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70939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docx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docx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对国民储蓄的影响分析

 

摘要Abstract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122研究方法

13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消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1绝对收入假说

212相对收入假说

213持久收^假说

214生命周期理论

2I5理性预期消费假说

216预防性储蓄理论

217流动性约束假说

2l8缓冲存货储蓄理论

219进一步的研究

22对中国高储蓄现象的研究

221应用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222对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研究

223对流动性约束的研究j

224对居民收入差距与储蓄关系的研究1

225对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其他研究j

226宏观收入分配角度的研究1

第三章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国民储蓄的影响l

3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国民储蓄的变化1

32政府高储蓄的原因2

321政府储蓄的定义2

322政府收入的变化分析2

323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变化分析2

324小结2

33企业高储蓄的原园2

331企业储蓄的动机2

332企业可支配收^增长的原因分析2

333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增长的深层次原园3

34居民高储蓄的原因3

341居民储蓄与居民收^的现状3

342居民的储蓄动机3

343居民储蓄倾向的影响因素3

344居民的储蓄行为——一个简单的两期模型3

 

35各部门储蓄的相互影响

351政府储蓄与企业储蓄的关系

352企业储蓄与居民储蓄的关系

353居民储蓄与政府储蓄的关系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实证研究41数据选取与说明

42计量模型设定

43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51主要结论

52政第建议注释

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皋;∞柏蚰蛇拈船柏¨舯钉们曲∞∞¨聒

 

摘要

 

改革,r放以柬,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综台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国内有效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近年柬始终不振,表现为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和国民储蓄率不断上升。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已显得力不从心。

而且消费是经济发展的虽终目的,所以扩大内需、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我国经济复苏和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整理了关于储蓄消费行为的经典理论和对中国高储蓄现象的相关研究;然后本文从宏观经济的三个部门.即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角度来分析国民储蓄,发现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高储蓄是国民储蓄高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这三个部门的储蓄情况和原因及其相互影响。

为了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选取了31个省1996—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的结论是中国高储蓄的根本原因是居民部门消费率的持续下降,造成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

另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未来的不确定性、劳动报酬相对份额F降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下降。

关键词:

收入分配国民储蓄率储蓄倾向最终消费劳动报酬

 

Abstract

 

Sincethereformingandopening,ChinahasmadeoutstandingachievementsItseconomyhascontinuouslybeengrowingquicklyfordecades;socialwealthhasbeenincreasedrapidly;comprehensivenationalsirengthhasbeenenhancedgreatly;andthelivingstandardsofthepeoplehavealsobeenimprovingHowever,inIherecentyears.thedomesticeffectivedemand,especiallyfinalconsumptionexpenditurehasalwaysbeensluggish,whichcanbereflectedinthedecreasingrateoffinalconsumptionandincreasingnationalsavingrateInthesituationoftheglobalfinancialcrisis,ithasappearedtobeinadequatetodependoninvestmentandexportationtoimpetuseconomicgrowthinChinalackofconsumptiondemandhasbecometheencumbrancetokeepontheeconomygrowthinourcountry.What’smore,thefinalpurposeofeconomicgrowthanddevelopmentisconsumptionSo,expandingdomesticdemandandenhancingtheeffectofconsumerdemandwillhaveadecisive

roleinChina’seconomicrecoveryandfuturedevelopment

Firstly,thepapercommentsconsumptiontheoriesinthewesterneconomicsandreviewsthelatestdevelopmentThen,thepapersummarizesresearchesonhigll

savingsinChina

Secondly,thepaperdividesnationalsavingsIntothreesections:

resident,corporationandgovernmentwhichsharedthenationalincomethroughtheProcedureoffirstdistributionandseconddistribution,andfindsthathi曲savingrateincorporationandgovernmentsectionisthemaincauseofhighnationalsavingrate

Basedonthisdiscovery,thepaperanalyzesthesituationandincentiveofsavingsinthesethreesections.Furthermore,thepaperanalyzestherelationsofsavingsamongtheIhreesections

Thirdly,inordertosupporttheconclusions,thepaperusespaneldatafrom31provincesbetween1996and2008tomakeempiricalanalysis

Finally,thispaper,basedontheabovetheoreticalandempiricalanalysis,drewthemainanalysisconclusionsandmaderelatedproposalsTheanalysisconclusionsindicatethathighpropensitytosaveinresidentsectioniscausedbythecharacteristicsofthepopulationstructure,decreasingshareofcompensationoflaborersinfirstdistribution,thestrengtheninguncertaintyofpeople’sincomeandexpenditureanticipationcausedbytheeconomicsystemreformandtheinadequatesocialsecuritysystemofChinaIncreasingpropensitytosaveanddecreasingshareofresidents’

disposalincomeinnationa】incomecontributetodecreasingconsumptionratewhich

leadstoincreasingnationalsavingrateinChiIla

Keywords:

IncomedistributionNationalsavingratePropensitytosave

RateoffinalconsumptionCompensationoflaborers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整体摆脱了供应短缺的状态,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然而.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内需不足成为了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问题。

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消费相应的快速增长.相反我国的消费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

势(见图1)。

图l中国消费IJIGDP的比重

 

§iiii§lii§§§ii善ilii量§igiilg§§il

兰堑堕堕堕三堑堕堕圣三亘堕堕至

数据束瓣:

利用1978·2008年同家统汁局数据库计算得出

从图1可以发现,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61.78%下降到了2008年的4959%。

其中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相对稳定,在

2003年后还出现了一定的上升,2008年达到了1354%。

政府消费的稳定进一步地凸现了居民消费的疲弱,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854%下降到了2008年的3605%。

低迷的消费的另一面便是国民储蓄率的不断上升.2007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就已经超过了500。

整个宏观经济活动的大致路径是:

生产——初次分配——要素收入形成——再分配——形成部门收入——消费——剩下储蓄转化为投资阻及出口。

收入快速增长而消费却相对低迷,这样必然导致国民储蓄的不断上升。

持续上升的储蓄只

能转化为投资与出口,所以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

客观来看,中国正处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需要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大规模的投资来提高总体资本存量和改

 

善整体的基础设施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单纯依靠投资柬拉动内需也存在问题,因为大规模投资所带来的产能增加无法被消费吸收,所以只能依赖出口来消化过剩的产能a出口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中国内需不足的限制,而且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中国出12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贡献。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对出口的过度依赖也意味着外部的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不断加大。

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在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不断累积的外汇储备也让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明显冲击。

这一切都预示着单纯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总需求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消费对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越来越重要。

从需求方面来看,消费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因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

尽管投资也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投资所形成的产能最终需要通过消费来消化;尽管出口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但是出口依赖会使一国经济面临巨大外部冲击的风险。

况且,消费才是反映一国居民福利水平的标准.快速的经济增长如果不能相应地提高消费.那么这样的增长方式从国民福利的角度来看是低效率的。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收入,因此本文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角度,分析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期达到提高消费和经济增长效率的目的。

12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国民储蓄的影响,从国民经济中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居民部门这三个部门的角度探寻国民储蓄率持续上升的原因。

本文正文的内容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研

究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概括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储蓄的主要理论发展.然后分类总结了对中国高储蓄现象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为理论分析部分,主要利用相关数据与理论分析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国民储蓄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分析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企业、居民三个部门可支配收入的相对比重与国民储蓄的部门构成的关系,然后再分别深入分析这三个部门的高储蓄的原因,最后再综合分析这三个部门储蓄的相互影响。

 

第四章为实证部分,主要运用计量方法分析当前收入分配格局等各因素对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

通过分析居民部门消费低迷的原因来认识当前中国的高储蓄

现象。

第五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主要综合前面的分析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论文结构如图2:

酗2论文研究框架

 

1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因为一个部门的储蓄取决于两个因素:

陔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与该部门的储蓄意愿,所以理论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即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这三个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对比重变化的原因和这三个部门的储蓄动机。

然后再综合分析这三个部门储蓄行为的相互影响机制。

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建立包含人口年龄结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政府保障

性支出占GDP的比例等多个因素的计量模型来分析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原因-从而也就得知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的原因。

而居民消费的低迷又是我国国民消费率低迷,储蓄率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通过对居民消费倾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便能找到中国高储蓄的原因。

 

13本文的创新

 

本文在探讨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对国民储蓄的影响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民经济中政府、企业、居民这三个部门高储蓄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三个部门储蓄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各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而透过居民消费分析出中国高储蓄的原因。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消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储蓄=收入·消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收入与储蓄的关系就等同于研究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西方的消费理论的核心在于研究居民的消费行为,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消费函数,也就是居民的消费行为与收入的关系。

在宏观经济学对消费函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罩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消费生命周期周期理论。

霍尔将理性预期引入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提出了理性预期的生命周期消费函数。

利兰德引入了不确定性,提出了预防性储蓄理论。

此后,进一步发展出了流动性约束假|兑和缓冲存货储蓄论。

211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者,在其1936年出版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首先提出了消费函数的概念。

他认为在短期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消费支出和当期实际收入水平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支出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

因此.他的消费函数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人假说认为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的增加,但消费增加部分占收入增

加部分的比例会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1大于零小于1,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由于自发性收入占比会随着总收入增加而减小,再加上边际消费倾向是递碱的,所以随着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2逐渐下降,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绝对收入假说下的消费函数形式为:

C=d+bY口>0.0

(1)

其中C表示消费,Y表示可支配收入,a表示自发性支出,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意味着消费的增长会低于收入的增长,这样就导致了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从而需要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柬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

此规律还意味着收入高的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更低。

因此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等手段束调节收入结构,从而提升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

 

212相对收入假说

 

牡森贝利在研究了大萧条时期消费者支出的横截面数据以后,发现有大量家庭的消费超过了当年的收入,因此1949年他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消费除了受到自身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两大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一是示范效应,即居民消费会相互影响,人们币仅会关注自身的消费水平,也会关注周围人的消费水平,他们会倾向于使自身的消费水平接近周围人的消费水平,这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攀比心理在起作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同群效应h在起作用。

第二种是棘轮效应.也就是说过去的较高收入水平会带来消费水平的提升,而且即使收入下降,提升后的消费习惯短时间也难以改变,从而消费的下降速度会相对更慢,其实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因此在两种效应的作用下,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会随之迅速增加,而当收入减少时。

消费者不会过多地减少消费支出。

相对收入假说下的消费函数形式为:

C=aY+占y+yY

(2)

其中C表示消费,Y表示当期可支配收入,矿表示居民所属群体的平均收入,矿表示居民过去的最高收入。

213持久收入假说

 

库兹涅茨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从长期看,边际消费倾向并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

在此研究基础上,弗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与其当期收入有关,而是与其可以预计的未来收入即。

-持久收入”有关。

消费者是从他可以支配和预期的全部收入的角度来安排当期消费的,如果以某一时期来看,收入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但是从一个更长的时间范围来看,收入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消费也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当持久收入增加或减少时,消费才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而如果只是暂时收入的增加.消费者会将增加部分储蓄起来,而当暂时收八减少时,消费者会用自己的储蓄或是借贷来保持自己的消费水平保持不变。

持久收入假晚下的消费函数形式为:

C=☆yD

(3)

其中c消费,t为持久收入,^为边际消费倾向。

 

214生命周期理论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相似,都强调TAt/1消费与未来收入的关系,但生命周期假说进一步强调了消费与终生财富之问的关系。

该假说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三大阶段:

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

通常一个人在青年和老年时期生产能力较低,因此在这两个阶段消费超过收入;在壮年时期的生产能力较高,收入也较高,在此阶段收入超过消费,这一方面可以偿还青年时期的借款,另一方面可以为老年时期储蓄,所以,消费者在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收入较低而显得消费倾向相对较高,甚至出现负储蓄:

而在壮年时期收入较高而显得消费倾向较低,有』下储蓄。

所以,消费者必须计划好一生中各个阶段的消费量,以保证一生的消费水平基本维持不变,从而达到效用最大化。

生命周期假说下的消费函数形式为:

maxu(cl,,o)

“至,百寿=4q+互.百扫

(4)

其中c为消费,A为当期资产,Y为当期收入,Y‘为预期未来收入。

生命周期假说为消费函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微观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局

限。

比如按照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应该是负储蓄,其消费应该主要是消耗壮年时积累的储蓄,然而许多现实数据都表明老年人是TF储蓄。

因此在基本的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上.一些经济学家;0H/x.了遗赠动机,也就是说居民的效用函数中不仅包括自身的消费,还会考虑到自身后代的消费。

Blinder(1975)认为,在考虑了遗赠动机的情况下,居民除了有生命周期储蓄,还有用于遗赠的储蓄,这时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其财富(收入)水平成反比。

加入遗赠动机后的生命周期假蜕便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观点一致。

而且遗赠动机的生命周期理论还意味着对遗产课税会减少遗赠储蓄,从而增加消费。

从现实来看,遗赠动机的加入使生命周期假说的解释力进一步增强了。

215理性预期消费假说

 

生命周期理论与持久收入假说考虑到了居民消费行为的前瞻性,但是其理论框架存在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没有考虑到来来的不确定性。

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霍尔(Hall,1978)将理性预期的方法引入了消费函数t他认为,消费者会把对持久收入的最佳估计纳入消费决策之中,即对未来实际收入的预期是理性预期4。

如果没有关于未来收入的新信息,则消费者的消费将遵循持久收入假说,但是如果出现了未来收入的新信息,则消费将会偏离持久收入

 

假说。

由于这种新信息难以预测,因而得出了“消费变化不可预见”的结论。

霍尔的理性预期消费假说提出后,理论上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但是实

证效果并不是很好。

弗莱文(Flavin.1981)否定了消费变化的随机游走,证明

了消费会对可预测的收入变动做出反应,这一假说被称为消费的“过度敏感性5”

(cxcesssensitivity)。

此后t坎贝尔(campbell)和迪顿(Deaton.1991)X进步提出了消费的过度平滑性6,发现实际消费小于理论估计值,而预防性储蓄理论和流动性约束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从而对随机游走假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216预防性储蓄理论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框架得出的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是消费的平滑性,即由于各期消费如同各种商品一样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因此平滑消费是居民与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然而许多经验研究发现,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消费并不是平滑的。

利兰德(Leland,1968)在吸收理性预期思想的基础之上,引入不确定性及消费者跨期分析,认为消费者储蓄不仅仅只是为了将收入均等分配于整个生命周期.还在于为了防范不确定事件的发生。

对于风险厌恶型消费者而占,未来的风险越大(即未来的不确定性越大),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越大,因此也就越能吸引他们进行储蓄,把更多的财富转移到未来进行消费。

此后预防性储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鲁萨迪(Lusardi,1988)的撮佳财富收入比模型将收入的不确定性(预期收入的方差)引入模型。

居民的实际收入由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即不确定收入)两部分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