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整理事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885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 整理事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二节 整理事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二节 整理事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二节 整理事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二节 整理事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 整理事实.docx

《第二节 整理事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整理事实.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节 整理事实.docx

第二节整理事实

 

公文写作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次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他□

课时

安排

4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节整理事实材料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对事实整理的基本方法。

熟悉核实、分析事实材料的寓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核实材料的方法;分析材料的寓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材料寓意的分析和文章主题的形成。

课堂提问与讨论

1、如何核实事实材料的真实性?

2、什么是事实的寓意?

如何理解事实的寓意和文章主题的关系?

3、什么是主题?

主题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

4、主题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核实事实材料的真伪

所谓整理事实材料是指通过对观察、采访调查等途径搜集得到的事实材料进行核实、分析后,找到事实的寓意,形成表现中心即主题的过程。

整理事实材料主要包括核实事实的真伪、分类、分析事实的寓意。

如何核实事实材料的真伪?

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之所以提出要对事实的真实性进行核实是由搜集材料活动的特点决定的,如采访。

采访不同于观察,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的思维都要介入,而且采访活动是在具体的社环境中进行的,这就有可能使采访过程复杂化,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有可能我们搜集到的事实是虚假的。

核实事实真实性的方法是多种的,主要有:

(1)溯本求源。

有时我们搜集到的材料是经过几次转手的,为了核实这些材料,就要尽量地追到它的源头。

(2)寻求物证。

在公安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以实体证据证实口述事实。

就一般情况而言,口头材料的可靠性不如物证材料。

因此,如果可能的话,要找到能够证明事实真实性的物证。

当然,物证材料也存在真伪问题,有时核实还要包括对物证出来的考据工作。

(3)逻辑判断。

如对“不在现场”的核实就可以通过逻辑判断。

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不能同时在不同的地点出现。

(4)多方证实。

多方证实是指对同一事实寻求多方证实。

各种材料、各种人的材料、各种时间的材料,在这一事实上的说法是否一致?

若一致,基本上就得到证实了。

几条不同的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就是比较确实的了。

请对下列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问:

你恨她过后是怎样想起那晚要杀他的?

答:

其实那天晚上我并没有想要杀她。

那天下午我准备洗澡,因为天冷,我没有洗,不知是那天晚上还是头天晚上,我同刘明、张文还一起到茶馆里喝茶,这说明我当天晚上没有想要杀她。

当晚八点,我约她到小卖部附近,她没有来,这使得我很恨她,就是前面我说的恨她的原因。

后来我约曾华与我一起溜马路,溜马路谈的话我想不起,我只想到恨她那件事了。

大概十点左右,我就回学校去,我就在那等她走过时杀她。

开始我见她来了,她从操场走上来,我让她走过,我走她背后,我右手拿刀,向她右肩那个部位杀去,当时她比较惊慌,后来是怎样刺的我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刺的前后二刀是怎样刺的,中间刺了几刀,是怎样刺的我记不清了,当时比较乱。

我乱刺后,被别人推下坎去,我爬起来,看到她在小卖部门口,我跑上前去刺了她一刀,又向自己的腹部刺了二刀我就走了。

先到教室把手表放了,就跑到教学楼四楼,然后爬到顶楼的凉台间里又向我的腹部刺了一刀,当时我就想,自己杀人是该死,不如自己死了算了。

后来我听到那些同学说我不在了。

我就爬下四楼找到一位老师,叫他带我去投案自首。

后来,我同老师走到校医室,他们告诉我公安局一会儿就来。

不久,公安局的还没来,我的伤就发作了,他们就送我到医院头,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证人一:

3月21日吃了晚饭后,汤平来约我,说他心情不好,一起到街上散步,一路上他都没有怎么说话,我就建议说"我们还是到老师家里去看电视吧",他说"算了,我一会儿约了李玉凤的",我说"我看见李玉凤她们几个女生到杨老师家里去了。

"他就气得不行,说"我看她等会儿怎么办"。

我当时也没有在意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后来我们回到学校,就在学校预制场那里坐着,我也劝他回寝室,他说他要等到李玉凤,作一个了断,我还认为他是要和玉凤谈清楚,根本没有想到他是要杀她。

于是我就一直陪着他。

大概十点钟时,我们就看见李玉凤她们过来了,和我们对面走过,李玉凤她们就象是没有看见我们似的,这时汤平突然甩下我就跑去追李玉凤她们,就看见汤平好象从身上拿出一个什么东西,我直觉到不对,忙跟着追上去,此时他已经刺了李玉凤,我就大喊"汤平,你在干啥子!

"看见他还要去戳李玉凤,我忙把他抱住,他就挣扎,我们几个就将他摔到路边。

我们就去扶住李玉凤,准备送她到学校医务室,走了没几步,汤平又追上来说"李玉凤你怎么样了"戳了李一刀就跑了。

事后才发现王家莲和牛利都被他戳到了。

我感到很痛心。

证人二:

在赵老师家里看完《七剑下天山》出来,大概有十点钟,当走到学校坎坝上一条横着的水泥路上,前面五、六步远有几个女生,突然,看到汤平不知从什么地方出来抱住李玉凤,我跑上去见汤的刀从李的身上取出来,当时我就提着汤的双肩将他推到沟里去了。

证人三:

3月21日晚上,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到学校杨文一老师家中去看电视,李玉凤也去了。

大概十点钟吧,我们看完电视回寝室,走到学校小卖部附近,看见汤平和曾华在学校预制场那里站起,我们也没有在意,突然汤平象发了疯一样追过来,拿着刀就来刺李玉凤,就听到李玉凤"哎哟"一声,我们就连忙去阻止他,他拿着刀乱刺,把我的右手腕都刺到了,当时还不明白是咋个回事,就见一班的一个男生冲过来把汤平掀到路边的坎坎下,就看见李玉凤的背上、颈子都是血,站都站不稳,我们几个连忙扶着她,想把她送到医务室去,走到小卖部门口时,李玉凤就要昏到要昏到的样子,这时汤平又追过来说"李玉凤,你怎么样了"又刺了李一刀就跑了,我们就把李玉凤送医院去了。

另外一些同学就给公安局打了电话。

核实的方法是将这四段材料的共同点找出来,然后按照事实构成的要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将其叙述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案件事实材料。

构成这一事实的几个节点为:

1、汤平喊曾华一同上街散步;2、犯罪嫌疑人汤平甩下好朋友曾华,快步尾随到李玉凤身后;3、犯罪嫌疑人汤平抓住李玉凤,举刀向李玉凤的头、颈、背、胸等处连刺数刀;4、将上去劝阻的女同学王家莲、牛利刺伤;5、汤平追上借口问李玉凤你怎么样了,又猛刺其胸部一刀。

对这一事实的叙述是:

犯罪嫌疑人汤平喊曾华一同上街散步,散步中犯罪嫌疑人汤平起心待李玉凤看完电视回校时杀害李玉凤。

到晚上十时左右,犯罪嫌疑人汤平估计李就要回校了,行至本校预制场工棚下的路上等候,见李玉凤和同学们路过后,犯罪嫌疑人汤平甩下好朋友曾华,快步尾随到李玉凤身后,在去学校小卖部附近的小路上,犯罪嫌疑人汤平抓住李玉凤,举刀向李玉凤的头、颈、背、胸等处连刺数刀,并将上去劝阻的女同学王家莲、牛利刺伤。

此时犯罪嫌疑人汤平被他人掀下路坎。

李玉凤被他人扶到小卖部门口坝子时昏倒地上,被他人扶起来时,犯罪嫌疑人汤平追上借口问李玉凤你怎么样了,又猛刺其胸部一刀后逃离现场,事后自杀未果。

这就是一个经过核实后的真实事实的材料。

二、事实的寓意

整理材料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是分析事实材料的寓意。

写作是人类有目的的一项活动,其目的性受制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和事实本身的寓意。

公安写作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作者的写作目的应该完全受制于事实材料的寓意,作者所要做的是找到事实的寓意,并将其表现出来让读者接受。

因此,分析事实的寓意是作者进行写作的关键。

文章中的事实寓意是指作者在写作时借助所表现的对象(所叙事实、客体)赋予其可供人理解的意义、道理。

它是主、客观的结合体,其产生受制于事实本身的意义和作者对这种意义的理解及写作目的。

任何材料一经表现都会产生寓意。

如:

犯罪嫌疑人汤平喊曾华一同上街散步,散步中犯罪嫌疑人汤平起心待李玉凤看完电视回校时杀害李玉凤。

到晚上十时左右,犯罪嫌疑人汤平估计李就要回校了,行至本校预制场工棚下的路上等候,见李玉凤和同学们路过后,犯罪嫌疑人汤平甩下好朋友曾华,快步尾随到李玉凤身后,在去学校小卖部附近的小路上,犯罪嫌疑人汤平抓住李玉凤,举刀向李玉凤的头、颈、背、胸等处连刺数刀,并将上去劝阻的女同学王家莲、牛利刺伤。

此时犯罪嫌疑人汤平被他人掀下路坎。

李玉凤被他人扶到小卖部门口坝子时昏倒地上,被他人扶起来时,犯罪嫌疑人汤平追上借口问李玉凤你怎么样了,又猛刺其胸部一刀后逃离现场,事后自杀未果。

犯罪嫌疑人故意致人于死的目的非常明显,这就是这一事实经过叙述之后所表现出的寓意。

一般情况下,寓意等于事实的存在意义加上作者的理解,这种理解表现为作者对这一事实的选择表现,或者强调表现,所谓开掘要深,就是指作者在认识事实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事实的存在意义。

任何事实一经传播都会形成一定的寓意,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传播事实时,更多的时候是在传播事实本身的寓意,只有当人们具有了特殊的目的时,传播事实时会融入更多的自己的理解和元素,使事实的寓意具有了更多的主观色彩,公安写作要强调的是,要对搜集到的事实材料进行仔细鉴别和分析,找到事实的本始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写作的主题。

事实的寓意是文章主题形成的基础。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在整理材料时要找到事实的寓意的原因。

三、主题和与主题有关的概念

(一)主题的含义

主题又称主旨或中心。

是作者通过文章中的所有材料所表现出来的、贯穿文章始终的中心意思。

它反映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态度或评价。

(二)主题的特点

1、客观性。

2、主观性。

3、观念性(也称凝缩性)。

4、时代性。

5、单一性。

(三)主题的地位和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

主题支配文章的谋篇布局。

总之,主题在叙事文中和在其他类型的文章中一样,是居于统帅地位的。

写作叙事文,必须首先确立主题,然后按照表现主题的需要先取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语言,使各个要素围绕主题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是写好叙事文的关键。

阅读叙事文,必须深入分析文章的材料、结构和语言,从而正确地领会文章的主题,这也是提高叙事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四、主题的产生和形成(动态主题)

作者对材料进行整理、对文章进行构思的过程中会对材料的寓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种初步的认识是作者在对大量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晶。

这种初步的认识,在文章最后完成之后,有时就成了文章的最终主题;有时可能只是最终主题的一个引子,最终的主题可能比原有的初步设想更丰富。

文章的主题应该是由文章的内容来说明的,所以判断主题的唯一依据就是文本本身。

正因为如此,也就有文章的主题超越作者的设想的结果。

文章主题的产生有一个过程,最初的设想是一个基础。

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对于文章的主题又有一个逐渐认识、逐渐推敲的过程。

主题的确定一定是在文章的最终完成之后。

(一)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主题形成的基础

1、什么是感知?

用我们的感官去体验和理解世界的思维活动叫感知,感知是以我们的感官所体验到的诸感觉为基础的对世界的直接认知。

这就是主题产生的思维基础。

2、主题的形成是感知活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写作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

其目的性体现在注意心理产生的基础上。

从写作心理角度看,主题是作者写作行为中的目标感、目的性的体现,即要想表现什么、体现什么(动机)。

这种“要想表现什么”说明在浩瀚的世界中,作者注意了“什么”。

这是写作行为过程中心理活动中注意这种心理现象的表现。

在心理学中,注意是指人们对于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是在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对象而同时离开其他对象;所谓集中是指把心理活动倾注于一定对象使活动不断深入。

当写作动机产生时,则预示着一种思维指向的确定,作者的思维活动从此摆脱了盲目性,即反映这一主题而不顾及其他。

于是,在这种写作动机的导引下,选择与主题有关联、有意义的材料,这是注意的选择功能。

在整个写作活动中,注意一直维持着主题的统帅地位、贯穿在写作活动的方方面面和始终,这是注意的维持功能。

在写作行为过程中,发现偏离主题的行为时(如结构、语言)进行纠正,使主题完全体现写作动机,这是注意的调节、监督功能。

这一原理给予我们的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调动起注意力,才能形成对事物的感受,形成写作的动机,形成文章表现的主题。

如果没有调动起注意力,客观事物就不可能主动地来刺激我们的大脑,也就不会有写作动机直至主题的产生。

分析下文的主题:

候车室的广播响了:

“旅客们请注意,从西安到重庆的237次列车现在晚点1小时零5分钟,现在不检票。

”这样重复了几次,使已经排好了进站检票的队伍骚动了起来,人群中传来一阵阵怨声和骂语。

时间在慢慢移动,我百无聊赖地翻看着报纸。

候车室里有的在交谈,有的在打瞌睡,几个小孩不知疲倦的在人群里穿来跑去,突然,一个小孩被一个打瞌睡人的脚拌倒了,惹得小孩哇哇的大哭,好象是小孩的母亲赶紧跑过去把小孩抱起来,嘴里骂着几句什么,那个打瞌睡的被惊醒,一脸茫然地望着这对气恼的母子。

终于广播又响了“旅客们请注意,现在开始237次列车检票。

”轰的一声,人们从原本散乱的状态迅速集聚成一列长长的队伍,手里拿着车票,背着背包、拉着拉箱,慢慢的随着队伍朝前蠕动着。

终于进了站,站台上已经有了很多人,人们自觉的站在估摸着列车停靠时的车厢门的位置,朝着列车来的方向张望着。

列车带着一阵风进站了。

车速刚刚减缓,还带着惯性往前滑动着,人们已随着车厢门紧紧追随着。

等列车员刚一打开车门,人群已象潮水般争先恐后的拥上车厢,把尚未来得及下车的旅客挤得直往后退,引来一阵骂声。

我使劲地拉着车把,在后面的人的簇拥下挤上了车。

车上真是座无虚席:

过道、盥洗间、车厢联结处、厕所旁都站满了人,车厢里充满了汗味、饼干味、方便面味以及说不出是什么的气味。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只能庆幸挤上了车。

等到站稳了,就开始焦急地盼着开车了。

说是停10分钟,就好象停了一个小时。

终于一声长笛,感觉列车启动了,突然,列车好象抖了一下,哦,正式启动了。

漫长的旅程开始了,随着列车单调而有节奏的行进声,车厢由从刚上车时的躁动慢慢趋于安稳。

于是,人们想起该喝点水了。

这才想起怎么没有见到列车员呢?

有的人开始大叫“列车员!

列车员!

有开水没有?

”有的说“这铁路只知道赚钱,票价涨得快,服务一点都跟不上,投诉他们。

”这话赢得好多人的同感,这时就有人就出来劝了“投诉顶个屁用,打12315都没有用。

你看怎么多人,他就是给你送水也要走得过来嘛。

”我心想,也是,少喝点水,免得上厕所。

列车轰隆轰隆地往前开着,我挤过人群,观察着哪些人要下车,就悄声问:

“你下不下?

”这样问过几人,终于有一个中年男子说他下一个站要下车,我赶紧站在他的旁边,等着他下车后好坐他的位置。

站着站着,一阵倦意袭来,忍不住打起瞌睡来,头忍不住的直往下点,可能是那个中年男子看不下去了,对我说:

“来,挤着坐吧。

”说着往里欠了欠身子,我不好意思地说“不要紧。

”但还是挤着坐下了。

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旅客问我们:

“小伙子,你是到哪里去?

”我说到隆昌。

他就建议说:

“干脆我们来打会儿跑得快,混时间。

”我们几个说:

“行。

”那个中年男子说:

“你们几个玩吧,我马上要下车了。

”对面那个旅客说:

“行,那我们三个来玩。

小伙子,你会玩吧?

”我忙谦虚地说:

“只会点皮毛,只会点皮毛。

”其实我早就会打了。

我们三个开始打跑得快,第一把我就拿到了四个2,然后又是一个连子,手气不要太好了,整得那两个人目瞪口呆,我暗自得意,心想,今天真是有运气。

列车广播又响了:

“隆昌车站到了,有下车的旅客请下车。

”啊,我到了。

当我们理解了写作动机的产生是受客观事物的刺激后,并产生注意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可以对主题形成的思维活动作一大致的描述:

作者对客观事物产生感受(客观事物刺激了作者的大脑后),形成写作动机,也是写作的表达目的,要想通过写作行为表现这种感受。

这一过程中,依赖于作者对刺激物的注意,随着刺激的深化(认识在发展),作者对客观刺激物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形成更加明确和深入的认识(观念),最后,作者将这种认识(观念)诉之于一定的载体(材料、语言),完成文章的写作,主题得以完成。

(二)立意过程的三个阶段

1、获取感受:

客观事物刺激作者的大脑,必然要作出反映。

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当我们在做观察笔记时,我们也许就有有了这样的体验:

总会对观察对象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法、评价。

这就是感受现象。

从写作行为看,这是产生主题意识的前兆,如果随之而来产生了写作欲望,有了写作动机,主题意识就产生了。

2、提炼感受:

人、事、景、物等表现对象对作者进行刺激后,作者相应形成感受,但这种感受还比较模糊,不清晰。

而作者在动笔写作之前,必须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形成一个明确的、清晰的思想认识。

并且,事物的本质,往往蕴藏在大量的表面现象之中就像金属蕴藏在大量的矿石之中一样。

为了取得金属,就要对矿石进行冶炼;同理,为了确立主题,就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因此,要对形成的感受进行提炼。

提炼感受的标准为:

正确。

集中。

深刻。

鲜明。

如何提炼主题呢?

主题蕴藏在大量的材料之中。

从大量的材料中提炼主题不能以笼统的印象为依据,而要依靠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的来看,提炼主题包括“提取”和“熔炼”两层意思。

首先,要写一篇文章,就要收集许多材料。

这些材料中包含着什么思想内容,必须经过分析研究,一个一个地抽象出来,这就是“提取”的含义。

其次,从大量材料中抽取出来的思想内容,可能是极其复杂的,就是一项材料,也可能包含着多方面的思想内容。

因此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去粗取精。

由此及彼,把复杂的思想内容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融合成一个简单、明确而又精粹、深刻的思想,这就是“熔炼”的含义。

经过先提取、后熔炼的一番加工制作,材料中全部的思想内容,便升华为一个中心思想。

这个中心思想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往往只用一句话或一小段话,就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个中心思想还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文章中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要向它看齐、向它靠拢。

这样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题了。

3、主题的表现。

当作者明确了“要通过……,表现……,达到……目的”之后,就要针对此进行构思了。

五、主题产生和形成过程中的能力和方法

(一)获取感受的过程和途径

1、感受的概念。

什么是感受?

即感想、体会,是写作者的感官受到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体验活动,表现为写作者在进行写作时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由感觉认识向知觉认识发展的渐进过程。

首先表现为写作者对客观事物产生注意心理,其次在注意心理基础上进一步产生情感体验。

一般对某种事物产生第一印象,都可以理解为感受。

形成感受的心理素质和能力基础是:

正确的世界观。

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敏锐的感受力。

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2、获取感受的途径。

触发。

所谓触发是指客观事物与主观内意一经相撞(刺激),立即闪现出一种不平常的情绪,这种情绪能引起思想情绪的震动或不安,并使人产生某种想法或表现欲望。

只要具备一定生活积累与一定的艺术素质,触发点随处可以产生。

王蒙说:

“它可能是一个故事的梗概,它可能只是一个画面,它可能只是一段抒情独白或者是一句警语,它甚至只是一段风景描写或一个物的肖象……。

”其实,又何止这些?

一个闪念,一段梦幻,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乃至一阵凉风、一场细雨、一棵老树、一朵落花……均可能成为触发点,引出写作契机。

(二)提炼主题的能力和方法

在获取感受时,有时感受在形成之初就非常清楚、具体;有时则是模糊的。

当我们获取感受时,应该辨别感受是否清楚还是模糊。

方法是对获得的感受进行简要的测评:

这一感受是否明确,即意向不能过于笼统;

这一感受一经表现是否具有审美价值,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产生这一感受的材料是否蕴藏更多可以表现的细节;

是否适合读者需要。

当感受不具备上述品质时,就要进一步对所获得的感受进行解释。

我们将这一环节称为提炼感受。

所谓提炼感受就是运用概括、分析、比较的方法,舍去芜杂,抓住精粹,确定主题。

那么,如何提炼主题呢?

具体地说,提炼主题的过程,要经过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所有的材料加以排列,分析研究每个单项材料包含怎样的思想内容;第二步,将性质相同或近似的思想内容加以归并,明确全部材料显示了哪几个方面的思想意义;第三步,研究各方面的思想意义的相互关系,区别主次轻重,从而最终确立主题。

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概括和分析。

1、概括。

概括是通过分析、综合的方法,把事物中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

进行概括时,要找出事物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对一般的吸收和对特殊的抛弃。

如何概括?

概括就是对大量的同类事物进行感知、分析之后,归纳出共同点,表现为从个别推出一般。

而这正是确立主旨所需要的。

如图:

 

现实材料1

现实材料2——————共同本质

现实材料3

对下列材料的寓意进行概括:

7月18日中午,济南市民周先生驾车沿文化东路行驶时,一男青年突然拦车,拉开车门拿匕首顶在周先生脖子上劫车而行。

车行至黑虎泉北路历下交警大队门口时,周先生一个急刹车晃开歹徒,跳下车子。

歹徒下车追了周先生几步后,掉转身抽出一根铁棍,见人打人,见车砸车。

正准备下班的历下交警大队民警陈浩见此情景,冲上去和歹徒英勇搏斗,左臂和左肋均被划伤。

与此同时,历下交警大队七八名民警、保安也闻讯赶来,一同围剿歹徒。

疯狂的歹徒一路砍砸着向北拼命逃窜。

民警们一边招呼路人尽快躲闪,一边紧紧追赶。

追在最前面的泉城路中队民警王善永就在伸手快要抓住歹徒时,歹徒回手冲他就是一棒,然后持刀向他左臂狠狠划去。

王善永左臂登时血流如注,踉跄几步栽倒在地。

历下交警大队秘书科科长卢卫东等人继续追赶歹徒。

就在卢卫东快追上歹徒时,歹徒突然挥刀扑来,将卢卫东左小腿刺了一刀。

卢卫东全然不顾,爬起来继续追赶。

追出约200米后,前方一辆63路公交车刚好到站停车,歹徒上前冲着车辆狂打乱砸,然后又追赶下车的乘客。

来济经商的李忠桥下车后就地拣起一根木棍,加入了追捕歹徒的行列。

搏斗中李忠桥的左太阳穴被歹徒砸了一棒。

此时,历下公安分局东门大街派出所民警郭林、路峰和江波接警后也已迅速赶到,就在这一瞬间,胡同里走出一名老人,残暴的歹徒竟一棒将老人打倒在地。

“不能让他伤害群众!

”郭林等3人满腔激愤,猛扑上去将歹徒按倒制服。

搏斗中郭林从头顶到左耳被划了长长一道伤口。

如何对这一事实进行概括呢?

首先我们要对这一事实进行理解,根据我们的经验,事实中的警察表现出了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危难时刻,临危不惧、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就是对这一事实本质的概括。

这一思维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理解事实(看事实的各个构成要素);

其次,用我们已有的经验来分析这一事实,即用类比的方法来观照这一事实的主要要素,在经验或已有的知识中寻找最类似的;

最后得出结论。

可见,这一过程中,经验和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经验缺失、知识浅薄,都会使概括的质量打折扣。

2、分析。

分析包括对事实的分析与综合。

所谓分析,是把事实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因素,然后分别对其进行研究,以达到认识其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所谓综合,则是把事实的各个部分、方面或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实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人们的分析能力一般表现为从整体出发,经过分析,在对各个方面认识的基础上,达到对事实整体的本质认识,也就是综合——分析——综合。

我们将此称为分析的思路,掌握这一思路是具备分析能力的主要标志。

综合——分析——综合,从笼统的综合出发,经过分析,然后在更高的基础上达到科学的综合,这就是我们进行分析的基本思路,也是认识事实寓意的过程。

如:

X年X月X日早晨,X市服装厂保管员孙XX死于服装厂室内。

尸检情况:

死者头东脚西,赤身左侧位躺在南屋室内地面上。

头部套着一条白线裤,嘴里紧塞这一条毛巾(有一半毛巾露在口外。

两手被麻绳和一根双股花电线(一头有一个三脚插头,另一头带有一个电熨斗插头)反绑在身后。

颈部勒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