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4007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x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docx

环境与健康考试题库

环境与健康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

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三级预防:

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3.环境: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

4.生物圈:

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活动领域的总称,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

不仅是生物生长的场所,也是生命诞生、繁衍和发展的场所。

其中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

5.原生环境:

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原生环境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但有些原生环境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6.次生环境: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的主要环境因素。

7.剂量-效应关系:

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8.剂量-反应关系:

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9.物质蓄积:

经过多次反复暴露后,环境中有害因素或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具有蓄积性,如果在机体靶器官和组织中的浓度或剂量蓄积到有害作用水平,就将这种现象称为物质蓄积。

10.功能蓄积:

机体虽然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有害因素或化合物,却难以在体内检测出该物质,但这种有害效应可以逐渐累积,最终导致器官或组织机能的改变,表现出中毒的病理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功能蓄积。

11.易感人群:

当环境发生改变或环境中有害因素发生作用时,人群对此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通常将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12.环境应答基因:

是指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的相关基因。

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导致人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某些环境暴露疾病具有高度相关性。

13.生态系统:

在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物群落之间逐步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

在这个系统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和循环。

这种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14.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5.食物链:

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16.生物放大作用:

环境中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从一种生物体向另一种生物体转移,并逐渐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通过食物链,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环境污染物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17.生物蓄积作用:

指同一生物个体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因而在生命过程中该物质在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的现象。

18.生物浓缩作用:

指生物体摄入环境中某种物质后加以浓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的现象。

19.温室效应:

大气层可使短波辐射直接透过,而吸收大部分来自地球的长波辐射,并以逆辐射的方式吧热量传给地球,大气层对地面的这种温度保护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0.酸雨:

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pH值小于5.65时称为酸雨。

21.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22.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

一般来说二次污染物的危害性往往大于一次污染物。

23.二次污染:

由于某些原因,使已经转移的污染物又返回原来的环境中时,即造成二次污染。

24.空气离子化:

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如宇宙射线、紫外线、雷电、海浪等),气体分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出轨道而形成阳离子,该跃出的电子即吸附在另一个气体分子上而形成阴离子。

25.大气污染:

由于人为因素使空气的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并超过大气本身的净化能力,从而对人类生活和健康,对其他动植物的生长和寿命产生直接和间接危害的现象。

26.IP:

是指粒径≤10μm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可进入人体呼吸道的颗粒物质。

27.PM2.5:

直径≤2.5μm的颗粒物,是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一次微粒和空气中的SO2、NOx和NH3等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组成。

由于其粒径小更易被吸入深部呼吸道,再加上它的载体作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其他粒径的可吸入性颗粒物更大。

28.光化学烟雾:

是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由机动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的NOx和VOCs在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混合烟雾。

29.EDCs:

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体内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污染物,已发现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干扰效应。

30.大气卫生标准:

是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法定最高限值,是防止大气污染、保护居民健康,评价大气污染程度、制定大气防护措施的法定依据。

31.一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是指任何1小时内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32.日平均浓度限值:

是指任何一天内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

33.水体污染:

是指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使污染物进入水体,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底质的理化特性及水中生物的组成等发生改变,造成水质恶化,影响了水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34.水体富营养化:

当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富营养化。

35.水俣病:

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居民长期食用该湾中含有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病。

36.菌落总数:

是评价水质清洁度和考核净化效果的指标,菌落总数增多说明水受到微生物污染,但不能识别其来源,必须结合大肠菌群等指标进一步判断污染来源及水质安全程度,《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

菌落总数每毫升水中不超过100CFU(菌落形成单位)。

37.总大肠菌群:

是一群在37℃培养24-48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它不只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粪便,还能来自植物和土壤。

38.耐热大肠菌群:

是总大肠菌群中在44.5℃仍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一类细菌,主要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粪便。

39.有效氯:

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者,具有杀菌作用,均为有效氯。

40.需氯量:

是指氧化1L水中的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和灭菌以及完成某些氯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有效氯量。

41.余氯:

是指加氯消毒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剩余的有效氯。

包括游离性余氯,即HOCl,OCl-和化合性余氯,即NH2Cl和NHCl2。

42.加氯量:

是加氯消毒时投加的有效氯量,为需氯量与余氯量之和。

43.地方病:

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一类疾病。

4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有些地区水或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的某些微量元素也相应的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疾病,属于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地方病的最主要类型,也是预防医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元素缺乏性地方病,如地甲病和元素中毒性地方病,如地氟病。

45.IDD:

碘缺乏病,是因长期摄入量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而导致的一类疾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46.地方性氟中毒:

是因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又称为地方性氟病。

47.土壤污染:

是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并且达到一定的程度,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48.痛痛病:

是发生在日本神通川流域,因用含镉废水灌溉农田而引起的公害病,患者全身疼痛,终日喊痛不止,故名痛痛病。

二、填空:

1.预防医学是以为________主要研究对象,研究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的影响、人群中疾病的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预防疾病合增进人群身心健康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人群、环境因素、健康)

2.健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完全安宁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

3.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因素、生活行为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

4.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早”)预防工作,对传染病的二级预防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早”)。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早隔离)

5.______________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了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是实现人人健康最高医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三级预防)

6.自然环境根据其组成特点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7.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分为_______因素、________因素、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____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8.影响环境对人体作用的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人群易感性)

9.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不同反应的分布模式,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形的人群健康效应谱。

(金字塔)

10.生态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组成部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11.环境污染物随着__________可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

(食物链)

12.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的增加与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作用有关。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蓄积作用、生物浓缩作用)

13.当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14.温室效应的形成与温室气体__________的大量排放有关。

(CO2)

15.臭氧层的破坏将导致人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皮肤癌、白内障)

16.酸雨指pH值小于________的降水,其形成与_________、_________等化学性污染有关。

(5.65、SOx、NOx)

17.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大气污染以______________型为主。

(煤烟型)

18.我国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类型已由传统的煤烟型开始转向____________型污染。

(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

19.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污染、____________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其他。

(生产性、生活性、交通性)

20.环境污染物的转归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净作用、迁移、形成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

21.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物中毒)

22.199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全面的系统的预防环境污染这一角度出发,从战略高度上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概念。

(清洁生产)

23.大气圈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分为_____层,自下而上依次为_______层、_______层、_______层、_______层、_______层,臭氧层位于其中的_________层。

(五、对流、平流、中间、热、外大气)

24.波长275~320nm的紫外线具有_______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____作用,并能促进机体免疫水平,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抗佝偻病、红斑)

25.天然环境中,重、轻离子数的比值不应大于________。

(50)

26.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

(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27.______________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卫生防护工作的重点。

(工业企业)

28.在工业生产中,______________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

(燃料燃烧)

29.烟雾事件是大气污染造成急性中毒的主要类型,根据烟雾形成的原因,又可分为___________烟雾事件和____________烟雾事件。

(煤烟型、光化学)

30.煤烟型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SO2和烟尘)

3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慢性危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致眼和呼吸系统慢性炎症、降低免疫力、与某些变态反应有关、致癌作用)

3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称。

(气道气流受限、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33.因其水溶性的不同,SO2和NOx作用于呼吸道的部位有所不同,前者主要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主要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呼吸道和支气管以上的气道、深部细支气管和肺泡)

34.可吸入性颗粒物是指粒径不超过________的颗粒物,因易被吸入人体呼吸道而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

(10μm)

35.粒径大于5μm的可吸入颗粒物多滞留于___________,小于5μm的IP多滞留于_________________。

(上呼吸道、细支气管和肺泡)

36.粒径___________以下的可吸入性颗粒物在肺泡内沉积率最高。

(1μm)

37.光化学烟雾是由汽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混合烟雾,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_。

(NOx、VOCs、臭氧)

38.光化学烟雾对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对______和___________刺激。

(眼、呼吸道黏膜)

39.环境中的二噁英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的焚烧。

(含氯垃圾)

40.环境中的二噁英主要是经____________的方式到达人体内,易在_______________蓄积。

(食物链、脂肪组织)

41.____________是发现最早的致癌物,而且致癌性很强,常以它作为多环芳烃类的代表。

(苯并(a)芘)

42.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建筑材料和装饰物品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污染。

(甲醛、氡)

43.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对室内暴露者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刺激作用。

(眼结膜、呼吸道黏膜)

44.氡及其子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为__________。

(肺癌)

45.工业区一般应配置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在当地最大频率风向的______。

(下风侧)

46.地球上的天然水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大类。

(降水、地面水、地下水)

47.当含有大量______、______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水库等缓流水体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出现。

(氮、磷)

48.水受到生物性污染后,最常见的危害是引起__________________的流行。

(介水传染病)

49.水俣病是由于长期食用富集了___________的鱼贝类引起的慢性中毒,该种毒物主要侵害_______________系统。

(甲基汞、中枢神经)

50.多氯联苯在人体中主要蓄积于____________中。

(脂肪组织)

51.我国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学要求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行病学安全、感官性状良好、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

52.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检验项目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指标、______________指标、______________指标和_______________指标四类。

(微生物、毒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放射性)

53._____________是水质粪便污染的重要指示菌。

(大肠埃希菌)

54.用氯消毒时与水接触30分钟后,游离余氯不低于_________mg/L,管网末梢水不低于_________mg/L。

(0.3、0.05)

55.水源选择的基本卫生学要求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水源的卫生防护、技术经济合理方便群众取用)

56.水源水往往不能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饮用前必须加以净化处理,常规的给水净化工艺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57.水质处理中混凝沉淀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荷中和作用、吸附架桥作用)

58.过滤净水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筛除作用、接触凝聚作用)

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有效氯,具有杀菌作用,如___________。

(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者、漂白粉)

60.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水温、水的浑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61.地方病按病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两类。

(自然疫源性、化学元素性)

62.碘缺乏病的病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理因素、膳食因素、药物因素)

63.碘缺乏病的地区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区多于平原、内地多于沿海、乡村多于城市、农区多于牧区)

64.地方性甲状腺肿一般儿童期开始出现,以________期发病率最高。

(青春期)

65.地方性甲状腺肿按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可分为三型: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

66.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_________期及_____________期缺碘,导致____________缺乏,导致______发育分化障碍。

(胚胎期、出生后早期、甲状腺激素、神经系统)

67.典型的地方性克汀病临床表现可用五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呆、小、聋、哑、瘫)

68.地方性克汀病在临床上分为三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我国大多数病区属于__________型。

(神经型、黏液水肿型、混合型、神经型)

69.目前我国预防碘缺乏病的根本性措施是____________。

(食盐加碘)

70.地方性氟中毒按病因分型可分为_______型、_______型和________型三种,其中________型氟中毒是我国病区分布最广、患病人数最多的一型。

(饮水、煤烟、饮茶、饮水)

71.________可作为一个地区居民近期摄氟水平的指标。

(尿氟)

72.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氟斑牙、氟骨症)

73.地方性砷中毒是某些地区居民由于长期_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地方病,以慢性中毒较多见。

(饮用含砷过高的水)

74.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___________为主要病变的地区性流行病,可能与微量元素______的缺乏有关。

(心肌坏死、硒)

75.土壤污染的来源有_________污染、_________污染和_________________污染。

(水型、气型、固体废弃物型)

76.土壤污染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的综合性、危害的长期性、污染物变化的复杂性)

77.土壤的化学性污染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污染。

(重金属、农药)

78.痛痛病是发生在日本神通川流域的一种由含重金属元素______的废水污染农田而引起的公害病。

(镉)

79.镉中毒机制主要是镉损害_________,使肾功能异常,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尿钙增多,导致骨质脱钙,进而引起_______病变。

(肾小管、骨骼)

80.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粪尿混合密封发酵法、堆肥法、沼气发酵法)

三、选择题:

绪论

1.正确的健康概念是()

A.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B.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好状态C.无病就是健康

D.没有疾病和虚弱E.有健康的躯体和正常的智商

2.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健康的概念()

A.身心健全B.个体对环境不良因素有调节和适应能力

C.体格健康D.对社会适应能力

E.身心健康,加强卫生服务

3.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分为四大类,下列哪一项不在这四大类之列()

A.生物学因素B.环境因素C.生态因素D.生活方式E.卫生服务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预防性卫生服务的内容()

A.计划生育B.老年保健C.全科医疗服务D.急诊服务E.慢性病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