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习题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601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习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习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习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习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微生物学习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习题集.docx

《微生物学习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习题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习题集.docx

微生物学习题集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期末复习习题填空题

  5.经革兰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为_____菌,而被染成红色的为____菌。

  6.无菌室空气消毒常采用_________法。

  7.病毒体的基本结构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构成,又称核衣壳。

  8.正常菌群在机体抵抗力降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9.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病毒、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_________。

  11.肝炎病毒中,经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________和_________物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14.干烤法灭菌消毒温度为___________,维持___________,常用于玻璃和瓷器等的灭菌。

  16.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_________传播,引起__________________。

  17.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其毒性部位是__________。

  18.细菌和病毒都具有的形态是_______和_______。

  21.菌毛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前者与细菌致病性有关,后者具有传递遗传物质功能。

普通菌毛性菌毛

  22.细菌生长繁殖的适宜酸碱度pH为_________,合适的温度为_________。

  2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_________,为双股环状_________。

  24.抗体是重要的免疫分子,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和粘膜分泌液中。

因此,将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2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皮肤粘膜屏障、_______和_________。

  26.L型细菌是_______型细菌,临床常常引起_______。

  27.补体的抗感染免疫作用表现在---、-----和----等方面。

  28.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________、决定抗原__________的特殊化学集团。

  29.噬菌体是一类侵袭_________、_________或其他微生物的病毒

  答案:

  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胸腺

  3.APC树状突细胞朗罕细胞

  4.MHC-IIMHC-I

  5.G+G-

  6.紫外线消毒

  7.核心衣壳核衣壳

  8.机体抵抗力降低菌群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

  9.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10.金黄色葡萄球菌

  11.甲型戊型

  12.自己非己

  13.脾淋巴结

  14.160-170℃2H玻璃器皿

  15.输入带有HIV病毒血液或者血制品性传播垂直传播

  16.呼吸道支原体肺炎

  17.脂多糖类脂A

  18.球型杆型

  22.7.2-7.637℃

  23.遗传物质DNA

  24.血液体液

  25.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26.细胞壁缺陷慢性感染

  27溶菌促进中和溶解病毒免疫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

  28.表面特异性化学集团

  29.细菌真菌

  30.组织胺白三烯激肽

  31.121.3℃15-30min1.05kg/cm2

  32.脂多糖磷壁酸

  33.核质细胞壁

  34.噬菌体

  35.皮肤粘膜屏障

  36.消毒灭菌

  37.菌血症

  38.耐药性变异毒力抗原性

  39.细胞毒素神经毒素肠毒素

  40.骨髓胸腺

  41.浆细胞TH2细胞

  42.PWM

  43.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44.IgMIgM

  45.吞噬细胞补体替代途径

  46.疱疹病毒HIV

  47.乙型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53.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

  48.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

  49.疱疹病毒(EBVCMVHSVVZV)HIV

  50.菌毛荚膜鞭毛质粒51.Gp12052.出芽53.泌尿生殖系统

  54.荚膜菌毛

  55.狂犬病毒

  56.NK细胞

  57.真菌和病毒

  58.Gp120CD4Th

  59.金黄色葡萄球菌

  60.乙肝表面抗原

  61.对数生长

  62.免疫原性免疫反应原性

  63.HBsAg

  64.FabFc

  65.脂蛋白外膜脂多糖

  66.磷壁酸

同学们下午好!

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辅导,在这一小时的时间我将对微生物部分做一重点的辅导,欢迎大家提出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将竭诚为大家提供服务和帮助。

上一部分我们讲的是免疫学的部分,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微生物学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只是内容比较繁多,主要以记忆为主。

如何来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呢?

我觉得使用对比的方法比较有效。

我们可以把微生物学中一些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比如球菌中,有五种主要的致病菌,我们可以把它们的染色性、形态特点、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等放在一起,这样就一目了然了,也就容易记忆了。

其它微生物学各论部分的内容依次类推。

  下面我把微生物学中的重点内容加以简单介绍。

在细菌的形态结构一章中,细菌细胞壁、细菌的特殊结构是要求掌握的。

革兰氏染色法则是我们研究细菌的一种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技术。

消毒灭菌中主要掌握相关的概念。

细菌的遗传变异中主要掌握像质粒、转化、接合、转导以及溶原性转换等概念。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是比较重要的一章,里面的许多内容都是要求掌握的。

细菌学的各论部分中,以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破伤风梭菌、结核杆菌等比较重要。

对于其它细菌和四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以及真菌,主要掌握其中的一些相关概念。

  病毒学部分的学习和细菌学部分相似。

在病毒的基本性状中,病毒的结构、增殖部分比较重要。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中,感染的方式、持续性感染的三种类型是比较重要的一些概念。

在病毒学各论中,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狂犬病毒等对人类的危害比较大,也是考试的重点。

对于其它病毒,要熟悉其核酸类型、主要引起的疾病以及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特点。

第十六章医学微生物概述

  这部分内容概括性地介绍了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

它主要回答了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按结构不同可将微生物分为几大类型且每型各包括哪些具体的微生物种类等基本问题。

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以及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意义。

  我们的教材中学习这部分内容,需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种类;以及病原微生物、正常菌群、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概念。

熟悉微生物的分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对人体的益处,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和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

  一、微生物特点:

  1.个体微小:

微生物一般指个体小于0.1μm的所有小生物,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2.结构简单:

绝大多数微生物(除多细胞真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甚至无细胞结构。

  3.繁殖迅速

  4.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微生物的种类估计超过40万种,并广泛分布在土壤、水、空气和动植物及人体的体表及人体各种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表面。

  5.微生物按有无细胞结构及细胞结构的不同分为三类八种:

  

(1)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如真菌。

真核细胞有完整的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浆里有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包括“2菌4体”,即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

  (3)非细胞型微生物:

如病毒。

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包裹核酸组成,不能进行独立的新陈代谢,因此只能寄生在合适其生长的活细胞内生存。

近年又发现了比病毒更小的感染因子,如类病毒和朊病毒。

如引起疯牛病的感染因子即是一种朊病毒。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存在于正常人体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表面的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在与人体之间和正常菌群之间保持平衡时,对人体有益。

一旦平衡被打破,将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第十七章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主要内容包括:

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理化性质、营养与繁殖、细菌的新陈代谢及其医学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我们应掌握的重点和基本知识有:

1.细菌的概念、基本形态、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构造的区别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的特殊构造及其医学意义。

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速度、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和研究意义。

应熟悉的基本知识有:

1.细菌的测量单位、基本结构、革兰染色法。

2.细菌的生长曲线分期及各期特点、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研究意义及常用检测方法。

了解细菌的检查方法、人工培养细菌的基本条件和常用培养基。

  内容详解:

  细菌是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基本形态有球形、杆形、螺形。

一般球菌的大小为1mm,杆菌长2-5mm。

细菌通过无性二分裂法繁殖。

人工培养细菌需提供水、碳源(糖)、氮源(氨基酸)、无机盐等基本营养物质,pH7.4,置37℃温箱培养18~24小时。

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是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菌。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成份是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肽桥或肽键构成。

G+菌和G-菌肽聚糖的构成区别主要有二点:

①四肽链的连接方式:

G+菌的四肽链以五肽桥相连,构成三维立体结构,G-菌的四肽链直接以肽键相连,构成二维片层结构。

②肽聚糖的含量:

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可达50层左右,G-菌只有1~2层。

正是这些差别使得这两类细菌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G-菌因含肽聚糖含量很少,又没有五肽桥,因此对溶菌酶、青霉素等抗菌物质不敏感。

  G+菌细胞壁特有成分是磷壁酸。

其中膜磷壁酸可帮助G+菌粘附宿主细胞,增强细菌的毒力,还构成G+菌重要的表面抗原。

  G-菌细胞壁特有成分包括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LPS)。

其中,LPS是G-菌的内毒素,由脂类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脂类A是LPS的毒性部位。

特异性多糖构成细菌的菌体抗原,也叫O抗原。

  G+菌和G-菌细胞壁构造的区别造成这两类细菌对革兰染色反应、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差异。

  细菌的特殊构造包括芽胞、荚膜、鞭毛、菌毛。

特殊构造的生物学意义有二点:

①增强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如荚膜可抗吞噬,菌毛可粘附细胞,鞭毛可帮助细菌穿过黏膜粘液层,到达上皮细胞表面。

芽胞可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染源。

②鉴定细菌:

可通过镜下的形态特征、动力实验,或是通过检查抗原性鉴别细菌。

  细菌的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共5类: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细菌以无性二分裂法繁殖,繁殖一代约需20分钟左右。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包括有致病作用的毒素和侵袭性酶、热原质;可用于细菌鉴定的细菌素和色素;以及可被宿主利用的抗生素和维生素。

细菌分解代谢产物主要用来鉴定细菌。

  【要点分析】

  1.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构造的区别:

这里既包含肽聚糖构造的区别,也包括各自特有成份的区别。

注意答题时不要遗漏。

  2.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构造的区别。

答题时只要答出肽聚糖四肽侧链的连接方式不同和肽聚糖含量不同即可,不必答各自的特有成分磷壁酸和脂蛋白、外膜、脂多糖。

  3.细菌特殊构造做名词解释时,一定要说明是某些细菌特有的构造,以示和基本构造区别。

  如解释荚膜,应包括概念、生物学意义(或医学意义)、举例。

  4.细菌的芽胞其本质是有抗性的休眠体,而非繁殖结构。

而真菌的孢子是繁殖结构。

注意两者概念上的区别。

  5.细菌的特殊构造中,可在光镜下观察的有荚膜、鞭毛和芽胞,而菌毛只能在电镜下观察。

因此一般菌毛不作为细菌形态鉴别的依据。

  6.细菌的特殊构造中,与细菌侵袭力有关,即可帮助细菌在机体内扩散的有荚膜、鞭毛和菌毛,而芽胞不具备侵袭力,但可作为某些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如破伤风、肉毒中毒等。

第十八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学习建议】

  本章内容介绍了细菌遗传和变异方面的基本知识。

由于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繁殖迅速,代谢活跃,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异并表现出来,因此对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章,我们应掌握参与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种类、噬菌体和质粒的概念。

熟悉细菌变异的常见现象及其实际意义,尤其是细菌耐药性变异和毒力变异对医学实践的意义及实例,基因重组的四种方式:

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和接合的基本概念。

  【本章小结】

  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指导我们正确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人工诱导细菌发生毒力减低变异,用于制备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传染病。

  遗传变异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规律,细菌也不例外。

参与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有细菌的核质、质粒和噬菌体。

细菌核质中DNA结构的改变导致细菌发生遗传性状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

细菌核质、质粒和噬菌体的DNA片段通过转化、接合、转导和溶原性转换等方式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并使受体菌发生遗传性状的改变称为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细菌的基因突变或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可以产生突变株或重组体,使细菌发生抗原性、耐药性和毒力等诸多性状的改变,导致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疫苗制备的困难。

细菌形态结构的变异如L型变异、H-O变异、荚膜变异和菌落的变异(S-R变异)往往是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使细菌发生表现形式的变化而未引起基因型的改变。

当引起这些变化的不利环境因素去除后,细菌还可恢复原来的性状。

这种变异称为表型变异,不可遗传。

第十九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本章是细菌学部分的重要章节,介绍了细菌致病性方面的知识。

细菌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是细菌的毒力。

我们应掌握细菌毒力、侵袭力的构成因素(物质基础)、内毒素和外毒素的来源、特点及毒性作用、重要的侵袭性酶类的名称、毒性作用及来源、以及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

熟悉感染的类型、感染的来源和侵入途径。

了解细菌毒素的作用机制。

  【难点分析】

  1.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细菌的致病性表示的是细菌可以引起机体患病的性能,是细菌种的特征。

细菌毒力表示的是细菌致病性强弱的程度,是量的概念。

细菌是否具备致病性,主要取决于细菌的毒力,包括是否具备侵袭性结构和是否产生毒素及侵袭性酶。

细菌能否引起机体患病,则除去细菌毒力因素外,还取决于细菌的入侵数量、合适的入侵途径和机体抵抗力。

  2.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致病菌通常具备较强毒力,引起外源性感染,存在传染源。

致病菌的毒力可以通过基因重组、质粒传递和溶原性噬菌体引起的溶原性转换等增强。

条件致病菌通常是体内正常菌群,引起内源性感染,不存在外源性的传染源。

条件致病菌致病的诱因往往是机体抵抗力下降、异位寄生和菌群失调,并不存在细菌毒力的增强。

  3.菌血症和败血症:

菌血症只是细菌一过性的通过血流由入侵局部传播到体内其他器官和组织,细菌并不在血液中大量繁殖。

败血症是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4.毒血症和脓毒血症:

毒血症是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播散到易感组织和细胞,而细菌一般不入血,仅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

脓毒血症是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播散到体内其他组织和器官中大量繁殖,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5.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毒素来源

成分

理化特性

抗原性

甲醛脱毒

毒性作用特点

内毒素G-菌细胞壁裂解释放

脂多糖

稳定,耐热

不可

较弱,无特异性

外毒素G+菌及少数G-菌分泌

蛋白质

不稳定,不耐热

可制备类毒素

强,有组织细胞特异性

  6.抗菌免疫:

机体抗菌免疫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屏障结构,包括体表屏障和体内屏障。

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这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本章小结】

  细菌入侵并和机体免疫系统之间互相作用,产生不同程度病理现象的过程称为感染。

感染的发生与类型取决于细菌和机体双方力量的抗衡结果。

细菌方面取决于致病菌的毒力、入侵数量和途径。

机体方面取决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

  细菌的毒力由菌体表面的侵袭性结构、侵袭性酶和毒素构成。

侵袭性结构包括具有黏附作用的菌毛、膜磷壁酸和具有抗吞噬作用的荚膜、微荚膜和表面蛋白等。

重要的侵袭性酶有金葡菌的血浆凝固酶、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

细菌毒素又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死亡裂解释放的细胞壁脂多糖,毒性作用主要有发热、白细胞反应、内毒素性休克和DIC等。

外毒素主要是由革兰阳性菌产生的毒性蛋白,根据作用不同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致病菌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入侵。

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

病毒学基础知识

第21章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第22章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

  【学习建议】

  医学病毒学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内的重要内容,已知人类传染病的75%系由病毒引起;而95%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是病毒。

在概述部分,介绍了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毒学的研究范畴。

第21-23章属于病毒学总论部分内容,介绍了病毒的基本性状及分类、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应掌握1.病毒、病毒体的概念、测量单位、结构、化学组成及医学意义。

2.病毒感染的侵入途径及在体内的扩散途径。

3.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复制周期各期名称。

熟悉:

1.病毒体的基本形态和大小、病毒复制周期中的吸附、生物合成、释放和干扰素的作用。

2.病毒的致病机制及在细胞和机体水平的感染类型。

3.预防病毒感染的常用疫苗。

了解:

1.病毒的灭活方法及含病毒材料的保存方法。

2.机体抗病毒免疫的组成、机制和特点。

3.常用的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方法。

4.防治病毒感染的常用药物。

  学习病毒学总论部分内容,要注意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注意抓纲领,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难点分析】

  一、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一)病毒的核酸与核心

  1.病毒核酸为病毒的遗传物质,构成病毒的核心。

核酸是化学组成,核心是结构名称。

小病毒仅含3~4个基因,大病毒可含数百个基因,为细菌基因组的1/1000~1/10。

2.每种病毒只含一种类型核酸。

病毒核酸可以是单股或双股,可以呈线状、环状、也可分节段。

按核酸类型的不同,可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各自均有双股和单股之分。

3.感染动物的DNA病毒核酸多为双股,RNA病毒多为单股。

  

(二)病毒衣壳:

由蛋白质组成,病毒体的衣壳按照壳微粒排列方式的不同有三种对称形式:

1.立体对称,如腺病毒。

2.螺旋对称,如烟草花叶病病毒。

3.复合对称,如呈蝌蚪状的噬菌体(细菌病毒)。

  二、病毒的增殖与干扰现象

  

(一)病毒的复制:

病毒因为没有细胞结构和代谢系统,因此必须寄生在易感活细胞内,由宿主细胞提供病毒合成的酶系统、原料、场所,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和模板进行子代病毒核酸的复制和衣壳蛋白质的合成。

因此,细胞内是否含有病毒复制所需的全部物质,决定了病毒感染细胞后是否能顺利复制出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体。

如果细胞不适合病毒复制,就有可能形成顿挫感染或形成缺陷病毒。

  1.吸附:

病毒体能否吸附细胞,即病毒表面的接触蛋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是否能特异性结合,取决于二者在构型上是否互补。

  2.病毒的生物合成:

不同种类的病毒在细胞内进行生物合成的场所不一样。

  3.蛋白质合成:

包括病毒特异性mRNA的转录和病毒蛋白质的翻译。

由病毒DNA或RNA为模板合成病毒特异性mRNA的过程称为转录;以病毒特异性mRNA为模板在细胞核糖体上合成病毒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

  4.病毒的组装和释放:

  

(1)各种病毒在细胞内的组装部位不尽相同,如腺病毒在胞核内,脊髓灰质炎病毒在胞浆内,流感病毒在胞浆膜上,疱疹病毒在核膜和胞浆膜上。

  

(2)病毒的释放方式:

  ①细胞裂解释放:

主要见于裸露病毒体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复制,干扰了细胞的正常代谢而致细胞破裂死亡,大量子代病毒随之全部释放,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②出芽释放:

包膜病毒体的核衣壳在宿主细胞浆内或核内组装之后便向包膜或核膜外突出形似出芽,并由此获得部分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为病毒本身的包膜裹在核衣壳外,然后脱离宿主细胞释出,如流感病毒的释放。

③通过细胞间桥或细胞融合释放:

有些包膜病毒如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很少释放到细胞外,而是通过细胞间桥或细胞融合使病毒从受感染细胞直接向邻近正常细胞释放。

  

(二)病毒的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或机体时,常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干扰现象可发生在异种、同种、同型病毒、也可发生在灭活病毒和活病毒感染同一宿主。

  病毒间的干扰现象可终止感染,使机体康复。

机体感染毒力较弱的呼吸道病毒后,一段时间内对一些病毒不易感,因此干扰现象属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一部分。

若给机体注入病毒减毒活疫苗,可阻止毒力较强的病毒感染。

在使用各种病毒疫苗时要注意避免发生干扰现象,以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三、病毒的感染方式

  

(一)病毒侵入宿主机体的途径和方式

  1.水平传播:

  ①经粘膜侵入感染:

  A.感染性飞沫经呼吸道:

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空气、飞沫、动物皮屑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如感冒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所形成的飞沫中含六千万个病毒颗粒,播散4~6m远,可传播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鼻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口腔、消化道:

粪便中的病毒污染水和食品可由手口、粪口途径侵入机体。

常见肠道病毒的感染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以及轮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B.粘膜扩散至附近淋巴结、组织,进一步进入血液,经血液到达易感细胞,引起全身或者特定部位的感染,如,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

  C.直接或间接:

经游泳池、接触感染眼如腺病毒、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急性结膜炎。

或者性接触传播,如单纯疱疹病毒(HS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②经皮肤侵入感染:

  A.媒介昆虫叮咬:

如乙型脑炎病毒系经蚊叮咬感染。

  B.动物咬伤:

如狂犬病毒系由疯狗咬伤后感染。

  C.皮肤伤口接触病毒:

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存在于携带病毒的鼠唾液和粪便中,可经皮肤伤口侵入体内。

  D.直接经血液传播:

包括经注射、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引起感染,如HBV、HCV和HIV等。

  

(2)垂直传播:

病毒经胎盘、产道、哺乳直接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2.病毒侵入细胞及在体内播散的方式

  

(1)细胞-细胞(局部)播散:

播散仅局限于侵入部位附近的组织,由此引起局部或全身症状。

如流感病毒向周围播散的方式是细胞-分泌液-细胞的过程。

  

(2)血液播散:

进入局部增殖后进入血液而播散,即有病毒血症期。

如腮腺炎病毒有一次或两次病毒血症期到达全身或特定靶细胞。

  (3)神经播散:

播散延神经播散,可从末梢到中枢神经系统,如狂犬病毒,在咬伤局部的肌细胞内增之后,可沿神经轴突向中枢神经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