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轮1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414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三轮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三轮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三轮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三轮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三轮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三轮11.docx

《历史三轮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三轮1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三轮11.docx

历史三轮11

∙关于《南京条约》第十条,英文版内容直译过来是:

“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的主要内容将予以公开通告并发布”中文版是: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两者比较,最易于产生分歧的问题是

   A.谁来颁布       B.谁来交费   C.谁来征收   D.谁来制定

高三三轮复习选择题过关训练必修一部分

主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1.法国作家Gordier在论述鸦片战争时说:

“要找一个作战的借口是很容易的。

但是,一个信基督教的国家,却在一个所谓野蛮国家的君主努力停止一种很不道德的贸易的行动上,去寻找开战的借口,是不太值得的。

”这说明Gordier反对英国

A.寻找借口发动战争B.武装保护鸦片贸易C.歧视中国发展落后D.强行传播基督教义

2.关于《南京条约》第十条,英文版内容直译过来是:

“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的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的主要内容将予以公开通告并发布”中文版是: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两者比较,最易于产生分歧的问题是

A.谁来颁布B.谁来交费C.谁来征收D.谁来制定

3.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

4.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B.发动战争扩大市场C.扩大资本输出D.割占中国台湾

5.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地的面积更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增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取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6.19世纪末,有人说:

“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座等邻邦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对待邻国之办法,不必因其为邻邦而稍有顾虑,只能按西洋人对此类国家之办法而对待之。

”这段话作者的国籍应是

A.日本B.英国C.俄国D.中国

7.《申报》时事报导介绍了当时一位爱国者所说的:

“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

”该报导最早可能发表于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4,6

8.梁启超说:

“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舟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惊起民众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9.史著作记载:

“户部尚书翁同龠禾、湖广总督张之洞等朝廷重臣也表示反对割台,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也多次上奏,指出割台的极大危害性。

台湾在籍户部主事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痛陈割台危害,希望朝廷能废约再战。

”这些事件应该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10.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

“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

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

”同时,“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

”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美国公使田贝曾说:

“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一表述说明

A.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

B.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导国家

D.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12.“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

这里的“礼物”指的是A.火烧圆明园B.割占宝岛台湾C.签订《辛丑条约》D.提出“二十一条”

13.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14.右图为当年太平天国天王府内的石舫。

据史料记载,太平军入城刚一个月,敌人威胁尚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扩建了金碧辉煌的天王府。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应该是

A.大兴土木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B.太平天国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C.石舫成为太平天国政权革命性的象征

D.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15.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6.某班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网页进行自主学习,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历史文献”“学习检测”四个链接。

如果再添加一项新的链接,最合适的是

A.鸦片战争B.天国兴衰C.曾国藩D.《天朝田亩制度》

17.下列有关右图中两个文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前者突出了农民要求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②都得到了真正的实施

③两者都能很好地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斗争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长毛(指太平军)造反那时候,老通宝的祖父和陈老爷同被长毛掳去,同在长毛窝里混上了六七年,不但他们俩同时从长毛营盘里逃了出来,而且偷得了长毛的许多金元宝”。

这段文字不能说明的是

①多数农民参加太平天国运动是被迫的②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的农民战争无本质区别

③组织涣散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④农民阶级不能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

19.《胡汉民自传》载:

“同盟会未尝深植于民众,民众所接收者,仅三民主义中狭义的民族主义耳。

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此……而不能使为坚强拥护革命之群众,其责当由革命负之,而亦为当日失败之重要原因也。

”对该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排满”口号易于为民众所接收B.三民主义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

C.辛亥革命带有狭隘的民族革命色彩D.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的偶然

20.1911年底,对于中国当时的形势,帝国主义惊呼:

“主要危险在于叛乱可能延长,或具有敌视外国人的性质。

”“如任此种情势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将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

这说明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A.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进行了像义和团那样的排外运动D.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21.“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

”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五四运动

2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B.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条件

C.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3.“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24.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D.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

25.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幅对联:

“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喻指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D.中国在巴黎和会中外交失败

26.口号能够振奋精神,激发斗志。

下列口号具有反帝性质的有

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

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7.历史学家指出:

“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

”这段材料表明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多元力量参与

③五四运动是工、商、学各阶层努力的结果④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8.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

此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29.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难度的加大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0.以下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部分地区国民党员的阶级成分构成概况,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地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人

绥远

3200

8%

3%

80%

湖北

1877

63.1%

2.3%

8.9%

广东

15000

21.2%

20.1%

39.1%

A.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得到贯彻B.国民党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C.国共两党的区别正在逐步消失D.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使各革命阶级联合

31.有誓词称: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B.辛亥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32.右图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走“中心城市暴动”道路

B.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D.流动作战,袭击国民党后方

33.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地势险要,为革命斗争提供了便利条件B.创建了人民军队

C.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D.点燃了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

34.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进行社会凋查时,在江西和湖南交界的一个山村,发现一座破烂的无人居住的土墙房子,墙上有几个暗红的大字,斑驳模糊,第一、二个字笔画残缺,第七个字已辨认不清:

“丁到土壕,分田口”。

大伙经过争论后,得到的一致结论是

A.红军斗争的见证B.太平天国的战斗檄文C.北伐战争的标语D.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

35.假如“红色中国之旅”夏令营确定要探寻84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遗迹,应选择的地点是

①南昌②瑞金③井冈山④延安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36.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

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37.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B.1942年26个国家代表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C.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规定双方在朝鲜停止一切敌对活动

D.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以双方与1978年签署《戴维营协议》

38.《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人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9.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

“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

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

”该民歌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三大改造时期

40.“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D.反割台斗争

41.“中国共产党愿当此时机,向全国同胞提出我们奋斗之总的目标……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

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

”中国共产党提出上述奋斗目标,是为了

A.团结各阶层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实现民族团结抗击日本侵略

C.实现民族团结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D.团结各阶层力量反对蒋介石

42.1945年8月15日12时,从日本广播电台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

“帝国政府已受旨通知美英中苏四国政府,我帝国接受彼等联合宣言之各项条件……”中华民族八年艰苦抗战终于取得完全胜利。

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A.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全民族团结抗战D.美苏等盟国的大力支援

43.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了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该书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l0万册以上。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B.西方国家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失望

C.抗战爆发,中国地位日益重要D.国际友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同情

44.“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这幅对联上联嵌入三个国家名,下联则由三个城市名组成,表达新的意思。

对联撰写的背景应是

A.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B.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C.中途岛战役的胜利D.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45.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

“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46.江苏是革命老区,江苏人民积极支援革命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战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与江苏有关的是

①淞沪会战②徐州会战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47.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

“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48.读右图,你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序幕

B.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任务已经完成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D.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49.当你参观南京总统府时,你会发现在总统府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它的寓意是

A.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结束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

5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

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B

荆州中学2009级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50分,每小题2分)

1、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2、秦《峄山刻石》云“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秦始皇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制定严密的秦法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皇帝制度    D.实行分封制

3、周王有甲乙丙丁四个儿子,其中甲年龄最长,由妃子所生。

乙也由妃子所生,聪慧过人。

丙是王后的大儿子,天资愚钝。

丁是王后的小儿子,深得周王宠爱。

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周王应立谁为太子(  )

A.甲        B.乙        C.丙        D.丁

4、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何种特点(  )

A.君权神授   B.皇位世袭   C.皇帝独尊   D.皇权至上

5、贾谊曾上书文帝,“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以下措施中体现了贾谊思想的是(  )  

A.实行“推恩令”  B.以武力削减王国封地  C.继续推行分封制   D.大力扶植同姓诸侯 

6、以下材料跟科举制相关的是(  )

A.“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

B.“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D.“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7、《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伏诛。

”事后为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所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罢中书省 ②废丞相 ③更定六部官秩 ④废行省,设三司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为改变“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的局面,康熙所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内阁   B.设立南书房   C.设立军机处   D.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

9、以下各项为雅典不同时期的民主改革措施,其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

①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②向公职人员发放工资③按财产多寡划公民为四个等级

A.①③②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10、下列关于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的社会政治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①一切官职人员均由抽签选举产生  ②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③所有城邦居民都可参加公民大会  ④公民观赏戏剧可以获得“观剧津贴”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以下关于《十二铜表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是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          B.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C.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D.属于公民法范畴

12、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

“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如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雅典( )

A.人文主义盛行      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具有反抗精神      D.对公民长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3、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 )

A.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B.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C.1688年光荣革命      D.《权利法案》的颁布

14、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这三者分别分别体现为( )

A.国王 议会 内阁        B. 首相 内阁   议会

C.国王 上议院 下议院    D. 国王 下议院 上议院

15、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在美国确立起来并延续至今。

当前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所属的政党是( )

A.民主党    B.自由党    C.共和党    D.保守党

16、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有权审查行政和立法行为的是(   )

A.总统    B.联邦法院    C.国务卿    D.国会

17、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英国漫画家为此创

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

漫画。

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

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

这幅漫画的含义是(  )  

 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18、下列人员由国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有(  )

①英国下议院议员②美国众议院议员③英国内阁成员④德国联邦议会议员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④

19、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该诗反映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土地兼并严重  C.清政府政治腐败   D.自然灾害频繁

20、近代西方侵略者获得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的权利是根据下列哪个条约(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21、下列条约中,涉及即割地又赔款的是(   )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列强掀起瓜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