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2288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

  9月28日,很好!

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

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

  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

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

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

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政治上:

主张仁义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语录体(格言体)

  《论语》的体式对话体

  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

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

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

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

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

实习、演习。

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

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

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

了解

  愠:

怨恨,生气。

  君子:

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吾:

我。

  日:

每天。

  三:

多次。

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

检查、反省。

  为:

替。

  谋:

办事。

  忠:

尽心竭力。

  交:

交往。

  信:

真诚、诚实。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

复习。

  【翻译】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旧的(知识)。

  知:

领悟。

  可:

可以。

  以:

凭。

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

做。

  【翻译】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迷惑而无所得。

  殆:

危险、有害。

  【翻译】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

教导教诲。

  知之:

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

是。

  是:

这(就是)。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孔子说:

“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贤:

贤人。

  齐:

相同。

  内:

内心。

  自省:

自我反省。

  【翻译】孔子说:

“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三:

虚数,几个。

  行:

走。

  焉:

于此,在其中。

  其:

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

优点,好的方面。

  从:

顺从,学习。

  改之:

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孔子说: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

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

胸怀宽广;毅:

意志坚强。

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

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

停止。

  【翻译】曾子说:

“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

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

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

这。

  后凋:

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孔子说: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

作为。

  行:

奉行。

  其:

副词,大概(就是)。

  欲:

想要的事物。

  加:

施加。

  于:

在,给。

  【翻译】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那大概是‘恕’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

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