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高三一模文综主观题解老蔺版.docx
《西城区高三一模文综主观题解老蔺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城区高三一模文综主观题解老蔺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城区高三一模文综主观题解老蔺版
西城区2012年高三一模文科主观题解法(老蔺版)
(育新学校2013届文科班一模前试卷讲评主观题解法2013.2)
37.(36分)人类社会在流动中不断地发展变化。
主题1人才流动
①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赢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
//②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
(1)根据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和条件。
(6分)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
时间:
题干:
秦国(战国)。
材料:
秦武王(秦孝公之孙);秦王赢政。
空间:
秦国。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
根据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条件。
疑问词:
“什么特点”;“什么原因”“什么条件”?
设问:
1.根据材料,概括秦国丞相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条件是什么?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
本材料共2个独立语句。
重复词:
秦王;来自X国X人。
归纳大意:
①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赢政,秦国先后任命过21个丞相。
②其中只有1人来自秦国本国,20人都来自其他诸侯国。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结合题干和材料回忆所学相关知识(历史名词),即使题干设问不要求结合所学,也应做为外围知识辅助理解题干和材料。
教材中有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与材料中“秦武王(秦孝公之孙)”相关内容。
有“秦王赢政灭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内容。
原因即背景,即以前发生的事情(根据因果关系论),因此应与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有关,必修+选修。
教材中时代背景提到的有“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富国强兵”“任用贤能”“商鞅自魏来秦”“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等。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文化氛围)“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秦国已确立中央集权”(政治背景)等。
“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
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广泛。
结合时间(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分析。
涉及选修教材内容较多。
第五步,规范答案。
特点:
以外国人为主。
(“外国人”说法似有不妥,其他诸侯国的人)
原因: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秦国文化落后,为富国强兵统一中国而求贤若渴。
商鞅自魏来秦,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这让秦国统治者看到了引进外国人才的好处。
(2分。
择一)
条件:
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秦国君主权力集中,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为不拘一格引进外国人才创造了条件。
(2分。
择一)
主题2城乡流动
①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
//②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都不得在没有书面许可的情况下离开其住地,否则将被逮捕和遣送。
//③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规定的教区内迁移。
//④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
//⑤至此,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政策名存实亡。
//
(2)结合所学,指出导致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的事件;(2分)并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及影响。
(6分)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
时间:
题干:
15世纪晚期(14xx年);18世纪晚期以来。
材料:
15世纪晚期;1563年;1795年;1846年。
空间:
英国。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
结合所学;导致;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涌入城市;事件。
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原因;影响。
疑问词:
“什么事件”;“什么原因”“什么影响”?
设问:
1.结合所学,指出导致15世纪晚期英国失地农民纷纷涌入城市的事件是什么事件?
2.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晚期以来英国逐步放宽对人口流动限制的影响是什么?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
本材料共5个独立语句。
重复词:
英国;农民(农村人口);法律(《xx法》政策);规定;迁移;教区;遣送(遣返)。
归纳大意:
①15世纪晚期,英国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
②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离开其住地。
③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教区内迁移。
④⑤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遣返原籍。
至此(1864年即19c中期),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定居的政策名存实亡。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15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圈地运动,尤其英国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进一步推动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
此外教材中没有其他事件可能导致农民涌入城市。
15世纪晚期,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发展。
毛纺织发达,圈地运动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失去生活来源,被迫进入城市。
1563年,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得离开其住地。
教材中没有对应内容。
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手工工场和城市的规模都不大,无法接受大量的无地农民,禁止法令应为了维持社会稳定。
1795年,英国颁布《贫民迁移法》,允许居民在教区内迁移。
教材中没有对应内容。
但是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
。
。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放松居民迁移应与其有关。
1846年,英国修改《贫民迁移法》,禁止遣返原籍。
教材中没有对应内容。
但是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基本结束后,1846年英国允许居民迁移的影响,应涉及到自由劳动力、工业化、工厂化和城市化等内容。
对应时间分析,非常必要。
第五步,规范答案。
事件:
圈地运动(2分)
原因:
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工厂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2分)
影响:
大量人口涌入工厂和城市,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4分)
主题3思想流动
①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②该学说很快流传到世界各地,衍生出社会达尔文主义。
//
③英国人斯宾塞最早将进化论推广到人类社会,他认为竞争能够创造出最优秀的社会和最优夯的人,穷人是无法适应竞争环境的人,最好任其死掉。
//④德国学者认为,不同种族为生存空间而斗争,成功的种族必将扩大其生存空间。
//⑤美国学者认为,达尔文的新方法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合适”的白种人自然地凌驾于其他“退化”了的有色人种之上的现象。
//
⑥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人类同样适用“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
//⑦1912年,中国工业建设会认为“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⑧1916年,陈独秀认为:
“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进化论。
(12分)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
时间:
题干:
无。
材料:
1859年;1895年;1912年;1916年。
空间:
世界各地;英国;德国;美国;中国。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评价,进化论。
疑问词:
无
设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进化论。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
材料共3段,8个独立语句。
重复词:
评价题型与重复词无直接关系。
归纳大意:
①②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很快流传到世界各地,并衍生出社会达尔文主义。
③英国人斯宾塞最早将进化论推广到人类社会,他认为人类社会也是优胜劣汰。
---为英国的殖民扩张侵略寻找依据。
④德国学者认为,成功优秀的民族应该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为德意志(民族)扩张寻求理论支持。
⑤美国学者认为,为白种人优于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政策辩解。
⑥⑦⑧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以社会进化论思想为理论依据,提出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学习西方民主科学的主张。
⑥1895年,严复“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社会制度变革的思想(严复维新思想)。
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维新变革(君主立宪)的思想开始传播。
⑦1912年,中国工业建设会认为“产业革命的竞胜争存”。
---中华民国建立,“实业救国”思潮,推动“短暂春天”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⑧1916年,陈独秀认为:
“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新文化运动中学习西方“民主科学”。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改变了人类对生物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
1859年之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率先结束,处于殖民霸主地位,英国人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也是优胜劣汰是为当时为英国的殖民扩张侵略寻找依据。
1859年之后的德国完成统一,二次工业革命后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夺取更多的殖民地,同英国发生矛盾。
德国学者认为,成功优秀的民族应该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为德意志(民族)扩张寻求理论支持。
1859年之后的在独立之后仍保留了奴隶制,1865年南北战争后,废除奴隶制,种族歧视至今仍然存在。
美国学者认为,为白种人优于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政策辩解。
1895年《马关条约》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维新变革的思想开始传播。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实业救国”思潮,推动“短暂春天”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1915年新文化运动中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学习西方的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和启蒙思想。
注意时间,对应各个国家的时代背景,中国则是阶段特征。
第五步,规范答案。
注: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按照思维层次给分。
第一层次,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或所学来论述(3分)
第二层次,从一个角度用多个材料或所学来论述(6分)
第三层次,利用材料和所学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9分)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和所学综合不同角度进行论述(12分)
积极影响的角度:
达尔文进化论改变了人类对生命起源与发展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达尔文进化论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后,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人进行政治变革、发展实业、引进文化的理论依据,
消极影响的角度;达尔文进化论从自然世界推广到人类社会,成为统治阶级剥削弱势群体、推行种族歧视的工具;成为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
自然科学的角度:
作为自然科学,达尔文进化论改变了人类对生命起源与发展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社会科学的角度:
达尔文进化论被机械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不是科学地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理论,但在实践中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影响.
综合不同角度来论述:
如,达尔文进化论之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人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立场。
反对封建神学的人、为统治秩序辩护的人、为殖民扩张辩护的人,落后国家中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人,都从进化论中各取所需.
评价题:
评价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认识”、“看法”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第一步,判断。
正确,或者错误。
(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
)
评价标准:
1.结合时代背景(条件)评价,不应以现代标准。
评价人物要看阶级属性,阶级属性决定了思想和行为(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洋务运动;新政,(封建地主阶级);维新运动(资产阶级);评价孔子、老子(没落奴隶主贵族);罗斯福新政(资产阶级)等。
2.一分为二,正反两面分析(利或弊;主观和客观),同时要有重点,有主次之分。
3.动态,发展的标准评价,避免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
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计划经济。
第二步,论据。
分析原因,一方面或多方面。
表面现象或者内在因素(原因)。
第三步,结论。
归纳综合,提升到规律或理论(体系)层面。
关于开放题:
以近两年来的北京试卷最有特点。
与外省市(上海广东)试卷相比,北京卷开放的不是史观,即不要求考生独立阐释自己的观点,而是以课本的历史观点为依托,以开放式的答案、答案标准和组答方式为特征
北京2010第37题:
(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主题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主题三茶叶与美国革命
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
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4分)(要求:
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
创建福建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闵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该题答案为开放式,由学生自主思考与选择。
参考示例给出了3个角度,即企业发展角度、企业性质角度和企业经营角度。
而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且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亦可得分。
答案的开放角度:
企业发展企业性质企业经营角度
【高考命题组提示】该题答案为开放式,由学生自主思考与选择。
参考示例给出了3个角度,即企业发展角度、企业性质角度和企业经营角度。
而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且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亦可得分。
北京卷2011年第37题(4)小题:
(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4)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
(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
(4分)
要求:
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要选择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序号
资料
1
江南制造总局
2
“文学革命”
3
武昌起义
4
“自强”“求富”
5
三民主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
7
京张铁路
8
南京大屠杀
9
北伐战争
10
虎门销烟
11
中国同盟会
12
南昌起义
(4)选择主题示例:
①主题:
救国道路的思想探索
序号:
4,5,6
②主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斗争
序号:
3,5,11
③主题:
政治领域的爱国主义表现
序号:
3,5,9,10,11,12
补充的新资料:
(略)
简要阐释:
(略)
【高考命题组提示】该题鼓励考生从其他角度答题,只要符合要求同样可得满分。
主题4资金流动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8分)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
时间:
题干:
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
材料:
1953—1957;1958—1962年;1963~1965年。
空间:
中国。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
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变化;原因。
疑问词:
“什么变化”;“什么原因”?
设问:
1.结合所学,与1953—1957年阶段相比,1958—1962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与1953—1957年阶段相比,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
本表格共3项资金流入和1953—1957;1958—1962年;1963~1965年的比例数值。
重复词:
流入;部门;资金;%。
归纳大意:
与1953—1957年阶段相比,1958—1962年我国资金流入重工业和农业领域都增加。
与1953—1957年阶段相比,1963~1965年我国资金流入重工业减少,资金流入农业领域继续增加。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此题实为阶段特征)
前一个阶段(1953—1957):
“一五”计划,工业化开始,奠定基础;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变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1958—1962年。
1958年受左倾思想影响,开始“大跃进”侧重发展重工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快公有化。
1959-1961,受左倾思想,苏联撤走专家,天灾的影响,出现三年经济困难。
1963~1965年1960年开始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了调整,包括降低生产计划指标和资金投入等,适当减少了对重工业的投资,恢复发展农业。
第五步,规范答案。
1958—1962年
变化:
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都增加了。
(2分)
原因:
“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2分)
1963~1965年
变化: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在增加。
(2分)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发展农业。
(2分)
比较题方法:
1.对应比较。
比较内容应一致。
2.比较变化。
(没有变化就不是比较题)
39.(27分)交通发展带来社会变迁。
①19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引进西方的轮船,开办自己的企业。
//②一首竹枝词这样写道:
“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
//③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
//”
(1)与洋务派的军事企业相比,轮船招商局具有什么特点?
(2分)结合所学,分析轮船招商局创办以后发挥的作用。
(6分)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
时间:
题干:
轮船招商局—洋务运动(19C70s-90s)。
材料:
19世纪七十年代。
空间:
中国。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
洋务派的军事企业;相比;轮船招商局;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轮船招商局创办以后;作用。
疑问词:
“什么特点”;“什么作用”
设问:
题干没有明确依据材料或结合所学。
在有材料的情况下,应该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题干要求:
“与洋务派的军事企业相比”,而“军事企业”内容并未出现在材料中,因此必须结合所学。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与洋务派的军事企业相比,轮船招商局具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轮船招商局创办以后发挥什么作用?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
本材料共3个独立语句。
重复词:
轮船。
(因材料中诗歌体裁的词语精炼,无重复词)
归纳大意:
①19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引进西方的轮船,开办自己的企业。
②“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
参与竞争,在竞争中获利。
③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
”打破外商的垄断,有利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1.洋务运动中的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不同。
军事企业。
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19C60-70s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国家投资;无利润;实行官僚等级制度的企业管理。
民用企业。
,19C70-90s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困难,创办民用工业。
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追求利润;实行资本主义化的企业管理。
2.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在长江地区为军事工业服务,曾经兼并外国企业,获利丰厚。
第五步,规范答案。
特点:
目的:
以获取市场利润(盈利)为目的。
性质:
民办?
。
管理:
官督商办。
(2分,答出一点即得分)
作用:
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洋务运动发展军事工业提供了保障;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6分,答出3点即得分)
比较题:
历史事件:
背景(原因)、目的、手段、途径、内容、政策、影响、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
如,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历史人物:
背景、阶级属性、思想主张、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华盛顿与乾隆。
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
比较时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
如比较康有为与孙中山,如从其具体主张看,一个主张君主立宪,一个主张民主共和,一个要保留清政府,一个要推翻清政府。
将条件放宽到阶级属性、基本追求,他们的相同点就出现了:
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都主张兴民权,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39.(22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1)20世纪上半叶,孙中山和甘地分别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经济主张。
请比较两者经济思想的异同。
(8分)
【参考答案】相同点:
两者都反对西方殖民掠夺,主张本民族的经济独立。
不同点:
孙中山希望实现国家现代化;甘地则希望回归传统经济生活。
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甘地则主张发展传统手工业。
孙中山有比较系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方案——《实业计划》;甘地发展经济的方案稍显简略。
40.
(1)观察图12,概括1967年以后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国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原因。
(8分)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
时间:
题干:
1967年以后。
材料:
1967年;1973-1986年;1995-2007年。
空间:
欧洲。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
观察图12;概括;1967年以后;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国;变化;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历史原因。
疑问词:
“什么变化”;“什么历史原因”?
设问:
1.观察图12,概括1967年以后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国变化,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
本材料图12—实为《1967年以后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国变化形势图》。
图例:
1967年发起国;1973-1986年加入国;1995-2007年加入国。
重复词:
无。
归纳大意:
①1967年以后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国变化有3个阶段,1967年;1973-1986年;1995-2007年。
②三个阶段中欧洲共同体(欧盟)的成员国发生了变化。
由西向东和北方向扩展。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1967年以后:
欧共体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冷战期间,西欧国家在美苏之间求发展。
1973-1986年:
20C70s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
欧共体影响扩大,西欧国家经济发展,日益摆脱美国的控制。
1995-2007年: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1993年欧盟成立,一些东欧国家和前苏联的共和国加入欧盟。
第五步,规范答案。
特点:
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成员国地域从西向东扩展(4分)
原因:
欧共体(欧盟)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对欧洲其他国家有吸引力。
20C80-90s,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