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320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docx

《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docx

公共管理专业读书笔记2

《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黄恒学教授主编的《公共经济学》系统地从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和政府的经济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以及经济政策和管制等角度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

比如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的类别和范围、帕累托效率、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博弈论和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模型等。

(一)本书首先阐明的是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

现代市场经济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相互作用的混合经济,私人部门更多时候遵从市场规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门则基于公共利益极大化的原则,利用非市场的政治程序制定和实施决策来支持和补充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物品多由地方政府来具体提供给民众,这也就解释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司法服务等,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人人均可受益。

高速公路,公园等则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在一定容量内可以平等受益。

(二)其次介绍的是公共经济学相关的学科,了解了这些学科才能更好的理解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作用。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边际分析,本科时候学经济学时,边际分析就是一个重点,它反映的是资源的稀缺性,即使用资源时的社会边际边际成本,因为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就需要进行资源的最优定价。

但是,很多资源的最优定价是比较难落实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这个体制尚未健全,市场经济发展不到位的时代,定价会比较容易触及到社会公正的问题,比如水资源的紧缺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紧迫性之间的冲突。

公共经济学的基础假设借鉴了微观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利他行为的背后还是利己,正如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发挥的作用所说:

引导人们的利己行为产生利他的效果。

只不过这种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关于政府的行为假设就不得不引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家和官僚的行动和其他个人并无不同,因此政府也存在缺陷。

第二,宏观经济学与总量分析。

主要涉及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

公共经济学某种程度上理论更贴近宏观经济学,方法工具上借鉴微观经济学。

第三、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管理政策多宏观、多短期,逆风向行事,而总供给管理政策多微观、多长期,用以调节供给量,最终反映到GDP和GNP等数据指标上。

第四,乘数原理。

此原理是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描述的是公共支出的变动将以乘数方式影响GDP的更大变动。

涉及的概念是边际支出倾向和预算支出乘数,由此可以计算出追加一定数额的公共支出后,可以得到GDP的变动额。

目前,我国居民边际支出倾向偏低,导致了民众消费依然疲软,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远没有达到目标,只能依靠政府投资和出口外需来拉动总需求。

在公共政策上有两点需要反省:

一是收入差距导致民众边际支出倾向偏低,二是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转嫁导致民众边际支出倾向偏低。

因此,如何建立民众的信心和对未来经济的美好期许以提高边际支出倾向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第五,产权与制度理论。

交易成本是产权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现在社会的分工深化导致了交易成本不断增大,公共经济学就是要寻找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和政策。

产权理论还十分强调激励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正因为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产权可以从低生产效率者手中转向高生产效率者手中,并且是人们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水平。

制度理论则是重点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它改变人们的“偏好次序”和“相对收益”来引导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六,博弈论。

通过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论,引出了重复博弈论的“强均衡”概念,解释在当今这个重复博弈的环境中,通过某些制约,是可以实现合作的,而且长期合作要比短期合作更可取。

它还让我们思考自身同对手之间的关系,认为这是在人类社会中顽强生存的第一步。

博弈论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与公共部门存在的经济学理由不谋而合。

(三)公共部门的存在理由除了合作效益之外还有就是克服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包括微观的和宏观的两方面。

微观的市场失灵包括:

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宏观的市场失灵包括:

失业、通货膨胀、经济衰退等。

比较值得一说的是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外溢,指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施加于他人的、未予补偿的和未经许可的损害或利益。

当施加的是有利益时,为正外部性,私人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的边际收益,例如科学发发明造福社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若个体行为所施加的是损害,则为负外部性,如污染、噪音等,私人的边际成本小于社会的边际成本。

个体的外部效益或者外在损害受到某种形式(如税收和补贴、自愿协商、管制、收购一体化等)补偿时,称为外部性的内部化,这是解决由外部性导致低效率的传统方法。

许多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专门为负外部性所设,而专利制度专为正外部性活动所设。

更多时候政府的干预更加有效率。

(四)政府干预市场的理由除了市场失灵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若干理由。

除了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失业和通货膨胀,还有不完善的市场、信息不完全、再分配和优(劣)效品。

此外,还会由于消除贫困、保障权利、家长作风和承担对后代的责任等理由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

然而不当的经济干预会导致政策目标无法达成,还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公共部门活动的三个核心领域分别为:

配置、稳定和分配。

配置职能首先是提供公共产品,其次是纠正外部性,公共产品由于外溢程度的大范围巨大可以看做是外部性的特例,分为公益品和公害品。

庇古方案是传统的用税收和补贴的方式解决外部性,还可以利用科斯倡导的产权理论的中财产权配置和并购的方法解决,最后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即为政府管制。

稳定职能是宏观层面的需求管理政策。

分配职能是政府追求平等分配的目标,纠正过大的收入差距,通过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来判定财富分配的平均程度,事实证明不能只追求结果平等还要顾及机会平等。

(五)公共物品的公共选择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

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使得成本补偿困难和偏好失真,只能通过政治程序来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应。

公共选择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消费者最真实的公共物品偏好,最主要的是通过“以手投票”和“以足投票”两种方式。

尽管阿罗不可能定理表明在社会层面上将个人偏好整合为社会偏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选举机制仍旧是公众表达公共物品偏好的基本机制,其他所有机制只是补充而不可能取代它。

伯蒂特的“以足投票”便是对选举机制的很好补充,他认为如果有足够多的辖区因而存在广泛的选择余地时,那么个人选择迁移“以足投票”就是显示真实偏好,民众选择合适的地方公共物品和所征收的地方税收之间的一种精确组合,从而地方公共物品可以经由辖区间移民而得到有效配置,克服地方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

当然,伯蒂特假说存在着比较明显局限性。

(六)税收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权力,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关键。

税收虽然是必不可少的公共权力,但是税收会对资源配置和人民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尤其是税收引起的替代效应,会引起公民的消费更倾向于低税或者无税的商品。

因此,政府需要在一定税收征收总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税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尽管税收都有相应的纳税义务人,但是真正负担税务的却不一定是义务人本身,因为税务可以转嫁,比如纳税人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将商品的销售税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七)政府尽管有税收作为平衡公共物品的公共手段,但是有些公共服务利用公共收费反而效率更高。

公共收费具有自动筛选功能,尤其针对准公共物品,如公路桥梁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它可以将对该项公共服务需求并不强烈的公众排除,将资源留给最需要它的人。

政府只是对那些需求的弹性为零的公共服务提供免费政策,才是适当的,与此同时一般性税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公共收费还可以为地方财政添砖加瓦,可以进一步显示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显示,还可以矫正自然垄断的低效率等。

公共收费的制定需要依据服务成本,包括资本成本、运营成本和拥挤成本。

(八)公共权力中除了税收,还有一项重要的权力即为公共支出,在多数国家的GDP中占有很大份额,同时关系到社会效益。

瓦格纳定理揭示了公共支出持续增长的现象,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长拉动公共支出的增长,另外一种则认为官僚机构的行为模式导致公共支出增长。

与第二种观点相一致的理论是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也是普通人,也会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权衡,并倾向于选择令自身利益较高的公共支出方案。

公共支出毫无疑问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它既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一个工具,通常而言是进行“逆风向行事”,又是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提供的主要支持,只不过如何能达到公共支出的最佳水平,在公民偏好和税收水平之间达到平衡就是政府的决策水平问题了。

因此,政府的公共支出需要成本-收益分析作为决策的有力支撑,在考虑支出需要的同时顾及成本,在考虑支出总额的同时想想是否值得花钱。

(九)公共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内容就是政府管制。

它是政府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公共部门发挥效用的方式之一。

尽管理论上都认为市场失灵是政府管制发生的唯一理由,其实在很多方面也仍旧需要政府管制,总体而言就是在有效竞争的地方促进竞争,在不适合竞争的地方实施管制。

通过直接调控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效果直接,富有效率。

但是,政府管制也会带来问题,寻租就是管制带来的最直接的诟病。

比如征税就会有逃税现象,这就为某些地下经济提供了滋长的温床。

以上是我读公共经济学时,总结的一些重要内容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除此之外,公共经济学还涉及了很多经济学、财政学内容,以这些学科中的原理为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支撑。

 

《权力政治学》读书笔记

北大李景鹏教授的《权力政治学》是一本运用权力分析的方法,研究政治学基本问题的著作。

作者运用一种新的动态的研究方法,揭示各种政治现象的本质特征。

作者紧紧抓住“权力”,即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这个概念作为其理论基石,构筑了权力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了政治权力主体、政治权力行为、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概念。

本书还运用权力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现行政治体制的运行机制给予了深刻的解析,是对中国的政治现象进行辩证分析的范本。

正如书名所显示的那样,本书的理论框架是以分析政治权力的运动为核心,主要内容涉及到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机制四个方面。

政治的本质是本书首先论述的内容,“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论及此问题时经常引用,作者在论证其合理性的同时,也指出其也受到当时阶级斗争

和革命的政治实践的束缚。

其实这就涉及到关于阶级及阶级斗争在政治中的作用的问题,很多学者都已经涉及到对政治概念的反思,因为政治生活通常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的本质并不能代替政治。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关于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发生和运行于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是某些特定的社会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方式和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这个定义涉及到的正是政治的三个要素,即政治主体、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

政治主体是政治权力的载体,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具有政治能动性,这种政治能动性首先体现为政治环境的感受能力,第二层表现就是主体的政治意识,第三层表现是主体的政治意志,第四层表现即是政治行为的产生。

这里主要指自觉的政治行为,即那些基于对于政治关系本质的认识而产生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政治行为。

就政治主体的具体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国家、政府、阶级、政党、民族和个体及其他,这里要区分国家和政府,从性质方面说来,国家概念是从政府活动及其结果中抽象出来的,即是说正是通过各政府机构的活动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才体现出公众权力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性质来。

但两者区别也很明显,政府只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是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而政府则可以简单地看作是政治管理的工具。

政治行为是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通过政治行为,可以使权力的支配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用本书所喜欢运用的术语来说就是,将权力势能转化为政治动能。

政治主体的能动性是通过政治动机、政治决心、以及经过采取决定阶段等过程转化为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的特性还在于政治行为的自主性和对客观规律的依赖性,政治行为和政治主体互为源泉。

政治行为模式主要包括政治支配、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斗争、政治竞争、国际政治行为等。

具体而言,政治支配方面,包含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政治支配,前者又包括威慑性、法律性、行政性、控制性的政治支配,后者又包含权威性、影响性、协议性、奖酬性、蒙蔽性、情感性、诱导性、渗透性的政治支配。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权威理解为非强制性的作用,当然他也承认存在强制性的理解,但作者着重指出,权威更多的是将强制力量作为后盾,也就是说只有在权威不被认同时才会运用强制力量,而这时权威也就不再存在,而变成赤裸裸的强制力。

另外在书中还能找到的概念辨析还包括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区别,显然前者外延大于后者。

同时,作为阶级斗争高级形态的政治革命,充满了各种形式的政治斗争,这既包含了阶级斗争,也包含了非阶级性质的斗争。

政治统治行为、政治管理行为和政治参与行为在其他一些政治学著作中通常会得到重点论述,前者通常是指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中者则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行为(当然也包含了对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后者则主要是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之间的一种本质联系,显示了政治权力的运行轨迹。

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常常被忽视的。

政治关系的主要模式主要包括了政治统治关系、政治管理关系、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权威与服从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政治斗争中各方的关系。

政治机制表现的是政治权力运行的原理和总体上的运行状况,它所要解决的是通过对政治现象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分析,描述出政治权力在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关系相结合中所体现出的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政治机制举例中详细分析了我国由党领导的双轨制,将人们日常生活中能够体会到现象用理论语言表述出来,更显深刻。

另外,对腐败的分析也是政治学著作中比较少见的,特别是近年来的政治学专著中更是如此,可见政治理论研究领域对现实政治现象的探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先生在书中很多精彩的分析与论断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深深影响我的政治思维。

例如书中对政治权力作用范围以及其限度的分析,对腐败问题的分析,使得我有基本的论断:

腐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关键是看我们把它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这是权力作用半径大小决定的,同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也是如此。

另外书中对中国国家权力运作双轨制的论述,使得我兴奋了好长时间,我一直沿用这样的分析。

后来接触朱光磊老师的政府的过程分析中提到的法律文本与政治运作现实的“偏离”,今年看孙哲的《全国人大制度研究》中提到权力运作的“双轨制”,得益于中国80年代市场与计划的双轨的启发。

而我在翻阅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时候看到费老在解放前在乡村与国家关系中提出了双轨制的论述。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十分具有穿透力的学术理论。

 

《新公共服务》读书笔记

美国学者登哈特主编的《新公共服务》,其理论核心有两个主题:

一是促进公共服务的尊严和价值;二是将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的价值观重新肯定为公共行政的卓越价值观。

虽然,在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领域,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政准则,但以开放的思想对待国际的经验,通过比较、鉴别、有选择的吸收,发展中国自己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理论,并积极致力于时间,却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作者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务理念、为民执政的服务宗旨和民主参与的服务方式,对致力于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中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些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所提倡的人本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理念的基本内涵是相统一的,最终,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政府,他们以尊重人的个性、确认人的价值、推进人的发展为使命,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它本质上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同时在摈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

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无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审视着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而实践中我们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方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这就影响到我们对政府职能的正确认识和对政府角色的准确定位。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念和原则对于我们澄清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认识,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的。

当然,就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而言,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应当有保留地应用,即服务并且掌舵。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其提出是对老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进步和优化,特别是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公共行政理论。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智力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已经经历了一场革命,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在是否“掌舵”也不在是否“划桨”上,而是应该在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从老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其中都谈到了政府对公民所提供的“服务”。

在老公共行政中,人们关注于使公共组织及其管理人员以最优效率的方式行动的行政管理结构和行政管理策略,主张提供服务的工作应该由对民选官员负责的行政官员来承担并且应该在他们的工作中赋予有限的裁量权。

在新公共管理中,关注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

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主权,坚持服务取向,以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要务。

在新公共服务中,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和建立了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与公共利益、更加适合现代公共社会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选择,强调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顾客”,他们更重要的是“公民”。

新公共服务的基本理论内涵包括:

一是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如今政府的作用在于:

于私营及非营利组织一起,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公共官员将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不是服务的直接供给者,而是调停者、中介人甚至裁判员。

二是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广泛的公众对话和协商至关重要。

应该鼓励公民采取一致的行动,而不应该仅仅通过促成妥协而简单地回应不同的利益需求。

三是在思想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政府可以激发人们重新恢复原本应有的公民自豪感和公民责任感,而且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在许多层次都会出现的一种更强烈的参与意愿,在这种情况,所以相关各方都会共同努力为参与、合作和达成共识创造机会。

四是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在政府中,公正与公平是其提供服务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是责任并不简单。

公共行政官员已经受到并且应该受到包括公共利益、宪法法令、其他机构、其他层次的政府、媒体、职业标准、社区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环境因素、民主规范、公民需要在内的各种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他们应该对这些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负责。

六是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要培养具有责任心、献身精神和公民意识的雇员或公民。

如果要求公务员善待公民,那么公务员本身就应该受到公共机构管理者的善待。

分享领导权的概念对于为公共雇员和公民提供机会以便他们言行符合其公共服务的动机和价值至关重要。

七是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公共行政官员不是他们机构和项目的所有者,政府的所有者是公民。

公共行政官员的角色被重新定位为负责人的参与者,而非企业家,具体来说,应当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共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会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

 

《政治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燕继荣教授的《政治学十五讲》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政治学的重要概念、方法和理论,包括政治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历史与现状、途径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政治研究的多种视角,包括政治价值体系分析、权力分析、合法性分析、结构分析、制度分析、文化分析、行为分析、决策分析、国际分析、发展分析等内容。

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

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他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护。

主要内容包括:

一、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

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情,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情便是政治。

”人们对政治的解释和定义来历不同,对政治概念的解释的大体思路有:

①价值性解释;②神学性解释;③权力性解释;④管理性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关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二、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焦点讨论了西方政治文化的结构性特点。

基于性恶论至上的法治主义、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怀疑主义、基于相对主义至上的宽容精神。

三、政治研究的概念和范畴。

政治概念分为两大类:

规范性概念和解释性概念。

四、政治学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斯蒂芬˙坦赛把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变化概括为三个时期:

“传统学术”时期、“社会科学”时期、“激进批评”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系统分析和功能主义成为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宏观的系统分析模式成为解释政治的时尚理论。

60年代以后,政治科学研究转向微观的个人行为研究方面,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择理论。

政治学研究方法,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划分,政治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传统的方法和现代的方法。

五、政治权力分析。

一般认为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

政治实践也被认为是权力的实施。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权力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权力是权力现象和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狭义的讲,政治权力是指公共权力,及行为者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政治权力有多种实现方式。

一般可以划分为“积极”(正面的)和“消极”(反面的)两个方面。

前者以奖励为手段,后者以惩罚为策略。

政治权力以武力为后盾,但武力和暴力在权力“套餐”中,总是最后的选择。

奖励和惩罚是政治权力实施的基本原则。

六、政治合法性分析。

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

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七、政治结构分析。

政治结构是政治体系的组织和安排,它反映政治生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国家的性质,在关于政治学概念的辨析中,我们已经区分了country、state和nation-state三者的差异。

简单地说,国家(state)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就是指一定地域之内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

人们往往用国家构成三要素,即人民、领土和主权来概括国家的特点。

八、政治制度分析。

政治制度是组织和安排政治生活、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的规则。

迄今为止,人类形成了种种政治制度。

从宏观角度讲,包括国家的组织制度,政府组织制度,政府内部的议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公务员制度(官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等;从微观角度讲,每一种制度之下又有更多更具体更细致的制度来支撑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