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和谐主题班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997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docx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建和谐主题班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docx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

共建和谐主题班会

当前位置:

首页>主题班会活动>通信专业

作者:

通信061发布时间:

2008-4-3阅读:

907次

    通过主题班会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建设和谐班级的重要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建设和谐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通过主题班会,我们也深刻了解到应该怎样努力区建设一个和谐的班级:

 

   1.首先我们意识到i建设和谐班级不是和人的事情,所以只是依靠几个班干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全班同学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个人都都参与金凯,每一个人都成为这次活动的主人公,并且每个人都承担学一定的任务。

   2.同时我们意识到,和谐的班级里我们所有同学应该学会团结互助,我们通信一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建设和谐的班级需要我们大家携手努力才能完成,我们的班级才会越来越和谐。

   3.建设和谐班级要加强班干部的管理,既然作为班干部,就应该乐于为大家服务,积极为班级做事情,认真负责的做好事情,所以也需要良好的制度对班干部进行管理,也便于同学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

   4.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拥有一个共同的制度对我们全体同学进行共同的监督管理,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班级的建设。

   总之,我们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我们的班级建设会越来越好,我们同心一班是一个和谐的主体,我们班级的力量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和谐班级”主题班会

作者:

李鸿  科组:

体育     

——28=1,相亲相爱,一家人

一、背景与目的:

这个学期,经班上的一些学生透露,发现班上出现了很多矛盾:

有些同学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排斥;有些同学发生了一些矛盾、争执,甚至言语带点火爆。

为了使班级形成一个和谐的大集体,同学之间能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提高集体的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同学们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有必要开展这次的主题班会课。

二、形式:

游戏、画画

三、主持人:

(李鸿)

四、导入:

《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引出正题

五、内容:

(一)学生代表发言:

一个家庭的组成需要父母、子女;那一个集体的组成又是需要什么呢?

是包容、关心、和谐、勤奋、互相帮助……没错,在入学的时候,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大家都很陌生,但是渐渐地,大家开始融入了温馨,和谐的笑声中。

老师整天都说我们是一家人,有什么事,都可以同老师讲。

面对新的集体,可以说我们和老师、同学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

老师如父母,同学如兄弟姐妹。

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每天都发生着感人的故事,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们共同感受友爱,友情的过程。

让我们抛开歧视、排斥、争执;多些宽容、体量,继续心与心相拥,手牵手共同走过岁月的风风雨雨。

(二)游戏——“传统的击鼓传花”:

玩法就是:

将“小熊”顺传达到每个人手中,等声音停下,熊拿到手上的同学要出来说出他自己的好朋友的优点和缺点,让我们一起牵手,我们的集体大家庭,倘若发现了矛盾、争执是需要多一些宽容与量解,那生命就多一些绚烂,生命也因宽容而更加精彩。

(三)画画

活动过程:

四大组分为红、黄、蓝、绿四队,黑板有四种图形:

椭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

各组可以由任何人自由出来添画,发挥联想能力,美术技艺,大家可以商量一下怎样画。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形成集体意识。

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心协力促进团体进步。

游戏、活动接近尾声,但同学们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小组长发言:

说出他们所一起创作的图画的含义。

(五)班主任小结:

每天大家都相处在一起,1月份我们就期末了,我们要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争取考得好成绩,不要辜负老师与家长的期望。

就让我们心与心相拥,手牵手共同走过岁月的风风雨雨。

通过这次的“和谐班级”主题班会,希望大家真正能体会到心心相连的感觉,互相帮助,互相体量,互相关心,在此基础上,提高集体的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我们真正感受“28=1,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温暖。

六、以《朋友》这首歌曲结束本次班会

三、班会实录(片断)

     ……

(主持人)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一些和谐和需要改正的地方,也有了创建和谐班集体的愿望,那么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呢?

(生甲)我认为我们要创建和谐班集体,首先要从改善夜自修环境着手,因为晚自修三个小时同白天上课听讲是一样重要的,这是我们唯一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我们没有上课时重视,要提高晚自习的利用效率首先就要建立一个和谐的气氛,晚自修不能随便讲话和发出奇怪的声音,不要看杂书和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要做到聚精会神,不要管外面的事,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那么我们将会有很大的进步。

(生乙)刚才前面的同学提到夜自修的利用,我想应该可以从这个几方面去做:

一是要有计划性,对整个夜自修有好的安排;二是要尽快完成作业,特别不要忘记“软性”作业,即要自己“看”和“记”的作业;三是要抓好自主时间,学会觅食;四是不要违纪,因为这样不仅影响同学和班级,也影响自己的心情。

(生丙)我认为要创建和谐班集体除了要有良的夜自修环境外,同学之间还要谦让,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故事:

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

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

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

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

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有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

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诉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谦让使我们路越走越宽,谦让为我们来带来和谐。

同样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能够做到谦让,将会减少很多磨擦。

比如吃饭时,慢走几步,让弱小的同学先排列;值日时多做一点,让同时值日的同学少做点;当别人不小心冒犯了我们,我们报以淡淡的微笑等,这些都是谦让的表现,可以较好地体现我们的道德修养和公民素质,这必将给我们带来和谐。

(生丁)我认为我们要创建和谐班集体,不仅要谦让,而且还要发扬团结精神,因为创建和谐班级不是靠个人力量,而是靠我们大家共同完成的。

如果班级内有同学有困难,我们应该互相帮助,比如说C同学的脚烫坏了,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如买饭、扶他上楼梯。

(生戊)我认为要创建和谐班集体每个人还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比较好说话,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所以经常在上课的、午休和睡觉时候说话,也经常因此而违纪,不仅影响了班级的荣誉,也破坏了和谐的氛围,所以对于我来说目前的头等大事是改掉这一毛病。

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我想对我们创建和谐集体一定有好处的。

……

四、几点反思

刚接受任务时,心理确实有点忐忑不安,一是在这样大型开课活动中,开设班会课还没有先例,也无章可循;二是对于一个刚组建不久的班级,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对各人的特长了解较少;三是面对如此多的外来听课教师,还有记者,学生能表现好吗?

事后,证明我的这些想法是多虑的,结果完全出乎于我的意外。

     1.没想到同学们的积极性如此之高。

我开始时认为学生怕影响学习,对这种近乎于做秀的课不感兴趣,没想到很多同学找到我主动为这堂课献计献策,向我推荐合适的活动安排和讨论人选,有的更是主动要求参加表演,他们积极地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小品、唱歌、诗朗诵的排练,有的同学因此放弃了很多次午休和就餐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会课开设过程中,由于前面参加讨论的同学有点紧张很多想说的话都忘记说了,所以最后显得时间有空余,这时有好几个同学都举手要求发言,特别是小Q同学,对自己勇敢地进行了解剖,指出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给大家做出了警示。

     2.没想到班委能够起到如此之大的作用。

在以前,我一直认为班委只是摆设,最多只能做点事务性的工作,不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但在这次班会的准备过程中,班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设计方案、寻找活动人员、撰写台词都表现的近乎完美。

这更新我对班级管理的观念,开始敢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管理。

     3.没有想到教育效果如此之好。

以前为了怕活动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他们学习,对一些可有可无的活动一律不开展,即使是学校要求的一些主题班会也尽量从简(这也是目前大多数班主任的做法),班会课基本是我自己进行说教,其实效果并不好,而这次主题班会确实对学生促进很大,违纪现象比以前显著减少了,能够从班级的荣誉感来考虑问题了,值日工作也认真负责了,更令我欣慰的是晚自修的纪律明显变好了。

在班会的准备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一位同学推荐我们兄弟班级的一位同学编排小品,据说他是行家,可是几天过后,他还是没有编出来,后来我们班长和团支部书记通过自己努力终于编排成功了,这也给我们学生很大启示,凡事主要靠自力更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炉中煤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热情

2.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2.热情洋溢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诗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郭沫若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20年代初诗人寓居日本,正值国内“五四运动”蓬勃发展之时,诗人看到新生的祖国,正象一位年青的女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这首诗——《炉中煤》。

  二、第一节赏析

   1、深入理解“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两个比喻的意义。

  炉中煤是作者自喻,“年青的女郎”比作祖国。

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

这样

  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

因为本诗表现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而“炉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这与诗人对祖国感情的热烈、深切是一致的;“炉中煤”还具有为人奉献火与热,将自己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可以形象表现诗人为了祖国在“五四”之后所呈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的“年青女郎”而不是我们通常比作的母亲,从抒情的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

作品中的“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虽然构不成生活中恋人的关系,但从精神实质上讲,同样是在奉献一颗滚烫的心。

  2、思考:

如何理解“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

明确:

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

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

“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

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二、分析第二节

1、这一节中,“炉中煤”自称“黑奴卤莽”。

这是对于“煤”的外观形象的描述:

浑身黝黑,形象粗陋,不惹人喜爱。

“炉中煤”问“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这两句诗,亦问亦答。

我的外表虽然粗黑,但心是火红炽热的。

“黑奴”的“奴”,可以理解为“我”对于“年青的女郎”即对于祖国心甘情愿、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

为什么“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呢?

那是因了我的“前身”,我的来历,我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有了这些,我虽然“黑奴卤莽”,你也该不会嫌弃的吧。

而且,只有像我这样有所“前身”的黑奴胸中,才有对你炽烈深切的感情。

“黑奴卤莽”的外表与“火热的心肠”强烈地反差,又高度地统一。

 2、怎样理解“炉中煤”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明确:

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

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炉中煤”今朝的心理如何?

三、 分析第四节

诗的第四节说“自从我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这里诗人尽情地倾诉了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五四”之后,诗人作为“处在国外的人”,“苦于知识的桎梏而想自由解脱,跑回国去投向爱人的怀里”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

而这几行诗,正是这种情感的艺术写照,表达了想为祖国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宏愿。

在这首诗中,“燃”字是最富于动感的一个词,给人的形象感受是炉火跳动,光热四溢,“炉中煤”的生命在“燃”中得以显现,得以升华。

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眷念之深,思渴之切。

这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这可以从奇特的艺术形象,由生活中不互不相干的事物为喻体,构成艺术形象及所抒发情感炽烈程度反映出来。

在诗人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比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个性特质,“炉中煤”是炽烈燃烧的象征,“年青的女郎”一向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

四、 总结

这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在诗人的眼中似乎并不计较两个喻体在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而是更注重喻体内在的个性特质。

诗人借此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毫无牵强生涩之感。

诗人如此的艺术构思,热烈奔放的情绪,是与“五四”之后狂飙突进的革命文艺思潮及诗人本身的浪漫气质分不开的。

五、 作业

背诵这首诗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

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

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

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

背诵本诗。

八,作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内涵。

2.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3.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树”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

设计思路

诗歌要以读会意,新诗更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它的内涵,切忌教师过多地肢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人手,理解“树”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人:

扎根于土地,有枝有条,抗风御沙,沉积地下而变成煤炭这是树的用途,假如你是一株树,你会怎样去做呢?

(板书课题及作者。

要求:

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反复吟读,体会感情,完成下列各题目。

(出示课件l。

1.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背诵。

4.理解“树”的形象。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出示课件2。

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

(第一部分:

总写“我”——“一棵树”的形象。

第二部分:

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我”——“一棵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部分:

把激情引向高峰,表明死后变成煤炭,把“纯洁的光,炽烈的热”献给人间。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要求: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能够说出喜欢的理由。

从理性上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4.你能够说出文中“树”代表什么形象?

要求:

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形象即“树”的形象。

明确:

(“诗要塑造美的形象,以塑造人们美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品质和美的灵魂。

”在诗中作者借助想像给人们塑造出了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美的灵魂的艺术形象——“一棵树”。

(诗人通过“一棵树”充满激情的自白,使读者看到了这棵长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的树,身上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肩负着民族的神圣使命,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

他不仅抵挡自然界的雨雪风沙和雷火,而且把自己坚韧而又慈爱的枝条伸向社会,给弱者和不幸者送去幸福和欢乐,为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

他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消灭贫困,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的新世界。

为了这一崇高的理想,他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死了,也要尽快变成煤炭,好献给人间光和热。

从而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度献身精神的战士的英雄形象,谱写了一曲为人类无私奉献的美的心灵的赞歌。

五、研读赏析

反复朗读诗歌,讨论完成下列题目。

(出示课件3。

1.本诗哪些地方采用了联想的手法?

请举例说明。

明确:

(想像和联想是构成抒情诗的基础。

诗人托物言志,借树抒情。

他把树进行人格化和精神化,这些都是依靠想像。

通过想像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更加丰满,光辉动人,乃至具有更大的概括性。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献身精神”本身是抽象的,但树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

通过对树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并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

诗人由“我愿摘下耀眼的星星,给新婚的嫁娘”是由星星联想到耳环;“我要挽住轻软的云霞,给辛勤的母亲,作擦汗的手帕”由云霞联想到手帕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