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262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x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x

必修一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巩固了统治②拓展了疆域

(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特点(核心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

★(三)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王位世袭、等级森严、血缘关系维系。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知道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皇帝制度:

特点: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虚职)

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

指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中央集权于皇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掌握人事大权。

★(四)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影响:

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地方自主性,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

列举唐朝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权等措施,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朝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设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3.宋:

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4.元:

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君主专制演进)的特点(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中后期,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宋初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加强了中央集权。

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趋势):

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明朝:

1、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废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

2、内阁的创立:

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二)清朝:

(1)清初:

设内阁,置六部。

议政王大臣会议参决军国机要限制了皇权;

(2)康熙:

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加强君主专制。

(3)雍正:

设置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标志着: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知道雅典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1.自然条件——以海洋为依托的地理环境

2.经济条件——奴隶制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较为发达。

2.政治条件——城邦体制(基本特征: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BC594)

内容:

财产等级制,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

除债奴制。

意义: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意义: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公元前5世纪,黄金时代

内容: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发放“观剧津贴”。

意义:

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公民的资格——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积极作用: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缺陷:

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实质)

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四)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

人民主权(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内部平等,法律至上。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一)《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

特点:

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作用:

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

地位:

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

(二)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罗马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适用范围上看,包括公民法、万民法。

6世纪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①核心内容: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②实质(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③作用:

(对罗马)维护了罗马的统治;

(对欧美)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④局限:

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男女权利不平等。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标志: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内容: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责任制内阁运行机制:

①内阁成员集体对议会负责②国王任命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为首相

③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内阁与首相的关系:

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集体共进退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

作用:

1.政治:

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专制独裁。

2.经济:

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君主立宪制含义:

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代议制:

议会由选举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程标准: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及两党制的形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一)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1787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

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国会掌握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总统对宪法负责。

联邦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或“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二)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A、积极意义:

(1)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它体现一定的民主精神,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局限性:

没有反映人民的基本权利,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特色,两党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四)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相同点:

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2.不同点: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的权力

“统而不治”的虚君

掌握国家的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的产生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以首相为首的内阁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

以总统为首的政府与议会(参众两院)是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美国是一个以“分权与制衡”为原则的、以国会、总统、联邦法院为主要机构的、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的、以总统共和制为政体的资产阶级国家。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课程标准: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体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

(一)法国

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确立。

主要内容:

议会立掌握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

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是国家元首

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1875年宪法的颁布的作用:

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二)德国

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主要内容:

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

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

2.影响:

积极意义:

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局限性:

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和军国主义的传统。

特点:

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②议会作为立法机构,都实行两院制。

③国家元首都拥有大权,可以统帅军队④下议院的权力都比较小,立法权都受到限制等。

2.不同点

项目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国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由国民议会多数票选出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的权力

掌握国家的实权

掌握国家的实权(行政权)

政府首脑

宰相

政府首脑的产生

由皇帝任命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宰相不对议会负责

国家权力中心

皇帝和宰相

议会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

政治:

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经济:

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程标准:

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

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导火索:

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主观原因:

清王朝腐朽落后

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抵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3、鸦片战争的影响

(1)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鸦片战争前:

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目标

旧民主主义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3)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性质

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

非正义的侵略掠夺战争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发动者

英国

英法发动,美俄帮凶

侵略时间

1840-1842

1856-1860

开放区域

东南沿海五口

沿海、沿江十一口且深入长江中下游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及附件等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结果及影响

领土完整、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丧失更多领土、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1894年丰岛战役(爆发)

平壤战役、黄海海战(第一阶段)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第二阶段)

3.《马关条约》的危害及影响

《马关条约》

危害影响

割地

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

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赔款

二亿两白银;

三千万两赎辽费

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使日本侵略实力进一步增强

开口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其他特权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工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便利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4.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

列强对华的大规模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前后分为两个阶段:

之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之后是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

相同点: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不同点:

①商品输出:

主要是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因此,在不平等条约中,体现为要求清政府开放口岸、降低关税,以便于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②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后,列强除继续进行商品输出外,还要求对华投资,通过对华政治贷款、开矿、修路、建厂、开银行等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起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反帝爱国农民运动。

口号:

扶清灭洋)

2.结果及影响:

《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北京条约》:

使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课程标准:

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变乱及天京陷落等史实;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于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尖锐(根源)2、外国侵略加剧了矛盾3、自然灾害激化了矛盾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建制—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

(1851年)(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进入全盛时期)

天京变乱—提拔青年将领,提出《资政新篇》—后期防御—天京陷落

(由胜转衰)(失败标志)

★三、太平天国的纲领

1、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

(1)主要内容:

①土地分配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分配方法: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

②产品分配原则: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分配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2)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天国

(3)评价:

①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社会现实,根本无法实现。

(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具有落后性。

2、后期:

《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

★四、太天平国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

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五、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

1、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指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2、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

3、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

4、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影响;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经济基础: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在此基础上

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

群众掀起收回利权和四川保路运动

★2、辛亥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1911.10.10)

二、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

(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体现的原则: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

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三、辛亥革命的功绩

1.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局限性: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课程标准:

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概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内容,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概述国民党“一大”、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等史实。

★一、五四运动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主要斗争形式

结果

第一阶段

1919.5.4-6.5

北京

学生

罢课、游行

初步胜利: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拒签和约。

第二阶段

6.5以后

上海

工人阶级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3、历史意义

(1)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领导者。

(3)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诞生奠定基础。

(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成立的条件

(1)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思想基础

(3)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组织基础(4)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

(1)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

制定党的纲领:

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2)补充说明:

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

北洋政府并非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首先应该推翻的不是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北洋军阀及其靠

山帝国主义国家。

因此,1922年召开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国国情后,制定了新的符合中国实

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列强除军阀,明确反帝反封建。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