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6094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docx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docx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

岭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模式探讨

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姓名,学号

内容摘要

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也形成生活中对历史的认知。

因此,本文讨论了三种创新历史教学模式来深化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一是情境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

二是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并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也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自己。

三是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

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课堂枯燥,多种教学模式的交互使用的教学模式就很有必要,将能最大化提升学生的多维能力。

关键词:

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多模式交互;

 

目录

一、引言1

二、情境教学模式1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1

(二)情境教学的应用2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2

(一)多媒体教学的定义2

(二)多媒体应用的需注意问题3

四、思维导图教学模式4

(一)思维导图教学的定义4

(二)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意义4

(三)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点6

五、结论6

参考文献8

 

一、引言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生命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源泉。

长期以来,历史课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讲解和传授。

教师围绕教材讲历史,学生围绕教材听课、做习题、测验考试。

教师依据教材命题,学生靠死记硬背,把教材内容复现到试卷上。

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活动基本局限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的心理活动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历史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

可见,感知历史,或者说体验历史,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

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更多的手段切合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历史教学质量就成为必须研究的问题。

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也形成生活中对历史的认知。

二、情境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

何谓情境教学?

“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社会环境”。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能够提供学习的素材。

举个案例:

美国一所学校的一位历史老师在教授《美国独立战争》课程时,就通过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

该老师在课堂上宣布:

“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要按张数收钱使用。

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

”教室里一片喧哗,学生议论纷纷,有愤怒、有不满,大多数学生都是不愿意交钱的。

但是老师坚持要收钱再发纸测验。

一些平时的乖学生就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

接着又有一些学生垂头丧气地交了钱也领了纸。

老师发了试题,学生们闷头做答。

只见最后一题写道:

“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

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该老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感受:

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

这种方式不仅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开始前保持一种求知的好奇,在课堂进行中保持认真上学的态度,在课后也可以就课堂前的事件进行讨论,让历史知识深入融入学生的认知中,丰富他们的历史认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吸收。

情境教学的应用

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方法大致可包括: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强化学生的体验,增进对问题的理解。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

7、结合实际优化教学情境,等等。

情境教学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在完整意义上又分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

其中,前者是感性的、具体的、情感化的,强调想象力与迁移,审美与思考辨别;后者则是理性的、抽象的、简化的和实在的,强调的是理智与逻辑。

只有这两种情境和谐自然地并存于课堂教学中,才可以使课堂教学生态趋于平衡。

情境教学的特点:

一是真实性。

二是知识性。

三是应用性。

四是情感性。

历史课程的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大脑的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建构正确的观点和能力的教学过程。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教学的定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也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读、写、算的学习方式已经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新式教学的平台,信息技术也“从技术上升为文化”,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

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学生关注的热点。

然而,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也显然是不够的。

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

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应用的需注意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引入,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增强了真实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些使我们看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方面,我们常常发现一个通病:

将多媒体简单、生硬嵌入课堂教学,它的动画效果、声音效果没有目的地随处使用。

要想真正发挥出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我们在历史课件制作方面就应该重视以下的两个基本问题:

1、课件制作中常规思维的束缚。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种固定模式。

常规教学的时间很长,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思维往往受约束,从而忽略了多媒体自身特色的发挥,影响了课件制作的质量。

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熟知多媒体自身的各种特点。

比如:

各模块之间的灵活跳转、各种交互方式……只有不拘一格地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灵活的教学,才能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2、重视选题与创意。

在历史教材中,有文字、图像、影像等多种资料可以应用,但是如何衡量这些资料之间的比例,用最优的课件展示出最佳的效果,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保持一种热度而不是三分钟热度。

不是所有的材料的制作方式都一样,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历史题材需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多媒体应用过程中,要重视选题,在选题之上要有创意,综合发挥多媒体的各种特性。

但是多媒体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单而优质的多媒体教材。

四、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一)思维导图教学的定义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图,是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

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左右脑的各种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彩色图示,将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

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思维模式,让人们在海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让思维可视化,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开启大脑的无限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思维导图与传统的线性笔记相比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思维导图中最为强调的是一个中心,一个主题,即抓住关键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于真正的学习主题;而线性笔记恰恰是埋没了关键词,将关键词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了大脑对各关键概念之间做出合适的联想。

其次,思维导图是信息的整体架构的呈现,以关键词为中心,通过点—线—面的立体结合,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刺激大脑的兴奋;而线性笔记往往是平面的1、2、3、……,而且其样式单调不能有效的刺激大脑。

最后,从时间效率上来说思维导图要抓的是主题,是关键词,不必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词汇里;而线性笔记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章节和页面,要找大量的词汇和语句才能找到关键词,时间的效率较低,这种效率的对比在复习课时体现的尤为明显。

(二)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意义

思维导图这种不可比拟的学习优势,对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思维导图与中学历史的学科特点十分符合。

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

思维导图强调的就是以关键词为中心的信息的发散,通过点—线—面的连贯,实现信息的整体架构的呈现,因此思维导图与中学历史的学科特点十分符合。

2、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与课改理念相吻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2011版的初中历史新课标也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思维导图是相对较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线性笔记、PPT等教学手段相比,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十分符合国家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

3、思维导图是解决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在部分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不高。

思维导图作为相对较新的教学手段,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将左右脑的紧密结合,有效的刺激了大脑的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将思维导图运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效率。

借助思维导图,抓住关键词,构建整体的知识架构,促进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教师备课轻松,讲授思路非常清晰,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学习内容。

为了更好的巩固课堂知识,教师往往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陷入了题海之中,历史学科也是如此,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教师通过运用思维导图,从一个中心点出发,进行知识点上的关联,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摆脱题海战术的困境,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5、有助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需要民主和谐、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氛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答案,思维导图同样体现了个性化色彩。

通过思维导图的设计,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促使学生构建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进而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以便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教学。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有效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历史学习,既与新课改的理念相符合,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探索。

6、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历史学习中,图形图像的使用是十分广泛的,如国家地图、人物肖像、文物图片等,增强学生处理图形图像的能力,不仅是学科教学的要求,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大量的信息处理中,增大创造性联想和高度集中的可能性,同时将游离于思想边际、平日深埋不出的想法归结到一起,捕捉起来,并且加强和巩固了思考的过程,增加了生成新想法的可能性。

7、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学习能力,在中学历史学习中,历史材料的分析与处理是极其重要的。

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会分析材料,其实就是不会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思维导图其自身就是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学生在构思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就是学习了信息处理的技术。

另外,制图过程中,学生必须获取关于某个主题的多种信息,然后通过和同学、教师的信息共享及协商,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一个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的过程。

最后,学生绘制出了完整的思维导图,则是信息创造和发布的过程。

通过学生对的思维导图的绘画即挖掘了学生喜爱美术的潜力,还更好地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点

思维导图优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我们在使用思维导图的时候要善于开发它的优点,规避它的缺点,让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首先、中心明确。

一幅思维导图绝不能出现多个中心,任何次主题都应该围绕该主题展开。

如大一统的汉朝讲到了汉朝初年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课文的重点在汉武帝的大一统,但我们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绝对不能把它作为中心,而仍然应该以大一统的汉朝为中心,之后再加以扩展。

扩展出来后我们应该以加粗字体,放在显要位置,加彩色,甚至以较大的图片来提示读者,汉武帝的大一统才是重点,达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的目的。

其次、运用图表。

思维导图本身就是图,我们在绘制过程中应当发挥它的优势,在子主题上加上个性鲜明的图画、符号、连线、注释等,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自制的,原则只有一个,简洁明了,容易引起他人,或自己的注意,容易记忆。

历史人物图片,历史事件图片,历史遗迹图片单独呈现时是零碎的,但当他们以一种系统的结构出现的时候那将是一幅活动的画面。

再次、思考。

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在制图过程中必须要思考,思考的过程恰恰是思维导图优势所在,内容的联系,框架的构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清晰再现。

无论是老师的准备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导图的历史再现功能都是非常独到的。

五、结论

长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聊,会让学生倦怠和审美疲劳,没有新鲜感,这是促成低效课堂的直接原因。

因此,多种教学模式的交互使用,有易于增强提升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上一两节课,切换一种新的模式反而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新鲜感。

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就用思维导图教学法上一节课,利用整个一堂课让学生通过图例学习逻辑关系。

之后就继续上多媒体课,通过象形让学生觉得课堂趣味横生,对课堂更多期待。

再之后就是情境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表演、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发生造成的影响。

实施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人人都有,但是,贵在坚持、贵在实践,实践出真挚,就像清朝画家郑板桥提高绘画艺术过程的感觉一样: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繁冗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坚持把优秀的经验经常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这就需要锲而不舍地去实践,去探索,去积累,去反思,去创新,去钻研。

还要经常不间断地去学习。

“垂天自有扶摇力”,只有对教育事业深挚的热爱与不倦的追求,才能步入高效课堂的殿堂,才能获得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辉煌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欧阳芬,刘墨.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

开明出版社,2008

【3】蔡鹏图.历史教学中的辩证法【J】.教书育人,2011年22期

【4】冯钊妮.关于历史教学那点“戏”【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0年12期

【5】刘影虹.对数字化时代下历史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6】张红霞,韩建光.思维导图与探究性教学【J】.教育技术资讯,2008(6)

【7】 夏恩伟.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8】王小梅.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08(11) 

【9】杨关志.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 (5) 

【10】汤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11】杨丽娜,邹霞,周浩.思维导图对个性化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价值【J】.现代教育技术, 200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