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6659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届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综合训练历史试题及答案

1.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

③西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

④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2.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

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

这一现象说明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3.《老子》中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

“夫氏,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

“观乎天文,以察对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

D.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

4.“被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而动员起来的新老社会利益集团,在高度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中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要求的合法性渠道,也难以找到可靠固定的集团代言人,于是就发生了间歇性的‘参与爆炸’。

”按照这种观点,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参与爆炸”意义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5.历史上“上海曾作为苏州的‘卫星’城被称为‘小苏州’”,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州反而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被称为‘小上海’”。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内河航运的衰败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C.上海是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

D.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

6.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这反映出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1880

24.9

5.5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有所发展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7.当得知国民政府将要进行北伐时,莫斯科的联共(布)和共产国际表示了强烈的反对,1926年6月上旬,共产国际远东局主席魏经斯基到达上海,劝说陈独秀及中共中央放弃对北伐的支持态度。

苏联方面反对北伐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认为国民党和共产党当时没有在工农群众中立住脚跟,开展北伐必遭失败

B.不希望看到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最终统一中国

C.害怕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引来帝国主义的联合干涉进而危及自身

D.认为北伐只是一种讨伐军阀的行动,不具有民族革命的全部意义

8.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

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

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

”这说明当时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9.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表现在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②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③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

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亦称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其中“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

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的规定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

11.1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

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1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

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古希腊名言是

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重要

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13.(26分)工业文明的崛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

如何应对这“千年不遇之变局”,成为近代中国面临的最严峻课题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

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道光十八年,……棉布计银万有二千四百万两,棉线计银二千七百六十万两,……一年运出之货价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万有余两。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

又造轣辘路,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

虞船货之存失不定,则有约人担保之,如担保一船二万银,则预出银八百员;船不幸沉沦,则保人给偿船主银二万两。

——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一·英吉利国广述上》1842年

(1)归纳材料一的历史信息。

作者介绍这些信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8分)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开展“王朝中兴”的部分措施:

1861年,设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引进西方机器和技术,制造近代武器。

1862年,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筹办轮船招商局,开展轮船航运业务,后改为商办。

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

1879年,于天津和大沽之间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王朝中兴”措施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10分)

材料三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

……西学必先由中学,亦犹是矣。

外国各学堂,每日必诵耶苏经,示宗教也;小学堂先习蜡丁文,示存古也;先熟本国地图,再览全球图,示有序也;学堂之书,多陈述本国先君之德政,其公私乐章,多赞扬本国之强盛,示爱国也。

如中士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物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3)材料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概括其主要观点。

(8分)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0年,陆士谔完成了一部充满幻想的小说《新中国》。

在小说里,主人公与妻子游历上海,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

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

“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

”妻子告诉他,这是二十年前,在浦东开博览会的时候建造的。

因为开了博览会,“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

”小说结尾,主人公被门槛绊了一跤,就此跌醒,方知是梦幻一场。

——摘编自《百年世博梦》

(1)据材料一,概括主人公梦中“新中国”的面貌。

从小说中可见作者怎样的情怀?

(5分)

材料二

(2)据材料二,归纳两个文件内容关注的共同问题。

分别指出以上纲领性文件出台的背景。

(6分)

材料三1953-1957年是新中国革命立国时代的重要阶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学习时报》

(3)从政冶、经济方面分析1953—1957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革命立国”的。

(6分)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利条件。

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的轨迹。

(9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BDACCCCBCADA

13.(26分)

(1)信息:

英国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高;棉纺织业发达;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外贸易繁荣;使用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出现近代保险业。

(6分,答出3点即可)

意图: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分)

(2)特点:

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引进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或引进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近代人才);涉及领域较广,包括外交、军事、经济、交通、通信、教育各方面。

(4分)

积极影响:

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诱导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解放了国人的思想;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6分,任答3点即可)

(3)思想:

中体西用。

(2分)

主要观点:

救亡图存需要西学;“中学”是本,各国都重视本国的“国学”(本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离开“中学”片面讲“西学”,会危害国家。

(6分)

14.(26分)

(1)面貌:

国家强盛(国际地位提高);科技昌明(交通便捷);实业发达(经济繁荣)。

(3分)

情怀:

爱国(关注世界,渴望祖国早日强大)。

(2分)

(2)问题:

民生。

(2分)

背景: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2分)

《中国国民党宣言》:

践行三民主义;对国情认识的深入;改组国民党的需要。

(2分,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2点即可)

(3)政治: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分,最后一句不写扣1分)

经济:

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

(3分,每点1分)

(4)有利条件:

制度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理论条件:

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6分)

轨迹:

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先进制度—探求民富国强。

(3分)

 

第十二周文综考试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非选择题

13.

(1)(8分)

 

(2)(10分)

 

(3)(8分)

 

14.(5分)

 

(2)(6分)

 

(3)(6分)

 

(4)(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