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677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docx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学年高一月考历史试题

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

“夏商周三代由于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的联邦式的‘中国’。

”其意在说明三代时期

A.实质上的统一尚未形成B.部落联盟间关系紧密

C.实行原始社会旧体制D.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周礼》记载:

“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可见,当时的“九畿”模式

A.以血缘宗亲为纽带

B.无益于地方的自主

C.突出了周王的权威

D.限制了王都的扩张

3.在合纵与连横的斗争过程中,齐和秦成为东西二强时,秦昭王和齐湣王已经称“帝”。

这表明

A.君主专制制度在战国已形成B.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开始瓦解

C.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受到挑战D.君主集权开始于秦和齐两国

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

这一史实反映了

A.加强南北经济联系的需要B.废除分封制的背景

C.中央势力扩展至南方边远地区D.秦朝完成了国家统一

5.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朝以后“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玺”的这一发展变化反映

A.玺代表的权力指数提高B.皇帝拥有全天下所有的物品

C.古代印章符合宗法观念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法可依

6.《文献通考卷四十八职官考二》记载:

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

这说明汉初

A.始设“丞相”一职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丞相权力有所扩大D.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7.汉代郡国并行,郡设守(太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郡尉、国中尉协助郡守、国相分管军事。

郡承、国内史,辅佐郡守、国相管理行政及刑狱事务。

汉武帝时,还增设十三部州刺史监察郡国官吏。

这反映了汉代

A.具有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系统B.中央集权受到地方势力威胁

C.黄老思想导致国家管理的混乱D.地方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8.据史载:

“(北宋)枢密使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

”“疑贰”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A.导致皇权过于削弱B.容易贻误军国大政

C.使枢密使与中书对立D.导致国家机密外露

9.在南宋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

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

A.仍为官僚贵戚所控制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

C.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D.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

10.明初,朱元璋置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为他处理棘手问题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或决策上的支持。

这有利于:

A.大臣直接干预国家大事B.皇帝控制地方豪强势力

C.协调集权与效率的矛盾D.减轻宰相处理政务压力

11.古代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缘关系、促进国家体制形成的最主要措施是

A.废除债奴制

B.按地域关系划分选区

C.设立“陶片放逐法”

D.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12.在雅典,将军一职通过竞选产生,可连选连任,不必到公民大会述职,没有薪金。

这样,一般贫苦公民很难当选为将军,即使被选上了,由于无薪金,也不可能充任。

据材料可知

A.只有工商业者才能担任将军一职B.雅典的民主政治具有狭隘性

C.雅典国家政权被氏族贵族所掌控D.首席将军比公民大会地位高

13.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

据此可知,万民法

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动摇了公民法的法学地位

C.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

D.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14.《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五款规定:

“凡煽敌或付民于敌者,当诛。

”该条款所体现的立法精神是

A.国家利益至上B.平民利益至上

C.人民主权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5.随着罗马对外征服的扩展,帝国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

如何看待外人在罗马的财产,就是个挠头的问题。

当时罗马统治者的明智之举是

A.发动战争,转移矛盾B.浇铸铜牌,明示法律

C.扩大选举,民主建国D.完备法律,诉诸法制

16.17世纪80年代末,英国“根据一个折中方案,这对夫妇共同继承英国王位,一个为女王,一个为国王。

一个空前绝后的双王君主制出现了”。

该“国王”是

A.威廉B.查理二世C.玛丽D.詹姆斯二世

17.1688年,英国政治精英们“成功阻断了英国再次退回到君主专制的可能。

”这是因为“政治精英们”

A.推翻了英国君主制度

B.发动了“光荣革命”

C.颁布了《权利法案》

D.明确了内阁的权力

18.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片段:

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赞成对262票反对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对华战争的议案,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国的国王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

D.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19.在美国,“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

这主要体现了

A.民主原则

B.中央集权原则

C.联邦制原则

D.分权制衡原则

20.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埃德蒙伦道夫提出,建立两院制的立法机构,席位均根据财产或人口来分配;而威廉佩特森则主张建立一个一院制的立法机构,各州有同等的代表名额。

其分歧实际上体现了

A.在是否精简机构问题上的矛盾B.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

C.对立法机构的重视程度的不同D.人口规模与民主形式之间的关系

21.英国一位政治家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美国1787年宪法最“美妙”之处是

()

A.规定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B.维护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C.理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D.保证了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22.在法国,经过1870年9月,1871年8月与1875年1月三次努力才赢得一个勉勉强强的共和国。

由此可知法国

A.共和国很快会夭折B.共和派不占优势C.共和之路非常艰难D.共和观念很难普及

23.1919年,法国众议院通过给予女性投票权的法案,到1922年参议院才举行表决并否决了该法案。

1925年众议院再次表决通过该议案,参议院则不予讨论。

众议院不得不数次表决通过提案并让总统催促参议院,但参议院都置若周闻。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法国

A.共和政体维护了统治者利益B.分权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

C.议会对总统有制约的作用D.参议院掌握了国家行政大权

2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以专章规定了帝国的军事制度把普鲁士的军事法律施行于全国。

这一法律

A.结束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B.使德意志又回到封建专制状态

C.直接导致了欧洲局势的紧张D.强化了军国主义对德意志的影响

25.“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

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

”材料认为,德意志1871年宪法

A.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B.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C.确立了德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D.只是规定了形式上的宪法政治

26.一位伟人指出:

“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

”这里所说的“方式”和“进步事业”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国家统一B.王朝战争、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C.议会选举、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D.王朝战争、国家统一

27.阅读下表,下列各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美法两国政体优于英德两国B.英德两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美法两国

C.四国均通过立法方式确立代议制D.德法两国分别全盘接受了英美两国制度

28.1861年,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29.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商品滞销

C.清政府的抵制

D.鸦片仍然不能输入

30.恩格斯在评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

“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

”“对俄国有利”的主要原因是

A.割占中国土地

B.强迫中国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破坏关税自主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代社会主要靠宗法式贵族政治来维系。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士人与贵族争权的局面。

经过秦并六国及楚汉争雄两大战争后,士人亦因西汉大一统而失去依存的条件。

汉武帝时正式确立察举之法,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经由州郡察举,再经“管理策试高第”即可入仕。

一批生活在下层,深知百姓疾苦,了解下层社会艰辛的、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被举荐到统治集团中以后,或多或少地改善了统治集团的人员结构。

中国士人政治,自西汉发其端,至东汉进一步完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制度上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概论》

材料二无论是在春秋之前的世袭等级制社会还是在春秋之后的选举等级制社会,也无论是在前两者之间过渡的战国游士时代还是激烈动荡的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都未摆脱“突出政治”和“官本位”的格局,但是,官员或统治精英的来源和标准却有着根本的差异……

——摘编自《古代选举所带来的社会变动:

统治阶层成分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察举制的选才程序,并就此说明察举制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官员或统治精英的来源和标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隋唐以后的科举选官制度。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斯巴达与雅典政治差别的一种解释是,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还从未见到任何军事侵略或对立民族间冲突的情景。

因此,没有军事阶层将其统治强加于广大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之上。

再说,阿提卡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矿藏和良港,这使得雅典商业繁荣,并更重视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构架的城市生活。

到公元前594年,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形势更加尖锐。

由于商业的发展使得种葡萄和橄榄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结果产生了新的富户,但又使那些不能投资葡萄园和橄榄园的农民陷入贫困。

贫困的农民由于付不清债务而陷入半奴隶状态,显然几乎就要反叛。

——摘编自伯恩斯《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古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建立了初步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

然而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决策机构,400人会议是执行机构,民众法庭是司法审判机构。

在实际的运作中,公民大会既发挥着立法职能,也兼有行政和司法职能。

因此,古雅典的城邦民主是多数权利和权力的运用。

——摘编自《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局限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针对尖锐形势采取的应对措施及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雅典城邦民主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8年阶级妥协之后,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会先后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规定非经国会下院的同意,国王不能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得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规定王位必须传给新教徒。

——摘编自潘香华《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

材料二这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

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

这就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88年阶级妥协”所代指的历史事件,并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88年阶级妥协”及之后通过的法律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夏商周三代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的联邦式‘中国’以看出夏商周三代虽然与方国之间联系逐渐加强,但并未建立其中央集权的统治,当时方国实际上属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体现了实质上的统一尚未形成,故A正确;早在公元前2070年随着夏朝的建立,已经标志了国家的产生。

不属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时代也结束。

故BC选项错误;夏商周时期并没有出现诸侯争霸局面,诸侯争霸局面是在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形成的,故D选项错误。

2.C

【解析】

“九畿”模式是指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拱卫王城,突出的是周王的权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亲和地方自主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九畿”模式利于王都扩张而非限制王都的扩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C

【详解】

从“秦昭王和齐湣王已经称“帝””可以看出,诸侯势力已经大到自己称“帝”,这进一步挑战了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瓦解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当时没有君主专制,排除AD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法,排除B。

4.C

【详解】

根据“为桂林、象郡、南海”可以看出,此时秦朝已经在南海等南方地区设置地方的行政制度,说明中央势力扩展至南方边远地区,C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是出于经济的需要,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废除分封,排除B;D项从材料中也无法体现,排除。

5.A

【详解】

据题意可知,由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到只有天子的印章能被称为玺,而且采用玉质,“群臣莫敢用”,由此可知,“玺”称为天子权力独尊的象征,说明“玺”代表的权力指数提高,故选A;B项说法明显过于夸张,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不能突出皇帝地位独尊,排除CD。

6.C

【详解】

根据“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可知汉代因袭秦朝的丞相制度,并对丞相权力有所扩充,丞相位列三公之一,故选C;汉代的丞相因袭自秦朝,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了丞相权力的变化,不能说明专制皇权得到加强,排除D。

7.A

【详解】

从材料可知,汉代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进行职能的分配,同时设十三部州刺史监察郡国官吏,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混乱,排除C;当时没有藩镇割据,排除D。

8.B

【详解】

北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分化事权,所以枢密使与中书之间"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这种情况导致各机构之间不能统一行动,容易贻误军国大政,故选B;这种情况削弱了各机构权力,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枢密使与中书之间“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不一定导致二者的对立,排除C;枢密使与中书之间的情况导致的是行政效率低下,不一定外露国家机密,排除D。

9.C

【详解】

宋通过糊名、誊录、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等措施来保证科举选拔的公正性,说明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C项正确,排除D;材料中的做法打击了官僚贵戚的势力,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B;。

10.C

【解析】

皇帝置殿阁大学士目的是顾问,并提供决策的支持,有利于集权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故C项正确;A中直接干预不符合大学士的职责范围;B属于地方系统;D此时宰相已经不存在。

11.B

【解析】

据题干“克利斯提尼改革中,打破血缘关系、促进国家体制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利斯提尼改革按地域关系划分选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血缘部落的限制,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废除债奴制,故A项错误;设立“陶片放逐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成立十将军委员会,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打破血缘关系、促进国家体制形成”,学生再结合克利斯提尼改革相关知识,对按地域关系划分选区的作用进行分析,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B

【详解】

根据“由于无薪金,也不可能充任”可知由于财产的限制,使得贫苦公民很难当选,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故选B;拥有一定财力的贵族也可以担任将军,排除A;贫苦农民由于财产限制很难当选将军不代表雅典国家政权被氏族贵族掌控,排除C;D项内容无法体现,排除。

13.D

【详解】

依据材料“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来看,为了保护罗马市民的利益和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万民法。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信息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万民法在公民法的基础上完善了罗马法,排除;C项万民法根据社会发展调整法律体系,有利于社会稳定,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并联系所学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14.A

【详解】

“凡煽敌或付民于敌者,当诛”说明是维护国家安全,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故选A,排除B;该条款反映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不是人民主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D。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罗马面对对外征服的扩展,问题日益复杂的情况,通过制定万民法来应对,故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明智之举,排除。

16.A

【详解】

根据所学,光荣革命后,荷兰执政威廉夫妇入主英国,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17.B

【解析】

根据“1688年”“成功阻断了英国再次退回到君主专制的可能”,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赶走了国王詹姆士二世,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为英国国王,颁布《权力法案》以限制国王的权力,“阻断了英国再次退回到君主专制的可能”,故B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后仍然保留君主,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错误;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与1688年“光荣革命”无关,排除D。

18.A

【解析】

英国议会通过侵华战争拨款的决议,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排除B。

材料表明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在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实权。

故选A。

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议会是权力中心,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首相的信息,排除B。

点睛: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顺国王、首相、议会、内阁等关系,是判断的关键。

19.D

【详解】

材料体现了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制衡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民主的原则,强调的是权力之间的制衡,A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之间的关系,C选项排除。

20.B

【详解】

根据“席位均根据财产或人口来分配”“各州有同等的代表名额”可得出二者的分歧体现了大州与小州在人口财产等方面的矛盾,小州希望有同等的权力,而大州有优势,希望按人口与财产区分,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2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点。

美国1787年宪法的最大成就在于以法律的形式建立了美国共和政体,而美国共和政体最“美妙”的地方就是实现了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

故应选D。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的政治体制•1787年宪法

22.C

【解析】

据材料“三次努力才赢得一个勉勉强强的共和国”,这说明法国共和之路非常艰难,故C正确;法国共和制度没有很快夭折,故A错误;共和派赢得了共和制,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共和观念很难普及,故D错误。

故选C。

23.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参议院不通过或者否定众议院的法案,使女性投票权的法案一直未能通过,这降低了行政效率,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共和制,也没有强调对总统的限制,排除BC;总统掌握行政权,排除D。

24.D

【详解】

“把普鲁士的军事法律施行于全国”是提升了军事法律的地位,从而强化了军国主义对德意志的影响,故选D;《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是在德意志分裂状态结束以后,排除A;《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使德意志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没有重新回到封建专制状态,排除B;C项明显与题意无关,排除。

25.A

【详解】

根据“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

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可得出,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民主政体,因此体现了1871年宪法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德意志帝国不是三权分立体制,排除C;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

26.D

【详解】

结合近代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俾斯麦完成的事业是德国的统一,采用的方式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的方式,故选D;俾斯麦的方式是王朝战争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A错误;德国通过王朝战争是为了完成国家的统一而不是为了颁布宪法,B错误;德国的统一是通过王朝战争来完成的,不是议会选举,伟大事业应该是指德国的统一而不是颁布宪法,C错误。

27.C

【详解】

从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可以看出,四国均通过立法方式确立代议制,这也是近代西方代议制确立的特点,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谁的制度更优越,哪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或者落后,排除AB;德法两国的制度与英美是不一样的,排除D。

28.C

【详解】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因此选项C正确;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所为,排除A、B;八国联军侵华和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

29.B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十年之后,英国仍未真正打开中国市场,受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在中国滞销,B项正确。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赔款并不少,排除A。

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而不是清政府的抵制,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鸦片能否输入中国的信息,且鸦片只是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借口,真实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排除D。

30.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

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在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故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尼布楚条约》

31.

(1)程序: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或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进步性:

冲击了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

选才群体范围扩大.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升仕途的机会;选拔与考试初步结合,为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增强了政府的执政能力,更有利于维护统治。

(2)来源和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源于世家大族,以族望门弟为标准;隋唐以后来源于社会各阶层,以德才为标准。

(3)积极:

对抑制门阀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

发展到明清时形成了八股取士制度,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详解】

(1)程序:

根据“汉武帝时正式确立察举之法,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经由州郡察举,再经“管理策试高第”即可入仕”可得出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