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2298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docx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docx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脉络

    前已述及,《中华印刷通史》是中国印刷术的源流史,是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的印刷事业史。

因此,勾画印刷术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清楚地了解中国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轨迹,是本书重点容之一。

本书"古代篇"的七、八、九三章虽多有涉及,但其容主旨在印刷工艺技术本身及其事业的发展,尚未从整体上勾画出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发展轨迹。

    中国发明和发展起来的印刷术,为与西方近代印刷术相区别,通常称它为"传统印刷术"。

传统印刷术主要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两大系列,而应用最多的是雕版印刷。

其间虽有孔版印刷和套版印刷,但二者均可归属于传统的雕版印刷。

原因是孔版印刷主要用于织物印染,且印版也是雕刻的;而套版印刷本身就是雕版印刷。

将传统的雕版漏印和套版印刷纳入雕版印刷系列中介绍,显得更为系统、适宜(参见表6-1)。

一、雕版印刷的发展脉络

    印刷术的种类繁多,工艺各异。

传统印刷中的雕版印刷、活字版印刷、套版印刷、漏版印刷,以及应用较少的蜡版、磁版和吕抚泥版印刷(图6-1);近代传入的石版印刷、珂罗版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等,都是印刷术,但又各不相同。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印刷术中,最先发明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

其它门类的印刷术都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雕版印刷的发明是最伟大的发明,具有开创之功。

    雕版印刷从工艺技术的总体上,有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之分;从印刷形态上,则有凸印和漏印之别。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雕刻凸版和漏版早于战国时期已用于织物印花,到西汉时发展到多色分版印花,这有西汉出土的印版和印花敷彩纱为证。

以往史学界没有把它归入印刷,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以下仅按总体分类──单色雕印和彩色雕印两大系列作简要记述。

印刷术

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

单色雕版印刷

多色雕版印刷

金属活字印刷

非金属活字印刷

刷涂套色

刷捺套印

刷版套印

分版套印

◆版印刷

锡活字印刷

铜活字印刷

铅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

泥活字印刷

活字泥版印刷

泰山磁版印刷

    图6-1 传统印刷工艺系统示意图

1.单色雕版印刷

    单色雕版印刷是用一块印版印刷一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具体工艺方法参见第七章第六节)。

这种工艺技术发明最早、应用最久,而且在工艺技术上始终没有多大变化。

从唐朝开始推广应用迄今,主要用于书籍印刷;在古代也曾用来印刷书籍以外的诸如报纸、地图、证券、版画等印刷品的印刷。

历史上所有大规模的刻印工程,譬如五代刻印的《九经》、宋代刻印的《开宝藏》等,均采用单色雕版印刷。

2.彩色雕版印刷

    彩色雕版印刷是用雕版印刷多种颜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

习惯上有套印术、套版印刷、多色印刷、彩色印刷等多种叫法。

彩色雕版印刷的发明和发展最能体现雕版印刷术的发展过程。

以其出现时间先后次序,可划分为"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

?

版印刷"等五种工艺方法。

这五种方法按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可清晰地勾画出雕版印刷在工艺技术发展历程中的脉络和轨迹。

表6-1    中国传统印刷术发展脉络一览表

朝代

前221年以前

西汉

前168年以前

隋唐

581-907

辽代

907-1125

宋朝

960-1279

元朝

1206-1368

明朝

1368-1644

清朝

1644-1911

单色雕印

战国时期采用雕刻凸版在织物上印花

 

雕版印刷开始在书籍等领域推广应用

->

->

->

->

->

型版印花

 

西汉早期凸版套印和夹缬漏印印花

织物印刷中采用漏版加筛网印刷工艺

->

->

->

->

->

刷涂套色

 

 

 

采用刷印后涂色工艺印刷佛画多幅

->

->

采用刷印后敷色印刷年画工艺

->

刷捺套印

 

 

 

 

采用刷印加捺印工艺印制多色纸币

元初北方金朝刷印绫币"元光珍货"

 

 

刷版套印

 

 

 

 

 

1340年用版上刷多色套印《金刚经注》

 

 

分版套印

 

 

 

 

 

 

出现一版一色分版套印书籍和版画技

->

?

?

版拱花

 

 

 

 

 

 

1626年出现?

?

版拱花术套印多色彩

->

非金属活字印刷

泥活

 

 

 

 

1041-1048年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

元初古用改良泥活字版印刷书籍。

->

瑶、翟金生泥活字版,吕抚活字泥版工艺

木活字

 

 

 

 

1180年前西夏木活字版印本佛经今存

1298年

王祯创制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法

->

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排版印刷工艺

瓷活字

 

 

 

 

 

 

 

泰山磁版印刷工艺金属活字印刷

金属活字印刷

锡活字

 

 

 

 

南宋出现锡活字版印刷,未能久行。

 

->

->

铜活字

 

 

 

 

史载"宋刻有铜字刻本、活字本",待考

 

明代铜活字印刷盛行,以最多

->

铅活字

 

 

 

 

 

 

明弘治末使用铅活字印刷,始在

->

*说明:

    1.本表上栏为朝代(时间)顺序,左栏为工艺类别。

表中上栏与左栏交叉处为某种工艺技术的起始年代,起始后各代正常应用未列入,参见图6-1。

    2.战国、西汉、唐代的织物印花,金代印刷绫币"元光珍货",其承印物虽是织物,但工艺技术与印刷纸币相同,似应归属印刷,故列入表中;因有不同意见,故在此说明。

    3.清代泰山磁版究系活字版、还是整版,尚有争议。

    4.吕抚泥版因文献记载甚详,为活字泥版无疑。

因其先制活字模,再用字模制作泥版,用泥版直接印刷,故属复制版,为世界上仅有的泥版复制版印刷工艺。

    5.清代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版印刷系雕版与活字版套印工艺,并非单纯的活字印刷。

    6.雕版印刷工艺类别中,型版印花为织物印刷中的凸版印花和漏版印花,属织物印刷畴。

其他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

?

版拱花等,参见正文。

    

(1)刷涂套色(印后涂色)。

刷涂套色多用于版画,是于刷印出版画图案后,再手工涂上各种颜色的工艺技术。

现存最早的实物是辽代出土的《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等佛画。

    辽代刷涂套色印制的《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着红、绿、蓝、黄四色,雕刻技法娴熟,画面布局得当,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木刻刷印后着色印制的最大、最早的精品。

参见毕素娟《重视辉煌的辽代雕版印刷品》,载《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第348-378页,印刷工业1996年版。

    刷涂套色这一工艺,迄今仍在应用。

中国独具特色的木版年画仍沿用此法,其印品倍受民间喜爱。

    

(2)刷捺套印。

刷捺套印是按照设计要求,采用刷印和捺印两种方法套印多色印刷品的工艺技术。

这种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主要用于纸币印刷。

史载中国早期纸币交子和钱引都是采用这种方法三色印刷的。

现存实物──东至县出土的宋代"关子印版"多达八块。

据分析,这八块印版不可能全部采用刷印方法印制。

很可能是票面版等大面积图案用刷印印刷后,再将小面积的印章按设计位置捺印。

从现在看,这种方法很简陋、笨拙,但在当时又是了不起的进展。

因这毕竟是按设计位置进行套印的套印术,为彩色套印之先驱。

    (3)刷版套印。

刷版套印是在雕刻好的同一块印版上,根据画面要求,在不同部位涂刷不同颜色,譬如花涂红色、树叶涂绿色等,然后进行覆纸刷印的工艺技术。

一般认为,现存元朝江陵资福寺无闻和尚《金刚经注》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4)分版套印。

分版套印是按照图画的设色要求,每一种颜色雕刻一块印版,然后分别刷上相应色墨,进行一版一印、逐色套印的工艺技术。

这种套印方法,对印版的尺寸规格要求非常严格,印刷时印版位置要精确稳固,操作者要认真、熟练,方能套印准确。

与前三种套印相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套版印刷。

分版套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套版印刷已趋于成熟。

    (5)?

?

版拱花(?

?

版印刷后施以拱花压印术)。

彩色雕版印刷地进一步发展,是明代发明的?

?

版拱花术。

?

?

版印刷与分版套印的套版印刷的区别是:

它不仅仅是像个别人所说的一种颜色刻一块印版,而是根据画面颜色、浓淡、部位的不同刻制许多的印版,纸和印版都固定在版台上,逐版逐次印刷。

具体工艺方法参见第七章第六节。

现知?

?

版印刷最早出现在明代天启年间。

现存最早的?

?

版印刷品是江宁人吴发祥于天启六年刻印的《萝轩变古笺谱》。

历史上于?

?

版印刷业最负盛名的是明代胡正言和今日的荣宝斋。

胡正言用?

?

版印刷的《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画谱》,刊版套印之精致,施墨着色之娴雅妍丽,技术上已经达到了雕版印刷技艺之高峰。

而当今荣宝斋改称"木版水印"此称未必见妥,因单色雕版印刷也是雕刻木版、水墨印刷,也可称作木版水印。

反不如用?

?

版印刷形象准确。

的?

?

版印刷,其工艺技术之精湛,印刷品质之精良,已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

尤其是复制大幅中国国画,有的印版多达数百、上千块,为当今现代印刷诸工艺所难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印刷中的雕版印刷,从单色雕印起,逐渐向彩色套印演进,历经刷涂套色、刷捺套印、刷版套印、分版套印,到明末发明?

?

版印刷,其技艺之精已达到迄今各现代印刷工艺也难以仿效的程度,使中国传统印刷工艺在当今盛开的印刷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被外国朋友誉作"真正的印刷艺术"。

二、活字印刷的发展脉络

    据宋代科学家括着《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曾采用泥活字排版印书,这是现知活字印刷的最早记载。

因此,史学界都把毕升当作活字印刷的发明人,庆历年间为中国──也是世界──活字印刷之始。

从括记载的毕升泥活字印刷工艺看,毕升采用的泥活字印刷,从活字制作、拣字排版、刷印,到拆版还字,工艺相当成熟。

加之,氏记载中提到在泥活字之前曾首先制作过木活字,故中国的活字印刷以不晚于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的认识为宜。

    活字印刷发明后,其工艺虽续有发展改进,但无大进展,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突破手工操作之局限;之二是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工艺本身已相当成熟,不大容易再出现突破性进展。

后世出现的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只是制作活字的材质上的变异,对整个活字印刷工艺并无实质性变化,故对毕升之后出现的各种不同材质的活字印刷来说,"发明"一词还是慎用为好。

    中国传统印刷中的活字印刷,根据活字材质的不同,可分为非金属活字和金属活字两大类。

泥活字、木活字、磁活字磁(应为瓷)活字指泰山磁版,泰山磁版究属活字版还是磁版尚有争议。

为非金属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为金属活字。

其发展脉络(参见图6-1)简介如下。

1.非金属活字版印刷

    

(1)泥活字版印刷。

泥活字版印刷是现知最早实用的活字版印刷,它发明于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的北宋庆历年间。

由布衣毕升所发明。

毕升之后,现已获得的文献资料证明,泥活字版印刷多有应用。

一是现存市白象塔出土的回旋式北宋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文中有倒排"色"字;二是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周必大"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过《玉堂杂记》;三是近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史金波先生会同等地考古专家鉴定,发现出土西夏文佛经中,有几种是宋时西夏地区的泥活字印本。

以上三例足以证明,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在宋代是有所发展的。

但从工艺技术角度,历史上泥活字印刷可考者仅有四次变化,且变化并不明显。

一是元初古曾用改良了的毕升遗法,印刷过《近思录》、《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二是清代徐志定曾在泥活字基础上创制"泰山磁版",印刷过《周易说略》和《蒿庵闲话》等书;三是清代新昌吕抚于乾隆元年(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