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25384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6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docx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docx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知识提纲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产业革命前,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

2、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有人惊呼人类进入“人口爆炸"时代。

知识点二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

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

该模式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分为几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人口增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

3、人口增长模式的几个不同阶段及主要特征:

类型

发展阶段

主要特征

高高低

原始低增长阶段第一阶段即农业社会时期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人口的平均寿命比较短。

高低高

加速增长阶段第二阶段即工业化初期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死亡率迅速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人口平均寿命随之上升。

高低高

增长减缓阶段第三阶段

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

随着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小,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增长台白抹唐开始减绥.人口平均寿命继续上升。

低低低

低速增长阶段

第四阶段

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自然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甚至已开始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人口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

知识点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世界性突出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

(1)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①问题: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等。

②影响:

a.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尚未解决温饱的穷国更加贫困,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b.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③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2)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

①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②影响: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③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迁移的发展及特点: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后,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显减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多样化。

首先,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

其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第三,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第四,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知识点二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含义:

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

(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知识点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④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

但两个人El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

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

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知识点三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

(1)数量:

12.9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1%。

(2)密度:

平均每平方千米达130多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2、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

①最显著的特点是: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知识点四谋求人人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表示

(1)概念:

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知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表示:

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警戒值。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如:

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此外·还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性

(1)具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数值,而是一个取值范围或估计值。

(2)在一定历史阶段,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环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确定的。

4.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

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坚定的实施“控制人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分布的主要规律,不仅培养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探讨成因奠定了知识基础。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2.1《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

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2).这些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地区都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3).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城市的发展

时间

特点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

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市和乡村相对独立

产业革命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

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世界六大城市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

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水平

特点

发达国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城市发展不合理

产生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a、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

 b、城市中心区地租不断上扬,人们迁向房价比较便宜的郊区;

 c、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

d、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占用大量土地,使耕地面积减少;

2.地下水等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生态问题;

①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

②沿海地带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变坏;

3.环境污染严重;

4.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5.绿化面积少。

四.制订城市规划,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措施:

①适当控制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积极发展中小城市;③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④治理城市环境污染;⑤建设城市绿地。

2.2 城市的区位与城市体系

一、城市的区位选择

1、城市区位的含义:

指城市所占据的场所。

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

(1)、河流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河流功能

城市区位

举例

供水

河流沿岸

我国南方大多数城市

运输

河口附近

上海、广州

河流的交汇处

武汉、重庆、宜宾

军事防卫

河心岛或河流的曲流处

巴黎、伯尔尼

(2)、气候:

适宜的气温,适度的降水

(3)、地形、地质

a、平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原因是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外交通方便。

b、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c、山区城市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4)、矿产资源---------矿业城市

以煤炭为基础的:

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中国的大同等。

以铁矿为基础的:

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以石油为基础的:

阿伯丁、休斯敦、东营、大庆、克拉玛依等。

以金矿为基础的:

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

a、扬州的兴起,衰弱,再度兴起与交通有什么关系呢?

扬州因大运河的开通而兴起,因海运、铁路的发展及大运河淤塞而衰弱。

又因宁启铁路、宁通高速、京沪高速、润扬大桥而再度兴起。

b、扬州的几度兴衰说明了什么现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的分布与发展有很大影响.

(2)、政治因素

美国的华盛顿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巴西的巴西利亚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

(3)、宗教因素

梵蒂冈:

天主教拉萨:

藏传佛教瓦拉那西:

印度教

麦加、麦地那:

伊斯兰教耶路撒冷: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3、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减弱、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新因素、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

案例分析: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的工农业生产和

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有大量的人流、物流

在这里集聚、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

①靠近大冶铁矿,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棉花资源丰富;

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内河航运发达,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④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⑤近年来,武汉市发展高科技,建成我国的“光谷”之一,武汉

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重庆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②自然条件优越:

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

③农业发达,物产富饶;④工业基础雄厚;

⑤科技教育较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⑥国家政策优惠,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等。

二、城市体系

(1)城市的作用:

它既是区域的中心,中心,又是的增长中心。

(2)城市活动:

一部分主要为服务(如、、等);另一部分主要为地区服务

(如、、等)

(3)城市体系:

在一定是区域范围内,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功能上各具特色的

城市、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a、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有大有小,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功能越全面、

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越高级。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c、各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4)中心地理论:

创立人,

阐明了区域内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

之间的联系,被广泛应用于规划、建设和布局等方面。

分布模式:

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3、城市功能案例分析(长三角)

以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形成多个层次。

(1)第一层次: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具有高级职能。

(2)第二层次:

和是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3)第三层次:

、、常州、宁波,其功能突出。

(4)第四层次:

、、扬州、南通,其辐射范围局限于城市内大多

数和。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功能区

城市功能分区

特征

位置

住宅区

是占地面积最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城市最的功能区。

分为和住宅区

工业区

由于工业生产程度的提高,企业之间的和加强,工业区成片。

市区,

交通干线

商业区

由和各种等组成,大多呈状或状。

商业区人员大,地价,土地利用,是城市的区。

交通便捷的

和街道

功能区分布特征:

1.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可以兼有其他功能。

3.很多功能复杂的大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区、交通区等。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因素

①城市的历史背景可能对城市功能分区产生重大影响

上海市中心商务区就体现出了继承历史的基础上的创新。

把浦西的(传统的商务中心)和浦东的(新建的金融贸易区)联结起来共同成为上海的现代化的商务中心。

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但却看不到摩天大厦的原因是:

A.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象征,为了保卫其安全;

B.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应保留历史风貌。

②昔日的土地利用到现在可能完全改变

西方国家的城市以前建在市中心边缘的高级住宅区到现在多破落成为贫民区?

2.经济因素

①不同功能区的支付能力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对于一块特定的土地,只有支付能力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两方面因素:

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相交处,形成;在地租较高的两侧形成;

而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则往往形成。

完成表格:

商业用地

住宅用地

工业用地

用地要求

占地,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

占地,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较,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

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

最。

因而在市中心商业支付的租金最

较。

介于区和区之间

较。

在距市中心最远地区只有出的租金最高

总结:

商业活动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最急剧,直线最;工业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不敏感,表现在图中直线最;居住活动则位于两者之间。

因此如果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由城市中心向外就可依次成、和工业区。

②影响土地租金的因素

a.交通通达度。

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

b.地理位置----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3、社会因素: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

、、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

其中,不同是主要原因。

此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作为一种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和

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城市建筑和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城市中心建筑物最高,反映工业化以来物质文明的发展

2.欧洲城市中心多广场、教堂等建筑—城市历史悠久,格局与建筑风格已形成,中心

少高大建筑

3.杭州为“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市”—城市有组织的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体现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4.北京市中心为皇宫建筑群—以皇宫为中心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5.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

大厦居于中心最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图,回答1-3题:

 1.现阶段我国人口再生产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A.

(1)→

(2)  B.

(2)→(3)  C.(3)→(4)  D.(4)→(5)

2.下列国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图中

(2)阶段的是

A.尼日利亚   B.韩国    C.古巴     D.澳大利亚

3.图中表现有老龄化趋向的阶段是

A.

(1)    B.

(2)    C.(4)    D.(5)

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所以发达国家的环境人口容量大

B.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为16亿左右,所以目前我国的耕地和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较高

C.不论是以悲观或乐观的观点来评估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人口与环境矛盾都十分突出

D.随科技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环境人口容量不能定量地评估,只能定性说明

5.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6.英国阿伯丁、我国大庆等城市的兴起,引起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气候条件适宜  B.政治中心的改变  C.经济发展较慢 D.矿产资源的开发

7.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8.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9.“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使我国人口分布的中心首次

A.由黄河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  B.由长江流域移到了珠江流域  

C.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D.由长江流域移到了黄河流域

10.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A.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B.影响生育政策、文化和宗教等社会环境来实现的

C.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来实现的

D.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等社会环境来实现的

11.80年代,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B.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

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D.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

12.2001年11月实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转变为现代型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A.黔、鲁、京、浙、苏             B.豫、新、京、浙、苏

C.渝、琼、京、津、沪             D.沪、京、津、浙、苏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是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B.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影响较为明显的是地形、气候、水文

C.社会经济因素对死亡率影响较为明显的是经济、政治、受教育水平、医疗条件

D.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断加深和扩大

14.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是

A.环境问题       B.粮食问题       C.资源问题       D.人口问题

15.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D

D

D

B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D

B

D

B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两个方面,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从城市的起源角度来看,拉萨、麦加、耶路撒冷三城市的共同之处是薄()

A.疗养城市B.以军港和兵营为中心的城市C.工矿城市D.作为宗教圣地发展起来的城市

2.在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中,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很弱的因素是:

()

A.政治和交通B.军事和宗教C.地形和资源D.气候和河流

3.从古至今对城市的区位都产生着巨大影响的区位因素是:

()

A.科技和军事B.政治和旅游C.交通和自然资源D.气候和政治

4.影响日本筑波分布发展的区位因素主要是()

A.自然资源B.交通发达C.军事宗教D.知识与技术

5.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的人口规模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D.特大城市的数量

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是()

A.上海B.上海和南京C.南京D.上海和杭州

7.目前,下列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大洲是()

A.欧洲B.北美洲C.非洲D.南美洲

8.世界上最早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