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207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docx

《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docx

高考生物考点复习训练5第28课时生物的进化

第28课时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4,2分)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D.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2.(2016江苏盐城上学期期中,20,2分)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3.(2016江苏扬州上学期期中,23,3分)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B.自然选择和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4.(2016江苏苏北四市期中调研,22,3分)有人将欧洲家兔带到某小岛上,若干年之后,这些兔子的后代不能与欧洲家兔杂交产生后代。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

A.地理环境决定了两个种群产生不同的变异

B.不同的环境对这两个种群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C.两个种群已产生生殖隔离,成为不同的物种

D.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5.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

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

A.20%B.40%C.60%D.80%

6.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B.4∶4∶1C.1∶2∶0D.1∶2∶1

7.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75%B.50%C.42%D.21%

8.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

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

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

由此无法推断出(  )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9.(2015江苏扬州、南通、连云港二模,10,2分)1928年夏天,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但远处的细菌却正常生长,之后弗莱明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青霉素,挽救了无数生命。

而今天,青霉素对许多种细菌都不起作用了。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菌与细菌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B.耐药性菌群的形成是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的结果

C.细菌耐药性是长期大量使用青霉素导致基因突变的结果

D.细菌产生青霉素抗性基因后,该基因就会被保留不再发生丢失、突变

10.(2015江苏扬州、南通、泰州三模,10,2分)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

的是(  )

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

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

D.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

11.(20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12.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

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13.(2013江苏单科,12,2分)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14.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15.(2015江苏扬州四星高中期初模拟,18,2分)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B.在变化过程中,P点时Aa的基因型频率最小

C.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D.该种群基因库中A和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

16.(2016江苏盐城龙冈中学调研一,6,2分)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

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  )

A.25%B.32%C.50%D.64%

17.(2016江苏盐城田家炳中学期中,20,2分)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如图①~③分别表示某种动物3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且存在地理隔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①在第25代时基因型为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

B.个体的死亡对种群③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

C.第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二、非选择题

18.(2015江苏宿迁三校3月检测,30,9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发展机制的理论探索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如图是科学家利用果蝇所做的进化实验,两组实验仅喂养食物不同,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1)第一期时,甲箱和乙箱中的全部果蝇属于两个     。

 

(2)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甲箱果蝇体色变浅,乙箱果蝇体色变深。

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以此推断,甲、乙品系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体现的是      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              。

 

(3)经过八代或更长的时间后,两箱中的果蝇体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两箱分养造成        ,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        不同,导致        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下表是甲、乙两箱中果蝇部分等位基因[A-a、T(T1、T2)-t、E-e]的显性基因频率统计的数据:

世代

甲箱

乙箱

果蝇数

A

T1

E

果蝇数

A

T2

E

第一代

20

100%

0

64%

20

100%

0

65%

第四代

350

89%

15%

64.8%

285

97%

8%

65.5%

第七代

500

67%

52%

65.2%

420

96%

66%

65.8%

第十代

560

61%

89%

65%

430

95%

93%

65%

甲、乙两箱果蝇的基因库较大的是     ,频率基本稳定的基因是    ,第十代时,甲箱中果蝇的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    %。

 

19.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A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故A正确;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B错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很多,不只是环境条件,故C错误;地理隔离也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故D错误。

2.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三倍体西瓜不能生殖产生可育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D正确。

3.AB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A正确;自然选择和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B正确;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错误。

4.AD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能将众多变异类型中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选择出来,这种选择是定向的,但是环境不能决定生物的变异,故A错误、B正确;若干年后小岛上的这些兔子不能与欧洲家兔杂交产生后代,说明小岛上的这些兔子与欧洲家兔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欧洲家兔就形成了不同的物种,故C正确;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故D错误。

5.C 该种群中杂合子(Vv)占40%,残翅(vv)占400÷(600+400)=40%,所以v的基因频=40%×1/2+40%=60%。

C正确。

6.B 该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AA和Aa各占1/3、2/3,该群体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3A、1/3a,所以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AA、Aa和aa分别占2/3×2/3=4/9、2/3×1/3×2=4/9、1/3×1/3=1/9,B正确。

7.C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

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

8.B 本题主要考查共同进化的特点和意义。

由题意可知,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因而可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正确;题中只给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而没有说明长筒花的其他传粉方式如自花受粉等,故无法判断长筒花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能否繁殖后代,B错误;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和长舌蝠的长舌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D正确。

9.B 青霉菌与细菌之间存在竞争的关系,A错误;自然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得以生存,保存了抗药性基因,久而久之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从而形成了耐药性菌群,B正确;细菌耐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细菌产生青霉素抗性基因后,该基因仍可能发生丢失、突变,D错误。

10.D 观察题图,因为河流和山脉阻碍了种群1、2与亲代种群个体之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种群1与种群2个体之间因地理隔离而无法进行交流,因此二者互无影响,B正确;不同环境中选择不同的类型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C正确;种群1、2都来自亲代种群,它们之间的基因有一部分是相同的,D错误。

11.B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

12.C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

13.C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四个物种都是由共同祖先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形成的;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为0.99%,该差异经历了约0.99%÷

(1%/百万年)=99万年的累积;大猩猩和人类的DNA差异为1.1%,而大猩猩与非洲猴的DNA差异为2.24%,因此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所以C最为合理。

14.B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000=6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000=12800(只)。

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400)/(40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

15.C 变异本身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环境条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不是最小。

Q点A基因频率开始增大,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故C正确。

16.B 该群体B基因频率=(80×2)/200=0.8,b基因频率=1-0.8=0.2,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基因频率不变,故子代中Bb的比例是2×0.8×0.2=0.32,B正确。

17.A 种群①在25代时基因A的频率为75%,所以a为25%,aa的频率为25%×25%=6.25%,A错误;个体③的种群数量最大,所以个体死亡对种群③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B正确;第150代后3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差别较大,可能出现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8.答案 

(1)种群

(2)物种(或遗传) 由于交配的同体色偏好,造成两品系果蝇之间发生生殖隔离现象

(或遗传;虽然交配选择上有体色偏好,但可能依然不影响两者交配的行为与后代的可育性)

(3)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食物的差异与选择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

(4)甲 E 45.5%

解析 

(1)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甲箱和乙箱中的果蝇分属于两个种群。

(2)由题意知,经过八代或更长时间之后再混养时,果蝇的交配择偶出现严重的同体色选择偏好,两品系果蝇之间可能产生了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因此可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

(3)由于两箱分养造成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当两箱中果蝇发生变异后,由于食物的差异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导致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形成两个群体体色的很大差异。

(4)分析甲箱和乙箱的果蝇数量可知,甲的种群数量大,因此甲箱果蝇的种群基因库大;分析表格中信息可知,E基因频率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不大,最稳定;由表格中信息可知,第十代时,甲箱中E的基因频率为65%,则e的基因频率为35%,因此该等位基因杂合体出现的频率是2×65%×35%=45.5%。

19.答案 

(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基因分离规律的辩证关系。

(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

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

(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

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

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

(2×1/3×2/3)∶(2/3×2/3)=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