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可行性探讨.docx
《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可行性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可行性探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可行性探讨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第一届探究性学习大赛
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可行性探讨
实
验
成
果
单位名称: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项目名称:
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可行性探讨
项目时间:
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
丘陵山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可行性探讨
——以梅州市城东镇南塘村—石下村村落为例
摘要: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度增加,“四个梅州”口号的逐步推进,地处山区丘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改进,而生态农业的试行与推广,在其他类似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因此,结合梅州丘陵山区实际,探讨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可行性
1地理环境概述
梅州市城东镇南塘村—石下村位于东经116°07′30″--116°11′15″,北纬24°20′00″--24°22′30″,受季风的影响作用较明显,靠近北回归线,一年光照时间较长,热量较充足;其地形主要是低矮山地、丘陵,海拔低于500米,且山间盆地相连,形成较大面积的沟谷冲积扇,相对的地表起伏较小;以山地黄土、棕黄土、红壤、水稻土为主,该区山区土壤垂直分布,从而决定了植被生长的类型,为生态农业立体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两村共已建的大小池塘有22个,人工蓄水水池可避免灌溉水源受季风的负面影响。
因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下水较丰富,与周溪河相邻,且兴建的池塘较多。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有马尾松,木荷,竹林,果林包括:
香蕉,龙眼,柚子,木瓜,杨桃等,人为的大树移植,如热带地区的旅人蕉。
交通条件:
靠近东山大道,各乡村公路水泥化普及,在主要的街道小巷宽度3至4米,而在接近梅城市区的公路平均宽度为6.6米。
在区位优势上,靠近多所高等院校,邻近有嘉应学院、梅州农业技术学校和梅州理工学校。
2当前南塘村—石下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禽畜渔类主要以粗放养殖型为主,品种单一,集约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
第二、家禽畜类养殖场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生活生产污水随意排放,多沿河流直下,大多靠近住宅、河流、农田,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卫生状况差。
尤其是排入周溪河,然后再汇入梅江,直接影响到下游居民灌溉、生活饮水等,同时污水下渗,直接威胁到地下水的质量标准,影响居民健康。
第三、能源结构单一,对周围的生态林造成巨大压力,新能源开发不足,未能对农村丰富的资源充分利用,一方面加大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
第四、果园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品种单一、布局分散,缺乏规模化和专业化管理,在开发时没有做好必要水土保持措施,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效益差。
据调查,在一块6.4*9.6㎡的果林地,有大小一共18株,树种是单一的柚子树,树冠幅度最大为2m。
最小为0.4m,平均为1.2m,所需要的面积约为81.39㎡,而其实际面积是61.44㎡,致使果树的采光受到重大的影响,从而也影响其生产效益,导致农业收入下降。
第五、该区农业开发渠道较单一,仅是为发展农业而发展,采用传统的农业增收方式,未能充分开发其潜在的其他资源,如生态旅游资源,体育竞技场建设等,均可为农民增加收入。
3生态农业
3.1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经济与保护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体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不仅重视食品安全,而且对农产品的需求更趋向绿色和有机品牌产品。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面临着新一轮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在我国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矛盾不断突出的背景下,强势打造县域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D、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3梅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例子
笔者到梅县城东镇金鑫种猪场进行参观,这里是我市数一数二的大型种猪场,场中有800头种猪,年产猪仔达2万头,每天有大量的猪粪,还经常有母猪产仔后出现的“猪胞衣”等。
但四处走来却不见垃圾秽物,也没有难闻的臭气,每栋猪舍都显得整洁干净,周围空气清新,佳果飘香。
青山绿水映衬下的这片清新幽静的景象是该场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所取得的成效。
为了探讨城东镇南塘村—石下村村落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笔者到该地进行了相关调查。
主要是通过问卷和走访的形式对50户以农业为主的民众进行调查。
当前您家的的土地利用以如下那个类型为主
农耕(82%)
建房(6%)
其他(12%)
您家近年来的果林种植面积有多少
一亩以下(78%)
1-3亩
(14%)
3亩以上(8%)
近年来您家的农耕纯收入有多少
1000元以下(66%)
1000—3000
元(20%)
3000元以上(14%)
农耕收入在您的所有家庭收入中占据多少比例
50%以下(30%)
50%-80%(56%)
80%以上(14%)
您对近年来的农业政策了解吗
非常了解(40%)
比较了解(50%)
不了解(10%)
当前您的家庭的养殖业状况
养猪为主(30%)
养禽类为主(20%)
禽兽均占一定的比例(50%)
您对本区的农村生活环境满意吗
满意(24%)
比较满意(66%)
不满意(10%)
如果政府提倡改革农村生产现状,您支持吗
大力支持(32%)
看情况而定(48%)
不支持,维持现状(20%)
表一问卷调查结果
4调查结果
4.1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笔者前往城东镇南塘村—石下村进行问卷调查,发出五十份问卷收回五十份问卷。
(笔者一行通过走访以及问卷填写的形式,现场收回问卷。
)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此区域大部分的土地多为农耕用地,几乎没有其他的利用类型,且从调查中(如表一所示)也可以看出:
82%的农田用于农耕。
此区位于梅州城的东郊,而且有一部分用于种植蔬菜,给梅州市提供蔬菜需要,且临近高等院校,周围的高等院校的菜源就在于此区域。
在访问中发现,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副产品的市场萎缩,只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弃耕从工”,一些土地用于建房以及用于其他方面(庭院、道路、养殖场,等等)。
并且,大部分兼种有果林,但果林面积均不到1亩(78%),因为大部分兼种的果林大都处于山麓的冲积平原,且这些冲积平原只是一些土层薄土壤养分较为贫瘠的小冲积扇平原。
而且兼种果林面积超过3亩以上大都是把耕作农业区改变而来的,这应该归结于农产品市场以及农产品幅值问题。
据笔者的访问以及问卷中得知:
当前农耕收入在所有收入中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可是占据着这么大部分的农耕年收入却只有1000元左右,这个问题一直都在周而复始的阻碍着农民改变生活水平的脚步,相关部门对于此现状有什么好的对策呢?
家庭养殖业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家庭都兼有养殖业,而且都是养殖禽兽类。
也都表示,他们养殖这些家禽家畜都是为了自给自足,没有想过要进入市场,更有甚者是为了解除寂寞为了生活的一点乐趣,当然,这些只是老年人的一些想法。
此外,在访问中的大部分民众都说,对于政府提出的农业政策都有所了解,而且都纷纷表示他们一直都在执行政府的指导方向,他们也希望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当问及对当前农村的生活环境的情况时,却又表示他们对现在的生活环境感到满意,相比于过去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有什么原因呢?
据走访,发现在此进行农业操作的几乎都是中年人跟老年人,而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不愿守住这片土地等待极少的收入,中年人跟老年人大都是经历过苦难的农民,他们一辈子做大的愿望也就是温饱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也就安于现状了。
据我们的访问中了解到,近年来,农业技术的改进是给农民增加了一些收入,改善了生活环境。
不过,当前农业生产也存在其他不足的地方:
第一,农业生产的成本猛涨(如图一所示),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致使农民也不愿继续耕作,打算放弃农田另外改行。
第二,地区保护色彩较严重,尤其是存于村与村之间。
某些政策或者某些有利方法没有更好的相互交流,也就没有更好的提高质量产量。
图一农业生产成本变化表
鉴于这个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其实大部分农民是非常期望相关部门通过有利政策改变现在的生产模式,希望可以达到一种可循环的资源利用模式,这样既可以改变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又可以改善生活化境,两者兼得,何乐而不为呢。
4.2生态农业的试行模式
根据研究人员发现,“禽畜养殖-禽畜粪便综合利用-养鱼-蔬菜水果粮食种植”能源生态模式很适宜在丘陵山地地区推广。
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山地、坡地、农田、鱼塘等资源,围绕禽畜养殖和蔬菜水果粮食种植发展,进行因地制宜开展沼气、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
采用“沼气池、猪舍、禽舍、鱼塘、禽畜粪便深加工”相结合的这种生产工程模式能使农民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其建设内容包括沼气池工程建设、猪禽舍建设、贮肥池建设、水利配套工程等(如图二所示)。
图二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探索模式示意图
该模式以运用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为原理。
以沼气为纽带,对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利用,运用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沼气池建设和农业废弃物等多学科专业技术知识,并进行合理的食物链连接。
实现“六改三带”(即改水、改厨、改浴、改厕、改圈、改善环境,带动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带动加工业)循环协调发展。
沼气用于居民日常煮饭、照明、禽畜舍消毒、禽畜粪深加工等;沼液、沼渣用于果树或其它农作物施肥;禽畜粪在深加工之后,有机肥可以用于果树或其它农作物施肥,制成的饲料可以用于养鱼;果园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满足育肥猪的饲料要求;除果业外,还包括套种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
该模式突出以山区、坡地、农田、庭院为依托,与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村各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
5提出实施措施
对于丘陵地区,特别是广东经济发达地区,要使农民有较好的生活改善,减缓城市人口压力,缩小城镇居民经济收入,必须以现代农业的理念,运用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展以生态恢复重建为优先,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的生态农业建设,实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5.1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
充分利用相对较好的水肥光热资源优势和相对便捷的区位优势,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水平和水资源利用率,优先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养殖业、枸杞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构建粮—经—饲—畜多元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和果—菜型立体高效多种经营模式[1]。
同时发展有机农业。
如与香港渔农署、港商合作组建丰华有机的农业示范点,占地1千多亩,种植水稻、甜玉米、青枣、南瓜、红薯等有机农产品,建立种猪场,小猪交由农户养殖。
形成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机农产品出口香港销售。
生产了具备权威认证的有机农产品:
水稻、甜青枣、甜玉米、南瓜、蔬菜、有机猪等。
配套500立方米沼气池,沼气可供200多农户使用。
还可以发展林业。
如梅州市所属各县有非常丰富的山地资源,光是五华县山地面积就有360多万亩,目前除了少量种植水果、茶等经济作物外,五华县主要是将山地出租给外地单位,种植速生林。
5.2落实中央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支农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生态建设政策,建立生态建设保护的长效机制。
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农机补贴以及少生快富、农田建设等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好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
同时要进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包括特色产业金柚、各类蔬菜种植、饲草调制、沼气利用、农机作业等技术的入户到人培训。
还有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如农林牧技术指导、动植物防疫、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等网络建设,合理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大投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组织和企业做好农产品商标注册、质量认证,使农业走向规模化、现代化和产业化。
通过服务体系有效的联结农户与科技、农户与市场。
在乡镇一级连片展开生态农业示范区试验区的试点,以发挥典型示范辐射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充分学习河源生态农业成功的经验,把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以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5.3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
农业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
其实质是利用农村的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整个农村景观、农事活动和农业生态系统来吸引游客,使农业由提供农产品的第一产业导向提供旅游、加工、服务的第三产业,既可发挥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教育及乡村游乐的功效,又可达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作用,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让游客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
旅游者在相应的季节参与不同的农活,如挥锄除草、采摘瓜果、鱼塘垂钓等都,这对游客的身心健康很有好处,舒缓紧张的生活、工作压力,借此暂时离开繁华喧闹的城市,在安静、清新的农村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食用新鲜的粮食、蔬菜、水果,购买各种喜爱的农副产品。
以此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项目,这也是近年来广东省广东经济新的增长点。
发展广东农业生态旅游,对广东增创经济新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和发展旅游业都有重要作用。
如泮坑的草莓园,如果政府加于指导,这也是不错的生态旅游景点,游客在爬山减压的同时,同时又可以享受田园采摘的乐趣。
5.4要改变农民自身的认识
使农民认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实改变传统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总是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原始阶段,不要再认为农民做得是最累最苦的活,却是吃力不讨好的生存手段。
农民应多关注政府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农业生产,如观看民生820,进行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的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特色农产品(茶、橙、柚、茶籽、蔬菜等)、养殖家禽家畜(鸡、猪、鸸鹋等),多关注一些气候节气信息,及时对农业做好保护措施,减少损失,如“99寒害”,造成很多地区的经济作物严重受创[2]。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
外出务工,转移山区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是梅州市广大山区农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一个重要来源。
梅州市重视教育,历来将考入大学,将来在大城市就业发展作为青少年的一条出路,最近5年有近十万高中毕业生考上高校,但这些考生大多数都是市、县镇城区居民的子弟,而梅州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只有7%中学生报考。
形成千军万马挤走独木桥的现象。
广大农家子弟又不愿做每月只赚几百元的普通农民工。
以前曾尝试过多次外出务工计划,效果都不明显,原因也就在此。
我们认为梅州市的教育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发扬高升学率的传统,另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培养有各种技能的技工和服务工,每月可以赚到千元以上的薪金,将会极大地提升农民学习技能致富的积极性。
6结语
古语云:
“远亲不如近邻”,该区靠近梅州最高学府—嘉应学院、梅州理工学校和梅州农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结合学校所设的的相关专业,向他们询问有关的农业知识,当然,学校相关人士也应为生态农业布局、实施和推广献言献计。
作出自己一份应有的贡献。
希望通过笔者对该区的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浅显拙见探讨,确实为该区的农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与持续发展,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2002,5
[2]曾宪恒,张学先,张文峰,陈坤宏,刘加洪等著,科学发展观在梅州,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