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179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2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docx

《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docx

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

 

2007山东卷解析

1B2B

1-2题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

从经纬位置可判断该区的主要纬线是10ºS、20ºS、30ºS,经线是20ºE,再进一步从海陆位置和大陆轮廓分析,可以判断该地区在南半球,是非洲西部西侧和大西洋之间的地区。

第1题:

由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①处属本格拉寒流,故A选项错误;由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可知,②处为荒漠带,故B选项正确;由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③处为热带沙漠气候,并有时令河与该湿地相连,故C选项不正确;④处位于亚热带,海拔2505米,亚热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上,依据气温随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下降6℃的规律,④处山顶最热月均温为:

18-2.505×6=2.97℃,故D选项不正确。

第2题:

⑤所在纬线在10ºS—20ºS之间,太阳直射点每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悉尼的白昼时间长短与太阳直射点向南或向北移动有关。

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不能确定太阳直射点向北还是向南移动,故A选项错误;雅典为北半球的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太阳直射⑤所在纬线时正值雅典冬季,故B选项正确;北京此时正处于冬季,受亚洲冷高压控制,故C选项错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故D选项错误。

3C

第3题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

在图2中,从图例可以看出,该图上层是石灰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中间是水平的页岩,底部是砂岩和砂页岩。

从岩层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该地区在地壳运动中经历了沉降、上升、又沉降又上升的过程。

在第一次沉降之后受内力作用形成了褶皱构造,并上升成陆地,在长期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等内力地貌在外力作用下基本趋于平坦,随后该地区又出现了下沉运动,在其上面沉积了页岩和石灰岩,随后该地区又上升成陆地形成图中地貌。

第3题:

①处为地面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②处为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都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故A、B选项错误;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在上升后受过风化作用,故选项C正确;④岩层弯曲现象是受到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构造,故D选项错误。

4D5D

考查目标:

试题以文字材料和图表信息考查了必修模块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的三个问题:

①遥感;②全球定位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

必修模块一中的时区、区时、地方时的换算。

考查考生从题目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

在文字材料中关键信息是“实现了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追踪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间隔5分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从表1和试题中获取的有用信息是:

①列车终到时间;②长春、长沙、西安和广州的经度;③北京时间12点时,即120ºE的地方时为12时;④太阳在正南方向时某地地方时为12时;⑤计算四地地方时为12时的北京时间,由以上分析可列表:

动车组车次

始发站

终点站

开车时间

终到时间

地方时为12时的北京时间

D21

北京

长春

07:

15

13:

31

12+(120º-125º20´)*4´≈11:

39

D201

南昌

长沙

08:

00

11:

15

12+(120º-113º)*4´=12:

28

D584

宝鸡

西安

11:

11

12:

23

12+(120º-108º55´)*4´≈12:

44

D776

深圳

广州

11:

18

12:

28

12+(120º-113º13´)*4´≈12:

27

第4题:

由以上信息可知正确答案为D。

第5题:

由上表数据可知,当火车到终点站时看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的时间为D776次,可知答案D正确。

6A7B8A

考查目标:

6—7题以华北某小城镇为基本信息,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和城市空间结构两项内容。

8题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为基本信息,考查我国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两项内容。

考查学生从题目的表述中和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试题所涉及的事物、现象并作出科学的判断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

由图3信息可知,该城镇主要的矿产资源为煤炭,并以煤炭为基础发展了火电厂,煤矿产生大量煤矸石,火电厂产生大量煤渣,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考虑,可以利用煤渣和煤矸石发展建筑材料厂。

建设化肥厂、冶炼厂、电镀厂不仅缺少循环经济的原料还会对本区带来污染。

8题利用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人口统计数据,考查辽宁、江苏、湖北和贵州四省在人口迁入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比重方面的差别。

第6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正确答案是A。

第7题:

①处和③处是耕地,占用耕地资源是不可取的,因此选项A和C都是错误的;②处是未利用土地,地理位置比较优越,靠近河流和公路,附近有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的玩具厂和服装厂,并且位于河流的下游,不会对水厂造成污染,因此②处比较合理,故B选项正确;④处位于铁路附近,噪音大,居民生活污水对下游水厂会造成污染,对该城镇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故D选项不正确。

第8题:

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辽宁和江苏位于东部经济区,湖北位于中部经济区,贵州位于西部经济区;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①②③省的自然增长率差不多,而④省的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从经济因素、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的人口政策等方面分析,可判断④省为贵州;从老年人口比重来看,①省和②省老年人口比重高,①省和②省可能是东部经济区的江苏和辽宁省。

江苏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更加发达,提供就业的机会更多,②省人口迁入指数比①省高得多,因此判断①为辽宁,②为江苏;③省从各方面的指标来看,都处于中间位置,因此是位于中部经济区的湖北省,因此选择项A是正确的。

26(25分) 

(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B支流:

开发水能;发展旅游。

C支流:

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

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

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有所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26题:

必修模块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考查目标:

该题以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土地利用状况图、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为基本信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开发利用方向、修建水库等问题,考查土地利用不合理对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用简短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或说明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基本观点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

由图12可获取以下信息:

①该等高线图的等高距为100米。

河流A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源头海拔接近550米,从源头到与100米等高线相交的地方海拔差了近450米,再根据比例尺可算出两点实地距离大约差了5千米。

因此A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②B河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急,而且还有瀑布。

C河流经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与湖泊相通,水源充足。

比较图12和图13可获取以下信息:

10年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是:

人为破坏严重,湖泊面积大大减少,许多地区被开辟为耕地、果园,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裸岩,到处都充满着人类改造的痕迹。

由图14可获取以下信息:

由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降水多,因此汛期在夏季。

由于河流两岸人类对该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当汛期来临时,河流水量大增,水流急,会加剧水土流失现象,使河流的含沙量大增。

(1)题: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支流的水文特征是:

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题: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支流可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可发展航运。

第(3)题:

由图13提供的信息及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区土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有坡地开垦和围湖造田;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是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第(4)题:

选址建水库时,还需要收集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等方面的必要资料。

29(35分)(3)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胶济铁路沿线地带(或沿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一线)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产业、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交通);政策。

(4)有利影响:

有利于生产要素向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集中,带动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利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不利影响:

扩大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9题

考查目标:

以山东省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为情景,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考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

重点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

由表4提供的信息可知,各地区投资比重较高的地区依次是青岛(37.19%)、烟台(19.21%)、威海(10.91%)、潍坊(7.26%)、济南(5.36%)、淄博(4.14%),综合以上数据及各地的地理位置可得出规律:

这些地区或在沿海,或靠近胶济铁路。

其它地区的投资比重则较低,这种分布对山东的经济发展会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既能带动山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带和胶济沿线地带经济发展迅速,但也会加大山东经济的区域差异。

第(3)题: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的两个地带:

一是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二是位于胶济铁路沿线地带(或沿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一线)。

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产业、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交通);政策。

第(4)题:

有利影响:

有利于生产要素向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集中,带动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利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不利影响:

扩大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30(10分)

(1)原始的高原雪域风光;独特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情)。

(2)①高山深谷;②湖泊、河源风光;③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森林、草原垂直分带景观);④以平视为主。

(3)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0题:

旅游地理

考查目标:

该题以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经过地区及其沿途海拔变化图、青藏地区和青藏铁路、川藏公路图为基本内容,考查青藏高原的旅游知识。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

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其自然景观为雪域风光。

这里是藏族的聚居区,有独特的藏族文化。

青藏铁路连结西宁和拉萨,中途需要翻越巴颜喀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这里也是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也位于青藏铁路附近。

川藏公路穿过横断山区,跨越澜沧江、怒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等众多河流的上游和河源区。

青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而且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青藏地区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原始的高原雪域风光和独特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情)。

(2)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①高山深谷;②湖泊、河源风光;③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森林、草原垂直分带景观);④以平视为主。

第(3)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青藏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1(10分)

(1)②区。

依据:

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区:

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

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3)森林火灾;遥感技术。

31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查目标:

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该题以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图为基本信息,考查我国干旱灾害的地区分布,并由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三项指标来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

根据图中提供信息,可列下表:

地区

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

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

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

40

15

11

57

32

51

40

28

10

20

3

4

71

15

9

55

5

6

干旱灾害是一种典型的由气候条件控制的渐进性的自然灾害。

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

②区位于北方地区,地多水少,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集中,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

由于春、夏两季降水较少,故有“十年九旱”之说,是全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在它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诱发出一系列次生灾害。

干旱灾害会使一些地方的河流湖泊干涸,还会导致火灾濒发等。

①区位于东北地区,这里原始森林面积广大,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在干旱时期,就会造成火灾。

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建设是减灾防灾的重要任务,遥感技术则是此类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

(1)题:

由上表可知,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②区。

依据是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或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

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第(3)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为森林火灾,监测手段主要为遥感技术。

32(10分)

(1)B处。

原因:

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库水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2)危害三峡工程安全(2分);影响旅游景观(2分);阻碍航运(2分)。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以及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

32题:

环境保护

考查目标:

本题以三峡库区废水、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大量排入长江,造成长江水污染现象严重为基本信息,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有效信息和思维路径:

从图23可以看出某支流上A、B两处的位置,根据支流与干流的关系,判断水流的方向,A处在B处的上方,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后都会由A处流向B处,因此B处的水质较差。

大量漂浮物的存在,不仅会危害三峡工程安全,而且还会影响旅游景观,对河流的航运也会起到阻碍。

(1)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水质较差的是B处。

如果该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原因是库区两岸支流地区城镇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其下游受到水库顶托,水流相对变缓,致使污水富集,水质变差。

(2)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主要危害三峡安全;影响旅游景观;阻碍航运。

第(3)题:

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以及利用各种手段(法律、行政、经济等)制止乱倒垃圾行为;对城乡垃圾进行集中收集;采用各种技术进行分类处理、利用等。

2008山东卷解析

1.C2.D

【试题解析】本组试题考查世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以及产业转移。

(1)从图中经纬网以及海陆轮廓,国界线等相关信息定位为东南亚中南半岛。

观察图中此种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此地区沿海平原以及河谷地区,且本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适宜水稻种植。

或者直接结合已有对东南亚农业生产特征的了解,可很容易地得出正确选项。

(2)产业的转移要看接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

图中甲国是越南,其工业水平,科技水平较低,不能接受A、B、C选项中的产业。

【高考考点】世界主要农作物分布,产业转移。

【易错提醒】1题,没有注意到图中给出的这种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河谷地区的信息,误选D。

2题,对越南的经济发展特征不明确,错选。

3.A  4.C

【试题解析】本组试题以苹果生产问题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处理表格数据的能力。

3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美国苹果生产区应该是分布在亚热带气候区,可以直接排除C、D选项,后者根据对美国农业的分布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美国的蔬菜和水果产区主要位于西部的地中海气候区,如下图(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可选A。

2题,对比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苹果产区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属于北半球最适宜分布区,因而比美国苹果分布区生产成本低,其原因有气候方面的原因(自然原因)和劳动力成本低的原因(社会经济原因)。

得出正确选项C。

或者直接判断:

2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是要求日较差大,而不是年较差大;3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

阴雨天多,光照条件较差。

【易错提醒】题,对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不清楚,导致误选B。

4题,对表中数据没有分析,提取有效的气候信息,或者对基本概念混乱导致错选,比如:

水果糖分积累多少误认为是与年较差有关;对影响光照的因素不清楚。

【高考考点】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光照条件,气温年较差等基本概念;图表数据的分析解读能力。

5.B  6.D

【试题解析】本组试题以黄土高原区域图和黄土塬景观图入手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变化规律以及黄土高原主要地貌类型的差别。

5题,图中四座山脉,都位于秦岭及以北地区,垂直自然带中除位于秦岭山脉的山地南坡有,其他三座山地不可能有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排除A项。

从四座山地的海拔高度可以看出,其高度还不足以形成山地荒漠带和山地冰雪带,排除C、D。

6题,黄土高原主要的地貌类型有塬、沟、坡。

从题干中给出的对黄土塬的解释,可以理解为黄土塬上地表径流是少的(少受地表径流对完整地形单元的分割,使其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直接得出D正确选项。

【易错提醒】5题对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变化规律不清楚,导致错选。

6题,没有从题干中给出的对黄土塬的解释中进行逆向的逻辑推理,从而错选。

【高考考点】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我国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25A

【解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地表信息,然后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对地表物体进行定位(经纬度、海拔高度、运动速度和方向)。

 

26、

(l)西南风。

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水资源丰富。

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3)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4)泥沙淤积造成的潮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

(依据地球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解析】

(1)先找出气压梯度力,再按照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的规律,确定甲地近地面为西南风;图中低压槽附近形成冷锋(图例也标记了),过境后受冷高压控制;

(2)长江中上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东北粮食产区相比,最大优势是水热充足;由表格数据简单估算可得出东北所占比重上升,长江中上游地区所占下降,进而根据表格中“播种面积和单产”信息可对此变化做出解释;(3)要从运输需求、高速公路的优势两方面分析建设沿江高速公路的原因;(4)首先要根据治理思路建立思维线索:

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洪涝频发,然后依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对问题做出说明与阐释。

29、

(3)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

【解析】要穷尽图中一切有用信息,从整体、区域差异、数量构成等方面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4)

答案一:

合理。

理由:

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

不合理。

理由: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对该观点既可肯定也可否定,但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若肯定,要从“大城市在区域中作用”的角度进行评述;如否定,要因地制宜从西部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实际出发说明理由。

30、

(1)优势:

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强)、科考价值高。

主要不利条件:

自然条件恶劣,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

【解析】问题本质是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涉及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对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关键是拥有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够抓住主要问题。

同时考查对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特征的把握,考查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防迷路。

【解析】问题本质是考查旅游安全及防范措施。

关键是看清提示“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把握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设身处地地考虑。

31、

(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解析】问题本质是考查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

首先从自然因素分析涝渍的原因,主要是气候与地形因素,影响了降水情况、上游来水情况、向下游泄水情况,从而造成涝渍。

再从社会经济条件考虑成灾的后果,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则受灾较重。

(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解析】问题本质是考查涝渍灾害的预防措施。

从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两方面考虑。

32、

(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只答大气污染的得2分)

【解析】问题本质是会从阅读扇状统计图中提取信息,推测地理后果。

需要知道环境问题的含义,大气环境问题的含义、外延与成因。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大气环境问题自然包括大气环境污染及其造成的生态破坏。

从图中看出,其能源消费以化石燃料为主,故粉尘增多、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同时注意分值为6分,不能只笼统写大气污染。

(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

【解析】问题本质是工程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需要知道环境问题的含义,包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需要清楚地理所言自然环境应包含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逐个要素思考。

需要清楚环境问题只能答负面的影响,如水库影响库区小气候的温度、湿度等,就不能作为环境问题。

从中看出,掌握基本概念的重要。

 

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地理试题解析

1.B2.C

【解析】1.据图可知,农业地带沿0°经线自几内亚湾北岸向北到直布罗陀海峡南岸依次是:

种植业为主地带、种植业和畜牧业地带、畜牧业为主地带、游牧业地带、荒漠地带、游牧业地带和种植业为主地带,这些地带大致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符合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形成的基础因素是热量。

2.甲地区位于埃及尼罗河沿岸,是世界著名的长绒棉产区,该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如果没有尼罗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就无法发展棉花种植业,故甲地棉花产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点评】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地图进行空间定位、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首先,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特征判定该图所示区域为非洲北部地区,然后结合图例观察农业地带沿0°经线的变化情况,得出第1题的答案,再根据甲地区的位置、气候确定出第2题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埃及尼罗河沿岸棉花种植的优势区位因素包括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土壤较肥沃和有尼罗河提供灌溉水源,但光照、热量和土壤皆不是主导因素,尤其是光照充足迷惑性较大,可能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