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3190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docx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docx

高二历史必修二学业水平考试世界经济史部分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世界经济史

【考点呈现】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a宗教原因:

传播天主教

b社会原因:

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寻金热”

c经济原因: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

d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上路(直接)

e思想原因:

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的精神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欧洲    非洲好望角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

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

欧洲     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7年

达·伽马

葡萄牙

欧洲     印度

开通了欧洲到印度的航线

1519—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

全球航行

实现环球航行;证实地圆学说

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2)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资本主义大规模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5)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6)证明地圆学说的科学性

第二节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

1、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1)荷兰——“海上马车夫”、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打败,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掌握海上霸权,海外贸易大增,成为海上马车夫

(2)英国——“日不落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17世纪中后期,颁布《航海条例》,挑起三次英荷战争。

③18世纪中期:

与法国七年战争,夺去法属北美殖民地并确立在印度的优势,最终确立的世界殖民霸权。

2、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

殖民扩张与掠夺。

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

(2)影响:

A、对欧洲: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B、对亚、非、拉:

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三、四课 两次工业革命

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政治保障;b海外殖民和掠夺---资金、海外市场

c圈地运动---劳动力、国内市场;d手工工场的发展---技术

(2)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

18C60年代——19C40年代,完成的标志是:

机器制造机器)

行业

发明者及其成就

意义

棉纺织业

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

动力

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运输

①    美国富尔顿发明轮船②英;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工业革命的影响:

a生产力: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b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c生活方式:

城市化进程加快;d社会关系:

两大对立阶级形成

e社会意识: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产生;f加速殖民扩张,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

a科学家的探索;b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带来生产力的飞跃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国家:

德国和美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

行业

相应的发明成果及发明者

意义

电力的广泛应用

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电灯(爱迪生)电话(美,贝尔)电报、电影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先进的通讯手段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物质手段,密切了各地的联系。

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

汽车

飞机(美国莱特兄弟)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世界

市场的形成提供物质手段

化工技术的发展

从煤、石油中制成塑料、化肥、炸药等化工合成材料

3、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

19世纪中后期):

(2)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1、14——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原始阶段)

2、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

3、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

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是:

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形成的手段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两次工业革命)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

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具体原因

华尔街股市崩溃——直接原因

特点:

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强、影响特别深远

现象:

股片崩盘,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

影响:

直接后果:

重创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经济

从局部看:

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从整体看: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胡佛总统的政策的失败:

自由放任政策

★经济危机由美国发生进而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其原因在于:

经济全球化,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第二节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经济危机、胡佛放任、临危受命

2、理解罗斯福新政(1933——1939)的主要内容:

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方面。

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②调整农业政策  ③复兴工业 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⑤保护劳工权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作用: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模式(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

直接目的:

使美国度过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

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第三节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

凯恩斯主义

主要手段:

①实行企业国有化(把投资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等收归国有,兴办原子能宇航等新科技革命中出现的产业)

(以英法为代表)

②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法、日为代表)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等

2、福利国家的发展(二战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3、企业经营方面:

①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主体,股票分散化,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②企业所有者推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4、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5、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经济滞涨,发达国家运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包括减税、国企私有化、消减社会福利开支等)。

6、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7、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演变:

(1)二战后至60年代末,按照凯恩斯主义理论,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形成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主要措施:

以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生产和消费;(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2)二战后70年代:

陷入“滞胀”困境。

里根依据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

①削减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抑制通货膨胀。

1982年以后经济回升持续增长、但赤字、国债剧增。

(3)20世纪90年代:

克林顿采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等,即消灭了赤字问题,又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8.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政策及变化:

P124

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法国:

计划指导性经济模式;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府面临的形势:

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国内反动派的威胁,一战未结束的动荡,以及经济萧条。

2.战时共产主义的内容:

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

全面国有化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制政府全面操纵生产与分配,取消了市场机制以及商品货币对经济的调节工作

评价:

作用;最大限度内集中了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政权问题:

人民劳动积极性降低,农工产量下降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持续,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4.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921年)

农业;实行粮食税工业:

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政府以租让方式让国外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无力开发的产业

流通:

允许自由贸易分配:

按劳分配

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政权的稳定;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为他国提供了借鉴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

成就:

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工业产量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搞计划经济可以迅速提升国力;但要注意经济发展规律,协调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要注意根据国情适时地调整经济政策等。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共同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各自重点:

赫鲁晓夫:

增加农业收入,鼓励发展农业,开垦荒地等结果:

发展农业,但缺乏科学知识

勃列日涅夫:

发展工业及军事成为超级大国,但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戈尔巴乔夫:

经济政治领域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2、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节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44个国家均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

意义: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FM

建立:

根据《雷顿森林体系》建于1945年

宗旨: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主要任务:

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3.世界银行:

WB

宗旨:

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关贸总协定:

GATT

建立原因:

资本主力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形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节、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步骤: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中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

作用:

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2.欧洲联盟:

EU

1992年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组成国家:

NAFTA加拿大,墨西哥,美国(核心)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1989年,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涉及国家和地区:

大洋洲,美洲(北美,南美)亚洲的12个国家

5.中国与区域集团:

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6.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发展趋势:

趋势加强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1、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联系增多;跨国公司和世界组织的建立;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表现:

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交易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2、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

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加剧全球化竞争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迅速增长;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积极研究开发技术;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但发展中国家金融风险加大

3、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

来源于关贸总协定,更加规范化,法律化。

宗旨:

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4、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原因:

应对全球化;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

机遇+挑战利大于弊

5、世贸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6、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迅猛发展

7、.在全球化中,如何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a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积极应对挑战;

b保持民族特色,维护国家利益;

c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国际社会的依赖性;

d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

e提高风险意识,注意国家经济安全;

f熟悉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考点练习】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考点:

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1.16世纪著名的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的:

“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

”令诗人对他的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

A.地处海路交通要冲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C.率先探索新航路D.占据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考点: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下面各漫画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无关的是(  )

考点:

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3.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

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

兴城市大量出现B.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C.工业革命的进行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考点:

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4.“虽然……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材料中涉及的事件应是(  )

A.圈地运动B.代议制确立C.黑奴贸易D.殖民扩张

考点: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

明创造

5.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

于(  )

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考点: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6.1866年,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当时美国和英国之间可以采用的最

快捷的联系方式是(  )

A.有线电报B.电话C.无线电报D.信件传递

7.下列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③①D.②④①③

考点:

了解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的产生

8.(2012·徐州学测)下表是“1870~1900年美国钢铁业统计表”,此表所反映19世纪后期美

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9.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工厂也增多了”。

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工厂制度的诞生B.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C.社会立法的改进D.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

10.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这段话的正确含义是(  )

A.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C.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D.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考点: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1.右图是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上拥挤的人群,这一天股市崩溃,引起了经济的全面危机。

在下列选项中,哪项不符合当时的情景(  )

A.大批银行倒闭B.工业产品奇缺C.市场萧条D.失业人数激增

12.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是产品过剩、生产难于维持、工厂倒闭等。

面对这些情况,当时人们最不可能的体验和感受是(  )

A.失业了,再找工作比买彩票还要难B.一只羊才卖两美元,还没人要

C.很多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D.股票价格普遍暴涨,出现“炒股

热”

考点: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13.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材料中的“梯子”在罗斯福新政中是指(  )

A.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B.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逐步恢复银行信用

C.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 D.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14.“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与上述罗斯福就职演说相对应的新政举措是(  )

A.实行美元贬值B.兴办公共工程C.提

高产品价格D.调整企业关系

考点: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15.面对经济大萧条,改革往往是渡过危机的重要手

段,下列组

图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某国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

下列对这一改革的看法最符合史实是(  )

A.经济“滞胀”诱发了改革前的危机B.通过国家干预达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C.改革使该国彻底摆脱了危机困境D.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福利国家

考点:

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16.某个西方发达国家自实行“福利国家制度”以后,连续四年国家财政支出所占GDP的比重如下图,对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B.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D.这些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考点:

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干预

17.经济大危机(1929~1933)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

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

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制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18.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有人在纽约的小学生中做过民意测验。

发现罗斯福最受欢迎,他后面才是上帝,且票数远远落后于罗斯福。

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  )

A.美国小学生不相信上帝B.罗斯福的经济改革C.老师的政治思想引导D.政府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19.假如你是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公民,你可能遇到的现象有(  )

①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著作受到欢迎 ②美国政府实行高福利,公民生活有保障 ③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很快 ④“新经济”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的动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

“当时所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

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重要作用 D.使苏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21.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

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巩固了新生的

苏维埃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

考点: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2.列宁说:

“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源是(  )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

C.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所致

考点: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2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党内有同志认为“用异己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是“离

开社会主义原则”。

让这些同志感到“离开社会主义原则”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4.阅读下表,分析导致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产量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

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产量变化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