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457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docx

《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docx

软件工程导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数据词典——是描述数据信息的集合,它对数据流图中的各个元素按规定格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确切的解释,是数据流图的补充工具。

2.数据流图——他以图形的方式反映系统的数据流程

3.白盒测试——按照程序内部的结构测试程序,检验程序中的每条路径是否都能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有两种测试法既逻辑覆盖测试法和路径测试法

4.黑盒测试——按照程序的功能测试程序,检验与程序功能有关的输入、输出与程序执行是否正确。

有四种方法既等价分类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猜测法和因果图法

5.完善性维护——为了适应用户业务和机构的发展变化而对软件的功能、性能进行修改、扩充的过程称为完善性维护。

因为各种用户的业务和机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功能、性能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维护活动在整个维护工作中所占的比重很大

6.软件可靠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程序按照规定的条件成功地运行的概率

7.软件配置——是一个软件在生存周期内,他的各种形式、各种版本的文档与程序的总称

8.软件再工程——运用逆向工程、重构等技术,在充分理解原有软件的基础上,进行分解、综合、并重新构建软件,用于提高软件的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复用性或演化性。

9.α测试——是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下,由用户在开发者的“指导”下进行的的测试,由开发者负责记录错误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10.β测试——是由软件的最终用户(多个)在一个或多个用户场所来进行。

由用户负责记下遇到的所有问题,包括主观认定的和真实的问题,定期向开发者报告,开发者在综合用户的报告之后进行修改,最后将软件产品交付给全体用户使用。

11.聚集关系——表示类或对象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2.泛化关系——表示类或对象之间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3.内聚——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14.耦合——一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

名词解释:

一章:

软件危机:

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一方面与软件本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软件开发与维护方法不正确有关。

软件工程:

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

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以经济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有效地维护它。

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

(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

(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5)结果可以清楚地审查;(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软件工程方法学3要素:

方法、工具、过程

软件过程:

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

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

有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3个小时期组成

软件生命周期8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1)问题定义: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可行性研究:

“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3)需求分析: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做什么?

”(4)总体设计(概要设计):

“应该怎样实现目标系统?

”(5)详细设计(模块设计):

“如何具体地实现这个系统?

”(6)编码和单元测试:

“写代码,测试每个模块!

”(7)综合测试:

“通过各类测试和调试来完善软件”(8)软件维护:

“通过各种必须的维护活动使系统持久满足用户的需要!

二章:

可行性研究的五个方案:

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操作可行性,法律可行性,社会效益

可行性研究过程:

1.复查系统规模与目标、2.研究目前的系统、3.导出新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4.进一步定义问题、5.导出和评价供选择的解法、6.推荐行动方针、7.草拟开发计划、8.书写文档提交审查

系统流程图:

用来描述物理系统的工具。

系统流程图表达的是数据在系统各部件之间流动的情况,而不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控制过程。

即:

系统流程图≠程序流程图。

数据流图:

用来描述逻辑系统的工具。

数据流图(DFD)是一种图形化技术,它描绘信息流和数据从输入移动到输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变换,即数据流图描绘数据在软件中流动和被处理的逻辑过程。

三章:

需求分析在软件生命周期中位置:

最后一个阶段;任务:

完整、准确、清晰、具体地确定系统所要完成的工作。

软件系统的综合要求:

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出错处理需求,接口需求,约束,逆向需求,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

获取需求的方法:

访谈、面向数据流自顶向下求精、简易的应用规格说明技术、快速建立软件原型

3种分析模型:

数据模型(ER图),功能模型(DFD),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

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图形工具:

层次方框图(描绘数据的层次结构);Warnier图(描绘数据的层次结构);IPO图(IPO图是输入、处理、输出图的简称)

五章:

总体设计的两个阶段:

(1)系统设计阶段

(2)结构设计阶段

总体设计的设计原理:

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信息隐藏和局部化,*模块独立(耦合,内聚)

耦合:

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包括:

(1)数据耦合——如果两个模块彼此间通过参数交换信息,而且交换的信息仅仅是数据

(2)控制耦合——如果传递的信息中有控制信息(尽管有时这种控制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出现)

(3)特征耦合——整个数据结构作为参数传递而被调用的模块只需要使用其中一部分数据元素

(4)公共环境耦合——两个或多个模块通过一个公共数据环境相互作用

(5)内容耦合——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两个模块间就发生了内容耦合

低——高

3.内聚:

标志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包括:

(1)偶然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完成一组任务,这些任务彼此间即使有关系,关系也是很松散的。

(2)逻辑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完成的任务在逻辑上属于相同或相似的一类。

(3)时间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包含的任务必须在同一段时间内执行。

(4)过程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内的处理元素是相关的,而且必须以特定次序执行。

(5)通信内聚——如果模块中所有元素都使用同一个输入数据和(或)产生同一个输出数据。

(6)顺序内聚——如果一个模块内的处理元素和同一个功能密切相关,而且这些处理必须顺序执行(通常一个处理元素的输出数据作为下一个处理元素的输入数据)。

(7)功能内聚——如果模块内所有处理元素属于一个整体,完成一个单一的功能。

低——中——高

7条启发规则:

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模块规模适中,*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合理(深度表示软件结构中控制的层数;宽度是软件结构内同一个层次上的模块总数的最大值;扇出:

调用其它的模块数(3-4);扇入:

被上一级模块调用数(越多越好)),*模块的作用域应在控制域范围内(模块的作用域定义为受该模块内一个判定影响的所有模块的集合。

模块的控制域是这个模块本身以及所有直接或间接从属于它的模块的集合。

),尽量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模块功能可以预测

六章:

过程设计的工具:

程序流程图(程序框图),盒图(N-S图),PAD图(问题分析图),*判定表,判定树,过程设计语言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1)Jackson图(程序中数据元素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只有三类:

顺序结构,选择结构,重复结构)

(2)*改进的Jackson图(3)*Jackson方法

程序的处理过程:

(1)确定输入和输出数据结构;

(2)找有对应关系的输入输出数据单元;(3)从数据结构图导出程序结构图(均用Jackson图表示);(4)列出所有操作和条件,并且把它们分配到程序结构图的适当位置;(5)用伪码表示程序。

七章:

软件测试的定义或目标:

测试是为了证明程序有错,而不是证明程序无错误;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在于它能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测试步骤:

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平行运行

逻辑覆盖:

(1)语句覆盖

(2)判定覆盖(3)条件覆盖(4)判定-条件覆盖(5)条件组合覆盖(6)路径覆盖(7)点覆盖(8)边覆盖

黑盒测试步骤:

等价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因果图法

白盒测试(结构测试)技术:

分析程序内部—每个分支通路。

过程:

按照程序内部的逻辑测试程序,检测程序中主要执行通路是否按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软件可靠性的定义:

程序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成功运行的概率。

软件可用性的定义:

程序在给定的时间点,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成功运行的概率。

八章:

软件维护的定义:

在软件已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

软件维护的分类:

改正性维护(17%~21%),适应性维护(17%~21%),完善性维护(50%~66%),预防性维护(4%~5%)

十三章:

项目管理的概念:

就是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软件工作量的估算:

静态单变量模型(E=A+B×(ev)C),动态多变量模型,COCOMO2模型

制定项目的进度工具:

Gantt(甘特)图,工程网络

估算软件规模:

(1)代码行技术:

L=其中L为估计的程序规模,a为程序的最小规模、b为程序的最大规模、m为最可能的规模。

优点:

代码是所有软件开发项目都有的“产品”,而且很容易计算代码行数。

缺点:

源程序仅是软件配置的一个成分,用他的规模代表整个软件的规模似乎不太合理,用不同语言实现同一个软件所需要的代码行数并不相同,这种方法不适用于非过程语言。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

32.数据字典(DD):

数据字典是用来定义数据流图中的各个成分的具体含义的。

它以一种准确的、无二义性的说明方式为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维护提供了有关元素的一致的定义和详细的描述。

33.内聚性:

内聚性是模块独立性的衡量标准之一,它是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34.JSP方法:

JSP方法是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其定义了一组以数据结构为指导的映射过程,它根据输入,输出的数据结构,按一定的规则映射成软件的过程描述,即程序结构。

35.多态性:

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可作用于多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结果。

或(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1.程序的可维护性:

为满足用户新的需求,或当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运行中发现了新的错误时,对一个已投入运行的软件进行相应诊断和修改所需工作量的大小。

2.容错技术:

对那些无法避开的差错,使其影响减少至最小的技术。

也就是说,当错误发生时,尽可能地不影响其它的系统元素,或是把用户的影响限制在某些容许的范围内。

3.结构化维护:

如果维护工作是从评价完整的软件配置开始入手,确定软件的重要结构特点、性能特点以及接口特点;估量要求的改动将带来的影响,并且计划实施途径。

然后首先修改设计并且对所做的修改进行仔细审查。

接下来编写相应的源程序代码;使用在测试说明书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回归测试;最后,把修改后的软件再次交付使用。

4.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从提出软件开发要求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不用为止的整个时期。

这个时期又分为若干个阶段,对软件生产的管理和进度控制有重要作用,使软件的开发有相应的模式、流程、工序和步骤。

5.模块独立性:

是模块化、抽象和信息隐蔽的直接产物。

每个模块只要完成独立的功能,与其它模块联系越少,则模块的独立性就越强。

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和模块内部的内聚性来衡量模块的独立性。

1.数据流图:

是描述数据处理过程的工具。

它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移动变换过程。

2.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在软件已经交付给用户使用之后,为了改正软件错误或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

它包括四种类型的维护活动:

改正型维护、适应型维护、预防型维护和完善型维护。

3.软件测试是一个为了寻找软件错误而运行程序的过程。

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软件中的错误。

一个好的测试用例是指很可能找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用例。

一个成功的测试是指揭示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4.程序的可维护性:

为满足用户新的需求,或当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运行中发现了新的错误时,对一个已投入运行的软件进行相应诊断和修改所需工作量的大小。

5.软件生存周期:

是指从提出软件开发要求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不用为止的整个时期。

这个时期又分为若干个阶段,对软件生产的管理和进度控制有重要作用,使软件的开发有相应的模式、流程、工序和步骤。

 

内容提要

写作提纲

正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4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4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5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5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5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5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6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7

(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8

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10

(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10

(二)统一的度量标准………………………………………………………11

(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11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12

(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12

参考文献………………………………………………………………………15

 

内容提要

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资产是最重要的会计要素之一,与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信息。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的情况,从而使资产减值问题一度成为我国会计规范的热点问题。

人们也期望通过会计上的法律法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让企业向广大投资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减值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针对会计实务中对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阐述了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在实务操作中面临的境况。

从资产减值准备入手,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分析,提出了计提标准不恰当,计提时间未作统一规定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方法等对策。

 

写作提纲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

(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

(二)统一的度量标准

(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

(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大众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也逐步提高。

而市场经济的完善,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其交易方会计信息要求也提高,国家为了宏观调控的需要,也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真实的会计信息。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是不可逆性的规定。

按照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预期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应列入资产,预期不会带来原预计额的经济利益的资源要折扣后列入资产,即减除预计减值后的部分才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问题的研究,理论上提高企业对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认识,促进企业完善企业相关会计核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于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提出建议,促进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完善。

实践中,这一研究旨在加强企业对与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的认识,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提示相关部门就准则中不完善的地方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以下就是我的论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回收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

其中,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对于可收回金额须以相关技术、管理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提供的内部或外部独立鉴定报告,作为判断依据。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大部分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包括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

计提方法是按单项资产计提。

1、计提公式:

减值准备=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

2、全额计提情况:

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②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的固定资产;

③已遭损毁,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④其它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这是就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

计提减值准备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制定的财务政策更加稳健。

而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出发,适时考虑无形损耗,更精确计量了期末资产的价值,同时也剔除了虚增的利润,降低了财务风险,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益补充,它的实施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务政策更加稳健。

现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

固定资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的时间“年度终了”较好掌握,但是“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就给企业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使企业在操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财务人员可以随意制定计提时间,造成虚假信息泛滥,误导投资,也使企业之间提供的相关信息缺乏了可比性。

企业的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等制度规定的约束,但是会计准则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会计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如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或可由会计人员做出不同的判断。

准则的灵活性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从实际出发,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选择会计方法,操纵会计报表。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

对于固定资产减值而言,公允价值的获取有难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

“在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的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公平交易的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很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相距甚远。

部分市场仍然处于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市场的公允性,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开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因此公允价值难以得到合理的确定,不同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市场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准则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规定过于笼统,没有明确划分不同性质的资产所使用的计量属性,企业资产按照其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待出售和处置或者持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售并且有公平市场价值的资产,如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另一类是基于持续经营的假设,通过持续使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资产,这类资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房等固定资产,这类资产即使有公平的市场价格,但由于这类资产在正常经营条件下是不会被出售或处置的,因此,其相应的市场价格与其特定主体价值的计量是无关的,其价值取决于其未来所能实现的经济利益的折现值。

即同一生产设备在不同企业的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下其特定主体价值是不一样的。

因此,如果笼统的运用公允价值和现值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并取其高者,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在单个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和经营管理水平下降的条件下,企业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可能会大于账面价值,账面价值可能大于现值,此时,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来看,企业应该以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来计提资产减值,这正是投资者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但是,按照准则规定,企业完全可以已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为由不计提减值,而不对现值进行估计。

而此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资产价值不仅没有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损害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所获得的信息本身可能就是不完整的,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造成了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

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难度较大,新准则规定:

“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来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可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准确性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但是,对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很难把握。

主要表现在:

1、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新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取得是需要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固定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其中预计的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

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如销售量,以及售价的预测;为实现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如设备购置、厂房构建的预测;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固定资产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如处置收入、处置费用公允价值的预测。

而这些预测,一方面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的管理当局具有较高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对于我国而言中小企业占据着市场经营的主体,而中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