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722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4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docx

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7说明性阅读附解析

专题17说明性阅读

一、【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阅读《你了解太阳吗?

》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慧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②天文学家把太阳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两大部分。

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太阳核心、辐射区、对流层3个部分;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

③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但却是产生核聚变反应之处,是太阳的能源所在地。

④太阳内部0.25-0.86个太阳半径区域称为太阳的辐射区。

辐射区约占太阳体积的一半。

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以辐射的方式向外传输。

⑤对流层处于辐射区的外面。

由于巨大的温度差引起对流,内部的热量以对流的形式从对流层向太阳表面传输。

除了通过对流和辐射传输能量外,对流层的太阳大气湍流还会产生低频声波动,这种声波将机械能传输到太阳外层大气,从而产生加热和其他作用。

⑥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

太阳光球层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均500千米。

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⑦色球层位于光球层之上,厚度约2000千米。

由于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层的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

只有在发生日全食时,即食既之前几秒钟或生光以后几秒钟,当光球所发射的明亮光线被月影完全遮掩的短暂时间内,才能看见在日面边缘呈现出狭窄的玫瑰红色的发光圈层,这就是色球层。

⑧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

亮度微弱,在白光中的总亮度比太阳圆面亮度的1%还低,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日冕仪。

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

广义的日冕可包括地球轨道以内的范围。

⑨从太阳的结构我们了解到,太阳虽然看似一个大火球,实际上它的能量是来源于太阳核心区域的核聚变反应。

随着核聚变反应的不断发生,大阳的燃料也在不断地消耗,太阳究竟会不会永久存在呢?

⑩其实,太阳只不过是宇宙中不计其数的恒星之一,它有自己的寿命,最终也会死亡。

有数据显示,这个生命期开始于大约46亿年前,还将延续45至55年,之后,它将因耗尽氢燃料和氦燃料,坍缩成一颗白矮星。

(来源:

新华闻2018-05-27.有改动)

9.对全文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0.对下面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列数字)

B.太阳的核心区域很小,半径只占太阳半径的1/4。

(作比较)

C.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太阳光球层。

(下定义)

D.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而在太阳活动宁静年则呈椭圆形。

(摹状貌)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的核心区域。

B.太阳是宇宙中众多的恒星之一,也有寿命,现在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

C.日冕的温度很高,但亮度微弱,因此,即使在日全食时也难展现其光彩。

D.“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

”“几乎”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说明。

【答案】

9.B10.C11.C

【解析】

9.本题考查说明文段落的划分。

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的内容来具体划分。

B项正确,①总体介绍太阳

二、【2018年中考广西梧州卷】现代文阅读

(一)

AI是如何做决策的?

吕之品

①最近一段时间,AI(人工智能)被炒得神乎其神,似乎它无所不能。

但事实上,据社交网站“脸谱”披露,要想欺骗AI把某个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存在,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②譬如,在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中,随机地降低某些地方的像素。

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人眼根本难以觉察,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但AI却能觉察出来其中的差异,并因此严重干扰了判断,比如说把图中的猫误认作了狗。

③这个低级错误揭示出当前AI的一个重大缺陷:

太拘泥于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无谓的细节影响了对整体的判断。

如果这个弱点被黑客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们将能够操纵无人驾驶汽车狂奔,无视红绿灯;或者让犯罪嫌疑人轻易躲过AI控制的监控摄像头。

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先去了解AI是如何自我学习,如何做决策的,但这一直是个难题。

因为AI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后,会自创一套决策规则,但它最后创立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对于AI的设计者有时候都是一个谜。

这一点其实跟人也是相似的。

譬如,老师在课堂上向你传授知识,但你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组织起来的,他也不见得清楚。

⑤最近,美国布朗大学的克里斯·格林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个系统,有望突破这个困难。

这个系统能够分析,当AI对一个图像做判断时,它是根据图像的哪一部分做出判断的。

为开发这个工具,研究小组用数码噪声依次替换图片的一部分,看看这样替换之后,是否会对AI的判断产生影响。

如果AI改变判断,那说明图片的这块区域可能正是影响AI判断的关键所在。

⑥格林在给图片分类的一个AI上测试了他的系统。

这个AI被训练把图片分成10个类,包括飞机、鸟、鹿和马等。

格林的系统能够暗中查看,当AI对图片进行分类时,什么是它所倚重的,什么是被它忽略不计的。

结果表明,AI先是将图片上的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元素,然后搜索图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以确定把图片归到哪一类。

⑦举个例子。

当AI观察马的图片时,它首先关注的是其腿部,然后,寻找它的头部。

在观察鹿的图片时,它也采用类似的办法,不过在关注了鹿的腿部之后,它接下去搜寻的不是头,而是鹿角,因为鹿角是最能把鹿跟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所以鹿角被置于优先的地位。

至于图片的其他地方,则被AI完全忽略了。

⑧从这里我们看出,AI做决策的过程迥异于我们人类。

我们是不会如此拘泥于局部的。

面对一张鹿的图,即使把它的角打上马赛克,我们也还是可以根据分叉的蹄子认出鹿来的,但对于“死板”的AI,它很可能就把它认作驴了。

⑨格林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测试现有的AI,以便确保它们下判断时,关注的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对于改进AI有重要的价值。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8.05B有删改)

8.下列不属于本文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A.AI的重大缺陷

B.AI发展的前景

C.AI决策的过程

D.AI决策的特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AI太拘泥于细节,会一叶障目,影响对整体的判断。

B.除设计者外,AI的决策规则不易被人所知。

C.格林软件的出现才让我们认识到AI有重大缺陷。

D.AI在进行决策时,其决策过程是一成不变的。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AI是如何做决策的。

B.文章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C.第⑤段加点词“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分类别。

【答案】

8.B9.A10.D

【解析】

8.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

三、【2018年中考贵州毕节卷】阅读《生命与气候》,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

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

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

因此可以得岀结论:

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

当时的士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

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

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

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

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

在65(沁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

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

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

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

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改动)

19.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20.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21.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22.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

【答案】

19.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0.时间顺序。

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

时间验证着生命和气候的关系;生命和气候的斗争推动着时间向前。

21.不能删去。

说明的准确要求我们表述的必须和事实是一致的。

果真如此,是因为人类存在的时间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份。

所以……

22.示例:

如果人类都能像中国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好;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风暴肆虐,海平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

【解析】

1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细读文章,发现答案应该从第一段中找,由关键句子“地球

21.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

“果真如此”的意思是“如果的确这样”,也就是说前面的观点如果成立,会产生后面的结果。

如果删去,与原文意思不符,和事实情况也有明显不一致,因此不能删去。

22.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延伸和应用,根据文章内容,对今后气温的变化进行预测,抓住关键点“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进行推断。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

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四、【2018年中考贵州铜仁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塑料袋真的应该抵制吗

①2008年的一纸“限塑令”施行至今已有十年,其间围绕塑科袋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

由于不可降解,塑料袋早已成为多数环保主义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海龟和海鸟误食塑料袋后死亡的图片更激起人们对塑科袋的痛恨。

②但其实,人们对塑料袋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

③伤害海洋动物的是所有垃圾,而不仅仅是塑料袋。

事实上,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

2008年,北京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仅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在上海,这个数字是7%。

④流行于环保主义者中间的一种说法是,塑料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和100万只海鸟的死亡。

⑤不过这些健康风险并不会发生在所有的海鸟身上,它对于那些通过反刍喂养幼鸟的物种影响比较显著。

而且,目前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塑科袋与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死亡率有相关关系,来自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委员会专家的研究表明,塑料袋对于海洋哺乳动物的伤害远没有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严重,

⑥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确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塑料袋定是杀死海洋动物的凶手。

一个名叫卡斯卡迪亚的专业动物尸检组织对2010年4月死于美国西稚图海滩的灰鲸进行解制之后发现,在鲸鱼的胃中存在塑料袋、小毛巾、手套。

鞋子和其他垃圾,同时这只灰鲸头部还有一个明显的由螺旋浆造成的伤口。

⑦海洋哺乳类动物误吞塑料袋的比例并不比误食其它垃圾高,靠限制塑料袋保护海洋动物并不比限制鞋子、手套更有效,

⑧环保组织常用吞下了塑科袋的海龟照片来证明海龟是白色污染的受害者。

不可否认,这种情况也许确实存在,但是图片的超强冲击力也不能直接证明塑料袋对海龟的影响。

⑨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在200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塑料袋极少是海龟死亡的主要原因。

如果要减少对海龟的伤害,禁止钓鱼比限制使用塑料袋更有用。

根据美国海洋渔业局的统计,造成海龟非正常死亡最多的人类活动是渔业而非塑料袋制品污染。

⑩因此,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

⑾除了伤害海洋动物之外,塑料袋对大气、土壤、水的污染和对石油的消耗也一直为人诟病。

然而真相出乎人们意料。

⑿2005年,苏格兰政府发布了全面评估塑料袋和纸袋对环境影响的报告,结果认为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纸袋和布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环保,生产时,纸袋要比塑料袋多消耗10%的能量,耗水量更是塑科袋的四倍,生产纸袋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塑科袋的3.3倍。

结束使用周期后,纸袋还会造成2.7倍于塑料袋的固体废弃物。

⒀同时,塑料袋使用的便捷已经让许多家庭主动对塑料袋进行“绿色处理”。

他们会把超市和菜市场的塑料袋拿回家储存,在套垃圾桶和装东西时拿出来二次甚至多次使用。

⒁不可降解性被认为是塑料袋的原罪,然而它的破坏力往往与低回收利用率绑定在一起,“不可降解”四个字听起来十分骇人,但事实上,除了塑料制品外,金属制品和玻璃制品也不可降解,玻璃制品自然腐烂需要1000年左右,是塑料制品的5倍。

⒂人不可能把这些材料的使用都一并禁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不可降解的材料能否被妥善地处理。

塑料袋处理的尴尬在于焚烧会污染大气,填埋又污染土地,回收利用就成为它最好的去处。

⒃国原本塑料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成为制塑的原料,发热发电的材料,从此变废为宝,改过自新,然而低回收率却阻碍了这一切。

欧洲国家塑料的回收率在45%以上,德国和日本的回收率都在60%以上,可中国的回收率却仅有25%,

⒄限制塑科袋对环保的作用远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大,只要回收利用得当,塑料袋也并非罪大恶极。

——摘自《青年文摘》2018年第9期(有删改)

20.为什么说“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

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21.文段⑧中加点的“也许确实”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

22.选文第⑥段和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选择其中任意两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23.结合选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塑料袋是否可用,为什么?

【答案】

20.①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②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对海洋动物伤害更大,③海洋动物误食其他垃圾更多,④人类渔业活动是最大的杀手。

21.不矛盾。

因为,“也许”是表推测,因为作者觉得没有确凿可信的证据证明这是事实,但也知道海龟吞食的垃圾中确有塑料袋,海龟的死塑料袋脱不了干系。

所以两词连用表示这样一种事实,就更准确。

22.第⑥段主要用了举例子,第①段主要用了打比方。

23.我认为可用。

塑料袋方便、便宜,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但我认为的可用,也应该加以宣传和引导,一是尽量少用,不用或重复利用;二是做好垃圾分类,让塑料能二次三次,甚至循环利用,三是开发可快速降解的塑料袋。

这样,就能化解矛盾,既保护环境,也有利人类生活。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整体阅读能力,涉及的考点有筛选概括文章内容、说明文语言

22.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和理解。

解答此题要掌握说明文所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准确辨析每种说明方法的不同特点和它相应的作用。

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本题第⑥段拿一个名叫卡斯卡迪亚的专业动物尸检组织2010年4月一次解剖的事实来说明本段的中心——海洋生物的死塑料袋作用很小。

第①段用“眼中钉肉中刺”来比喻环保人士对塑料的恨。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结合文章,结合实际,写出自己有建设性的看法。

避免空话、熟话、套话。

五、【2018年中考黑龙江绥化卷】阅读说明文《中国墨》,回答后面小题。

①古代文人曰:

“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

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

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

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

“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则改)

25.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

2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2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28.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答案】

25.文中开头引用名句的作用是:

①引出说明对象“墨”。

②数发读者阅读兴趣。

26.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27.不能删去。

“多”表范围,说明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大多数用于绘画,不排除特殊情况。

去掉后就成了都用于绘画,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8.文章是从墨的制作过程(或墨价值昂贵的原因或墨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的选择和应用、墨的意义的演变(或墨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墨的。

【解析】

25.试题分析:

考查文章开头引用名句的作用。

要考虑到所引用的名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

名句正

点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

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27.试题分析:

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多”是个表范围的词语,说明油烟大多数用于绘画,不排除特殊情况。

去掉后与事实不符。

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2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内容的概括。

解答本题就是归纳说明文分说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说明文分说段落的首句都是主旨句,接下来是一些支撑句。

主旨句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如第2段的首句“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第3段首句“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第4段的首句“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对这样的句子进行简单的概括,即为本题答案。

六、【2018年中考湖北宜昌卷】遍尝人间百滋味,最是无味胜有味

无味之味

李锐

(1)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

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曰:

““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

”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切的颂辞。

②对于这个称赞,天下白菜确也当之无愧。

白菜即菘。

《本草》曰:

“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

”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苏轼《菜羹赋》)。

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

③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也会腻的。

如果吃得过分,反是“腐肠之药”。

白菜却百吃不厌,更不要说“腐肠”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

④仔细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

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羹赋》)。

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

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

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

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

古人说,“大味必淡”。

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

“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

”(《管子·水地》)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⑤至于五味,()、()、()、()、(),究竟以何者为上?

何者能算“大味”呢?

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

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看来只有酸,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绝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

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

⑥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

淡薄才会,无味才会,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

⑦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惟其淡如水,故无不相调。

孔子这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

“君子不以辞尽人。

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天下有道,行胜于言,德厚为先,自然百业兴旺,蒸蒸日上;天下无道,言胜于行,虚辞绞绕,自然礼崩乐坏,江河日下。

历史总是无情的:

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但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