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102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docx

《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docx

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

历史Ⅲ第一单元第1课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

3.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

4.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

1.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

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3)文化基础: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表现

(1)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2)代表人物

流派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代表

人物

老子(春秋)

庄子(战国)

孔子(春秋)

孟子、荀子(战国)

墨子

(战国)

商鞅、韩非子

(战国)

3.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儒学创立:

孔子。

(1)思想核心:

〝仁〞,即爱人;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思想:

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思想: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儒学发展:

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人物

治国思想

民本思想

伦理观

孟子

实行〝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出〝性本善〞

荀子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提出〝人之性恶〞

(2)历史影响: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思维点拨] 

〝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关系密切。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概念辨析] 

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

(1)〝仁〞:

①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②评价:

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和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

①主要内容:

〝克己复礼〞。

②评价:

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它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

①世界观: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代表:

韩非子。

(2)主张:

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评价: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易混易错]

1.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

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2.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

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而韩非子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

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题一 〝百家争鸣〞

探究点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史料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

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

……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

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思考 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提示 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

探究点2 〝百家争鸣〞的影响

史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

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

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

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主题二 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1 孔子的思想

史料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思考 史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些思想提出的合理性。

提示 思想主张: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克己复礼〞,维护等级秩序。

合理性:

①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减轻人民苦难。

②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中国社会经历划时代的变革,孔子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秩序。

探究点2 孟子、荀子的思想

史料一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

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张?

提示 ①提倡〝仁政〞学说。

②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史料二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大略»

思考 

(2)史料二中荀子的思想有何特点?

提示 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恩威并施,其思想吸收了法家思想的特点。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那么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显著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剧烈变革,导致思想界发生巨变,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应选D。

A、B、C都是D的具体表现,均排除。

2.(2019·徐州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材料表达了(  )

A.墨家的兼爱思想B.儒家的大同思想

C.法家的富国思想D.道家的无为思想

答案 B

解析 墨家代表劳动群众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兼爱主张没有差别的爱,与题目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各有所长,故B项正确;题目中与法家的富国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道家的无为思想与题目中〝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符,故D项错误。

3.孟子认为: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说明他主张(  )

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士之仕也〞说明知识分子应重视仕而非耕,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与材料中〝士之仕也〞〝士之失位〞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故C项错误;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没有涉及民本意识,故D项错误。

4.(2019·南京学业水平模拟)〝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

曰: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那么上尊而不侵。

〞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B.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C.无为而治,崇尚自然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答案 B

解析 根据〝唯治为法〞等信息可知材料代表的思想流派是法家。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故D项错误。

5.(2019·宿迁高二第二学期期末)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

这些格言表达了________思想(  )

A.儒家的民本B.道家的无为

C.法家的法治D.墨家的尚贤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达了重天命轻人为的处世理念,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统治者要爱民安民,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明哲保身,不争不妄为,表达了道家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法家的法治是主张有所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墨家的尚贤是关于人才选拔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不争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6.(2019·南通学业水平模拟)2019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地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作为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  )

A.克己复礼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

答案 C

解析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以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主张,故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

【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

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

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

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墨学说成为主流,与材料中〝杂家……合名法〞不符,故A项错误;各学派分歧消失与材料中〝兼儒墨,合名法〞不符,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杂家〞等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基本结束与材料中〝战国时期〞不符,故C项错误。

2.«中国文化概论»说: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宗法制的解体

B.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

C.封建经济的发展

D.私学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士的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阶层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各诸侯国对人才的渴求,应选B项。

3.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

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立人:

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

通达事理)而达人〞。

以下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要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即如果人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

〝仁者爱人〞显然符合题意,C项正确。

4.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

这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仁者爱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有教无类〞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表达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子路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5.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的观点。

孟子的这些观点(  )

A.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

C.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表达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答案 B

解析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7.(2019·宿迁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反映的是(  )

A.法家的改革思想B.道家的无为思想

C.儒家的民本思想D.墨家的尚贤思想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出自«商君书·更法»,这两句大意是:

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这是很明显的战国时期法家的变革思想,故A项正确。

8.墨子主张〝有能那么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

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

因此引文表达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他希望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

9.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解析 〝浩然之气〞是指〝浩大刚正的精神〞,与个人修养有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指外部因素不能改变个人的意志和情操,还是与个人修养有关;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个人品德〞和〝个人修养〞的问题,应选A。

10.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载:

〝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②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③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上述材料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入(  )

A.儒家、墨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墨家、儒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强调社会等级制度与规范,故①是儒家思想,〝强本节用〞强调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②是墨家思想,〝严而少恩〞〝正君臣上下之分〞强调君主的权势与威严,故③是法家思想,选择A项符合题意。

11.(2019·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以下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

A.为政以德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

答案 D

解析 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儒家重视丧礼,与材料中〝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堂高三尺,土阶三等〞是说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与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不符,故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与材料中〝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不符,故C项错误。

12.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以下主张与上述言论观点相近的是(  )

A.〝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C.〝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D.〝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答案 A

解析 A项的意思是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材料意思相符,故A项正确。

13.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董仲舒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引起许多重臣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

这段材料说明(  )

A.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B.上天要惩罚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C.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引起许多重臣愤怒,建议治其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文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故C项正确。

14.〝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此语蕴含(  )

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那么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大意为:

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然危乱,智能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

故表达的是变革进取的精神,A项符合题意。

15.苏州古典园林素有〝不出城廊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的艺术境界,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以下与苏州园林表达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B.〝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

答案 C

解析 C出自庄子,认为宇宙万物与我混然同为一体。

因此选C项。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6.(2019·宿迁高二必修第一学期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  )

答案 A

解析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故材料的表述正确。

17.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应该通过严刑峻法来制止人的恶性。

(  )

答案 B

解析 荀子主张以礼乐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故题目说法错误。

【三】材料题

18.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那么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

答案 

(1)变化:

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

原因:

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2)概念:

〝仁〞和〝礼〞。

关系:

〝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3)不同: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

一致性:

强调道德。

(4)贡献:

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