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653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docx

《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docx

应科院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版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版应用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目录

1.数学学术学位硕士(0701)培养方案

2.物理学学术学位硕士(0702)培养方案

3.光学工程学术学位硕士(0803)培养方案

4.光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085202)培养方案

5.材料物理与化学学术学位硕士(080501)培养方案

6.电子科学与技术学术学位硕士(0809)培养方案

7.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硕士(085209)培养方案

附件4:

哈尔滨理工大学数学(0701)专业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术型创新人才,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结合学科特点从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描述)

(1)培养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方向的发展现状与前沿课题,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2)具有独立从事数学及其相关的教学科研及实际应用的工作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术作风;

(3)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数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初等教育教学、企业管理与技术应用领域等发挥重要作用。

二、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1.学科简介

数学一级硕士点学科建成于2011年,其前身是基础数学(1990年)和应用数学(2997年)两个二级硕士点学科。

2011年数学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领军人才梯队。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数学学科在教育教学、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完成了学科整体布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同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已成为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学科现有硕士导师24人(含兼职硕导1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7人,博士22人、硕士2人。

学科骨干成员任八个国际期刊编委及客座编辑,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IEEE会员,亚洲控制协会会员,中国运筹学会理事,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理事,中国现场统计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随机系统控制学组秘书长、网络化控制系统学组委员,黑龙江省数学会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黑龙江省工业与应用数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黑龙江省现场统计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市数学会副会长、理事。

有德国洪堡学者1人,黑龙江省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人、后备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

学科定位为支撑学校理学发展,满足学校发展建设对数学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需要;注重数学各学科方向自身的均衡发展,形成较完备的、有自身特色的数学类专业研究生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

学科发展目标为以满足人才培养机制运行为基础,以特色学科发展上层次,力争在几个特色学科方向保持并扩大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努力成为地方数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近五年,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洪堡基金、德国DFG国际合作项目和DAAD访问学者项目、霍英东基金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2项,科研经费超过600万元;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6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7篇、ESI高被引论文8篇,且有1篇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SCI他引达500余次;出版著作6部,获发明专利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项。

2.主要研究方向

数学一级硕士点自建成后,主要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以及计算数学等四个二级学科方向招生,并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泛函分析,主要研究与不动点性质有关的Banach空间几何性质及几何常数的计算,复Banach空间的几何性质及其在不动点理论、算子代数中的应用,微分形式的算子理论,Clifford值函数或微分形式的一类二阶非线性椭圆方程解的性质,限制模李超代数的一般理论并应用于解决分类问题;Hom-李超代数的结构及表示。

(2)代数学,主要研究群论、环论、李超代数。

(3)凸性及其应用,主要研究赋范线性空间的点态数量几何和广义正交理论,Banach-Mazur旋转问题,关于凸体覆盖的Hadwiger猜想,Banach空间中的凸和离散几何,优化和选址问题。

(4)微分方程及其应用,主要研究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理论及其在生物数学中的应用,动力系统的理论及应用。

(5)应用统计,主要研究统计方法应用、可靠性应用。

(6)模糊数学与机器学习,主要研究模糊测度和积分、模糊概率、模糊控制、模糊数学方法在金融和工程中的应用,以及核函数理论与算法、神经网络优化、不确定性理论,模式识别。

(7)优化与控制,主要研究复杂动态系统建模、稳定性分析及鲁棒控制设计,滑模控制器与滑模观测器设计及其应用,非线性时变随机系统的最优滤波、最优控制与故障估计,复杂网络、传感器网络、多智能体系统的最优状态估计、分布式状态估计及其应用,以及优化与控制的理论方法在供应链系统分析与决策中的应用。

(8)数值逼近与计算几何,主要研究小波分析理论、再生核空间理论及其应用,非线性方程数值解法,偏微分方程数值求解、反问题,微分形式算子,以及计算几何算法、空间数据库算法设计、切割与下料问题的各类优化方法。

三、学制及培养方式

1.学制

学制为2.5年,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优良的硕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部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须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部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学习年限最长为4年。

没有提出延期报告或延长期满仍未完成硕士论文工作者,均按结业处理。

2.培养方式

贯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两并重的原则,执行研究生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研究生在导师及导师组指导下制定培养方案,并通过课程学习、学术交流、学位论文三者有机结合完成学习与研究过程。

(1)课程学习。

研究生应按照培养方案选修相关课程,课程学习应与研究方向、学位论文协调一致。

学科课程设置坚持“宽背景,厚基础,重能力”的培养原则。

(2)科学研究。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导师组集体指导进行相关方向的科学研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导师组要由2~3名与研究方向相近的教师组成。

导师组应发挥集体力量,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

(3)学术交流。

导师及导师组应有计划地组织本方向的讨论班、学术报告等,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讨与交流;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授课或讲座,派出研究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

(4)学业规划。

研究生应在导师及导师组的指导下制定较为具体的学习规划和科研规划。

学习规划与科研规划应是适合每个研究生实际情况的个性方案、具体方案,同时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所修学分的总和应不少于28学分,不超过32学分。

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与选修课总和不少于10学分,每学分对应于18学时。

2.课程设置及要求

课程设置见附表。

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分且不高于32学分,具体要求如下:

(1)公共课(学位课)(8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1学分;

习总书记讲话专题辅导,1学分;

第一外国语,4学分。

(2)学科基础课(学位课)(6学分)

学科基础课属一级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

在一级学科平台课“泛函分析”、“代数学”、“拓扑学”三门课程中任选2门课程,每门课程为54学时、3学分。

(3)学科专业课(学位课)(4学分)

学科专业课属二级学科专业课程,为必修课。

在二级学科平台课“不动点理论”、“逼近论”、“测度论”、“最优控制理论”、“凸优化理论与方法”、“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理论”等六门课程中任选2门课程,每门课程为36学时、2学分。

(4)必修环节(2学分)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1学分;

创新创业基础,1学分。

必修环节中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的具体安排将在第三学期开学公布,要求每名硕士研究生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研究生每次参加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后需撰写并提交学习笔记及体会。

(5)选修课(7≤11学分)

根据培养方案,选修相关课程,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同时不超过11学分。

选修课为36或54学时、2或3学分。

(6)补修课(不计学分)

跨一级学科考入且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本学科本科专业课程2-3门,补修课应在个人培养计划中体现,但不计入总学分。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执行学校《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规定(修订)》的具体要求。

2.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

具体按照学校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执行。

六、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按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一级学科

数学

(0701)

二级学科

基础数学(070101)

计算数学(070102)

应用数学(070104)

运筹学与控制论(070105)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1)泛函分析

(2)代数学

(3)凸性及其应用(4)微分方程及应用

(5)应用统计(6)模糊数学与机器学习

(7)优化与控制(8)数值逼近与计算几何

学 位 课 程 设 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S000121

S000120

S000123

S000101

S000103

S000102

S070101

S070102

S070174

S070175

S070176

S070177

S070178

S070116

S0701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

习总书记讲话专题辅导

第一外国语(英)

第一外国语(俄)非外语专业任选一

第一外国语(日)

代数学

泛函分析三门课中任选两门

拓扑学

不动点理论

逼近论

测度论六门课中任选两门

最优控制理论

凸优化理论

稳定性理论

36

18

18

72

54

54

54

36

36

36

36

36

36

2

1

1

4

3

3

3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必修环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S000124

S000125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创新创业基础

18

18

1

1

3

2

选 修 课 程 设 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S000112

S000111

S070271

S070272

S070273

S070275

S070276

S070304

S070280

S070320

S070321

S070322

S070323

S070307

S070309

S070324

S070283

S070311

S070313

S070325

S070224

S070212

S070314

S070288

S070327

S070328

S070329

S070330

S070279

S070319

S070331

S070332

第二外国语(英)

体育健身

Banach空间几何学及应用(英语)

线性拓扑空间

Orlicz空间理论

概周期型函数和遍历性

调和分析

交换代数与同调代数

环构造

代数表示论

凸分析基础

广义正交理论及其应用

选址理论与方法

凸和离散几何(英语)

微分方程几何理论

非线性动力系统分支理论

生物数学

模糊集及其应用

模糊测度和积分

机器学习

高等数理统计

多元统计分析

可靠性统计

控制理论基础

时滞系统鲁棒控制

非线性系统滤波及应用

网络化系统控制理论(英语)

再生核与小波变换

计算几何

非线性问题数值解

有限元方法的数学基础

算法设计与分析

54

18

54

36

54

54

54

54

36

54

54

54

36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36

54

54

54

36

36

3

1

3

2

3

3

3

3

2

3

3

3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2

3

3

3

2

2

1

1

2

2

2

2

2

1

2

2

1

2

2

2

1

2

2

1

2

2

1

2

2

1

2

2

2

2

2

2

2

2

附件4:

哈尔滨理工大学物理学(0702)专业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术型创新人才,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掌握凝聚态物理和光学专业方向的研究方法,能用一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和论文写作。

3.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4.具有在物理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科研部门、教育部门、高新技术企业等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1.学科简介

“物理学”学科源于1978年我国光学奠基者王大珩院士创建的技术物理专业,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2005年获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经发展,“物理学”学科下已建设“凝聚物理”和“光学”2个二级学科和6个稳定的学科方向;拥有一支创新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和具有特色的、集成产、学、研为一体的实验平台;取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为黑龙江省“物理学”学科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横向课题等30余项,科研经费达600余万元。

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SCI检索,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有4篇。

授权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1部。

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高校科技二等奖2项。

培养出一支创新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研队伍,其中黑龙江省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校级学科带头人2名。

本学科与吉林华微电子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校企建立了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目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30余名,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本学科在基础研究方面,将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与量子光学相结合,着重研究光与凝聚态物质及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开辟了一个展新的方向,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阶段性成果(Optia);在太赫兹超材料及元器件方面开展了研究,着重于超材料电磁特性的调谐机理与结构设计、仿真及制备,所得结果发表在(OpticalMaterialsExpress);针对铁性功能材料,开展了压电材料和形状记忆合金的物性与微结构的关系、人工畴结构动力学和相变动力学等基础理论研究。

在技术应用方面,面向我省复合材料产业集群,结合本学科技术专长,针对性开展了复合材料表征和测试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为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的相关领域提供了技术支持,获得科研经费300余万元。

2.研究方向

(1)铁性功能材料物性:

研究各种铁性功能材料的功能特性和物质微结构的关系、铁电材料人工畴结构的动力学问题、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及记忆效应等。

(2)低维材料计算:

利用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理论基础研究新型能源材料、功能材料组成的复杂体系的相互作用、电荷转移、模型结构及其优化、热力学动力学稳定性等物理化学性质。

(3)新能源器件物理:

主要对平面微型片上超级电容器、光催化功能材料与新型制氢材料、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和镁离子电池以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电解池电极材料等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

(4)石墨烯超材料的电磁波传输特性:

主要从事石墨烯超材料的制备及其电磁波传输特性的研究,包括石墨烯薄膜的制备、二维材料范德华异质结的表征及其能带调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石墨烯超材料的设计、数值仿真与结构优化、制备和测试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石墨烯超材料电磁波传输特性的研究。

(5)量子光学:

主要围绕光信息学与凝聚态物理学的研究需求,开展基于光场调控技术的线性及非线性光学研究。

(6)表面等离体共振技术:

主要从事SPR传感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SPR传感器制作和材料的光电性能检测等方面的研究。

三、学制及培养方式

1.学制

学制为2.5年,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成绩优良的硕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部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须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学院审批,研究生部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学习年限最长为4年。

没有提出延期报告或延长期满仍未完成硕士论文工作者,均按结业处理。

2.培养方式

贯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两者并重的原则,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如下:

(1)采用导师负责制。

导师既要发挥对研究生的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作用,也要发挥对研究生思想品德和科学伦理的教育作用。

导师应为在学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2)指导硕士生参加教师的研究项目,注重科研训练。

(3)充分利用课题组集体指导的学术环境进行协同培养。

四、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所修学分的总和应不少于28学分,不超过32学分。

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与选修课总和不少于10学分,每学分对应于18学时。

2.课程设置见附表。

必修环节中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的具体安排在第三学期开学公布,要求每名硕士研究生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执行学校《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规定(修订)》的具体要求。

2.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格式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

具体按照学校关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执行。

六、毕业及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按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则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一级学科

物理学

二级学科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1)铁性功能材料物性 

(2)低维材料计算

(3)新能源器件物理(4)石墨烯超材料的电磁波传输特性

(5)量子光学(6)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学 位 课 程 设 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S000121

S000120

S000123

S000101

S000103

S000102

S070104

S070108

S070109

S0702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习总书记讲话专题辅导

第一外国语(英)

第一外国语(俄)任选一

第一外国语(日)

薄膜物理与技术

高等量子力学

凝聚态物理学

电介质物理

36

18

18

72

36

54

54

54

2

1

1

4

2

3

3

3

1

1

1

1

1

1

1

1

必修环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S000124

S000125

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

创新创业基础

18

18

1

1

3

2

选 修 课 程 设 置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S000112

S000111

S070246

S070241

S070242

S070243

S070105

S070333

S070334

S070335

S070336

第二外国语(英)

体育健身

非线性物理概论

分形理论

材料计算与设计专题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英语)

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

功能材料基础

MEMS技术

材料化学基础

激光物理

54

18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

1

2

2

2

2

2

2

2

2

2

1

1

2

2

2

2

2

2

2

2

2

附件4:

哈尔滨理工大学光学工程(0803)专业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术型创新人才,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研究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为:

(1)具有扎实的光学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光学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研究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现象所用的物理模型和方法等专业理论及相关的数学知识与计算方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且具备一般的外语听说能力。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备从事光学前沿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应用技术开发的能力;能够运用光学理论与光电检测技术的方法、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及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具有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可以胜任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或生产单位的研究、教学及高技术开发等工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项目开发、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的能力;能够承担解决光学工程领域及其相关技术中的工程实际问题。

二、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1.学科简介

光学工程是以光学为主的,并与信息科学、仪器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

我校光学工程学科200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依托专业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测控专业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方向,是王大珩院士的光学方向在我校的传承;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和黑龙江省重点专业。

同时,学科参与建设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级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