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295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docx

中考化学复习冲刺仁爱版专题四《燃料和燃烧》科学探究题word版有答案

仁爱版专题四《燃料与燃烧》科学探究题

1、化学兴趣小组对燃烧的条件进行了探究。

【探究一】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通过长颈漏斗加入80℃的热水,并将燃烧匙上的红磷和白磷都淹没,然后连接注射器并推动注射器活塞,将部分热水压回长颈漏斗,使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

【资料】:

红磷着火点为240℃,白磷着火点为40℃,白磷有剧毒。

(1)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露出水面的白磷燃烧。

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露出水面的红磷不能燃烧。

(3)实验后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酸性高酸钾溶液的目的可能是把有毒物质氧化成无毒物质。

【探究二】实验小组通过数字传感器(图2左)测得密闭装置内蜡烛从燃烧到熄火过程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仔细分析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4)曲线②(填①或②或③)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曲线①中BC段的变化原因:

水蒸气冷凝成水,气体减小,通过曲线①数据分析,你对燃烧条件新的认识是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探究三】实验小组分别用酒精和柴油探究燃烧的条件,查阅资料如表1:

表一:

各物质着火点和沸点

物质

着火点(℃)

沸点(℃)

酒精

423

78

柴油

220

400

表二:

燃烧匙内柴油温度

345℃

507℃

柴油是否燃烧

不燃烧

燃烧

实验中发现用火柴可以点燃酒精,但柴油很难被点燃。

研究小组通过高温传感器(图2右)测得燃烧匙内柴油的温度与燃烧情况如表2:

【资料】酒精、柴油等液体燃料在燃烧时先汽化为气态,然后气态的燃料再开始燃烧,燃烧放出的热量促使液体燃料不断汽化,不断燃烧下去。

(5)结合小组的实验,请分析火柴很难点燃柴油的原因柴油的沸点高不易汽化。

(6)研究小组将内有燃着的酒精的燃烧匙移至冰面上面(没有浸没),观察到的现象是酒精熄灭,请分析原因温度低于酒精的着火点。

(7)为了减少雾霾、降低大气中有害气体含量,研究机动车尾气中CO、NOx,及CxHy的排放意义重大。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含量与“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的变化关系如图4所示。

随“空/燃比”增大,

COx和CxHy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空/燃比增大,氧气充足,燃油气能充分燃烧,。

【答案】

解:

(1)白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P+5O2

2P2O5。

(2)露出水面的白磷能接触氧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露出水面的白磷燃烧。

由于红磷的着火点较高,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现象是:

露出水面的红磷不能燃烧。

(3)由于五氧化二磷有毒能与高锰酸钾反应,实验后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酸性高酸钾溶液的目的可能是:

把有毒物质氧化成无毒物质。

(4)由于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增多,所以曲线②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

曲线①中BC段的变化原因:

水蒸气冷凝成水,气体减小。

通过曲线①数据分析,由蜡烛燃烧的情况可知,对燃烧条件新的认识是:

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5)由于柴油的沸点高可知,火柴很难点燃柴油的原因柴油的沸点高不易汽化。

(6)研究小组将内有燃着的酒精的燃烧匙移至冰面上面(没有浸没),由于冰吸收了酒精的热量,观察到的现象是酒精熄灭原因时:

温度低于酒精的着火点。

(7)由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可知,COx和CxHy的含量减少的原因是:

空/燃比增大,氧气充足,燃油气能充分燃烧。

故答为:

(1)4P+5O2

2P2O5;

(2)露出水面的白磷燃烧;露出水面的红磷不能燃烧。

(3)把有毒物质氧化成无毒物质。

(4)②,水蒸气冷凝成水,气体减小;可燃物需与一定浓度的氧气接触才能燃烧;(5)柴油的沸点高不易汽化;(6)酒精熄灭,温度低于酒精的着火点;(7)空/燃比增大,氧气充足,燃油气能充分燃烧。

2、利用如图装置完成两个实验。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若挤压滴管1,一段时间后,加热燃烧管至240℃以上。

(1)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燃烧管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其原因是可燃物没有与氧气接触。

若挤压滴管2,一段时间后,微热燃烧管至80℃。

(3)双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4)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结论,对应的现象是燃烧管中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

【答案】

解: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2)燃烧必须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完成:

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且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燃烧。

(3)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4)根据题意,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80℃时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是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所以现象是燃烧管中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

(2)可燃物没有与氧气接触;

(3)2H2O2

2H2O+O2↑;

 (4)燃烧管中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

3、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有助于更好地达成实验目的。

实验一:

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二: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实验三: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说明: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说明:

Y形管体积为30mL (夹持仪器省略,气密性良好)

①实验一:

观察到酚酞试纸从下往上依次变红,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分子不断运动。

②实验二:

两个大量筒中,一个充满CO2,一个充满空气。

充满CO2的量筒是B(填“A”或“B”),说明CO2具有的性质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③实验三:

观察到红磷燃烧,反应结束后冷却,注射器内的液体慢慢流入Y形管的下端。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红磷要足量的原因是将氧气耗尽,实验前注射器内至少应注入6mL蒸馏水。

【答案】

解:

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实验一中观察到酚酞试纸从下往上依次变红;故填:

分子不断运动;

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含空气的肥皂泡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量筒内不会下沉;故填: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③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了将装置内的氧气完全耗尽,红磷必须足量;反应结束后冷却,进入Y型管的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Y型管的体积为30mL,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实验前注射器内至少应注入蒸馏水的体积为:

30mL×1/5=6mL;故填:

4P+5O2

2P2O5;将氧气耗尽;6。

4、饮用雪碧时,小雨同学对“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产生了兴趣,他和同学们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请写出二氧化碳溶于水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条件下,1体积的水究竟能溶解多少体积的二氧化碳呢?

【进行实验】

(1)将蒸馏水煮沸后,置于细口瓶中,立刻盖上瓶塞,冷却至室温,备用。

将蒸馏水煮沸的目的是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赶走蒸馏水中溶解的气体,减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立刻盖上瓶塞后再冷却的原因是防止气体进入,影响实验。

(2)制取二氧化碳,以软塑料瓶为容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验满后备用。

a.定性实验

(3)实验①:

取两瓶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分别倒入250毫升水,立即盖紧瓶盖。

将其中一瓶静置,一瓶充分振荡。

观察到,静置的一瓶几乎没有发生形变,而振荡后的塑料瓶发生形变。

得出结论:

振荡,可以加快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

b.定量实验

(4)实验②:

取2支医用注射器分别抽取10mL空气和10mL备用的蒸馏水,用胶管连接(如图1所示),交替推动2支注射器的活塞,反复多次。

实验③:

另取2支医用注射器分别抽取10mL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和10mL备用的蒸馏水,用胶管连接(如图所示),交替推动2支注射器的活塞,反复多次至体积不再减少为止。

反复交替推动注射器活塞的作用是让气体在水中充分溶解。

(5)记录数据:

实验编号

抽取气体的体积

抽取蒸馏水的体积

充分混合后,气、液总体积

10mL空气

10mL

20mL

10mL现制的二氧化碳

10mL

13mL

【得出结论】由上表所列数据可知,在实验室条件下,空气难溶于水,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为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 0.7体积的二氧化碳。

【反思质疑】为了能更加直接的观察到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化学老师用数字实验测量了反应前后容器内压强的变化。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用烧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验满,连接压强传感器和一只装有20mL备用的蒸馏水的注射器,刚开始时测量到容器内压强为106.07KPa,迅速将注射器里的蒸馏水全部压入烧瓶中,压强开始缓慢减小,约10秒后振荡烧瓶,观察到压强明显减小,一段时间后压强几乎不变,最终烧瓶内压强为106.51KPa.压强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1)BC段压强上升的原因是:

将注射器里的蒸馏水全部压入烧瓶中,造成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增大。

(2)D点压强大于B点,说明反应后压强略大于反应前容器内的压强,由此你的解释是

 1体积水只能溶解0.7体积的二氧化碳,所以加入的水也占有一定的体积。

【答案】

解: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填:

CO2+H2O=H2CO3;

【进行实验】

(1)将蒸馏水煮沸的目的是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赶走蒸馏水中溶解的气体,减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立刻盖上瓶塞后再冷却的原因是防止气体进入,影响实验;故填: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赶走蒸馏水中溶解的气体,减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防止气体进入,影响实验;

(3)取两瓶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分别倒入250毫升水,立即盖紧瓶盖。

将其中一瓶静置,一瓶充分振荡。

观察到,静置的一瓶几乎没有发生形变,而振荡后的塑料瓶发生形变。

得出结论:

振荡,可以加快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故填:

发生形变;

(4)反复交替推动注射器活塞的作用是让气体和水充分溶解,故填:

让气体在水中充分溶解;

【得出结论】表中数据可知:

10mL水中只能溶解(20mL-13mL)=7mL二氧化碳,即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为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7;故填:

0.7;

【反思质疑】

(1)实验中迅速将注射器里的蒸馏水全部压入烧瓶中,造成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增大,即BC段压强上升;故填:

将注射器里的蒸馏水全部压入烧瓶中,造成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增大;

(2)因为1体积水只能溶解0.7体积的二氧化碳,所以加入的水也占有一定的体积,因此反应后压强略大于反应前容器内的压强;故填:

1体积水只能溶解0.7体积的二氧化碳,所以加入的水也占有一定的体积。

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验证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实验设计】甲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

【讨论交流】该小组同学对该装置进行了讨论,提出意见如下:

(1)乙同学认为 B 中纸花是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其变红。

(2)丙同学认为二氧化碳会被澄清石灰水吸收,D 中蜡烛不会熄灭。

【现象分析】当打开 K,反应一段时间后:

(1)与乙同学的预测不一致,B 中干燥纸花变红,原因是生成的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时会带出水。

(2)C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3)与丙同学的预测不一致,D 中蜡烛熄灭,请从溶解性的角度说明澄清石灰水不能完全 吸收二氧化碳的原因:

常温下,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因此澄清石灰水中含有的Ca(OH)2很少,因此澄清石灰水无法完全吸收二氧化碳。

(4)D 中下层(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 质是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查阅资料】自然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水蒸气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大约占整体温室效应的60~70%,其次是二氧化碳大约占 26%,其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等。

【拓展探究】该小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验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是温室气体。

用集气瓶收集 相同体积的三种气体样本(分别是干燥的二氧化碳、湿润的二氧化碳和干燥的空气),经太 阳灯光源等距离照射,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2)。

【得出结论】通过曲线 a 和 b 的对比,可以得出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结论;通过曲线 b 和c 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气是温室气体的结论。

则曲线 a、b、c 对应的气体样本依次是

【答案】

解:

(1)B中干燥纸花变红,原因是气体通过溶液时会带出水蒸气;故答案为:

生成的气体从溶液中逸出时会带出水;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故答案为:

Ca(OH)2+CO2=CaCO3↓+H2O;

(3)从溶解性的角度说明澄清石灰水不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的原因:

常温下,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因此澄清石灰水中含有的 Ca(OH)2 很少,因此澄清石灰水无法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故答案为:

常温下,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因此澄清石灰水中含有的 Ca(OH)2 很少,因此澄清石灰水无法完全吸收二氧化碳;

(4)D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

下层;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得出结论】按照控制变量的方法,a、b对照得出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结论,图中b气体温度高于a,因此a是干燥的空气,b是干燥的二氧化碳;b、c 对照得出水蒸气是温室气体的结论,b是干燥的二氧化碳,因此c是湿润的二氧化碳;故答案为:

a对应干燥的空气,b对应干燥的二氧化碳,c对应湿润的二氧化碳;

6、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推测,可燃物燃烧与氧气和温度都有关,他设计并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③和实验 ④证眀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

(2)实验②和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3)小明认为实验④不可能出现燃烧现象,认为水能灭火,所以白磷不可能在热水里燃烧起来。

你认为小明的理由对吗?

不对(填“对”或“不对”);你的理由是实验④中白磷达到了着火点,只要通入氧气,就符合燃烧的条件,白磷在热水里就会燃烧起来。

(4)瓦斯(主要成分是甲烷)爆炸是煤矿安全的常见事故,为了生产安全,要求井下通风状况良好,控制天然气的浓度在1%以下,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

上述措施可以防爆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某些条件,分别是

【答案】

解:

(1)此题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燃烧条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所以实验③和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故填:

③;④。

(2)此题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燃烧条件,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不接触氧气则不燃烧,所以实验②和实验④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故填:

②;④。

(3)实验④中白磷达到了着火点,只要通入氧气,就符合燃烧的条件,白磷在热水里就会燃烧起来,故填:

不对;实验④中白磷达到了着火点,只要通入氧气,就符合燃烧的条件,白磷在热水里就会燃烧起来。

(4)此题从侧面考查灭火原理,而灭火则去掉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便可。

上述措施可以防爆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某些条件,分别是:

移除了可燃物、控制温度在着火点以下,故填:

移除了可燃物、控制温度在着火点以下。

7、如图1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操作示意图。

(1)实验一:

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2)实验二:

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乒乓球碎片;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低;

(3)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2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测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C.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84%

【答案】

解:

(1)小棉花球蘸水后,因水不可燃,反而会蒸发吸收热量,所以温度达不到棉花的着火点,不会燃烧;而小棉花球蘸酒精后,酒精是可燃物,在酒精灯上被点燃后会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发棉花球燃烧,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故填:

物质具有可燃性;

(2)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木屑的着火点比煤低,故同时加热木屑先发生燃烧,故填:

乒乓球碎片;低;

(3)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B.由图象可知,当氧气的体积分数到16%时蜡烛就熄灭,这说明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故正确;

C.由图象可知,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故正确;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含有16%的氧气,其他气体为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共占84%,故错误。

故填D。

8、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我们要借助于化学实验.已知氢氧化钠溶液能充分吸收SO2、CO2气体,但是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气体.某学生实验小组做了以下几个实验:

(1)用V形玻璃管完成下面实验:

①如图1所示,往V形玻璃管A处注入H2O2溶液,在B处下方加热使硫粉燃烧,产生气体通入C处后排放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写出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如图2所示,V形玻璃管A处盛浓氨水,B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从左到右逐渐变红.若另取一相同的V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用品),在A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2)用如图3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如下:

A、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

B、从长颈漏斗向瓶内迅速注入600C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

C、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

D、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对比步骤C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少.

(3)实验小组用如图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①关闭K,打开甲的胶塞,点燃硫粉后迅速塞紧胶塞;②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的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震荡使反应充分;③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①中,硫燃烧呈淡蓝色火焰

B、②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减少,最终与大气压相等

C、③中,乙中的长导管口处冒气泡

D、甲装置中硫粉换成碳粉,则乙中长导管口可能冒出气泡很少.

【答案】

解;

(1)①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可以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产生的气体通入C处后排放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了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②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A处盛浓氨水,B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氨水挥发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变红,所以,此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分子不断地运动.

若另取一相同V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用品),在A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2)①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②对比步骤C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少;

(3)A、①中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能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对;

B、②中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NaOH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二氧化硫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故错;

C、③中打开K,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乙中的长导管口处冒气泡,故对;

D,甲装置中硫粉换做碳粉,由于碳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则乙中长导管口可能冒出气泡很少,故D对.

答案:

(1)①吸收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2H2O2

2H2O+O2↑;

②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从左到右逐渐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2)①4P+5O2

2P2O5.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少;

(3)B

9、如图是何军同学设计的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分析实验:

请根据各实验现象,帮助何军同学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步骤

设计意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二

玻璃杯内蜡烛熄灭,外面的仍燃烧

实验三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小木条很快燃烧,小煤块很久才燃烧

【答案】

解:

实验一:

通过引燃木条和玻璃棒的对比探究燃烧条件,木条具有可燃性而玻璃棒不可燃,观察到木条燃烧而玻璃棒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实验二:

使用玻璃罩罩住一支燃烧的蜡烛,使蜡烛不能与空气中氧气继续接触而熄灭,而另一支蜡烛则一直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实验三:

同时引燃木条和煤块,木条很快被点燃,而同样具有可燃性的煤块却难以点燃,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填:

步骤

设计意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木条燃烧而玻璃棒不燃烧

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2

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玻璃杯内蜡烛熄灭,外面的仍燃烧

说明燃烧还需要氧气

实验3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小木条很快燃烧,小煤块很久才燃烧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0、懂得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处置火灾和进行自救至关重要。

 

(1)“实验 1”中,将大小相同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现象,该实验可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实验 2”中,把一小粒白磷由 Y 型管的 a 处加入,再将Y型管放入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

现用“实验 2”来研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在Y型管的b处应放入红磷。

(3)“实验 2”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4)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应采取的灭火方法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答案】

解:

(1)证明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

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碎片的着火点低,把它们分开放在薄铜片上加热时,乒乓球碎片先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烧杯内的水是80℃热水,且都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达到着火点,且与空气接触,所以能燃烧,而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故红磷不燃烧;

(3)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

(4)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