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教案含答案.docx
《名师整理最新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教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 青春有格》教案含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32青春有格》教案含答案
3.2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青春的美好,感受青春的宝贵,珍惜和善待我们美好的青春;让我们带着青春的力量,也带着对自我的探索,激发青春的活力,做到“行己有耻”,追求“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
2.能力目标:
运用情境探究、案例分析的方法,学会辨别“耻”的能力,理性的看待青春,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含义;理解并识记“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要求;明白榜样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对我们的要求
【教学难点】生活中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师:
讲新课之前呢,请同学们不借助任何画图工具,画出一个圆圈和一个正方形。
生:
安静的画圆圈和正方形
师:
大家可以互相看一看同桌画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
我发现我画圆圈的时候画不圆,画正方形的时候也画不正,不借助画图工具,感觉好难啊!
师:
大家听了你的感受都在点头,确实缺少工具,很难画好。
其实这跟做人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大家看书上的27页的田字格,这是我们所熟悉的田字格,为什么刚学习写字的时候要用田字格呢?
生:
这样可以写的规范一些,写的漂亮一些。
师:
没错。
这对汉字的书写起到了规范、引导作用。
而我们的青春也需要规范和引导。
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但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青春有格”这个话题。
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行己有耻”的含义以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2.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以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设置情境,问题导学
【目标导学一:
行己有耻】
师:
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但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
那么如何规范引导青春,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行己有耻,它是青春探索的底线。
师:
通过自主预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行己有耻”的内涵,那谁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呢?
生:
就是自己觉得可耻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师:
理解的不错,我们只有知道什么是可耻的,才能知道什么事不能做。
那生活中有哪些行己有耻的现象呢?
大家举几个例子。
生:
乱扔垃圾、说脏话骂人、沉迷网吧、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生: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但是我们要做到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减少这样行为的发生。
师:
大家肯定都能想到很多,比如宿舍走廊大声说话,用力关门,不冲厕所,餐点不排队,乱扔垃圾、茶叶倒在开水机上,说脏话骂人、沉迷网吧、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通过这么的例子我们可以明白:
如果要想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就需要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师:
老师最近看新闻时,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上海女子不戴口罩被拦。
师:
看完这个材料,想必大家此时也很气愤。
大家在家看新闻时,肯定看到过类似的甚至比这行为还要气愤的事情。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你怎样评价这个女子的行为呢?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想一想。
生:
这个人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太可耻了
师:
没错,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女子的的行为不正确,而且是可耻的。
她缺乏知耻之心,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其实我们做到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前提是我们要有羞耻之心,辨别耻的能力,因为有了羞耻之心,才有是非感,才能减少这样行为的发生。
那大家想一想,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师总结】没错,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有了知耻之心,可以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有了“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这个“恶”读四声wu,(是指做错事,坏事,感到羞耻,憎恶的心情)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环节来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行动之前,审查愿望;行动之中,监督调节;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我们的行为在证明并塑造着我们自己。
做到这些,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这也是行己有耻的第三点要求,)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当我们真诚的面对自己,发现了自己的过失,也就终达到了学习礼仪的时候,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就会有勇气改正错误。
换句话说,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勇于直面自己,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
师:
如果我们能这样来不断引导自己,就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我们就会更加进步,社会就会更加有序。
师:
其实,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
例如:
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师:
那接下来我们“探究与分享”以下一个情境。
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师:
我们生活有很多规则需要遵守,比如大家可以想到的纪律、规章、法律、道德等。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为什么?
师:
通过思考这个问题,相信自己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明白“与人为善,甚至损己利人,这是“境界”;至少不损人利己,尤其不能损人不利己,不破坏社会风气,这是“底线”。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我们可以用来要求自己有,而不能强求别人也有。
底线,却是每个人都不能缺失的,因为底线是道德基础,是做人根本,一旦失守,就会被人鄙视。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有底线,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师: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如:
首先要说一说恶意吐口水到公共设施像电梯,门把手等这样可耻的行为,尤其疫情时期,像这种都是没有公德的行为!
这种行为危害非常大,甚至国家已经立法,有相关行为要刑拘。
还有说脏话,随地吐痰,践踏花草,闯红灯,毁坏文物。
等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我们要坚决不做。
另外违反法律的事情我们也坚决不做,比如校园暴力,网络谣言,醉驾,造假。
(疫情期间假口罩危害更大)并且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同这些可耻的行为做斗争。
我们要牢牢记住,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三、思维碰撞,拓展提高
(多媒体展示:
情境—考试的抉择)
师:
那么除此之外,行己有耻还要求我们怎么做呢?
我们通过接下来的情境来探究一下吧!
同学们来看一下关于考试的这个情境,大家帮小明出个主意吧!
师:
看完这个情境,那老师问问大家“如果你是小明,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
生:
我肯定不会作弊的,坚持做自己的,遵守考试纪律,拒绝不良诱惑。
师:
没错,大家肯定会做到遵守考试纪律,不管有没有老师我们都要要个要求自己。
师:
所以“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这增强自控力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大家肯定感同身受。
那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如何增强自控力呢?
大家结合自身实际想一想。
师:
大家举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也让老师感受到大家思考的积极性。
大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参考书上给大家提供的一些方法。
第一: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
例如,不乱发脾气,不随便许诺,不说某些口头禅;第二: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
例如,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出门前和家人打招呼;第三:
加强自我监控,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
例如,日常的零花钱支出,上网或者看电视所用的时间。
师:
我们接下来做一下第一部分内容的小结: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一共包括以下五点要求(多媒体展示)
(过渡:
其实回过头来,看一下刚才所学的,是告诉我们:
青春有格首先要行己有耻,知耻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行己有耻才能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人一定要自尊才能被人所尊,一定要自爱才能被人所爱,这样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其实就是修身。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第二部分:
止于至善)
【目标导学二:
止于至善】
师:
大家读过国学经典《大学》吗?
肯定有的孩子学习读过,有的没有读过。
没关系,我们一起学习《大学》里的这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家发挥自己语文的功底,大概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呢?
师:
有些孩子大概能解释出来其中的意思,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
这句话中的第一个“明”是个动词,有发现、发扬的意思;后面的“明德”是我们人性中本来具有的光明的一面;“在亲民”是就是“君子日新”,每天修养自己;“止于至善”就是善的极点,把自己人性里面善的、光明的那一面发挥到极点。
所以这句话的宗旨就是:
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鼓励天下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师: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这是“止于至善”的内涵。
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我们明白“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那我们除了要有自己的格调,还应该怎样做到“止于至善”呢?
师:
我们接下来阅读书上一篇材料:
“微尘”阅读完后,谈谈你对材料的感悟,并说一说以后的打算。
师:
我们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行善在于心,在于行动。
为社会,为他人做公益就是在积善,积德传播的是小善,可是成就的是社会的大爱,追求至善不需要只做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师:
我们拿这次疫情来说吧,有最美的逆行者医生,她们坚守在生死一线的岗位,每天与死神搏斗抢救生命;还一些明星如韩红,古天乐四处筹款捐赠,还有企业家如马云,董明珠捐资捐物,还有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无偿工作,他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了努力,他们都是在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蕴含着他们有对国家更加美好的“至善”追求。
所以他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人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偶像”。
《论语》中说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寻找身边的“贤”,将他们作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其实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榜样是很重要的,不仅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还是一面旗帜。
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榜样的作用)
师: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自己所在班级中和自己生活中的榜样是谁呢?
今后向他们学习,我们一样也会成为别人的榜样。
加油!
师:
我们接下来看一个历史典故:
“负荆请罪”的故事大家在小学的时候都学过,这个典故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师:
没错,这个典故启示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检视自身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师:
那慎独大家怎么理解呢?
同学们看一下课本31页的相关链接。
慎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师:
大家自主阅读“相关链接”,看完后给老师举一个例子。
生:
比如我们上自习的时候,没有老师和有老师在,我们都要做到认真学习,不能大声说话,严格遵守自习规则。
还有我们不要抄作业、抄作业,垃圾放在垃圾桶里,弄坏人家东西告诉别人等。
师:
大家如果都能做到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就很好的做到“慎独”啦!
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地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怀有羞恶之心,无论何种境地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么!
师:
大家来看看书上31页的“探究与分享”,你怎么看待这两个观点呢?
(同作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生:
略
师:
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追求“至善”的最高境界,除了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
古诗句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千百年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也是当今时代必须具备的道德要求,而修身是基础,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够家庭和谐,才能够国家兴旺,才能够创建和谐世界。
尤其是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道德修养,才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师:
每晚睡觉前,回忆一天的所作所为,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有哪些进步?
有哪些不足?
思考如何改进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好?
完成“青春盾牌”,课后与同学交流。
师:
我们来总结第二部分内容: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一共包括以下四点要求(多媒体展示)
四、课堂总结
师: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对于刚刚步入青春的我们需要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
也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最好诠释。
让我们做一名有志青年,张扬自己的青春,放飞自己的梦想。
愿我们青春永不散场。
课程的最后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一共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希望大家重点掌握“行己有耻的要求”和“止于至善的要求”。
本节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