作用相类似。

(1)内容上的常见作用:

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照应内容、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在结构上的常见作用分三种情况,在文章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

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在文章结尾:

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前呼后应;发人深思;卒章点题等。

第三、做题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

针对此题,在把握以上第一、二两点的基础上,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第4段进行分析即很容易得出答案。

●答题范式:

“××”词……(该词语的常见作用)﹢联系文章分析得出的作用。

●参考答案:

13.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4分,各2分)

例2.(20XX年四川省乐山卷)

往事回忆:

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黄德彰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

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

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

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

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

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

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

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

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

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

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

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

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

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

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

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

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

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

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

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

谷仓渐空,学费才足。

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

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

毕业后就业于台北。

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

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

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

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

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

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

外公事母至孝。

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

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

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

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

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

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

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

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

时至今日,难禁内疚:

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18.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

②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答题指津

方法:

要理解句中“剥蚀”的含义,只从题目中的这句话不容易理解,这时我们就应把握全文,理解全文的思路,结合语境来理解。

文中很详写外公供养舅舅上学的不易,“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

谷仓渐空,学费才足”。

还写外公年老时住在我家,母亲给他特备了一个放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很小的碟子,而我和弟弟的眼睛不禁馋住那个小碟,老人给我们拈上一枚又一枚,那碟子早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

从这可以看出外公老年的待遇是很菲薄的,而他又毫不吝惜地分给我们,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剥蚀”的意思是说外公一点一点地克扣、削减自己菲薄的待遇。

●答题范式:

“××”词本义是指……,这里指……(语境义),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

有的省市只写出语境义也得分。

●参考答案:

答:

“剥蚀”是说外公一点一点地克扣,削减自己菲薄的待遇。

(意思相近即给分)

四、分析比喻、借代、拟人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例1:

(20XX年乐山卷)

相关语段:

(13)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父母,岳父母孩子,老公妻子应该说家庭成员中的每个人都重要。

实际上,有人把父母看得最重,因为“我”是父母生的,老人的日子较短。

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因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爱情的结晶。

这些都有道理。

然而,往往如此就引发家庭大战。

(14)谁来平衡家庭矛盾维系家庭的核心力量到底是血脉还是爱契约这实在是天下第一难的问题。

17.说出第13段中加点词语“家庭大战”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4分)

答:

●答题指津

方法:

结合语境,寻找本体

先找到13段中加点词语所在的语句,再通过阅读上下文,很明显地看出“家庭大战”一词具有比喻义。

紧承接这一句的是14段的“谁来平衡家庭矛盾”一句,从这句可看出作者是用“家庭矛盾”或“家庭冲突”来比喻“家庭大战”,再从第13段找出关键语句,结合语境分析,这大战就是在确定“一家之中,谁最最重要?

”“有人把孩子视为家庭核心”引起的。

由此,答案自然得出。

●答题范式:

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词这里指……(语境义)

●参考答案:

17.(4分)答:

确定某个家庭成员为最重要和核心之后而引发的激烈的矛盾冲突。

(答出“最重要和核心”2分,答出“矛盾冲突”2分)

例2.(20XX年重庆市卷)

相关语段: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

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

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

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

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

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

”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4分)

(2)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

●答题指津

●方法:

结合上下文和修辞手法分析。

结合本段中“老人”的经历,特别是“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

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

”一句可看出这本小册子在老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面黄肌瘦”本是形容人的词语,这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老人对这本小册子的爱之深。

●答题范式:

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词这里指……(语境义)。

●参考答案:

14.

(2)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历程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

三、思维拓展

针对不同的考查题型,采取不同的方法:

1.理解词语临时义的题型。

方法:

看语境。

每个词语都有一个本义,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词语又具有临时的含义。

这个临时的含义,因不是词语的本义或常用义,所以在字典里往往是查找不到的。

它不同于它的本义,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我们在理解时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要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句子或上下文中去分析,结合词语所在语境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的关系来理解词语。

这样就可以轻松找出词语的临时含义。

2.推断词语指代义题型。

方法:

看位置。

词语指代有两种形式——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

指示代词有近指和远指之分,表示近指的词语有“这”“这个”“这些”等,表示远指的词语有“那”“那个”“那些”等。

指示代词指代内容,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因此,可先从这个代词的前面语句中寻找代词指代的内容,如果没有再在该词语的后面语句找。

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有时也可能是一句话或者是一段文字,为检验是否判断对,可运用“代入法”,将找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非指示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应从理解词义入手,来把握指代的内容。

3.看效果。

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可用此法。

中考对文中词语的理解除了对意义的理解外,有时也要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着手,从生动性、准确性、结构性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