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119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精品语教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语教S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6课《开国大典》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是第二单元“爱我中华”的开篇课文,这是一篇新闻特写。

它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城防部队、高高耸起、徐徐上升”等词。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一名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某一个动人场面及感受写下来。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领悟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写有相关练习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生字新词,会写部分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一、谈话引入,解题质疑

   1、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的操场上举行庄严升旗仪式,此时,我们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

你们知道时谁在什么地方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

  2、对呀!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

  3、解题[板书课题,齐读]

  4、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理解题意。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典: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

隆重的典礼。

  二、初读课文,设疑自探

1、出示“导学提示”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发现疑难,解决疑难。

2、学生按照导学提示,自主学习。

三、汇报交流,梳理问题,解疑合探。

1、出示生字词:

城防部队高高耸起旗杆擎着林伯渠电钮徐徐上升旗帜融成检阅司令缓缓(集体读、指名读)

2、用自己记字的方法,记住这些词语,准备听写。

3、有代表性的听写词语,师生共同评价。

4、开火车读课文后,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小组合作,再读课文,探究课文写了那几个场面?

画出场面间连接的语句。

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问题。

6、集体交流,梳理问题。

  四、质疑再探,理清课文脉络

1、出示“导学提示”:

再读课文,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给课文分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按照导学提示给课文分段。

3、汇报交流,给课文分段。

四、阅读第一段(1—4自然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拓展运用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二、继续讲析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⑴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

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⑵学生自由发言。

⑶教师小结并完成表格

⑷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

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

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

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⑸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②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③“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

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

“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

“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④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⑴指名读书,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

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⑵“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不好。

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⑶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课文写了典礼顺序后又写群众情绪?

4.划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体会它所表达的感情。

三、总结

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去重温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录像,全体唱国歌)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

大典前会场成了人的海洋

宣告、升国旗、读公告

开国大典大典中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光明充满北京城

第7课《望大陆》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谈话导入?

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件事吗?

温家宝同志担任总理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段充满骨肉情深的话:

“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复旦大学的老校友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在近千名中外记者济济一堂的大厅里,刚刚新任总理不足一小时,就充满激情地当众吟诵了这首诗歌,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人他是谁?

  他就是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简介:

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去了台湾。

  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

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

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

但是,他想回却回不来啊!

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

在他去世之前,写下了这一首哀诗——《望大陆》。

2、引导质疑,板书:

望大陆于右任,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

1、读通课文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读了课文,你产生什么疑问?

三、诵读中感知,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1)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思乡、惆怅)

(2)齐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三读:

指名两位同学诵读,集体评价优劣。

  2、指导朗读:

  ·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

  ·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把握感情基调感情:

深挚、绵长的思念

  语调:

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

舒缓

  3、齐读。

  四、研读中再探

1、自学提示

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兮: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殇:

书面语。

人没到成年即死去。

Shāng“国殇”就是为国家而死的人。

(于右任老人将自己的一生全献给了祖国,当他离开大陆不得回归时,他以“国殇”自况)

  2、体会情感

  诗作的第一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见到海峡两岸统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岁的飘泊孤岛的老人对大陆的强烈的眷恋之情。

诗作的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是痛彻骨髓的思乡曲,大陆有他的好友,更有他的至亲。

诗作的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仰天的叩问,四顾的茫然,天高地阔,就是不能见到自己的大陆和家乡。

归期遥遥,此生是没有希望,山长水阔,何处才能望见故乡?

生不能回到大陆与故乡,我死了,那就将我葬在台湾的最高的山峰之巅吧!

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大陆的怀抱。

如果要等一万年,那就让我的忠魂在那高山之上站立一万年!

出示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两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与两句“不可见兮”,何者更能表现悲怆深沉、爱国情挚、思乡意切的情感,为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交流。

 提问明确:

“不可见兮”句表现力强一些。

因为这两句直抒胸臆,分别诉说思国、怀乡不得的不能承受之痛,其言朴实,其情真挚。

“只有痛哭”与“永不能忘”互文见意,使得思国、怀乡之情悠远、绵长。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句更有表现力。

理由是,这两句可以说是关乎身后事的遗言,流露出的是难遣之情、未了之愿――思念祖国、家乡、亲人,渴望两岸尽快统一。

可惜诗人已经走近人生的终点,却又看不到两岸统一的一线曙光,可谓有死不瞑目之万千感慨凝聚于心,遂诉诸于文。

“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放翁之《示儿》为最好佐证。

陆游一生空怀收复失地、中兴宋室之志,可惜夙愿难成,以至抱憾终身,惟有冀望于九泉之下听闻一统中原之喜讯。

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这四句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地从“生前”与“死后”两个角度表述了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无可奈何的伤痛之情。

人为把他们划分为两个“对立面”,阻隔了情感,破坏了诗歌整体的和谐……

  五、小结:

  《望大陆》以“望”字统领全篇,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充满着浓郁乡愁,期盼回归的眼睛。

全诗的重心全在这一双眼睛上。

无疑,“望”字即为“诗眼”。

  怀乡是人共有的感情,只是右老(于右任)的感情特别深;统一是中国人共有的愿望,只是于老的愿望特别切。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

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希望尽早恢复两岸的完全对话,反对分裂

  六、拓展:

  其实海峡那一岸的许许多多同胞,无时无刻都企盼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共同的心声:

  乡愁

  余光中:

中国台湾诗人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海峡那一岸的同胞们,也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板书设计:

                望我故乡期望团聚

望大陆

望我大陆渴望统一

第8课《明天更辉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满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从它的副标题“献给香港回归之日”可以知道,它取材于中国历史上得又一个重大事件“香港回归祖国”,是为纪念香港回归而作。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文题目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们谁能找出香港的位置?

你们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

2.是的,1997年7月1日,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一天是举国欢庆的时刻,(出示欢庆场面的图片)人民群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你能想到什么方式?

学生甲:

看升旗。

学生乙:

载歌载舞,放鞭炮。

学生丙:

写文章、作诗。

3.板书课文题目,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时刻而写的诗。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老师出示香港的资料和图片,学生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梳理问题

1.学生认渎生字(课件出示)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初读课文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引导学生质疑,师生梳理出相关问题)

三、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1)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赞歌。

请试着给它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划分段落。

(全诗共三节,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思念之情,盼望着香港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部分:

回顾了香港人民饱受的沧桑,讲述了祖国对香港的关心与帮助,体现了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第三部分:

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香港饱受沧桑的关爱之情,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并祝愿香港明天更加辉煌。

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节,画出重点词句。

2.你从“漫长的岁月”里读出了什么?

漫长的岁月指香港自19世纪中期至20实际末一百多年的日子,从后面的“一串串故事”可以看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发生了好多的事情。

3.出示句子:

(1)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撕断肠。

[小精灵

(2)滚滚黄河为之怒号,不尽长江为你悲伤。

从这两句话里,你又读出了什么?

学生甲:

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人们无比悲痛。

学生乙:

写长江、黄河,其实是在表现举国上下的愤怒与悲痛。

师小结:

香港离开了祖国的怀抱,骨肉分离,我们怎能不悲痛,怎能不愤怒呢?

香港的回归成为了举国上下共同的努力和期待。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资料,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五、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1、看拼音写词语

Chǐrǔdiǎnzhuìyǔzhījīngjíbùfá

()()()()()

2、初步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谈一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节。

2.了解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激发爱国情感。

3.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陆和香港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具准备

香港相关资料,重点语句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听写词语。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明天更辉煌》。

听写词语:

耻辱寻觅点缀乳汁荆棘步伐

2.学生互相检查,不会写的练习巩固。

3.你们课下搜集了哪些资料呢?

4.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二、学生课文第二、三部分,“提示”引路,自读探究

1.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

(1)香港饱受了屈辱和苦难,那香港人民又是怎样做的呢?

(2)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程中,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出示句子:

在苦难和机遇中,你寻觅着生存的曙光。

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

香港人民在艰苦的环境里利用一切机会改造自己的生活,寻找着自强不息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把香港建设成为“东方之珠”,这都是几代香港人用辛勤的汗水凝聚成的。

3.不管香港被分割多久,它都是祖国母亲的一部分,香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祖国的帮助,是全国人民对香港的关心和爱护,才使香港有了今日的辉煌。

出示句子:

不管你离开多少岁月,母亲的血在你身上流淌。

在你的发展和繁荣中,融进了母亲的泪水、乳汁和力量。

学生齐读这段话,感受祖国内地与香港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老师:

邓小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启动了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并最终签定合约,规定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出示句子:

在亿万炎黄子孙中,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

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副插图,结合朗读有关诗句使学生懂得“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邓小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它表达了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赞颂,说明邓小平同志为香港回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是啊,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将更加繁荣、昌盛。

出示句子:

斩荆棘,破巨浪,前进的步伐不可挡。

百年之梦终相圆,拥抱时的泪水中充满希望。

回到母亲怀抱的香港啊,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自主探究)

学生:

表现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对香港明天的美好祝愿。

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

1、班级汇报:

A、通过以上出示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抒发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之情,表达方法采用了拟人和呼告)

B、分小节有感情的朗读

C、回顾课文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形式多样)

五、拓展练习、巩固知识、背诵课文第三节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的第三节。

3.课下搜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

板书设计:

骨肉分离企盼回归

明天更辉煌历经沧桑顽强奋斗

一位老人永志不忘

第9课《山海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整体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认识并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巍然耸立、蜿蜒、无垠、碧波万顷、盔甲、捍卫”等词语。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山海关,将以它那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永远地刻在人们的心中”这个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2.难点:

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

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

“天下第一关”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建于公元1381年,这里依山傍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

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古城的东城门,又名“镇东楼”,箭楼格式,城高台宽,与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在长城之上一字摆开,形成五虎镇东之势,充分展示了山海关这座古代军事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

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俊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板书课题2.看到课题心中长生怎样的疑问?

3.问题预设

二、检查预习,梳理问题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

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3.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引导学生质疑。

师生梳理相关问题。

三、提示引路,自学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

选择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品读课文,随时批注下自己的体会。

2.自由读书,自主探究,弄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四、多元对话,解疑合探

1.班级汇报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俊青写的课文《山海关》。

我们了解了课文按照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和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行文思路贯穿全篇。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导入:

万里长城是世界的奇迹,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由天下第一关之称。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那享有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2、板书课题《山海关》

3、二、自读探究

4、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山海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学生谈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

6、(威武的雄关、天下第一关、天下第一关、独一无二)

7、三、质疑再探

8、过渡:

为什么说上海关是一座威武的雄关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9、1、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看看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海关是一座威武的雄关,在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做上批注。

10、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11、抓重点的句子:

“巍然耸立于白云之间、高耸云天、气势磅礴……好雄伟的关塞,好险要的去处!

”体会山海关的雄伟壮观。

12、“北面是燕山山脉,重重叠叠,万里长城连绵起伏;南面是苍茫无垠的渤海,万里长城从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向渤海岸边”……

13、“山海关,耸立于万里长城的脖颈上,进出锦西走廊的咽喉之地,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

通过“脖颈”“咽喉”这两个词让学生感觉山海关险要的地理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