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精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6771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爱玲的精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张爱玲的精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张爱玲的精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张爱玲的精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张爱玲的精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爱玲的精彩.docx

《张爱玲的精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爱玲的精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爱玲的精彩.docx

张爱玲的精彩

摘要…………………………………………………………………………………………2

Abstract…………………………………………………………………………………………3

引言…………………………………………………………………………………………4

一、细节的独特性………………………………………………………………………………4

(一)景物环境细节.……………………………………………………………………5

(二)语言细节.…………………………………………………………………………6

(三)动作细节.…………………………………………………………………………6

(四)肖像细节.…………………………………………………………………………7

二、传统文化对其细节的浸润…………………………………………………………………7

结论………………………………………………………………………………………………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中文摘要

本文浅显分析了张爱玲对细节的把握,从一个最简单的角度窥视了其小说艺术的无穷魅力。

细节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技巧的主要环节,必不可少,甚至反客为主推动着情节发展。

景物环境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肖像细节等等,都各有其特点,处处都在彰显其与众不同。

这些细节不仅突出了人物性格,还表现了人与外界事物的联系,升华主题,使其作品具有琐碎却不流俗,雅俗兼备的特点。

关键词:

张爱玲、细节、传统文化、独特性

 

Abstract

ThistextwasplaintoanalyzeaconfidenceforZhangailingtodetails,peepingtheendlessmagicpowerofitscloak-and-daggerartfromthemostsimpleangle.ThedetailsbecomesthevitallinkofZhangailing’sartistictechnique,whichisessential,anditevenpushesthedetails’developmentforthelord.Sceneryenvironmentdetails,languagedetails,actiondetails,portraitdetailsetc,whichallhavetheircharacteristics.Thesedetailsesesarenotonlyoutstandingpersonpersonality,butalsothecontactofshowingtheirthepersonwiththeoutsidethings,sublimatingthetopic,makingitsworkhavefragmentaryhowevernotprevailingpractice,characteristicsthattherefinedandvulgarconcurrentlyhave.

KeyWords:

ZhangailingDetailsTraditionalcultureSpecial

 

 

张爱玲的精彩

———从细节中看张爱玲

 

引言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

今天,重读她的作品,时间与题材也许和我们有些距离,但我们一定会对她那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击节称叹。

在她的作品中对“写实的细节”特别关注,认为写实的细节可以让人触摸到“细密真切的生活质地”,她的创作同时也沿袭了堆砌、罗列细节的手法来表现“生活质地”,此外由于本身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细节描写不再单一,其中包含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和许多意象。

在描述琐细的生活,张爱玲用她那独特的细节语言,营造出独树一帜的艺术氛围,将作品世界与经验世界分开,使创作与阅读进入审美过程。

“她对日常生活,并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

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她说:

‘我喜欢听市声。

’城市中。

挤挨着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

开电梯的工人,在后天井开个小风炉烧东西吃;听壁脚的仆人,将人家电话里的对话译成西文传给小东家听;谁家煨牛肉汤的气味。

这样热腾腾的人气,是她喜欢的。

”[1]读着她的作品,同时也会让人联想起,梅雨霏霏的季节,湿漉漉的漫天细雨,连心情都变的诗情画意起来。

就好像旧上海的某个特定场景,颓败但却极具韵致的灰色调子,一柄油纸伞穿行其间,一双红色的高跟鞋留下串袅娜的水晕,像极了王家卫电影里的唯美演绎,平淡中透着大浪漫。

世俗的如此精致、矛盾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这些,其实都要归功于张爱玲有着一颗细腻、敏感的心灵,跳脱了功利的束缚,用细节去把握全局。

一、细节的独特性

张爱玲的细节描写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但由于身居四十年代的上海乱世,她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古老封建文化和西文新兴的资本主义文化的交汇点,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她所受影响之深可想而知。

此外加之自身独特的生活阅历,这一切赋予张爱玲作品一股强烈而特别的文化气息。

直观地来讲“对传统文化,她不仅仅是早年的浸润与后期的迷恋,更不只是想遗老和国粹派那样的盲目喜欢与崇拜,而是用经过了西方文化洗礼之后的眼光重新来看,重新来为传统文化定位,她与遗老文化的定位的绝对不同的。

”[2]因此她的文章有些看起来似乎漫不经心,就如市井之妇絮絮道来,其实只要用心仔细的品位,就不难不令人拍案叫绝了。

就算以现今的眼光来看,那些琐碎的文字组织起来的话何尝没有道理呢?

我几乎要惊叹,这是怎样的一个敏锐人,竟能有如此长远如炬的目光,用那弱质纤纤的素手在其平实的文字注入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明晰的哲理与蕴涵于最深处的充沛情感。

于是乎读她的作品马上就能分辨真与伪,即使文字可以模仿,就像绘画的技法可以借由临摹那样,可是她的独一无二注定她是不可被学的,世上只有一个张爱玲,也只有她才能拥有那种细腻生命之中的魂牵梦萦。

文如其人,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几乎都能找到细节的痕迹,有的是轻轻带过,而有的则是浓墨重笔,但却都是恰倒好处,一丝不苟,在她笔下,细致而又传神的写实手法充分表现出充满生命感悟的空灵。

傅雷曾评说,技巧,是对张爱玲最危险的诱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凄美文字底层的别样,成就了张爱玲的注册标签,虽然都热衷于物质和细节,外貌和形式,但张爱玲给人的感觉就是出奇地灵敏但又带着几分怪谲,每每能够别出心裁,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比起《红楼梦》的平实、精细,她更多了一分神秘和苍凉的气势;与其同属细腻逼真的写实风格的王安忆的作品相比较,又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她作品的文化底蕴要深厚许多,这与她本身的经历密不可分,因此对变幻莫测的世态人情有着更深刻的了解。

从小就接触到的旧的诗文书籍,使她拥有了广博的知识面,因此对细节及各方面的把握也就生动不少,这也是作品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

诸如《镜花缘》,这本书在描写和结构方面并没有过人之处,行文又以对话为主,它的吸引读者的亮点就在于知识涉猎的广泛,文学、音乐、棋、药、茶、花,无一不包,无一不精,这些都不是没有文化功底的人能效仿的;《红楼梦》将太医看病后的药方附于后,就连缝制衣服编制络子的针法也无一不虚,从中都可以看出作者知识面的阔大。

但是张爱玲不仅具有这样的共性,同时还具备独特的个性,从其造诣看来,她可以说是一个有着多面的修养,而且能充分运用的天才作家。

绘画,音乐,历史,文学的深刻感悟使她的作品魅力无穷。

因此她的作品中无论是景物环境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还是肖像细节都有其过人之处,而这些细节对人物刻画、气氛烘托、表达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有突出的作用。

(一)景物环境细节

细节从来都是折射整体,而张爱玲的细节,却似流星,划过了,亮得晃人眼睛。

比如在《第一香炉》里,感情受挫,受到欺骗的葛薇龙在病中迫切的想回家找寻安慰时,她回忆中的家就是由一连串细节构成的,作者那些琐碎的物件详细描写,一一列出:

“有一种玻璃球,是父亲书桌上用来镇纸的,家里人给她捏着,冰那火烫的手。

……那球抓在手里很沉。

想起它,便使她想起人生中一切厚实的,靠得住的东西——她家里,她和妹妹合睡的黑铁床,床上的褥子,白地、红柳条;黄杨木的旧式梳妆台;在阳光里红得可爱的桃子式的瓷缸,盛着爽身粉;墙上钉着的美女月份牌,在美女的臂上,母亲用铅笔浓浓的加上了裁缝、荐头行、豆腐浆,舅母、三阿姨的电话号码……”一切曾经那么熟悉的东西如今都变得遥远而陌生,繁杂却不凌乱的描写简单的透射出薇龙生活和其心性的变化之大。

现今纸醉金迷生活的腐化早早就吞噬了她,尽管此时的她急切想回去开始另一种新的靠得住的生活,但上述种种所营造的氛围不难看出,这只是一个奢求,家中的美好和温馨也只有在片刻的回忆中才能找到。

这样的一个处境,和这些细节起到了一种很好的对比效果。

此外,《多少恨》中虞家茵的房间中,那些饭锅、菜碗、白洋瓷脸盆、箱子、大圆镜子等所有东西的铺排,其实也就是在罗列家茵生活的全貌,就如宗豫想的“她这地方才像是有人在这里诚诚心心过日子的,不像他的家,等于小孩子玩的红绿积木搭成的房子,一点人气也没有。

”通过简简单单的锅碗瓢盆,我们不难从中窥到她灵魂深处的质朴和女性特有的纤细、柔婉。

独特的视角,直露的暗示,又是其文中细节的一个亮点。

聂传庆的家是一座大宅,“他们初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满院子的花木,没两三年的工夫,枯的枯,死的死,砍掉的砍掉,太阳光晒着,满眼的荒凉。

”这样的满目苍荑就好像主人公的心境——千疮百孔,张爱玲呈现给读者面前的是男主人公那扭曲的心态下连带而致的扭曲的个性,在很简单的一个细节情景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内在含义。

这是环境描写,更是心理刻画。

由此制造出来悲凉的气氛和小说的主旨一脉相承,不仅能做到以景衬人的作用,还为小说的后续发展起到了铺垫做用。

在《第一炉香》的开头,有一大段对梁家花园洋房竭尽详细的描写,作者的用心很显然,她用文字为我们涂鸦了一副鲜明的图画,把整个场景很直观的显示在我们眼前,其中有这么一句,“姑母家里的花园不过是一个长方形的草坪,四周绕着矮矮的白石字栏杆,栏杆外就是一片荒山。

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

……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想的境界。

”细致的描写,恰当的比喻,让花园里精致考究的内景和山坡上荒凉冷寂的外景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以突显出梁家乃至整个香港社会的奢侈和浮华不实。

畸形的环境才会产生畸形的心理,衍生出整个苍凉的悲剧。

“时势造英雄”,环境对人影响可谓甚大,但这里却是人物的感情直接介入了客观的环境。

作者妙笔生花,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把大千世界的气象万千尽缩于此,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暗藏玄机。

两段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是写景,主要是都有她对人的尴尬处境的理解和观察人生、体验生活的独特感受。

细细品味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心思在其中,所以读她的作品绝对不能马虎,一扫而过,一叶知秋,都不适合张爱玲,说不定她就在什么地方摆下龙门,而你却始终不得要领,不能入门。

仔细一点,敏锐一些,都是读懂她的好方法。

这样细致的描绘场景和细节,归根究底她就是从外在的物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感受,传达人物心理或直接剖析人物内心状况。

这样小说的情节发展自然淡化了,转而关注人内心和外界事物的微妙联系,很巧妙的分析了某些人生重大问题,更具哲理性和思辨性。

这样的交融,使张爱玲的作品中充满了鲜活感和生命跃动的脉搏。

仿佛米雕,虽然外表看起来都是一颗小小的米,但是雕刻的内容却千秋各异,仪态万千。

(二)语言细节

这样说来,张爱玲小说的优势便一目了然,然而除了上面的环境景物细节之外,其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同样也依赖于对人物的精心刻画。

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如何,我们并不能直接意会,但却可以从其言谈举止中揣度出来。

因此语言的表达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倾城之恋》的范柳原是个典型的浪子,对于流苏开始他也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从未想过结婚,对流苏说的话也都是“你就是医我的药”,“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

这边屋里比那边屋里看得清楚些。

”“有些傻话,不但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

让自己听见也怪难为情的。

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之类的花言巧语。

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使一个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言语比长篇大论的描述更具有说服力。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娇蕊和烟鹂,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性,其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大相径庭,娇蕊是“你没听见过这句话么?

女人有改变主张的权利。

”而烟鹂挂在嘴边的话却是“等我问问振保看。

”“顶好带把雨伞,振保说待会儿要下雨的。

”她把振保当成了她的天。

同为女人,但由于所受的教育,生处的环境各个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完全不同的个性可以看出,虽然寥寥数语,但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张爱玲的功力之深可见一斑,个性话的语言细节不但突出了人物性格,还表达了人物的感情与处境,并且推动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动作细节

“言谈举止”中的“举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品质,这方面张爱玲也是下足了功夫。

比如说,她是一个好茶之人,从其低回不已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她对茶的依恋和兴趣,因此在她的故事中有很多含蓄韵致之笔,用旁敲侧击的手法,淡然落笔。

《桂花蒸》里阿小的男人,并没有明媒正娶她,更养不活她。

阿小要自己在洋人家当阿妈,才能养活自己和孩子。

男人来找她,“她给男人斟了一杯茶,她从来不偷茶的,男人来的时候是例外。

男人双手捧着茶慢慢呷着……”以一杯偷来的茶,用喜剧效果,完成了阿小的悲壮爱情。

阿小可是从来不贪的,是个好阿妈,如今却甘心偷茶,要是叫哥儿达发现了,她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可想而知。

《怨女》中的银娣上吊前“到快天亮的时候,她起来拿桌上的茶壶,就着壶嘴喝了一口。

冷茶泡了一夜,非常苦。

”这不就是她自杀前苦涩又清冷的心情写照,一口茶就道尽了银娣的难处,同时也表现出其自杀的决心之大,连杯子也省了,直接“就着壶嘴喝。

”其实这些细微的动作,很多都是张爱玲那颗苍凉、透彻心灵的写照。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娇蕊鼓着嘴,一把抓起那张纸,团成一团,翻身便走,像是赌气的样子,然而她出去不到半分钟,又进来,手里捧着开了盖的玻璃瓶,里面是核桃糖,她一路走着,已是吃了起来,又让振保笃保吃。

”一连串的动作交待的井然有序,一个天真率性,不拘小节充满生命力的女子呼之而出,振保为这样热情开朗的女人倾心,也变的顺其自然了。

由此可见,动作细节对人物形象上的塑造还是直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情节的后续发展也是推波助澜,必不可少。

(四)肖像细节

在这许多细节中,我更为钟情的是她对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她笔下出场的女主人公,张爱玲对地们的外在形象几乎都有详细而精彩的描述。

有许多精妙传神之处,让人颇感兴趣的便是她对肖像乃至人物衣着的色彩、质地和款式的精细描写,这种描写可以说是相当的细腻而丰富的。

特别值得提出的一点是,对于这些的描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情节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下面的例子:

在《封锁》里面吕宗桢、吴翠远外貌的感觉就有三次细微的描写,一开始是“她的手手臂,白到是白,像挤出来的牙膏。

她的整个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接着当他们头探出电车时,他们突然觉得还是第一次见面,“在宗桢的眼里,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

”最后当封锁解除,宗桢回到家里以后“他还记得电车上那一回事,可是翠远的脸已经有点模糊——那是天生使人忘记的脸。

”从不喜欢,到有微妙的感觉,直至最后的遗忘,三变化大起大落,从中也形象的突显出了宗桢的心路历程。

可以说张爱玲有着超人的揣摩人心理的才能,这样的描写比大段的直白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说明了封锁期间人的迷惘和空虚。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一出场就是“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住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的小脚裤子,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

”这时的七巧嫁给患骨痨病的丈夫还没几年,刚攀上高枝,所以她的打扮和行为举止流露出的俗气,令人一目了然。

但这里的她对生活还是报有希望的,从她穿着服饰的颜色中也可以观察到。

十几年之后的她,失去了从来没有得到过的爱情,还有她的青春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已如行尸走肉,这时的她“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盔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边挟着两个高大的女仆。

门外日色黄昏,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地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

”在童世舫的眼中她就是个“疯人”,让他觉得“毛骨悚然”,简直就可以用鬼魅形容,这样巨大的变化,很好的体现了她被金锁牢牢套住后悲惨的生活,正是她一生的写照。

二、传统文化对其细节的浸润

众所周知,张爱玲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起名“传奇”,还在卷首写下了画龙点睛的一笔“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可就她本身绝对不是什么普通人,她的祖母是大名鼎鼎的清末大臣李鸿章之女;祖父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张佩纶,任李鸿章的幕僚;父亲是典型的遗少,纵有万贯家财还是让他败的精光;母亲则完全不同,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

旧习气与西洋文化格格不入,这种水火不容导致最后的不和,直到离婚。

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她的蕙质兰心,还有十里洋场上海这个殖民大都市的影响,塑造出一个独特的张爱玲。

飘零的身世,内心的不安,让她只能抓住眼前的一切。

一个人的童年的境遇对其一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她在父亲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的天才梦》里面就曾提到她三岁就能背唐诗,“据她自己说,在八岁以前就不止一遍的读过了《西游记》,后来又陆续读了《红楼梦》、《海上花列传》、《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一大批中国名著和《歇浦潮》、《春明外史》等鸳鸯蝴蝶派小说,这些书大多是在她父亲的书桌上找到的。

她在少女时候读到的这些书,她一辈子也忘不掉,书中的人物情节,甚至某些细节,当她自己提起笔来创作时,都会发生一些潜移默化的作用。

”[3]由此可见她对旧小说情有独钟。

而旧小说和通俗文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延续中国古代小说的“史传”传统,讲求纪实性。

写实传统对张爱玲的影响很大。

她喜欢将“实事”作为创作的原料,认为真事比小说奇怪,“意外性必加上真实感”,“造成一种复杂的况味”她曾经明确的说明,《传奇》里的人物和故事,差不多都各有其本,佟振保和白玫瑰这两人她都见过,《连环套》是写熟人唐纳太太母女,《创世纪》写她的姨祖母。

她的弟弟张子静也证实,“她的小说人物,可以说是俯拾即来,和现实人物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在她生活周边的知情者,一看她的小说就知道她写的是哪一家的哪一个人。

其秉承记实传统,还可以从她的小说和散文的相互印证中看出来。

《我看苏青》中记叙了家中女佣的丈夫,在空袭后匆匆赶来慰问妻儿,小说中就有《桂花蒸阿小悲秋》;《有女同车》中感叹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就有同主题的小说《等》;《道路以目》中封锁的情形,几乎原样移到了小说《色·戒》中,《茉莉香片》里聂传庆垂首站在烟铺前回答父亲关于学费的讯问,《十八春》里曼祯被锁闭在“静静的杀机”的房间中,让人自然联想到张爱玲自传性质的散文《私语》《童言无忌》中的回忆。

她在《秧歌》的跋里,也对自己作品内容所作的言之凿凿的说明和辨白。

事态人情小说的写实性同时还表现为对写实细节的浓厚兴趣,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作品中的生活场景塌实可感,生活情趣浓郁。

作为一个现代都市文人,她欣赏现代美所昭示的人文精神,而骨子里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却使她对逝去的古典美有着温馨的追忆。

从张爱玲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小说中都有旧小说痕迹,不论在创作题材上,结构布局,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细腻的描写手法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锁记》就明显模仿于《红楼梦》。

《红楼梦》是以精微细腻的现实主义描写而著称于世,生活中的事物无论大小,曹雪芹以巨大气魄把它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吃螃蟹,烤鹿肉,还有面汤如何考究等,单吃这个方面他就花了大量的笔墨的着意去刻画,为什么他能这么不厌其烦,极其详尽地写那一顿上什么菜式,上袄下裙穿什么,料子花式,如何用钱过日子等等。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作家从不实际的浪漫中跳脱出来,他们的生活经历让他们避开了过去文人的那分迂腐和假感伤,把眼光放到实现生活中,让生活中的细节,简单的吃穿去表现诠释人物,而不是局限于空幻的思想,这样来的更为直接精准,容易被人接受。

张爱玲很好的继承了这一传统,不仅摆脱了当时所谓的正统文化突破了写作思维模式的限制,而且大走叛逆路线,让细节成了她文章里的主流,不再一味注重情节。

“七巧翻箱子取出几件新款尺头送于她嫂子,又是一副四两重镯子,一对披霞莲蓬簪,一床丝绵被胎,侄女们每人一只金挖耳,侄儿们或是一只金锞子,或是一顶貂皮暖帽,另送了她哥哥一只珐琅金蝉打簧表。

”这是《金锁记》里的一段,看过《红楼梦》的人想必都能从这里面找到熟悉的感觉。

七巧赠送的那堆礼品,对于数量、形式、质地都描绘的颇为详细,是不是类似于曹雪芹描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所得馈赠的景象呢?

在张爱玲的《传奇》中,所描写的大千世界,没有恢弘的气象,有的只是典雅的琐碎,细节的拼凑。

但她的“离经叛道”,经过岁月的洗礼和事实的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勇气,重视各方面的描写——心理、服饰、肖像、动作、言语、场景,在这些方面大下功夫,才能营造出一个个真实而又遥远的记忆。

就像张恨水那样“宛然如织网一般的布局,虽然在有些人眼里,这不免有些凌乱之嫌,但有什么关系呢,她就是喜欢那样热闹场景下,不由人的悲欢离合,就似闹哄哄的街上,抬眼望去,头上还是冷冷清清的月亮。

”[4]透过细致入微的文字,表现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虽然年代相隔久远,但总能体味出似曾相似的亲切情节。

对于《诗经》和很多旧文字的典故,她都上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而在她的晚年,也主要致力于研究考证《红楼梦》、翻译《上海花》。

由此可见,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有多么浓厚,那也是她创作的作品风格形成,对细节的把握如此神来的原因之一。

结论

从上述两个方面看来,“张爱玲让中国人重新发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色彩——人必须在日常的生活,才能抓住一点永恒。

”[5]而她的表现力也的确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不仅仅是因其丰盈、深邃的艺术直觉和珠圆玉润、灵动飞扬的文字。

更是因为在一个狭小有限的空间里轻而易举的把某人所隐藏的生存真相本质透过几个无足轻重的画面呈现出来,精心为读者制泡制出一杯淡然悠远的好茶,以基独特的视角,看出了人生的卑微与无奈。

正所谓“她要在日常生活的‘粼粼微波’之中,显示出‘洪涛大浪的气象’”[6]张爱玲对细节把握,正是她人生中对不流于俗,特立独行的追求的体现,用其独特的人格和文学魅力,推动着中国文化向多元化态势发展。

正如她的人生一样静美、悲凉。

经历了大绚烂、大衷愁之后反而冷静地看破人世,用一支笔如一把刀解剖人世间的苦难。

 

参考文献

[1]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60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6.P387

[2]佘小杰.张爱玲与中国传统文化.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4月

[3]宋明炜.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1.P46

[4]雅苓.张爱玲的风花雪月.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P194

[5]费勇.张爱玲传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1第二版.P1

[6]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60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6.P434

[7]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

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