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6869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docx

《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docx

推进课程建设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1

打造课程特色聚焦课堂行动促进师生发展

——卢湾高级中学课程与教学调研自评汇报

卢湾高级中学是一所以“科学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学校的办学主题思想“科学教育树人,人文精神立魂”,立足“培养高度科学素养的高中学生,营造浓厚人文精神的学校文化”。

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研究基地,学校扎扎实实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力求将办学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中去,通过对三类课程的规划和建设,努力建立开放、灵活、多元的学校课程框架体系,凸现学校科学教育的办学特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

在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学校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三类课程体系,科学教育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学校科学教育特色活动屡创佳绩,涌现了一大批科技精英学生。

一、探索与实践

(一)凸现育人目标构建课程框架

在校本化实施上海市二期课改方案的过程中,学校坚持把科学教育与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建设整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具有科学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坚持把科学教育纳入课程与教学主渠道,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既在“面”上得到普及,也使特长学生生能够脱颖而出。

1、理念引领,明确课程目标

服务于学校“培养具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新精神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的新一代高中学生”的育人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科学认知”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实践”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立身”的态度和精神,学校通过分层学习,更新理念;专题研讨,转变认识;实践探索,落实行动,使教师们进一步明确学校课程的目标和定位。

分为三个层面:

(1)学生培养层面: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实施途径上突出科学探究,强化实践体验;课程内容上强调课程开放,与生活世界相沟通。

(2)课程发展层面:

整合课程资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力图把“科学教育树人,人文精神立魂”的办学理念融入三类课程建设中去,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现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化。

(3)教师成长层面:

提升课程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将课改的实施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整合起来,提升教师校本化实施基础型课程的能力;提升教师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提升教师研究型课程的指导与管理能力。

2、整体规划,科学设计课程结构

学校坚持把科学教育与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开发和建设整合起来,着力建设和完善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将课程主要分为基础性学习模块、发展性学习模块和创造性学习模块,构建有学校科学教育特色的三类课程课程结构体系

办学理念:

科学树人 人文立魂

   

 

基础型课程框架

 

 

拓展型课程框架

 

研究型课程框架

 

(三)培养策略

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以优化、开发、建设乃至整合“三类”课程

3、整合资源,创建课程特色

(1)基础型课程,推进“三化”建设。

即通过细化课程标准、优化课程教学、强化训练体系,努力提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实施能力。

在基础型课程中,学校强化科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化学生物等学科增加了“环保”的教学内容;强化探究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教学中还增加了中外科技史以及最新科技成果等内容。

有效提升了学生科学素养,促进了师生科学态度和方法的形成。

(2)研究型课程,强化资源整合。

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学科教学资源、班级教育资源、学生社团活动资源,推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包括学校科技导师团资源、上海市科委的2049项目资源、上海市生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资源、高校、科研院所、家长社区资源等,为研究型课程提供支撑。

整合学科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结合基础型课程中研究性学习内容开展课题研究或项目(主题)活动设计,避免学习和研究两张皮的现象,既减轻学习负担,同时又提高了学习或工作的质量。

整合班级教育资源。

鼓励学生把研究型课程学习与班级的主题活动或特色活动设计结合起来,成立班级特色活动设计研究小组,以项目设计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班级活动设计形成文字方案,既可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同时学生把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实际,也提高了兴趣和工作能力。

整合社团活动资源。

强调鼓励学生把研究型课程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

如巅峰科学社、智能机器人爱好者学会、心之旅社团等把开展社团活动和相关课题研究相结合,提高了社团活动质量。

在教学安排上主要采用“分段安排相对集中”的原则,优化过程实施。

做好学习准备阶段、选题开题阶段、实施研究阶段、结题展示阶段四个过程的实施与管理。

(3)拓展型课程,强化科学规划。

围绕“科学教育”的办学特色,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价值取向,完善“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系列开发,力求达到“全员参与、自下而上、多科编撰、重点开发”的规划目标。

学校拓展型课程主要分为四类。

一是限定性校本拓展课,包括创新课、科学课、心理活动课、外教课和劳技课。

二是非限定性校本拓展课包括学科拓展类和个性特长类。

个性特长类包括数字电路、数学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趣味物理、化学综合能力培养;程序设计、TI数理技术应用、生物探索性实验等八大领域课程,学科拓展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等学科拓展。

三是社团活动类,包括天文爱好者协会、巅峰科学社等三十个左右社团课。

四是综合实践类,包括国防教育类、现代农业教育类、劳动技术教育类、文明修身类、志愿者服务活动等。

形式上有指导型、研讨型、讲座型、实验型和操作型等。

开发中加强规划和引导,着力研发学校的主导性课程,确定几大项主题内容,专题开发与实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课程质量和品位。

如:

推进“科学教育”特色课程系列开发,分为六大专题:

《科学人文专题——走进科学家》(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类科学家),由各教研组协作,分别形成走进物理学家、走进化学家、走进数学家、走进地理学家、走进心理学家、走进文学家、走进哲学家等课程;《高新科技专题》,由德育处聘请导师团围绕最新科技现象和成果专题开展课程;《生活中的科学》由相关教研组分别形成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物理、生活中的化学、生活中的心理现象、生活中的地理、生活中的生命科学等课程;《实验中的科学》由相关教研组分别形成物理实验探究、生物实验探究、化学实验探究等课程。

此外还有《来自身边同学的科学发明》和《传统特色项目系列》等。

4、完善制度,保障课程有序实施

一是完善组织机制,明确管理职责。

为充分保证课程的落实与推进,学校建立有效的课程组织机构,明确分配有关人员的责任、权限和运行规则,利用组织的力量有序推进课改。

二是完善基础型课程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基础型课程的开发制度;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制度;对学生在基础型课程中的学业表现实施多元评价制度等,有效地保障课程教学质量。

三是完善拓展型课程管理制度。

对课程与教材的设置、开发、选科、考核、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定。

对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不同需求,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四是完善研究型课程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有效的课程组织管理网络;实行过程化的制度管理;完善研究型课程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保证研究型课程实施的质量。

五是实行教学评价反馈制度。

设计《教师教学情况反馈表》,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反馈,让教师在评价中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在反思中促进专业成长。

(二)推进教学改革行动,重塑课堂质量文化

1、课题引领,整体推进课堂改革行动

学校以科研为引领,以课题为载体,推进以研促教。

继市级课题《普通高中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高中科学教育内容标准及实施策略的研究》两轮课题研究后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使科学教育研究从宏观逐步进入微观,由外围逐步趋向深入,进入课堂教学内部。

各学科以有效提升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为价值取向,分别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实施的行动方案,推进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

分别从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课堂学习方式的完善、课堂教学时空的开放等方面推进课堂行动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形成《植于课堂的科学教育——高中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研究成果,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推进“三化”,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推进“三化”建设:

细化课程标准、优化课程教学、强化训练体系,努力提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

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对课程标准的细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操作步骤具体化)为载体,以开放式研讨机制和氛围的营造为条件,部分学科有重点落实课程标准的校本化。

一是细化课程标准。

将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根据学校学生发展特点和水平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要求细化为适合本校学生适用的,且能为全体教师掌握并能实际应用的“课程标准”,通过将“课程标准”层次化、具体化和结构化的过程,提升教师驾驭课程、使用课程和整合课程的能力。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

通过教学流程的优化,包括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合理性,教学环节设计的恰当性,教学节奏的流畅性以及教学反思一再实践环节的优化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三是强化训练体系。

举全校教师之力,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训练体系,编写服务学生、适合学生、引领学生发展的校本训练体系。

3、优化环节设计,提升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质量管理的关键是强化教师开展教学的研究,通过研究的文化提升课程的质量。

学校以“聚焦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推进科学教育,打造智慧课堂”、“推进三化,提高效益”为主题持续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和研讨活动。

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集体备课—个人说课—研讨交流—课堂实践—评课研讨—完善设计—回归课堂”的研究模式,改善学科教学。

随着课例研究的日趋深入,逐渐从一节课,一个点的研究拓展为一个专题一个板快甚至一个学段或同一个内容由不同教师施教等系列的课例研究,在此过程中形成教学智慧,提升教学有效性。

4、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好课研究。

学校在推进教学研究过程中。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好课的研究。

研究什么样的课是“好课”,研究好课的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学校教学质量观,并在教学研究中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观,质量观的认同也是学校执行文化的认同。

通过开展主题为“推进科学教育打造智慧课堂”的课程与教学展示活动与教师发展论坛,让好课发挥它们的辐射作用,通过论坛,让教师一起分享他们在教学、教育、科研中的感悟、经验与智慧,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营造学校良好的质量文化。

5、发挥评价制度导向,加强常规质量管理。

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导向功能,通过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努力建立促进学生有效开展科学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升的科学教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教学情况反馈表》,探索评价的多纬度,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进行定期的及时的反馈。

从组织、制度、措施、方法上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

(三)完善校本研修,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开发并实施了“专业引领,四级联动”的校本研修模式,充分发挥校长的专业引领作用,履行校长在校本研修中领导职责,科学地规划、设计、指导、评估、推进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以管理机制的创新推动教师团队的提升和个体专业的发展。

1、组建网络,明确职责

学校建立了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室负责总体规划,课程教学部、德育工作部、教育科研部三个部门负责分工落实,教研组、年级组,备课负责具体展开的分级联动管理网络,并对各部门的培训职责作了具体规定。

分层推进以提升教师教育实践智慧为指向,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形式,以课例、案例、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整体设计,分层推进

校长室从宏观上管理和指导校本研修的开展,组建研修机构,全局上规划研修设计,把握研修方向,确立研修内容模块,组织协调研修开展,从人力、物力 、财力上为校本研修工作提供服务。

课程教学部、德育工作部、教育科研部三个部门分块策划和推进具体的研修模块,设计部门培训方案与推进表。

年级组和教研组作为具体的实施团队,突出组长负责制,引领组员开展学科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教学再设计、课例研讨等,按照定人、定时、定内容、定目标的原则,制定学期研修具体内容,并在学期以报告形式总结交流,并展示成果。

备课组负责专题活动的组织实施,开展同课异构、组内磨课、集体评课、同伴听课等研讨活动,收集研修的第一手材料,把研修落到实处。

3、模块展开,部门协调

学校校本研修主要分为以下模块展开:

理论学习模块:

围绕《新时期教师素养》、《新基础教育论》和《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以自主研读教育理论专著和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了解新课程方案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及相关政策措施,增强教师实施课改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课程开发模块:

围绕科学教育的办学特色,优化基础型课程教学,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完善校本特色课程系列。

课堂教学模块:

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围绕“三化”的落实:

细化课程标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训练体系开展校本研修。

课题研究模块:

围绕办学实验课题建立的市、区、校三级课题展开研修,以及以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内容,开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课例等形式的论文撰写。

师德情操模块:

围绕“扬师德、铸师魂、塑师表”主题,倡导教师树立理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定期开展师德演讲会、报告会,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生态环境。

班级管理模块:

以年级组和班主任为基本单位,开展班主任系列培训、班级管理论坛、班主任工作室经验交流会、班级特色活动设计交流会、家长沟通艺术交流会等。

现代信息技术模块: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鼓励教师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和沟通交流。

以上七个模块,由三个部门分工合作,协调展开。

4、载体多元,资源共享

校本研修中采用:

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日常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班组研讨与个人反思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

邀请区内外的教学专家参与研修,并作专业引领。

研修中,通过以课例和案例研讨为主要载体,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和教学设计,引发所有参与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发表意见,同伴互助中促进自我教学反思,提升专业能力。

(四)开展创新教育实验,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1、立足创新,营造氛围

学校通过多层面宣传动员和专题研讨,积极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严谨求实的浓厚创新氛围;倡导高选择的创新教育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民主;创设各种交流创新体验、探讨创新方式、展示创新成果的机会,努力形成自上而下,层层推进,学校教师、学生多层面开展创新教育的行为自觉。

2、科学规划,项目推动

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为载体,整合区域教育资源,集中向明中学创造教育、卢湾高级中学科学教育、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办学优势,科学规划,制订推进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学习经历和学程安排等;同时,为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学段纵向衔接的创新教育培育机制,联合教育小区小学和初中制订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教育培养方案,大胆开展实验,推动项目的持续发展。

3、创新课程,共建共享

推进学校加强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开发向明—卢高两校联动培养学生创新教育课程方案,通过课程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既在“面”上得到普及,又使特长生能够脱颖而出。

课程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理解,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具体来说,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创新素养模块、特色拓展模块、专题研究模块和实践体验五个模块。

4、建立队伍,保障推进

为保障创新教育长效机制的形成,以自培为主,引进为辅,推动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

一是以校本研修为载体,整体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

二是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保障创新教育特色项目持续发展,包括以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传统特色项目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教师指导团队;以校际科技创新教育联动项目为主体的区域科技教师指导团队;以上海市英才俱乐部、上海市科协、上海社科院、卢湾区科协、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志愿者专家、校外科技教师为主体的科技教育导师团队。

三是完善激励评价制度,引领科技创新教师团队发展。

(五)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特色日益彰显

(一)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化”的有效推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打造出以数学和化学学科为领军的品牌学科,提炼出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研究成果,教研组学科教学特色逐步呈现,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升学率不断攀升,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卢湾区教学成绩显著表彰单位”,先后荣获上海市第五届和第六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卢湾区第八届、第九届科研先进集体称号,学校的办学实验项目荣获上海市第九届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

近三年,教师在市、区级以上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40多项;在国家省市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文章90余篇;在校级刊物《卢湾科学教育》发表文章730余篇。

(二)科技创新彰显特色

作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学校科技特色活动蓬勃开展,培育了一批科技精英,学校特色项目在国际大赛中屡获殊荣。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ISEF)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的“世界杯”之美誉,是全球最大规模、最高等级、也是唯一面向初三至高三学生的科学竞赛。

我校祝之瑞、杨立青、郭海骏和杨奡同学4名同学获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2名同学名字被国际太空组织以小行星命名。

三年来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屡创佳绩,共获世界级奖项8项,国家级奖项33项,上海市级奖项128项。

在上海市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上,获一等奖28个,二等奖18个;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8名同学获“明日科技之星”称号,2名同学获“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17名同学获“科技希望之星”称号;在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评比中,3名同学获二等奖;4名同学获三等奖。

(三)艺术活动硕果累累

我校作为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在校艺术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不仅打造了在区内有影响的舞蹈队、民乐队、合唱队,还给学生搭建了发挥艺术潜力的舞台,和卢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打造的民乐队在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中获得金奖,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升。

三年来,学校参加市区校各类艺术活动85项,学生在各类艺术活动中获得市级以上奖项15项,区级以上奖项74项。

二、问题和挑战

1、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争创全国特色高中,走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之路;开展“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都离不开一套科学有效的特色课程体系,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

2、课堂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升问题。

面对生源的改善,创新教育的推进,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的老师都准备好了吗?

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如何进一步提升,目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尚存在不平衡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突破。

3、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区域生源减少,师资编制的限制,学校没有注入新鲜血液,教师成长梯队后续力量的断层问题需要关注。

学校培养了一批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但能够在全市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在示范性高中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品牌教师还需进一步培养。

如何把学科建设与名师培养相结合,形成优秀的教师梯队,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4、创新素养项目的深入推进问题。

随着“向明中学-卢湾高级中学联动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方案”的推进,区域推进校际联动的办学模式进入操作层面。

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对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如何为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有益的教育生态环境;如何探索创新素养培育所需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转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三、思考与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对探索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做了精辟的阐述,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建成自主创新型国家,为学校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卢湾区作为上海市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区,提出推进创新教育实验区建设。

下阶段学校将以创建全国特色高中为指向,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为载体,以深入推进科学教育课堂行动改革为突破口,打造既体现科学教育特色,又彰显人文底蕴的学校文化,紧紧围绕四个关键词展开:

(一)特色办学:

弘扬科学教育办学特色,争创全国特色高中

围绕打造科学教育的办学特色,在推进特色课程建设、特色活动项目开展、特色学校管理、特色师资建设、特色学校文化打造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二)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整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立足高中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创新教育课程框架,点面结合,向上衔接高等教育,向下引领初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模式。

(三)课堂文化:

推进科学教育课堂改革行动,打造科学教育课堂文化

立足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围绕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探索创新教育实施路径。

引导教师在教育资源的整合上,教育的模式上,人才培养的载体上,课程设计的套路上,课堂教学的方法上多方探索,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把实验探索成果辐射渗透到其他班级,引导科学教育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丰富科学教育课堂文化内涵,打造科学教育的课堂文化。

(四)联动发展:

探索联动发展教育规律,丰富学校办学文化内涵

纵向:

继续推进小-初-高课程的一体化设计,打造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课程教育链,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同时努力向上与高等教育接轨,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家校社联动,开发社企教育资源、科研院所、高校教育资源,合作共建创新教育课程。

横向:

以“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实验为载体,充分发挥向明中学卢湾高中创造教育、科学教育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探索“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师资互通、学生共育”的联动培育模式。

在加快教育校际开放、地区开放的基础上,体现办学的“辐射”、“示范”功能。

加快教育的国际开放,探索国际交流的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丰富学校的办学文化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