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海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
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
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就会立即苍白、缺血。
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
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
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
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
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
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述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饱满。
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
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
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迅捷凸显。
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与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
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
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
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戏剧要在文学上下功夫,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就容易文本粗糙,或是忽略了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只要文学基础扎实,就能使二度创作飞升起来;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D.动人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正面举例,列举古今中外名剧,分析得出“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的观点。
后文正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证的。
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戏剧忽视文学的力量造成的种种弊端,从反面证明了“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观点。
C.文章末尾运用比喻的方法,意在阐明《窦娥冤》等能够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原因就在于它们文学上的精致。
D.文章为了强调文学对戏剧的重要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等多个层面对这一中心进行了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文学需要演出团队的共同努力,戏剧舞台上的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是文学创造者,一旦某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留给人们思考的时间。
C.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D.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迅捷、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答案】1.B2.C3.A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检查每个选项的解说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属于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传奇、话本、小说“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C项,“只要……就”错,原文是“只有……才”。
D项“动人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错,原文说戏剧的基础是文学。
点睛:
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扩大范围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
设题的误区如下:
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项,比喻意在阐明“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扩大范围。
原文是“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甲板的天篷下面
杰克•伦敦
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
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
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在科伦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鲁赛尔斯小姐召来船长本特利,叫那群给游客表演泅水的当地小孩都到上层甲板上来比赛。
她把我们的零钱全收罗过去,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并且规定捞不着的要挨骂,捞得巧妙的会得到额外赏赐。
有个小家伙最出色,他对天鹅入水式非常在行,我从没见过比他跳得更美的人。
这个孩子一次次地这样跳,我们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卡鲁赛尔斯小姐。
他至多不过十二三岁,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青铜塑像,几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辉。
他的皮肤闪烁着生命,眼睛里充满了炽热的生命,我几乎听到了生命从他身体里爆裂的声音。
一瞧见他,就像闻到一股臭氧的气味﹣﹣他就是这样新鲜,这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样粗野奔放。
突然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门,用他们最快的姿势游水,乱糟糟地、手脚不停地打得水花四溅,脸上充满了恐怖,一蹿一跳地爬出水面。
“怎么回事?
”卡鲁赛尔斯小姐问道。
“大概是鲨鱼。
”船长本特利回答道。
“他们怕鲨鱼吗?
”她问道。
“难道你不怕吗?
”他反问道。
她耸耸肩膀,噘了一下嘴。
“无论给我什么,我也不敢到可能有鲨鱼的地方去冒险,”她说完又耸了下肩,“它们太可怕了!
”
这时,那些小孩全走上了甲板,表演结束了,船长本特利就叫他们下船。
可是,她拦住了他,“等一会儿,船长。
我一向听说这儿的土人不怕鲨鱼。
”
她把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喊到身边,要他再跳水。
他摇摇头,那群孩子笑了起来,觉得好像是在开玩笑。
“有鲨鱼。
”他指着水面说。
“不,”她说,“没有鲨鱼。
”
可是,他肯定地点着头,站在他后面的那些小孩子也同样肯定地点着头。
“没有,没有,没有。
”她叫道。
接着她就对我们说,“谁愿意借给我半个克朗和一个金镑?
”
我们立刻掏出了许多克朗和金镑,她从邓尼森手里接过了两个硬币。
她举起那个半克朗给孩子们瞧。
可是谁也没有准备跳下去。
她把这个半克朗扔下了海。
他们望着这个银币飞下去,脸上都带着惋惜渴望的神气,不过谁也没有跟着一块下去。
“千万别用那个金镑来引诱他们。
”邓尼森低声对她说。
她一点也不理睬,反而用这个金币在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子眼前晃来晃去。
“不能这样。
”船长本特利说道。
可是她却笑了起来,仍然引诱着那个孩子。
“别引诱他。
”邓尼森坚决地劝她。
“这对于他是一笔大钱,他可能跳下去的。
”
她转过身来对着那个孩子,又把那枚金镑举到他眼前。
接着,她做了一个要扔出去的样子,这时,那个孩子好像不由自主似地向栏杆跑去,可是伙伴们的大声责备又把他拦住了,他们的声音还带着愤怒。
“我知道你不过是在逗着玩,”邓尼森说道,“你愿意怎么逗他就怎么逗他好了,不过,看在老天面上,千万别扔出去。
”
话音未落,那个金币一下就从天篷的影子下飞到了耀眼的太阳光里,在半空中划了一道亮晶晶的弧形。
大家还没来得及把那个小孩抓住,他就翻过了栏杆,非常美妙地弯着身体随着那个钱下去了。
两个同时都在半空里,很好看。
金镑破水而入,那个小孩子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几乎在同一刹那,几乎连声音都没有地钻到水里。
水很清,从上面望下去,什么都清清楚楚。
那条鲨鱼很大,一下子就把那孩子咬成了两半。
第一个开口的是卡鲁塞尔斯小姐。
她的脸白得跟死人一样。
“我……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一面说,一面发出一种短促的、神经质的笑声。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力使她能克制自己。
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她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怕的难过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邓尼森先生,”她说道,“你愿意扶我下去吗?
”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凝神注视的方向,他连眼皮也没有动一动。
船上一片沉默。
她转过身子,打算镇静地走下甲板。
走了不过二十尺,她就摇晃起来,用手扶着墙以免栽倒。
后来,她就这样走下去,用手扶着舱板,慢腾腾地走开了。
(节选自《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杰克•伦敦》,人民文学出版社)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卡鲁塞尔斯小姐有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暗示我们她后来引诱孩子跳水导致其死亡的行为,就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
B.表演跳水的小孩全身焕发着生命的光辉,作者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
C.小说对那群表演泅水的小孩的神态描写非常细致,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对鲨鱼的惧怕,还有对卡鲁塞尔斯小姐的愤怒,非常生动真实。
D.小孩被鲨鱼咬死后,卡鲁塞尔斯小姐脸色苍白,身体摇晃,显出难过的神色,这说明她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悔恨和痛苦,是个良知未泯的人。
5.作品中的卡鲁塞尔斯小姐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小说开头详细描述了卡鲁塞尔斯小姐的美丽和高傲,结尾却细致描绘其衰弱落寞。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4.B5.①充满魅力的权贵人家的小姐,外貌美丽,迷住了周围的人。
②性格高傲任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明知海里有鲨鱼也坚持要小孩跳水。
③行为冷酷残忍,用金钱诱惑表演泅水的小孩冒险跳水,致使他被鲨鱼吞噬。
6.①开头详写卡鲁塞尔斯小姐的美丽和高傲,是交代其吸引众人的爱慕的原因;后来却因其任性冷酷的行为而遭人厌恶唾弃,所以她衰弱落寞。
②前后构成对比,使情节更富有戏剧性。
③揭示卡鲁塞尔斯小姐外表美丽,却灵魂丑陋,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④表现了作者对卡鲁塞尔斯小姐“外美内丑”的批判,对作品主题的解读有导向作用。
【解析】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
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
A项,“只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错,从文中无法读出这种古怪、任性;C项,“对卡鲁塞尔斯小姐的愤怒”错,文中并没有写出“对卡鲁塞尔斯小姐的愤怒”。
D项,“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悔恨和痛苦,是个良知未泯的人”错这表明他为小孩被鲨鱼咬死后的一种难过和伤心。
5.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作品中的卡鲁塞尔斯小姐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此人和其他人的关系。
分析的角度有:
性格特点、身份职业、为人品德。
先从形象上进行概括,“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再从性格上进行概括,“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
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最后从行为品质上进行概括,她用金钱诱惑小男孩冒险跳水,以至于被鲨鱼吞噬掉,她虽外表美丽,但灵魂卑劣而丑陋。
点睛: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不要只简单地回答人物性格特征。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情节的安排特征,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作用。
开头详写卡鲁塞尔斯小姐的美丽和高傲,“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
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
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交代其吸引众人的爱慕的原因;后来她用金钱诱惑表演泅水的小孩冒险跳水,以满足其好奇心和虚荣心,其行为自私冷酷。
她虽外表美丽,但灵魂丑陋。
她因其任性冷酷的行为而遭人厌恶唾弃,所以最后她衰弱落寞,这样前后对比的安排,使文章情节更富有张力,同时刻画出一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作品金钱的罪恶、人性的丑陋的深刻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
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
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
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
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
“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
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
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颜芳说:
“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
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
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
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
“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
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
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
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概括,合理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7.B8.AD
9.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解析】
7.试题分析:
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明确每项考查的点,接着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A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材料一中“‘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材料二“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材料三中“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C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8.试题分析:
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
B项,“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不准确,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都充分肯定了”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如“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
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
D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
9.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如材料一中“‘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材料二中“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材料三中“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