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362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黛玉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林黛玉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林黛玉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林黛玉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林黛玉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黛玉教学设计.docx

《林黛玉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黛玉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黛玉教学设计.docx

林黛玉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掌握《红楼梦》人物语言含蓄美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得到一种感性认识。

2.讨论分析法。

通过讨论分析强化认识人物的出场反映的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了解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曹雪芹及有关《红楼梦》的有关知识。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3.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作者和《红楼梦》

1.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作者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裤”的贵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

当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经历作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忆。

这就为他能对社会上种种黑暗抱有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写出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衰败的《红楼梦》,准备了良好基础。

《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

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所谓:

“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

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增长。

这股新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便是处于萌芽状态却蓬勃而有朝气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趋向最后崩溃的但又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传统制度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样的时代,《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后30回作者已基本上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后来终于失落,这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到了18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2.着重介绍《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课文内容。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标题点出了中心事件,题眼是“贾府”──全书的典型环境。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三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女娲补天”:

作者描写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宝玉一起降生,又为宝玉随身佩带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的作用:

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改变。

“木石前盟”交代这块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这顽石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所以顽石下凡,她为报灌溉之恩,也同走一遭,把一生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这一段姻缘,他们初见时,林黛玉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

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第三回,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

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由薛蟠案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全书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

因此,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人高鹗所续。

研究者一般认为高鹗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上以悲剧结束,还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写贾府的结局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却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二、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

(1):

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

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二)第二部分(2~14):

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贵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其中:

2~4:

段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

段写林黛玉见王熙风。

(高潮)

7~11:

段写材黛玉见贾赦、贾政两位舅父,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12~14:

段写材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四层。

(最高潮)

(三)第三部分(15~16),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三、环境描写

(一).速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

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问题】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问题】(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

“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

‘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

“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

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

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问题】(4)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二)、深入思考强化重点

【问题】

(1)透过林黛玉的眼睛,作者给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怎样的环境?

【提示】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

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

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问题】

(2)本文中的环境描写的有什么样的作用?

(可在本文范围内和全书的范围内进行两种深度不同的思考)

【提示】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例如开头写贾府的“兽头大门”,门前的“两个大石狮子”,正门匾上的“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无一不在显示着贾府的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豪华气派。

(2)通过环境描写揭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如“敕造荣国府”的门匾,皇帝御笔书赐的“荣福堂”的匾额,室内陈设的物品显示着君王的宠幸和主人对君王的忠诚等。

(3)为书中的主要人物提供一个活动的环境,也间接地暗示了宝黛爱情故事悲剧性结局的社会必然性。

【课后思考】林黛玉进贾府,又是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

尽管课文对他们的介绍有详有略,有虚有实,但毕竟有些主要人物在读者面前第一次亮了相。

从课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附】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

贾  敷 

宁国公 贾演——贾代化贾  珍——贾  蓉(秦可卿)

                        贾  敬 —— 

                                        贾惜春

                           

贾  琏(王熙凤)——巧姐

贾  赦(邢夫人)

      贾迎春(孙绍祖)

                                         

贾  珠(李纨)——贾兰

                                     贾元春

荣国公 贾源——贾代善——贾  政(王夫人)贾宝玉(薛宝钗)

(史太君-贾母)贾探春【赵姨娘在所生】

贾环【赵姨娘在所生】

贾  敏(林如海)林黛玉

                              

    (注: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已不在世的人物有:

贾演,贾代化,贾敷和贾源,贾代善。

括号中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宝黛初会,赏析林黛玉、贾宝玉人物形象。

2.体会宝黛之间纯洁的爱情

3.初步探究宝黛爱情悲剧的根源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

红楼梦是一部读不尽的大书,每次读红楼,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悟,有人写下这样的感受:

“曹公笔如椽,十年血泪化成巨著红楼梦;黛玉心似锦,两世姻缘演出悲情木石盟”林黛玉,这个绣口锦心的女性,是曹雪芹精心描绘给读者的人物形象。

二、回眸一顾

速浏览课文,看看林黛玉进贾府,分别到了哪些地方?

在各处又分别见到了哪些人?

贾母正房:

贾母邢夫人王夫人三春(迎探惜)李纨王熙凤

贾赦院:

(贾赦)

贾政院(荣禧堂):

(贾政)

贾母正房(晚饭):

贾宝玉

三、拉开序幕(千呼万唤)

在这些人中间,我们读者,最期待他见到的人是谁?

------贾宝玉。

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近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世界。

贾宝玉第一次见到了他日后的人生知己,从此揭开了二人爱情故事的序幕。

王蒙先生这样说:

“《红楼梦》中的爱情是文化,是历史,更是人的性格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历史属性的综合体现。

下面我们就走进爱情故事的缘起----宝黛初会,去探求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四、宝黛初会

(一)“心有灵犀”

浏览课文,看看描写宝黛初会的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13、14)再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13、14自然段。

宝玉黛玉初次相会的时候,目光有一个交会,黛玉刚刚见到宝玉,有一个神情,宝玉见到黛玉的瞬间,又是什么反应?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

“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宝玉看罢,因笑到: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两人萍水相逢,却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用李商隐的一句诗来概括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感觉多么细腻,多么微妙,又多么美好啊!

相同的感觉却有不同的神情,分别有两个字写出了他们不同的神情,是哪两个字?

明确:

宝玉——笑:

我曾见过

黛玉――惊:

眼熟如此

这倾心的对视,这一惊一笑,正如电光火石,震撼了双方的灵魂,黛玉也由进贾府,而进到了宝玉的心里。

对视之后,双方的目光并没有移开,

在宝玉的眼里和心中,黛玉是什么样子的?

(二)宝玉眼中的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文字所描写的黛玉传达出了她怎样的神韵呢?

提示:

娇柔,病态之美(西施)多愁善感淡雅脉脉含情楚楚动人别有风韵飘逸超尘脱俗有灵气——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绛珠仙子)。

这样美的一个女子,曹雪芹为什么此时才泼墨描写她的外貌?

林黛玉进贾府这么半天了,见过了那么多人,难道大家都对他没有印象吗?

有,哪里有?

众人眼中的黛玉:

不俗怯弱风流

王熙凤眼中的黛玉:

标致

(王熙凤评价林黛玉的目的是什么?

-----讨好贾母,并不是真心赞美。

作者前面有两次提到黛玉的外貌,一次是众人眼中的黛玉,主要是从亲友长辈的角度关心她得身体,而王熙凤的评价只是为了讨好贾母。

而最后这段肖像描写是谁眼中的黛玉啊?

------宝玉。

这样安排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提示:

作者有意让黛玉的美在宝玉的眼中尽情的绽放,也就是说,只有宝玉能够注意到黛玉身上这些内在的神韵和气质。

黛玉这株世外仙葩,也只有在宝玉眼中才识得。

(三)黛玉眼中的宝玉

在黛玉的眼中,宝玉又是什么样子?

文中有两次关于宝玉的肖像描写,在什么地方,把它找出来,看看这段肖像描写表现了宝玉的什么性格特点。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若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般情思,悉堆眼角。

明确:

反映出宝玉的英俊、多情、眉清目秀——黛玉一眼就看出了宝玉的多情。

其实黛玉在见他之前,对他印象好不好?

不好,为什么?

这种印象是怎样造成的?

王夫人口中宝玉:

混世魔王孽根祸胎

黛玉母亲口中:

顽劣异常极恶读书

作者引用当时的人评点宝玉的《西江月》二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此宝玉非彼宝玉也,同是宝玉,为什么在黛玉眼中,和在众人眼中有如此大的不同?

----黛玉更多的是凭直感来评价宝玉,她看到的是宝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那么众人评价宝玉是一个什么标准,在当时的人眼中,什么样的人才是有能力的,有出息的人?

----用功读书,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科举及第,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这一类的人。

而在宝玉心中,对追求功名利禄这一类的人,是最为不屑一顾的。

当时他身边也有许多人,劝他多做一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唯有林黛玉从不劝他这一点,在摒弃功名利禄,这一点上,宝玉黛玉达成了高度的共鸣。

只有黛玉能够理解宝玉,欣赏宝玉。

所以,世俗眼中不肖子,却是黛玉心里纯情郎

(四)摔玉

从这一点中我们再次感到宝黛情感的契合和品位的相投。

不过我们也深深地为他们担忧,他们这种纯情世界,能够挣脱外部功利世俗的现实世界的束缚吗?

就在二人笑语盈盈之时,宝玉就果真做了一件让众人看来疯疯傻傻的事,什么事?

-----把玉给摔了。

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思考一下,宝玉为什么摔玉?

明确:

1、为黛玉而摔-----可见情之真切。

神仙似的妹妹都没有,觉得不通灵,不是好东西,所以摔了。

也就是说是为林妹妹而摔,可见贾宝玉对林黛玉有一种无条件的认同感,也看出了贾宝玉对黛玉的一片痴情。

2、为天命而摔------可见性之叛逆

我们看到宝玉摔玉的时候,贾母是不是很紧张啊?

怎么说的?

----你打人骂人都可以,何苦摔那命根子。

在贾母眼中,这块玉是什么的象征?

------跟宝玉一起诞生,是天命的象征。

宝玉摔玉,意味着他敢于违抗天命。

可见他性情的叛逆。

3、为世俗而摔------可见心之率真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思想呢?

-----他有平等的思想,而且是男女平等的思想。

对女性的尊重。

而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男尊女卑,这也足以说明宝玉叛逆的性格,敢于反抗封建礼教。

在众人眼中这种身份、财富、地位象征的玉,在宝玉眼里却是不值一提的“劳什子”,我们再一次感到了两种世界观的冲撞。

著名红学家余英时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说:

红楼梦一方面全力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主观企求上,他是要这个世界永驻人间。

另一方面,他又无情的写出了一个与此相对比的现实世界。

而现实世界的一切力量则不断地摧残着这个理想的世界,直到他毁灭为止。

摔玉的结果如何,玉摔碎了吗?

----没有,在贾母的一番劝导之后,宝玉又戴上了这块玉,

我们说宝玉是为了维护与黛玉之间的情感,为了抵制外部的世界而摔玉,很显然,在两种世界观的冲撞下,显然宝玉是失败了。

这节课,我们分析了黛玉和宝玉的形象,领略了他们纯美的感情,但同时,我们也处处感受到了与此相对的一个世俗的功利现实世界,这个世界不断地摧残着束缚着宝黛那个纯洁的理想世界。

在美好的初会之时,这两个世界的冲突还是隐性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宝黛感情的成熟,这种矛盾愈发剑拔弩张,难怪林黛玉会说: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因此,宝黛的爱情悲剧注定无法避免。

在此,我们不由得和作者一起喟叹,这爱情是幽微灵秀之地,却又是无可奈何之天,谁能否认这爱情的悲剧不是人生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历史的悲剧呢。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王熙凤及次要人物形象

一、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

课文从四个方面展示她的性格特征:

出场,肖像,会见黛玉,回王夫人。

1、间接描写——不同人物对她的评价

朗读描写王熙凤的两段文字,找出不同人物对王熙凤的评价。

——①“放诞无礼”。

②“凤辣子”。

2直接描写

之一服饰描写:

衣着无声,却道出了王熙凤内心深处的隐秘,刻画了她的性格。

“朝阳五凤挂珠钗”。

凤是女性追求的最高层次。

“赤金盘螭璎珞圈”“双衡比目玫瑰佩”。

金玉相配,异色相衬,足见高贵。

“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翡翠撒花洋绉裙”。

尽显富贵气(来自宫中,皇上所赐)。

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地位特殊。

珠光宝气,十分耀眼:

爱表现、对金银珠宝的追求,对权势的渴望。

归纳:

贵气和俗气。

(凡事过犹不及。

女子自然高雅才是大美。

所谓“大妆无痕”。

之二语言描写:

(1)“我来迟了!

”表面自谦,其实得意逞能。

(2)连续问黛玉:

是关心的表示更是走过场。

(王蒙“是关心的表示也是走过场”不十分准确。

问题是不需要黛玉回答的)

(3)回答王夫人:

精明强干的管家。

(关键词:

“先”、“已”)

(4)夸林黛玉:

正捧林黛玉(“真”和“才”将赞美提高到惊叹的程度,表达自然得体);暗拍贾母、侧拍众姑娘(“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总结:

心理学家说:

千万不要在一个女孩面前夸另一个女孩漂亮(尤其是男生)。

但王熙凤这样做了,不仅没有得罪其他人,反而博得更多的欢心。

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拍遍。

可见王熙凤的八面玲珑,不愧阿谀逢迎的高手,堪称“红楼第一拍”,这个马屁堪称极品马屁:

一言三拍。

相关链接——王熙凤的拍马艺术:

并不是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之下都是适宜于拍马屁的。

拍得乖巧,拍得让人喜欢而不反感,是极不容易的事。

且看第三十八回,写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心里高兴,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

在这种情景之下,你说:

“老祖宗,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这太平淡;你说:

“老祖宗,有窝儿这叫残缺美。

”对于老太太来说,美已经是过去时了,更何况是残缺美。

可见这个拍马的难度系数是9.8,非一般功力所能为也。

那么王熙凤说的是什么呢?

她说:

“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

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

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

”王熙凤专从福、寿两方面发挥,贾母听了怎么会不高兴?

几句话就活脱脱地画出了凤姐的世故聪明,所谓“大拍无形”啊!

之三行为(动作)描写:

(1)故意来迟:

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不愿与贾母抢镜头,又不愿被弱化,打时间差。

(2)两个“携”:

“携1”是与黛玉套近乎,从而讨好贾母;“携2”是变被动为主动,巧妙掩饰“转悲为喜”之尴尬。

“携2”还在向黛玉传递“热情”信息的同时,截住了“该打”之手。

王熙凤爱演戏也善演戏。

虚伪和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

(3)声音先到;高声大气;敛声屏气:

她在贾府地位的特殊,她对自己地位的得意。

(4)王熙凤的“哭”:

假哭(哭——用帕拭泪——转悲为喜——变化太快),“哭”的表象,显现她的机智逢迎。

若说我没哭,没看见我用帕拭泪了吗?

若说我哭而无泪,没看见我用帕拭过了吗?

(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之四肖像描写:

(1)“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粉面、丹唇”——美丽,

(2)“三角眼、吊梢眉、威不露、笑先闻”——狠毒、刁钻、虚伪。

(3)中国古代文学的肖像描写一向崇尚简练传神,《诗经》写美女: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曹雪芹对此一定十分清楚。

他描写王熙凤为什么浓墨重彩?

——既要表现王熙凤外在的特点,又要表现她内在的性格。

人物形象小结:

王熙凤是贾府里地位特殊的人物,她精明能干、善于逢迎、圆滑刁钻。

二、分析次要的人物形象

(一)贾母:

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

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

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

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

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

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

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二)王夫人:

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能谈谈她的思想吗?

明确:

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