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617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docx

《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docx

卫生学资料整理lena

绪论

1、卫生学(hygiene):

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从预防医学的意义上定义环境,环境是指人体外的全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与生物因素及有关的行为因素,而不包括不可改变的自然因素。

3、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人体外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大气、水体、土壤岩石、生物

——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等

人体内环境---遗传因素、代谢过程、器官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外环境与基因相互作用是许多疾病发生的基础,个体易感性差异与基因多态性有关

个体易感性:

同一环境暴露人群,个体反应不同,患病危险性差异

基因多态性:

一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决定一种遗传性状,一个基因位点上存在一种以上正常等位基因,最少的等位基因频率超过1%,这个基因位点具多态性

4、当代健康观:

身体、精神、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5、环境因素与机体内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

5、从环境与人体关系上分析,这些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均属环境因素(即不可改变的为内因),也称可改变的环境因素。

可改变环境因素与年龄、性别和遗传易感性等不可改变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致使慢性病流行,其中可改变环境因素是主要原因。

以人群为对象,通过针对可改变环境因素的综合预防措施,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

6、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是以群体为对象,采用公共卫生措施

7、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目标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8、三级预防:

人体从健康到发病,从发病到功能障碍,其发生发展都有一定规律。

针对无病期、发病期及障碍期开展的疾病预防,称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无病期人群

二级预防疾病早期人群

三级预防疾病后期人群

第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病因预防:

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对象——无病期健康人群

重点——病因明确的疾病:

地方病、传染病(爱滋病、非典、禽流感)、职业病、公害病等

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致病因素。

主要包括针对环境、机体、社会三个采取相应的措施方面。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三早预防:

在临床前期或基本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对象——疾病早期人群

措施——早发现(普检、定期检查等)、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传染病:

早隔离、早报告

重点——病因尚不明确的疾病:

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早期发现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

•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水平;

•早期诊断

发展微量和敏感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第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临床预防,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对象——疾病后期人群

措施——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康复措施(恢复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第一章

1、环境:

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生物因素——目前在世界上传染病发病率仍居各因素中最高

WHO最近报告,具有全球影响的传染病事件中,70%以上是人畜(禽)共患传染病。

化学因素——各种染料燃烧后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SO2、CO、CO2等气体

工业废水污染水源含汞、砷、镉、铅等,使水中这些金属含量增高

3、生物圈(biosphere):

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包括12km深的地壳、海洋,15km以内的地球大气层

4、原生环境(primitiveenviroment):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

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

5、食物链可影响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蓄积

6、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以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7、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级生物体内浓度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的条件:

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④在生物放大过程中是通过食物链进行

8、环境和人体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及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形成了人体与环境间的生态平衡。

这种平衡和统一性的最好例证是人体血液与地壳中元素的相关性。

机体的适应能力与环境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性质有关,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environmentalpollutant):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

10、一次污染物:

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性的污染物。

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12、环境污染来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称为“工业性三废”

“生活性三废”:

粪尿、污水、垃圾

13、环境污染物的主要吸收途径

呼吸道——不经肝,直接进入大循环

消化道吸收——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经小肠吸,可在肠肝循环过程中反复被吸收

皮肤吸收——水溶性同时具脂溶性环境毒物

特点:

主要经表皮,少量经毛囊、汗腺、皮脂腺

透过三层屏障

——表皮角质层:

阻止分子量>300的物质

——连接角质层:

阻止水、电解质、水溶性物质通过脂溶性物质

——基膜(表皮与真皮间):

阻止少数物质

不进入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

14、机体主要的屏障有血—脑脊液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及血睾丸屏障

15、靶器官:

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

16、贮存库:

化学物含量高,但不显示明显毒作用的部位

—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是暂时贮存库

—肝、肾、脂肪组织是多数污染物的主要贮存库

17、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肝脏可合成一种富含半胱氨酸、分子量为6000~10000道尔顿的低分子蛋白,称为金属硫蛋白,该蛋白易与镉、汞、锌、铜、铁等金属离子结合。

18、物质蓄积:

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

功能蓄积:

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

19、环境污染物的排泄

1)经肾随尿排出主要途径,通过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管竹筒转运、分泌排出;解离和水溶性的化学物到达肾小管后,通过被动扩散进入尿中;未解离和脂溶性毒物可重新吸收入血液而不易排出。

2)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形成的代谢物由肝细胞排入胆汁而进入肠道,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由于肠道内酶的作用,改变其极性,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是环境化学物从肠道排泄的速度显著减慢。

3)经呼吸道排出气态或挥发性物质(CO、SO2、H2S、C6H6)可经肺呼出

以下因素可加速排出——血中溶解度低

——肺泡有毒气体分压小:

移至空气新鲜环境

——肺通气量大

4)其他排除途径毛发、唾液、乳汁、月经

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

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标记物

20、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与剂量关系)(理解)

绝对致死量(LD100):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LD01):

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LD0/MTD):

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半数致死剂量(LD50):

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AEL)在设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未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21、生物学标志物(biomarker)

(1)接触生物标志物

(2)效应生物标志物(3)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22、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标题)

广泛性(university):

胎儿——老人

多样性(diversity):

急慢性

复杂性(complexity):

多因多果

长期性(long-term)

23、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标题)

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致癌作用、遗传毒性、生育毒性和发育毒性、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干扰内分泌功能

24、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公害病(publicnuisancedisease)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

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

25、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公害事件(原因)

1)伦敦烟雾事件:

主要是采暖煤烟粉尘与浓雾结合,SO2污染也较严重

2)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含硫矿冶炼厂、炼钢、炼锌、炼焦、发电等排放SO2等有害气体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大量汽车(250万辆)排放出的废气,在日光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大量以O3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4)痛痛病事件:

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上游锌冶炼厂排出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居民用河水灌田,使稻米含镉量增高

5)水俣病事件:

水俣镇上游,氮肥公司生产醋酸乙烯、氯乙烯,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汞经生物转化形成甲基汞,居民长期食用含甲基汞量很高的鱼、虾、贝而中毒

26、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一)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二)剂量或强度(三)暴露时间(四)环境因素(五)个体易感性

27、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

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并预测环境有害因素在接触人群中可能引起的有害效应的检出率或病死率,称为危险度评价(riskassessment)。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1.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且密度最大的一层,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2.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适量暴露于中波紫外辐射,仅少量(小于10%)来源于膳食。

3.空气中离子浓度及轻重离子的比例,可作为衡量空气清洁程度的标志和评价空气质量的参考指标之一。

4.气象因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举例说明。

5.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炉灶。

6.一次污染:

是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二次污染:

是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如三氧化硫,硫酸等。

7.烟雾事件根据烟雾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

(1)煤烟型烟雾事件是由于煤烟和工业废气大量排入大气且得不到充分扩散而引起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烟尘。

著名煤烟型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2)光化学型烟雾事件:

由于汽车尾气中NOx和烃类在强烈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光化学烟雾而引起的。

著名的光化学型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8.逆温就是上层大气的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这样会影响空气的对流,使对流层底部的气流和上层气流对流困难,污染物一时难以消散,造成空气污染。

逆温并不是上层大气气温高于下层的,实际上上层大气气温还是低于下层的。

9.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2)酸雨(3)破坏臭氧层(4)气候改变

10.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1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燃料燃烧和烹饪

(2)人类活动(3)建筑和装饰材料(4)家用化学品(5)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

12.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指标

(1)反映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

(2)反映化学物污染指标(3)反映致病微生物污染指标(4)反映放射性核素污染的指标

13.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1)合理安排工业布局

(2)改革工艺(3)加强绿化(4贯彻执行大气卫生标准

14.空气质量分级是按空气污染指数来划分的。

目前,我国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SO2、NOX、TSP。

15.新的强制性《生活饮用水标准》具以下有三个特点:

(1).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

(2).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

(3).实现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

16.新标准中的水质非常规指标及限值的实施项目和日期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全部指标最迟于2012年7月1日实施。

17.常规指标是反映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状况的指标,非常规指标是根据地区、时间或特殊情况需要实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

常规指标分为四组,即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以及放射性指标。

水质非常规指标分为三组:

即微生物指标,毒理指标及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18.水体污染(water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9.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0.由于占优势藻类的颜色不同,故水面上可呈现绿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

这种现象出现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algalbloom),出现在海湾中称为赤潮(redtide)。

21.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介水传染病一直没有得到完全的控制,仍然是严重影响民众健康的一类疾病。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特别是大的洪水过后,更易发生流行。

22.我国对肝癌高发区的调查发现长期饮用含有较高浓度的微囊藻毒素的人群,其肝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23.常见的汞污染来源主要为工业企业,如化工、仪表、含汞农药、冶炼、灯泡、氯碱等工厂废水;此外,医院口腔科废水以及农田中使用含汞农药也是常见的污染源。

水俣病(Minamatadisease)就是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发生的由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该湾中含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病。

23.甲基汞随血流透过胎盘组织,侵入胎儿的脑组织,从而对胎儿脑细胞造成更为广泛的损害。

24.慢性甲基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共济失调、视野缩小、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全身瘫痪、精神错乱死亡。

25.我国1986年11月颁布了《水体污染慢性甲基汞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在标准中明确提出水体污染所致的慢性甲基汞中毒的概念是长期食用被汞污染水体的鱼贝类食物,造成体内甲基汞蓄积并超过一定阈值引起神经系统损伤为主的中毒表现。

26.改良饮用水质的卫生政策(如何保障饮用水安全):

(一)水源选择及卫生防护

(1)水源选择及卫生要求:

1)水质良好2)水量充足3)便于防护4)技术和经济上合理

(2)水源水的卫生防护:

饮用水的给水方式有两种,即集中式给水和分散式给水。

1)集中式给水的卫生防护:

采用地表水水源作饮用水应设置卫生防护带。

具体要求在取水点周围不小于是100m半径的水域内,应设有明显标志,不得从事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河流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水域内,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不准堆放污染水源的废渣、垃圾、有毒物品等。

2)分散式给水的卫生防护包括井水和地面水的卫生防护。

(二)水的净化:

目的是降低水中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清除水中可能存在的原虫包囊,降低水中微生物含量,改善水的感官性状。

(1).混凝沉淀:

天然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特别是胶体颗粒,难以用自然沉淀的方法加以去除,需加入适当的混凝剂才能将细微颗粒凝聚成大颗粒面沉降,叫混凝沉淀(coagulationandprecipitation)。

(2)过滤

(三)水的消毒

(1)氯化消毒

(2)其他消毒方法:

煮沸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和碘消毒。

27.余氯是指加氯氧化杀菌后剩余的氯量。

2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

由于地球表面元素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

如果这种差异超出了人类所能适应的范围,使当地居民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导致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为化学元素性地方病(endemicdisease)。

29.碘缺乏病(iodinedeficiencydisorders,IDD)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

选用含碘量适宜的水源水;补碘:

碘盐(最经济、方便、安全、有效),碘油,富碘食品:

海带、紫菜、海鱼;菠菜、芹菜。

2)二级预防:

监测水、土壤、食品中碘含量;定期对碘盐中的加碘浓度、包装、存放等进行检测,防止碘损失;定期对病区居民碘代谢和甲状腺功能进行检查;患者:

口服碘化钾、甲状腺制剂

3)三级预防:

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注意营养。

30.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措施:

⑴一级预防:

查清氟来源,采取针对性措施

◇饮水型1)改用低氟水源:

地面水<地下水、深井水<浅井水2)饮水除氟:

吸附过滤法,混凝沉淀法

◇煤烟型1)改良炉灶2)更换燃料

⑵二级预防:

早发现有氟蓄积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⑶三级预防:

对地氟病患者及早治疗---Ca、VitD;营养支持(蛋白质、钙、维生素);康复治疗

31.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地方性流行病。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

1.营养:

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食用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2.营养素nutrients:

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

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类。

3.营养素的主要功能三方面:

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的热能;

构成机体组织成分调节生理功能

4.营养素的生理需要量:

是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需量。

5.营养素的供给量:

是指为满足健康人群中几乎全部人的需要,每日须由膳食提供各种营养素的量。

6.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包括:

(1)估计平均需要量:

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估计摄入水平。

(2)推荐摄入量:

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3)适宜摄入量:

基于对健康人群营养素大致摄入量的观察和试验研究而确定的推荐每日摄入量。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量,是对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大致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

7.人体内蛋白质始终处于不断地分解又不断合成的动态平衡之中,借此可达到组织蛋白不断地更新和修复的目的,氮平衡是衡量机体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指标。

8.氮平衡:

即机体摄入氮的数量与排出氮的数量相等。

正氮平衡:

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和青少年或疾病康复阶段的成年人,为新增或修复组织的需要,有一部分氮将在体内潴留,即摄入氮应大于排出氮。

负氮平衡:

当膳食中蛋白质长期不足或患消耗性疾病,由于组织氮损耗或大量组织细胞分解,由机体排出氮将超过摄入量。

9.对于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主要从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来全面评价。

10.生物价:

即生物学价值,是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潴留和利用的部分,可用氮潴留法测得。

11.必需氨基酸:

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12.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

13.限制氨基酸:

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学上称~

14.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由于各种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不同,故可将富含某种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15.氨基酸分(AAS):

又称化学分=被测得食物蛋白质每克氮(或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mg)/理想或参考蛋白质中每克氮(或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mg)×100

16.优质蛋白质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大豆及其制品中,应占蛋白质推荐摄入量的1/3以上。

17.必需脂肪酸(EFA):

是指人体不能合成而不可缺少,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严格是指亚油酸、亚麻酸。

18.海水鱼富含二十碳、二十二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EPA和DHA的良好来源。

一般而言,植物油中必需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含量较多(椰子油除外),动物油含必需脂肪酸较少。

19.反式脂肪酸:

是食物中常见的顺式脂肪酸的异构体。

通常是由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双键由顺式变成反式,即形成~。

20.膳食纤维:

是指不能被人体消化道分泌的消化酶,也不能被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

其生理作用:

1)通便防癌2)降低血清胆固醇3)降低餐后血糖,辅助防治糖尿病4)吸附化学物质

21.1g糖类可产生16..8kj(4kcal)能量,1g脂肪可产生37.8kj(9kcal)热能,1g蛋白质产生16.8kj(4kcal)能量。

22.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又食物的热效应,是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

这是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合成活动以及营养素及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蛋白质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最大。

23.锌(P91)

24.维生素(P92)

根据维生素溶解性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类,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BC两大类。

25..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P93)

26.硫胺素即维生素B1(P94)

27.核黄素即维生素B2(P95)

28.烟酸

29.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

30.合理营养:

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合理营养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摄取的食物应供给适量的营养素和能量,保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和健康,预防疾病,增强体质。

(2)摄取的食物应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包括各种营养素摄入量和消耗量以及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