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2715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 1 《论语》十则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1《论语》十则Word版含答案

1 《论语》十则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

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

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

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

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听罢,喟然叹曰:

“我和曾点想的一样。

”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

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

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

相传曾学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50岁时曾任鲁国的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并当过三个月的代理宰相。

罢官后,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而未能再仕。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易》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编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的有72人。

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后人尊为“圣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背景资料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此时为了变革社会现实,挽救统治者灭亡的命运,孔子建立了宽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仁”(爱人),而“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主张出发,政治上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

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道德修养和政治有机结合起来。

在孔子看来,言行中的道德是最尖锐、最重要的问题了。

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关于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论述。

这些论述,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对于今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3.文化常识

(1)语录体

古代文体的一种。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2)儒家

儒家是指中国学术思想中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重视伦理道德和自我修身养性。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

战国时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

儒家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分支学说。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儒家日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

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两千余年,在漫长的历史中为维护民族统一、稳定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踰矩(yújǔ)  诲(huì)  曲肱(ɡōnɡ)  戚戚(qī)

2.通假宇

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明智)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古义:

不觉得可惜

今义:

没有遗憾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

一旦,表假设

今义:

一天

(3)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古义:

等到

今义:

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表示后者和前者有从属关系

5.词类活用

请事斯语矣(名词作动词,实践)

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不义而富且贵(名词作动词,合乎义)

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

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修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知之为知之

(2)倒装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介词结构后置)

7.熟语集释

血气方刚:

精力正旺盛。

血气,精力。

从心所欲:

即“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8.名句集锦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文本研读

  

连词,表并列。

②而:

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就:

靠近。

有道:

有道德的人。

正:

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已:

通“矣”,

(以上“学而”篇)

  

与零数之间,相当于“又”。

立:

自立的意思。

孔子说:

“立于礼。

”“自立”就是自己能够自觉地按照周礼的要求来处事。

不惑:

遇事不疑惑。

天命:

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等多重含义。

耳顺:

一听人言语,便能辨别真假是

子路的名。

女:

同“汝”,你。

乎:

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吗。

是:

代词,这,不同于现在的判断动词“是”。

知:

同“智”,聪明,

(以上“为政”篇)

(以上“公冶长”篇)

(以上“雍也”篇)

(以上“述而”篇)

(以上“颜渊”篇)

(以上“季氏”篇)

【主旨归纳】节选的《〈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作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

要点解析

1.孔子倡导的“仁”与“礼”

“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可见,“仁”的内涵丰富,包容性极强。

所谓“礼”,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主要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

儒家的理想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同“仁”是分不开的。

颜渊问孔子求仁的途径,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就是强调“礼”的约束对于培养“仁”德品格的重要性。

2.孔子口中的“学”

孔子很重视后天的学习,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仁守礼。

他的“学”侧重道德修养方面。

孔子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段话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和要求。

不求安饱,志在于学,这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多做少说,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好学。

孔子还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更是将“道德”的要求放在“文”的前面,强调道德修养做好了,有余力才去学习文化、文章。

3.《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相对,有时指的是地位的高低,更多的时候则指道德修为的高下。

在这个层面上,“君子”比“圣人”低一个层次,却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杆。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品性做过很多论述,归纳起来,包括讲求仁义、恪守礼法、克制非分欲望、处事不偏不倚、喜欢学习等方面。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表现君子超脱物质贫穷,追求精神富足的浑朴境界。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则表明君子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的坚定选择,即宁愿贫贱也要坚守“道义”。

文本探究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思路提示:

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

“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思路提示: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思路提示: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

“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

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4.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思路提示:

这是孔子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的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概的优良传统。

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类”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

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后一方面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积极作用。

1.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赏读:

迁怒:

转移怒气。

贰:

再,重。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赏读: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赏读:

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

赏读:

躬自:

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

责:

责备,要求。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限。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