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6840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docx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docx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及习题

生理学

第1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考纲要求

1田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②田胞的

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豳骼肌的收缩功能: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复习要点

一、物质的跨膜转运

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经载体或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或继发性

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其中,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是小分子物质的跨膜

转运方式,出胞或入胞是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定义

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

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低的物质在膜蛋白介导下,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移的过程

是指物质依靠膜上的泵蛋白,逆浓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需消耗能量

举例

O2、CQ、N2、H2O、乙

尿素、甘油等的跨膜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普通细胞离子(K\Na+、Cl、Ca2+)

肠及肾小管吸收葡萄糖

Na*泵、C?

2*泵、H+-K*泵

移动方向

物质分子或离子从咼浓度的一侧移向低浓度的一侧

物质从咼浓度梯度或咼电位梯度一侧移向低梯度的一侧

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移动

移动过程

无需帮助,自由扩散

需离子通道或载体的帮助

需泵”的参与

终止条件

达细胞膜两侧浓度相等或电化学势差=0时停止

达细胞膜两侧浓度相等或电化学势差=0时停止

受泵”的控制

能量

消耗

不消耗所通过膜的能量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势能

不消耗所通过膜的能量

属于被动转运

消耗了能量由膜或膜所

属细胞供给

注意:

①葡萄糖的转运既可通过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又可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进行:

红细胞和普通细胞摄取葡萄糖一一经载体易化扩散;

小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一一伴随Na+重吸收的继发性主动

转运。

2水分子透过细胞膜一一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

记忆:

①单纯扩散在于简单”一-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

2易化扩散在于容易”一V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或通道);

3主动转运在于主动”一要消耗能量;

4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于继发”一一能量是借助原动力。

1•单纯扩散

能以单纯扩散跨膜流动的物质都是脂溶性的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

扩散的

方向及速度取决于该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后者取决于物

质的脂溶性和分子大小。

2•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物质的扩散是在通道或载体帮助下完成的,这些通道或载体是位于细

胞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

易化扩散是非脂溶性物质的转运方式之一

经通道易化扩散

经载体易化扩散

介导方式

:

借助于通道蛋白质的介导

借助于载体蛋白质的介导

转运方向

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

顺浓度梯度进行

转运速率

快(106〜108个离子/秒)

慢(102〜105个离子或分子/秒)(6版为103〜105)

特性

:

离子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

载体与溶质的结合具有化学结构特异性

特点

1目对特异性,特异性无载体蛋白质高

2通道的导通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状态

3无饱和现象

1化学结构特异性

2竞争性抑制

3饱和现象

举例

带电离子K+、Na+、Cl、Ca2+的快速移动

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的跨膜转运

经通道介导的溶质几乎都是离子,因而通道也称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可分为电压门

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等。

离子通道有静息、激活和失活三种功能状态,通道对离子的导通表现为开放和关闭两种状态。

离子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为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

电压门控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调控因素

受膜电位调控

受膜外或膜内化学物质调控

受机械刺激调控

调控机制

当膜电位改变时,可引起通道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发生变化,而使通道开放或关闭

通道本身具有受体功能。

一些化学物质(激素、递质)和通道蛋白亚单位上的特殊位点结合,引起通道蛋白的构象发生变化,而使通道开放

细胞膜上有些离子通道开放与细胞膜的变形或受到机械牵引有关

常见例子

电压门控性K+、Na+、

Cc2+通道

N型ACh、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化学门控通道

容量敏感性CI一通道

注意:

①无饱和现象者一一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

2有饱和现象者一一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钠泵、钙泵。

【例1】ANa+通过离子通道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E.入胞作用

3•原发性主动转运

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体内存在的重要离子泵有钠钾泵(Na+、K+-ATP酶)、钙泵(Ca2-ATP酶)、

质子泵等。

(1)钠泵(钠钾泵)

1钠泵是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维持细胞膜内外Na2、K2浓度差。

静息状态下,细胞内K2浓度约为细胞外液中的

30倍左右,细胞外液中Na+浓度为胞质中的10倍左右。

一个细胞约将它所获能量的

20%〜30%用于钠泵的转运。

3内泵活动能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4建立Na2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女口Na2-H+交

换、Na2-Ca2+交换,以及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被吸收的过程中,H2、Cai22、葡

萄糖和氨基酸的逆浓度梯度转运,都是利用Na2经主动转运造成的跨膜浓度梯度作为驱

动力。

5内泵活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6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7哇巴因是钠泵的特异性抑制剂。

【例2】2005A细胞膜内外正常Na2和K2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2通透性B.膜在兴奋时对Na2通透性C.Na2、K2易化扩散的结果大增加

D.细胞膜上Na2-K2泵的作E.细胞膜上ATP的作用用

【例3】2004A形成Na2、K2在细胞内外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是

A.安静时K2比Na2更易透过细胞膜B.兴奋时Na2比K2更易透过细胞膜

C.K2的不断外流和Na2的不断内流D.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

E.膜上Na2-K2依赖式ATP酶的活动

(2)钙泵主要分布于质膜、内质网或肌质网膜上。

质膜钙泵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1个Ca22由胞质内转运至胞外。

肌质网或内质网钙泵则每分解1分子ATP,可将2个C孑2从胞质内转运至肌质网或内质网内。

两种钙泵的共同作用可使胞质内游离Ca22浓度保持为细胞外液的万分之一,这一状态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继发性主动转运应与原发性主动Z

转运相鉴别。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转运方

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转运

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转运

是否耗

必需消耗能量

必需消耗能量

能源

钠泵分解ATP供能直接利用ATP分解供能

来自Na2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间接

利用钠泵分解ATP的能量

举例

Na2移出胞外K2移入胞内

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吸收神经末梢在突触间隙摄取肽类神经递

质甲状腺上皮细胞聚碘,Na+-H+交换和Na+-Ca+交换

5.出胞和入胞

出胞

入胞

定义

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是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特点

细胞排出大分子物质

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

举例

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

内分泌腺细胞将合成的激素分泌到血液、组织液

外分泌腺细胞将酶原、黏液分泌到腺管的管腔中神经纤维末梢突触囊泡内神

经递质的释放

主要见于细胞外某些团块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部分多肽类激素、抗体、运

铁蛋白、LDL

病毒(流感、脊灰)、大分子营养物质等

入胞或出胞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入胞分吞噬和吞饮,吞饮又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

【例4】2008A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

A.单纯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C.经载体易化扩散

D.主动转运E.出胞

6•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葡萄糖从肠腔内、肾小管吸收

继发性主动转运(伴随Na+的重吸收)

葡萄糖被红细胞、脑细胞摄取

经载体易化扩散

Na+、K+、Ca2+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

水分子

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

单胺类、肽类递质、碘的摄取

继发性主动转运

02、CC2、NH3、N2、乙醇、尿素等通过细胞膜

单纯扩散

记忆:

斷有气体分子(。

2、CQ、NH3、N2等)都是单纯扩散。

2带电离子若顺浓度(电位)梯度为经通道易化扩散;若逆浓度(电位)梯度为主动转运。

3S萄糖、氨基酸若顺浓度梯度(如从血液-红细胞、脑细胞)为经载体易化扩

散;若逆浓度梯度(从肠腔内、肾小管-血液)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二、细胞的电活动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时,细胞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静

息电位。

(2)静息电位是静息时离子跨膜扩散形成的产生离子跨膜扩散的条件有二:

Q钠泵活动造成膜内、外离子的浓度差。

②膜对某些离子具有一定的通透性。

在细胞静息时,对某种离子的通透性越大,这

种离子的跨膜扩散对静息电位的贡献就越大。

静息状态下对K+的通透性最大,对Na+、

的通透性小,对C「不存在原发性主动转运。

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Na+

的10〜100倍,因此,静息电位总是接近于瓦但比Ek略小。

(3)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当质膜对溶液中的某种离子有通透性时,该离子将

顺浓度差跨膜扩散,但扩散的同时也在质膜两侧形成逐渐增大的电位差,且该电位差造成的驱动力与浓度差的驱动力方向相反,成为阻止离子进一步跨膜扩散的力量,直至电位差驱动力增加到等于浓度差驱动力时达到稳态,此时的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平衡

电位。

根据Nernst公式,某离子X的平衡电位Ex(mV)可按下式计算。

(缺图)分别为该离子在膜外、膜内的浓度。

在静息状态下,质膜对各种离子具有不同的通透性,某种离子的平衡电位对静息电

位的影响,决定于膜对这种离子的通透性。

细胞膜对K和Na+的通透性是静息电位的主

要决定因素。

不同的细胞其静息电位值不同,如骨骼肌细胞约为—90mV,神经细胞约

为—70mV,平滑肌细胞约为—55mV。

细胞膜对^和Na+的通透性是静息电位的主要决定因素。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定义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的波动,称动作电位。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模式图及其机制右图为单一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模式图,图中①〜⑦标示与下表中标示一一对应,注意对比理解。

①t息电位

K+的外移停止(Q通道开放),几乎没有Na+的内移(Na+通道关闭)

②阈电位

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或锋电位的出现

③动作电位升支

膜对Na+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或的通透性。

Na+向膜内易化扩散(Na+内移)

④锋电位

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不再开放。

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部分

绝对不应期:

Na+B道处于完全失活状态

相对不应期

一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一部分Na+通道仍处于失活状态

⑤动作电位降支

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Q外流)

⑥负后电位

为后电位的前半部分,是膜电位小于静息电位的成分

⑦正后电位为后电位的后半部分,是膜电位大于静息电位的成分

注意:

静息电位为负数,教科书上说膜电位小于静息电位”,其含义是指膜电位的绝对

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因此,解答此类试题时,若无特指,均指其绝对值的大小。

极化是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

超极化是指细胞膜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去极化或除极化是指细胞膜静息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反极化是指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

复极化是指细胞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记忆:

①及化(正常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是基础;

②!

极化是去掉”内负外正的状态(内负降低);G复极化是恢复”内负外正的状态;

4g极化是超过”内负外正的状态(内负增大)。

【例5】2006A关于细胞静息电位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B.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内流形成的

C.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2通透性增D.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高

E.静息电位与膜两侧Na+-^泵的活动有关

【例6】2004A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泵活动时,可使细胞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变

【例7】2002A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Na+B.kC.C—D.CsTE.Mg2+

【例8】2000、2005A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对下列离子通透性最大的是

A.Na+B.kC.C—D.CsTE.Mg2+

(3)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动作电位幅度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

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

也就是说动作电位可因刺激过弱而不产生(无)而一旦产生幅值就达到最大(全)。

传导不衰减动作电位在细胞膜某处产生后,可沿细胞膜传导,无论传导距离

多远,其幅度和形状均不改变。

【例9】A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动作电位的扩布方式是电紧张性的

D.动作电位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

E.在不同的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是不同的

【例10】2001A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主要因素是

A.刺激强度B.刺激时间C.阈电位水平

D.细胞内、夕卜Na+浓度E.神经纤维的直径

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1)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一一局部电流学说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

传导,实际上是已兴奋的膜处,通过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的膜,使之出现可沿

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的动作电位。

由于动作电位的传导其实是沿细胞膜不断产生新的

动作电位,因此它的幅度和形状在长距离传导中保持不变(不衰减传导)。

(2)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①为跳跃式传导,其传导速度比无

髓纤维快得多。

②有髓纤维的髓鞘电阻大,基本不导电,又不允许离子通过,但郎飞结处,髓鞘断裂,具有传导性,允许离子移动,因此有髓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是沿郎飞结的跳跃式传导。

③髓鞘可提高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减少能量消耗。

【例11】A下列有关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导到整个细胞

B.传导方式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C.有髓纤维的跳跃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比

D.有髓纤维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E.动作电位的幅度随直径增加而降低

4.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

(1)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称为兴奋。

生理学中,兴奋被看作动

作电位的同义语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只有可兴奋细胞(并不是所有细胞)接受刺激

后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2)兴奋性生理学中把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性。

(3)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4)可兴奋细胞的特征/共同点产生动作电位。

(5)兴奋的标志动作电位和锋电位的产生。

(6)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规律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

一系列变化,依次出现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兴奋性

0

逐渐恢复—

轻度高于正常

轻度低于正常

阈值

无穷大

刺激强度>原阈强度

刺激强度稍<原阈强度

刺激强度稍>原阈强度

持续时间

0.3〜0.4ms

3ms

12ms

70ms

对应关系

相当于动作电位的锋电位

相当于动作电位的负后电位前期

相当于动作电位的负后电位后期

相当于动作电位的正后电位

生理

机制

Na+通道完全失活后不能立即再次被激活

部分Na+通道开始恢复

Na+通道大部分恢复而膜电位靠近阈电位

钠泵活动加强,使膜电位值加大,膜电位与阈电位的距离加大

(7)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是指细胞所处环境因素的变化。

刺激要

能使细胞发生兴奋,就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即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例12】2001、2002A组织细胞在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

A.为零B.小于正常C.大于正常D.无限大E.正常

5•阈值、阈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关系

(1)阈强度和阈刺激若将刺激持续的时间固定,则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

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阈强度或阈刺激一般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常用指标。

(2)阈值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它是衡量细胞或组织兴奋性大小的最好指标。

阈下刺激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值的去极化,不能发展为动作电位。

在刺激超过阈强度后,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所达到的最大值,就不再依赖于所给刺激的强度大小了。

(3)阈电位是指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例13】A阈电位是指

A.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

D.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三、肌细胞的收缩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性传递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由接头前膜一接头间隙一接头后膜(终板膜)”组成。

终板膜上有ACh受体,即N2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

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神经兴奋f接头前膜去极化f前膜对C*+通透性增加—ca+内流fACh囊泡破裂释放-ACh进入接头间隙f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f终板膜对Na+通透性增高fN才内流f产生终板电位f总和达阈电位时f产生肌膜动作电位(如图)。

I动作电必沿轴除传至衣椚(罐头前

裁头前脱夫撥化

腹义惋膜绫次前脫对心产通透柱增加

匚才內流进人神遵末梢

灾触坐泡与接头前蔗阻含、吸製

I

代h释赦进人接头间隙jf扩散至接茨盲膜

接头间晾,1

*Ch与接头后嘆{魄板膜)上前冉Ch臺体第合

|•…•…-递质尖活<ACh被胆碱酯酶分僻〕

化岸门控澗道开放

蛭板膜对K通透性增高

捲头后膜]1

冥板电位

1

肌廉劫惟电位

可见,接头前膜处。

孑+的内流对于突触小泡内ACh的释放是至关重要的。

接头前膜以量子释放的形式释放ACh。

一个突触小泡中所含的ACh(每个突触小泡内约含有1万个ACh分子),称为一个量子的ACh。

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1次/秒的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称微终板电位(MEPP)每个MEPP的幅度平均约0.4mV。

当接头前膜产生动作电位和CX+内流时,大量的突触小泡几乎同步释放ACh,产生的MEPP会叠加形成平均幅度约为50mV的终板电位(EPP产生一个正常的EPP约需释放250个突触小泡。

2•神经-肌接头处兴奋性传递和突触传递的区别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性传递(7版生

理学P35)

突触传递(7版生理学P277)

典型结构

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终板膜)

突触前膜f突触间隙f突触后膜

突触类型

化学性突触

化学性突触、电突触

传递过

接头前膜去极化f前膜C尹通道开放

fC『+内流f突触小泡内ACh释放入接头间隙

fACh与接头后膜N2型ACh受体结合

f接头后膜对Na+通透性增咼

f终板电位f动作电位

突触前膜去极化f前膜C尹通道开放fca+内流f突触小泡内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f递质与突触后膜N1型ACh(或其他)

受体结合

f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f突触后电位f动作电位(或抑制)

递质

ACh

ACh、氨基酸、儿茶酚胺、神经肽类

受体

N2型ACh受体

:

Nj型ACh受体或其他受体

作用

接头后膜去极化f产生EPP

突触后膜去极化f产生EPSP突触后膜超极化f产生IPSP

兴奋传递

全或无式(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可使肌膜产生一次动作电位)

有总和(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递质,不足以使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例14】2005A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C.乙酰胆碱D.5-羟色胺E.y氨基丁酸

【例15】2001A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

A.去甲肾上腺B.肾上腺素C.乙酰胆碱D.谷氨酸E.多巴胺

【例16】2003A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腺苷酸环化B.ATP酶C.胆碱酯酶

D.单胺氧化酶E.Na+-K依赖式ATP酶

【例17】2001A触发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离子是

A.NaB.KC.Ca"D.Mg2E.Cl

3•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在发生收缩前,肌细胞膜上先发生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然后才出现收缩反应。

这种由肌膜上的电变化转变成肌丝滑行的过程,称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

联的基本过程包括:

1a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T管膜传播,同时激活T管膜和肌膜上的L型钙通道。

2激活的L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在骨骼肌)或内流的Ca2+(在心肌)激活JSR膜

上的ryanodine受体,使JSR内的Cai2*释放入胞质。

碗质内Ca2*浓度升高促使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并引发肌肉收缩。

Q胞质内Cai2*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LSR膜上的钙泵,将胞质内的Cai2*回收入肌质网,使胞质中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常考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神经肌接头处兴奋性传递。

例题参考答案

I.B2.D3.E4.E5.B6.D7.A8.B9.E10.D

II.E12.A13.D14.C15.C16.C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