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174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8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docx

《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docx

湄潭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1

 

贵州省湄潭县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贵州省湄潭县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

前言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湄潭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全国产粮大县、产茶重点县、“菜篮子”产品生产优势县,理应率先发展、做出示范。

为高标准规划设计示范区建设,湄潭县委县政府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本规划。

规划组先后进行了三次实地调研,与湄潭县干部群众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认真分析。

规划提出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为:

稳定以优质稻和双低油菜为重点的粮油产业,全面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巩固以中华烟原料基地为重点的烤烟产业,培育以辣椒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做大以生猪和家禽为重点的畜禽产业,做精以茶文化为基础的休闲观光农业。

根据湄潭实际,规划提出率先建设标准茶园、高标准农田、工厂化育苗、循环农业、观光农业、茶禽共生、稻鱼共生、优质米、烟菜轮作套种、烟菜共享工厂化育苗等十个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制,探索符合山区特点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标准化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规划提出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工程、“菜篮子”建设工程、循环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现代种业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等十大工程,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湄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任务繁重,使命光荣。

全县上下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组织实施规划为契机,广泛动员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探索、务实推进,争取建设成为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区和西部特色农业的样板区!

 

贵州省湄潭县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意义和依据1

1.1背景1

1.2规划意义2

1.3规划依据2

1.4规划范围及规划期4

1.4.1规划范围4

1.4.2规划期4

第二章概况1

2.1区位状况1

2.2自然状况1

2.3经济状况2

2.4农业发展状况3

2.4.1生产条件3

2.4.2主导产业4

2.4.3农业产业化4

第三章发展环境6

3.1有利条件6

3.1.1生态环境优越,发展优质农产品条件好6

3.1.2国家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机遇佳6

3.1.3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拉动能力强7

3.1.4区域开发力度加大,发展空间不断拓展7

3.1.5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化基础好8

3.2不利条件8

3.2.1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弱8

3.2.2基地建设滞后,产销对接不紧密9

3.2.3生产标准化水平低,资源利用不充分9

3.2.4龙头带动不强,产品增值受限制9

3.2.5公共监管服务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10

第四章 发展战略和目标11

4.1指导思想11

4.2基本原则11

4.3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12

4.3.1总体思路12

4.3.2发展战略12

4.4规划目标13

4.5实施步骤15

4.5.1启动建设阶段15

4.5.2稳步推进阶段15

4.5.3全面提高阶段16

第五章主导产业规划18

5.1粮油产业18

5.1.1发展现状18

5.1.2发展目标20

5.1.3发展重点20

5.1.4区域布局22

5.2茶产业22

5.2.1发展现状22

5.2.2发展目标26

5.2.3发展重点26

5.2.4区域布局29

5.3烤烟产业30

5.3.1发展现状30

5.3.2发展目标32

5.3.3发展重点32

5.3.4区域布局34

5.4蔬菜产业35

5.4.1发展现状35

5.4.2发展目标37

5.4.3发展重点37

5.4.4区域布局39

5.5畜禽产业40

5.5.1现状与问题40

5.5.2发展目标41

5.5.3发展重点42

5.5.4区域布局43

5.6休闲观光农业43

5.6.1发展现状43

5.6.2发展目标45

5.6.3发展重点45

5.6.4旅游线路47

第六章核心区规划48

6.1核桃坝核心区48

6.1.1标准茶园示范基地48

6.1.2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49

6.2黄家坝核心区50

6.2.1工厂化育苗示范基地50

6.2.2循环农业示范基地51

6.2.3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52

6.3永兴核心区52

6.3.1优质米示范基地53

6.3.2茶禽共生示范基地53

6.3.3稻鱼共生示范基地53

6.4石莲核心区54

6.4.1烟菜轮作套种示范基地54

6.4.2烟菜共享工厂化育苗示范基地54

第七章支撑保障规划56

7.1农技推广56

7.1.1现状56

7.1.2思路与目标57

7.1.3发展重点58

7.2农产品质量安全59

7.2.1现状59

7.2.2思路与目标61

7.2.3发展重点61

7.3农业信息63

7.3.1现状63

7.3.2思路与目标63

7.3.3发展重点64

7.4人才培训65

7.4.1现状65

7.4.2思路与目标66

7.4.3发展重点66

第八章重大工程69

8.1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工程70

8.2“菜篮子”建设工程71

8.3循环农业工程72

8.4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72

8.5现代种业工程73

8.6动植物保护工程74

8.7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74

8.8农业科技推广工程75

8.9农业产业化推进工程76

8.10现代农业示范工程78

第九章规划保障措施81

9.1强化组织领导81

9.2建立财政投入长效机制81

9.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82

9.4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82

9.5加快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工作83

9.6建立工作激励机制85

第一章规划背景、意义和依据

1.1背景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为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从2009年11月开始,农业部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在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地区优先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特别强调把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需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规模范围合理、主导产业清晰、先进性突出、整乡整县推进的原则,突出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和主推技术,因地制宜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科技水平,强化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建成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近年来,贵州省湄潭县在缺乏能源矿产基础、缺乏大工业产业支撑、缺乏大城市依托带动的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产业基础较好、特色鲜明,2010年8月经农业部认定成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为了更好地建设湄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本着规划先行的原则,特编制本规划。

1.2规划意义

加快湄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将为探索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做出示范,加快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为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开辟新途径;为探索建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搭建新平台;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开辟新渠道。

1.3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

8.《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农计发[2009]33号)

9.《农业部关于认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农计发[2010]22号)

10.《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通知》(农计发[2010]39号)

11.《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12.《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3.《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14.《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15.《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16.《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

17.《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18.《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

19.《湄潭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2006—2020年)》

20.《湄潭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4规划范围及规划期

1.4.1规划范围

湄潭县全境,包括所辖9镇6乡,即湄江镇、永兴镇、复兴镇、马山镇、鱼泉镇、黄家坝镇、高台镇、茅坪镇、兴隆镇、西河乡、洗马乡、新南乡、石莲乡、抄乐乡、天城乡,总面积1845平方公里。

1.4.2规划期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二章概况

2.1区位状况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市东南部,地处东经107°15′36″-107°41′08″,北纬27°20′18″-28°12′30"。

县境东西狭窄,南北修长,南北长96.5公里,东西最宽处29.5公里。

东与凤冈县毗邻,南与余庆县、瓮安县接壤,西与遵义县隔江相望,北与正安县、绥阳县临界。

湄潭县城距省会贵阳200余公里,距遵义市区74公里,距重庆直辖市3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于境内,为黔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2.2自然状况

湄潭属黔北高原喀斯特地貌,地处大娄山东南侧,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南北两端突起。

全县以丘陵为主,坝地和山地次之,兼有少量的丘原和台地,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55.7%、22.7%、14.2%、3.2%和4.2%。

一般海拔高度为800—1000米,最高海拔1556米,最低海拔460.8米。

湄潭气候特征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立体气候与小区气候明显。

年平均气温14.9℃,活动积温为4582.5℃,有效积温为2292.5℃,常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2%,无霜期284天。

多年平均降雨量1135毫米,其中作物生长期(4-9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6%,年平均日照时数116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26%,年总辐射量3488兆焦耳/平方米。

湄潭县水资源年平均径流总量9.658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2.4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005立方米。

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湄江河,流域面积24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6.3立方米/秒,河长114公里,还有鱼泉河、团林河、芦塘河等30余条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全县有黄壤、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潮土5个土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9.1%、34.3%、14.8%、1.9%、0.03%。

2.3经济状况

2009年,湄潭县总人口4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万人,占87%;从业人员27.1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6.4万人,占61%,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全县农村人口从业人员27.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6.2万人,本地非农就业人员3.3万人,外出务工7.9万人。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5.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23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第一、二、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7.7亿元、5.5亿元、12.2亿元,比例为31.4:

24.0:

44.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2/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48元。

2004年率先启动建设了全省第一个绿色食品工业园区,2009年实现产值5亿元,正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农民增收的切入点。

2.4农业发展状况

湄潭是农村改革的先行地,1987年被列入全国10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

其首创的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经验被写入199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并在全国得以推广。

2000年底,湄潭试验区又承接了“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验课题,探索了“均衡减负、户户减负”的改革措施。

目前,湄潭试验区正以土地制度建设为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2009年,湄潭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2.6亿元,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亿元、0.28亿元、2.86亿元、0.2亿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71.4%、2.2%、22.7%和1.6%。

2.4.1生产条件

湄潭地处湄凤余大

(2)型灌区,有水库29座,其中:

中型2座,小

(1)型水库6座,小

(2)型水库21座,山塘421口,蓄水池1864口。

全县耕地总面积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6万亩,机电排灌面积3.3万亩。

2010年,全县农机总动24.23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4%,其中各类拖拉机2640台。

全县化肥施用量(折纯)12522吨,农用塑料膜使用量427吨,农用柴油使用量1101吨,农药使用量766吨。

全县共有生猪规模养殖场14个,养殖小区56个,农村沼气池3.5万口。

2.4.2主导产业

湄潭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是贵州茶叶第一县,拥有贵州省茶叶科技园区和省级茶叶科研机构。

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2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6.5万亩,茶叶产量1.5万吨,以全省12%的投产茶园面积产出了全省26%的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06%,产值达6.16亿元。

优质稻基地面积达到23万亩,产量12万吨,年产值达4.5亿元,“茅贡”牌优质大米从2003年连续五年获全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油菜播种面积18万亩,产量2.1万吨。

湄潭是中华烟重要的原料生产基地,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合作建立的申湄烟草基地年种植面积6.3万亩,产量0.85万吨,年实现产值1.27亿元。

蔬菜播种面积24万亩,产量20万吨。

肉类总产量2.68万吨,禽蛋产量2256吨;年出栏生猪27万头,猪肉产量2.2万吨。

建成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12个,其中核桃坝、龙凤两个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发展乡村农家乐、度假村120家。

2.4.3农业产业化

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兰馨茶业、茅贡米业),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县级龙头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达6.5亿元。

55家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49家,绿色农产品认证企业35家,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24家,创农业品牌20多个。

农业部定点市场——西南茶城年交易额1.4亿元。

“三品一标”茶园面积已达19.04万亩,占总面积的68%,“三品一标”优质米种植面积已达10.5万亩,占总面积的52.5%,各项指标均处全省先进水平。

各类专业合作社176个,入社农民2.12万人。

第三章发展环境

3.1有利条件

3.1.1生态环境优越,发展优质农产品条件好

湄潭素有“贵州高原明珠”和“黔北小江南”之誉,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的气候特征,土壤富含硒、锌、锶等微量元素,非常适合茶叶、烤烟等特色农产品生产。

湄潭森林覆盖率高达51.6%,境内没有重污染企业,空气和水体干净,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特别适合生产优质绿色农产品。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多样化、营养化特征将更加明显,对食品安全也会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为湄潭特色和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动力。

3.1.2国家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机遇佳

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农业补贴范围和规模将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面将会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大县奖补政策等激励机制将进一步健全。

湄潭除享受普惠政策外,作为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重点县、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重点产茶县、生猪调出大县,将获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其地位和作用也将进一步显现。

国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开展以水利建设为重点进行“石漠化”治理,也将促进湄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1.3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拉动能力强

全国正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湄潭作为黔北经济区次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生产总值有望跨上百亿元新台阶。

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化进程加速,面积5平方公里的遵义绿色食品加工集聚区基本建成,园区面积规划扩展到16平方公里,将进一步增强湄潭的经济活力和竞争优势,更将增强对湄潭乃至全市现代农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1.4区域开发力度加大,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十二五”期间,国家区域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国家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湄潭地处西部和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一系列区域开发政策为湄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全县已形成“二横二纵二联线”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建设的杭瑞高速公路,即将建设的黔北高速公路、威吉铁路贯穿全镜,即将启用的新舟机场距县城仅30公里。

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湄潭将快速融入遵义半小时经济圈,有利于现代农业与大都市、大市场的对接。

3.1.5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化基础好

湄潭农业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快速推进,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优质米基地县财政每亩补助10元,新建无性系良种化茶园县财政每亩补助240元,极大地促进了种粮大户、种油大户和种茶大户的发展。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技术服务”的运作模式,优质粮油产业形成42个专业村,优质稻常年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优质油菜常年亩产稳定在120公斤以上。

茶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茶叶产量快速增长,茶籽油、茶多酚等系列产品日益丰富。

我国茶业呈现“东茶西移”趋势,作为湄潭支柱产业的茶产业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西部茶海”工程建设已初见成效,为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3.2不利条件

湄潭农业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好,产品质量优,产业化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2.1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弱

湄潭地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加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尚未形成有效的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体系,有26.55万亩中低产田有待改造,大部分农田仍“靠天吃饭”。

大型农业机械难以下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4%,特别是水稻机械化插秧率只有7.5%,导致人工成本过高,油菜籽等农产品生产呈现负效益。

随着人工机会成本的继续上升,农产品生产面临的成本压力会更大。

3.2.2基地建设滞后,产销对接不紧密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基地面积小,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连接仍然不畅。

如24万亩蔬菜种植分散,集中连片超过1000亩的基地只有2个,难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主要品种每隔2-3年就会经历一次较大的价格波动,滞销严重时农户只能被动地将蔬菜作为饲料处理。

3.2.3生产标准化水平低,资源利用不充分

农业标准化生产处于初级阶段,标准的覆盖率不高,农户仍以传统粗放生产方式为主,缺乏质量安全保障意识,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高标准需求难度较大。

高效利用土地的轮作套种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冬闲田利用不充分,土地产出率低。

种养结合不紧密,未形成有效的物质循环,资源利用率低。

3.2.4龙头带动不强,产品增值受限制

农产品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程度偏低,营销环节薄弱,大部分优质产品以原料形式出售,加工和营销环节增值少,生态优势和质量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湄潭茶叶产量居全国第18位,但却没有一家营业额名列全国百强的茶叶企业,基本上处于“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包装,三流的价格”的境地,九成产品靠贴牌入市,产品价格没有体现出生态价值和品质价值。

3.2.5公共监管服务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仍不均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技推广体系受制于财力和体制约束,工作经费少,专业人员少,在良种推广、病虫害防控、动物防疫、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尚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农产品检验检测手段和体系还不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性难以根本保障,质量监管的任务重。

第四章 发展战略和目标

4.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三化同步”重大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实施“六个率先突破”的发展机遇,把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良好基础支撑农业,以优势产业壮大农业,以科学技术振兴农业,以市场引领农业,以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贵州农业现代化做出示范。

4.2基本原则

——坚持示范引领。

突出先进性,以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方向,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科技水平,大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理念。

——坚持兴业富民。

突出经济性,以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发展主线,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形成特色优势。

坚持以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增强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促进作用。

——坚持机制创新。

突出创新性,大胆探索既符合本地特点,又顺应发展规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建立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有机联结的经营机制,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坚持生态优先。

突出生态性,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永续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3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

4.3.1总体思路

以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主线,稳定粮油产业,提升茶产业,培育蔬菜产业,巩固烤烟产业,做大畜禽产业,做精观光休闲农业,使基地形成片、连成带,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动力,围绕基地培育龙头,强力加快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发展步伐,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

以设施装备条件建设和农业科技应用为支撑,夯实农业物质装备、质量安全监管、信息、人才基础,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4.3.2发展战略

——园区拉动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