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102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docx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docx

美的历程读后感精编版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在新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把数千年的文艺、美学纳入时代精神的框架内,揭示了众多美学现象的历史积淀和心理积淀,具有浑厚的整体感与深刻的历史感。

本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曾影响了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美的殿堂。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

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

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增加了四十余幅重要插图,用以佐证真论述、丰富其内容。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达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遨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到华夏民族美的足迹。

《美的历程》全书按历史时期分为10个部分:

折叠龙飞凤舞

远古时期的审美与艺术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潜藏在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中。

龙是中国西部、南部部落联盟的图腾旗帜,而凤鸟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

它们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而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几何纹样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步变为抽象化、符号化,这正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便是积淀:

内容积淀为形式,想像、观念积淀为感受。

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便以独特形态积淀在线的几何纹饰上了。

而就纹饰来看,新石器时代前期比较生动、活泼、自由、开放,而后期更为僵硬、严峻、静止、封闭、威吓,反映了权威统治力量的加重。

折叠青铜饕餮

自夏代起,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

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

饕餮纹,一种凶狠可怖的兽面纹,呈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正好可以作为那个充满战争、屠杀、俘获的时代的标准符号。

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

青铜艺术狞厉的美的本质正是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

同时,它显现出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随着巫术宗教传统的退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逐渐理性化、世间化,逐渐只能作为表现工艺技巧水平的艺术作品了。

与青铜器同时发展成熟的,是汉字。

甲骨文、金文开始了汉字美的历程,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

书法。

折叠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百家争鸣中贯穿的一个总倾向就是理性主义,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为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用实践理性重新解释了原始巫术文化“礼乐”,将其纳入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道家突出自然即美与艺术的独立,二者刚好补充而协调。

先秦建筑的艺术风格仍然是实践理性精神。

平面整体、严格对称的土木建筑体制蕴涵了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

《诗经》中的民歌和氏族贵族们的某些咏叹,奠定了中国诗的基础和以抒情为主的基本美学特征,其中赋比兴的原则影响久远,而比、兴正是使主体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途径。

先秦散文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赋的原则,但仍然是情感与理解、想象多种因素和心理功能的交融。

折叠楚汉浪漫主义

当理性主义在北中国取得优势的时候,南中国仍保持和发展着绚烂的远古传统。

楚国诗人屈原代表了充满浪漫激情的根底深沉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传统在两汉得到继承,原始图腾、儒家教义和谶纬迷信在两汉交织共存,仍然是一个想象混沌丰富、情感热烈粗豪的世界。

汉代艺术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展示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

汉赋、画像石、壁画和汉代精美的工艺品无不展示了这种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体现了时代精神。

而力量、运动与速度构成了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折叠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阶级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对生死存亡的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成为时代的典型音调,而核心则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人与人格本身而不是外在事物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

文的自觉是这一时期文艺的新形式,从曹丕到刘勰的文论中,“文”被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

五言诗、骈体、追求词采华茂则从外在形式上体现了文的自觉。

书法这种把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也是由魏晋开始自觉的。

外表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而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

陶潜和阮籍分别创造了两种艺术境界,一超然世外,冲淡平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他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

折叠佛陀世容

本章内容是从南北朝到宋朝的佛教艺术。

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祸连绵,现实充斥着苦难,北魏的石窟壁画也多割肉饲虎等现实苦难的折射,沉重阴郁的故事表现出吸引煽动人们皈依天国的巨大情感力量。

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折射出对现实苦难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

隋唐的统一和安定形成另一种美的典型,唐代雕塑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形象更具体化、世俗化,壁画中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取代了残酷悲惨的场景,这个时期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神的恩宠。

中唐至宋,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

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宋代的雕塑,完全是世俗的神,即神的形象。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

总之,在宗教艺术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有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折叠盛唐之音

唐代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中。

诗歌由于时代的变迁走向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

从刘希夷、张若虚到四杰,到陈子昂,直到盛唐的李白,痛快淋漓、天才极至,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与李白的诗歌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

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正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门类,成为它们美的魂灵。

以李白、张旭等人代表的盛唐,其艺术特征是内容不受形式的任何拘束,是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而以杜(甫)韩(愈)文为代表的盛唐,则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要求形式和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折叠韵外之致

中唐以来,世俗地主逐渐取代门阀贵族,这一社会变化由赵宋而确定下来,也正在这一时期,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的高度成就,风格繁多,个性突出。

从中唐到北宋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

而同样自中唐起,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深刻矛盾在酝酿,二者的互补也在逐渐充分展开。

一方面是文以载道的倡导,另一方面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这种中晚唐以来的社会心理在词中找到了更好的归宿。

在美学理论上,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

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折叠宋元山水意境

绘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高峰在宋元。

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比如禅宗等,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

北宋时期形成整个中国画的美学特色:

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形似,而要表达出内在风神,这又要建立在对对象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基础上。

这是无我之境:

情感思想不直接外露,而是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而传达。

从北宋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南宋时对细节逼真写实的追求和对诗意的提倡都达到顶峰,二者相得益彰。

而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形似与写实便被主观意兴心绪压倒,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灵气罢了。

元四家成为有我之境的代表。

折叠明清文艺思潮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风习图画。

明清之际形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以李贽为代表的儒学异端具有市民———资本主义的性质。

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具有生命活力和新生意识,反映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正统儒学的侵袭破坏。

还有戏曲、木刻等,共同构成了明中叶以来的文艺的真正基础。

以此为基础,在上层士大夫那里出现了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

李贽和他的童心说正是下层市民文艺到上层浪漫文艺的重要中介。

甚至到《西游记》和《牡丹亭》,都在呼唤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

这一思潮在清初出现了倒退性的严重变易,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变为感伤文学。

从《桃花扇》到《红楼梦》,渗透了浓厚的人生空幻感,并走向批判现实主义的内在倾向。

这时期的绘画同样经历了从市民特色和浪漫思潮到感伤,到对抗揭露的过程。

它们共同体现反射出封建末世的声响。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

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

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

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

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

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

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这是第一时期。

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

’的佛国景象。

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

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

这一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

而这一切在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

现实生活的写真逐渐在壁画中占据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样迅异于魏、唐。

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

这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

石窟艺术这三个时期的演变,正昭示着艺术的发展与变更正与社会的发展与变更息息相关。

再如第七章《盛唐之音》。

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

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

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

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

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

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

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

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

等待着他们去开拓。

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

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

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

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

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

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高中历史书的第一课就从中国古代文明开始讲起,长篇累牍地讲述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变迁。

得出的结论异常简单:

器物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铁器质地坚硬、易采集,溢美之词基本全献给了铁器,青铜器被戴上一顶叫“历史局限性”的大帽,中看不中用,简单配两张图上去,至于青铜器上画了什么就别指望老师给你讲了。

  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把青铜器独立成章,承接“远古时代”启“先秦精神”,并将其作为一种审美趣味进行解读,把青铜艺术狞厉之美的本质归因于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体现了“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力量”。

同时引用郭沫若的观点,将青铜艺术分为四个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社会背景下审美趣味的流变。

  读完“饕餮青铜”这一章节,我忽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去品味和把玩。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远不能代表历史的全貌,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样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由于后者体现了更多人民的审美意志而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读历史喜欢钻研帝王之术、能臣之道,总希望从书堆中找些能为现世所用的经验教训,而“美”的历史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作者在引言中说道:

时代精神的火花凝练,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是人一唱三叹,留连不已。

如果说历史上波涛汹涌的政治斗争体现的是中国人的计谋和对人性的拿捏,那么百花齐放的中国艺术则是对中国人心灵美的诠释。

可惜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很好的审视过这些,更别说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了。

文化大革命、林林总总的旧城改造运动,无一不是对艺术的蓄意摧毁。

如果前者可以解释为革命年代的狂热和无知,那么后者就是赤裸裸的以发展的名义搞破坏。

姑且不谈艺术本身的美感,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数千年来的审美积淀,正如结语所说:

美的历程是通向未来的。

而由于我们的无知和鲁莽,对艺术的敬畏和欣赏又夫复何言?

延续千年的璀璨艺术文明是否真的会在我们的手中戛然而止?

  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中国式的教育只会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什么”则从来没有“为什么”。

美术老师说《韩熙载夜宴图》画得好,为什么好?

因为老师说好。

审美教育的缺失使我们只得审丑,我们早已不具备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

高考语文考古诗词鉴赏竟都能有公式的套用:

某某字用得好,化静为动,描写了一副什么景致,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但话又说回来,欣赏美的眼睛是单纯的教育无法赋予的,同时还有赖于环境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养成,不过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不敢说《美的历程》我究竟吸收了几何,但至少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心甘情愿地匍匐在地,静下心来接受古典艺术的熏陶,沉醉于一个细腻精巧的世界,一种如手淫般的快感被躁动的细胞迅速释放:

中国文化,你丫的怎么那么撩人?

  忘了是谁说过这么一句话:

艺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大意如此,原句记不清了。

希望更多的人能看看这本书,补上一堂迟来的艺术课,体验一下你一直以为无聊的中国文化——其实真正无聊的是大家受的教育,人家可是很无辜的喏……这年头,看妞都要懂审美,一双能欣赏的眼睛必会看到更多妙不可言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