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2795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三篇课文及习作1、练习1等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读书做笔记,二是学会使用工具书。

《师恩难忘》通过作者对小学老师上课的回忆,赞美了教师教学有方,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

《陶校长的演讲》讲了陶行知校长的四点要求,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

《古诗两首》中,《寻隐者不遇》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体现了隐者的高洁及诗人对他的仰慕;《所见》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习作1》主要要求学生抓住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一、两件事来写,要写的细腻感人。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23个,会认读二类字4个。

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课文大意。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认识古诗语言表达的特点。

会背诵两首古诗《寻隐者不遇》《所见》。

积累有关风的诗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能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读中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相关诗句。

6、能通过诵读和欣赏《题秋江独钓图》,进一步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7、能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学会请教别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重点难点分析:

1、《师恩难忘》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却很典型具体,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紧扣重点词句,细细研读。

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

2、《陶校长的演讲》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语言特点,侧重词句的训练和朗读训练,进行学法渗透。

3、《寻隐者不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所见》要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习作1》重点要引导学生由课文激活学生的素材库,并作好习作点的指导,让学生写具体细腻。

5、《诵读与欣赏》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口语交际》要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会交流,学会如何请教,达成交际目的。

4、教后记

 

第二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则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范例,使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仔细观察;“诵读与积累”则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从而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

本单元还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观察一种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

通过记观察日记,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二、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的奥秘”,要引领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奇趣妙景,领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奇特动人的纺织娘、蜗牛、变色龙、会脱壳的金蝉,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掌握本单元的30个生字新词,能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并会正确书写和运用。

3、体会课文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用叙事的形式、融入自己的情感介绍小动物的写作特点;并抓住小动物外形、动作的特点来介绍,生动有趣;在描写小动物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感受,使文章充满情趣。

并进行习作练笔。

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按一定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体会文章题目“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学习给文章命名的方法。

5、体会并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生动、形象、具体地描写。

6、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和《金蝉脱壳》的第4、第5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感知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4、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

5、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四、教学措施

1、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感情。

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整个单元的教学首先需要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在精读体悟的过程中,教师又要引领学生对重点语段作细细品味,这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

3、其次要注意课外拓展,与生活结合。

向生活拓展,将文本精彩的表达方法作迁移运用,力求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4、另外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高年级的特点。

阅读方面偏重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品味的能力,习作方面偏重于立意与选材,篇章结构的训练。

实践方面偏重于学生注意生活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五、课时安排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3课时

《装满昆虫的口袋》3课时

《变色龙》3课时

《金蝉脱壳》3课时

习作13课时

练习13课时

六、教后记:

 

第三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故事集锦”主题单元,包括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

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重在说理,文学故事和民间故事重在赞人。

《成语故事》由3个成语故事组成,均由古籍故事改编而来,介绍了成语的来源及寓意。

《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嫦娥奔月》叙说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免于百姓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象优美、情节动人,人物的形象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表现得栩栩如生。

《读书莫放“拦路虎”》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一篇自读课文,旨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伊索寓言》选择了三则意蕴丰厚的寓言,情节紧凑,语言生动传神,发人深省。

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与之呼应,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面。

《习作3》是观察习作,重点训练如何观察,并将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

《练习3》共安排5项内容,有语文与生活、写好钢笔字、诵读与感悟、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

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语文与生活”这道题需要学生领会李玉和这段唱词的弦外之音。

“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诵读与积累的是散文《幸福》。

“写好钢笔字”继续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学写毛笔字”练习写虎字头和病字旁两种偏旁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画龙点睛》,讲述推敲、嫦娥奔月及寓言故事,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字只要求会认读;

3、会用“即使……也……”造句。

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感悟“推敲”的益处,养成“推敲”的习惯。

4、学会默读,读中感悟、以读代讲。

通过多形式地读,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5、学会朗读成语故事、寓言故事。

通过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感知形象,感悟道理,受到启发。

6、认真观察后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

通过习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分析: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推敲》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感悟“推敲”的益处,养成“推敲”的习惯。

3、《嫦娥奔月》要引导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震撼。

4、《读书莫放“拦路虎”》侧重自读,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5、《伊索寓言》引导学生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获得教益。

导读《伊索寓言集》。

四、教后记:

 

第四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无私奉献”的主题,选用三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名人事件来表达。

第一篇文章和第三篇文章讲的是大事,第二篇文章写的是小事。

“诵读与积累”的八个成语可让学生课下自己查阅,了解故事内容,大体理解词义。

课上让学生讲故事,说词义,知道每个成语都有一个警世功诫的哲理。

然后现再诵读,达到熟记。

“写好钢笔字”每个练习都有,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小小新闻发布会”,会上,可采用先小组交流再重点发言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布新闻的机会。

最好每天早晨拿出三五分钟时间,引导鼓励学生发布新闻,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精读方法,坚持做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4、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到邓小平爷爷伟大的人格,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理解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养战胜“灾难”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2、理解高尔基信中的内容。

3、围绕“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

这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从而正确认识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四、教学方法与环节设计:

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感情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地抒发自己阅读的感悟。

2、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积累及阅读理解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感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环节设计:

1、强化初读。

初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2、精读感悟。

教学时,可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境。

3、拓展延伸。

4、积累内化。

5、作业指导。

6、实践活动。

五、课时安排:

《在大海中永生》:

两课时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两课时

《艾滋病小斗士》:

两课时

《习作4》:

两课时

《练习4》:

三课时

六、教后记:

 

第五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祖国各地”为主题,以感受“美”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选编的三篇精读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美的享受。

《黄山奇松》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紧扣“奇”字来统领全文,由奇山——四绝——奇松,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

接着第2自然段写三大名松的由来。

最后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一连用了许多“或”字,写出了松树的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出因树而“更加神奇”,呼应前文。

文章线索比较明了,比较好组织教学。

《黄果树瀑布》是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在黄果树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它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莫高窟》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令人赞叹的丰富藏品,指出其无愧于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指定选段。

2、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徜洋在美的画面中,受到美的陶冶。

4、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习抓住特点进行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用。

三、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定选段。

2、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4、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受到美的陶冶。

2、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习抓住特点进行概括的具体的写作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用。

五、教学建议

1、扎扎实实抓好生字词教学,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增强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2、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中的情感体会。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悟情,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让学生进入到文本中。

4、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读写结合,促进学生的习作能力。

5、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内心涌动的描写。

6、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7、感悟文章的语言美,在此基础上积累、运用。

六、教后记:

 

第六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百折不挠”这个主题精心编排了四篇课文:

即《天火之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和《滴水穿石的启示》。

从内容上来看,这四篇课文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

富兰克林、谈迁、诺贝尔、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在他们身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百折不挠、滴水穿石的精神。

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从体裁上来看,前三篇文章以记叙为主,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刻画人物的形象,通过阅读感受人物的精神,懂得一定的道理。

后一篇论说稍重,通过具体的事例,阐明作者的观点。

我们除了感情滴水穿石的精神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并进行类似的习作练习,如写读后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字只要求会认读。

3、能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积累本单元所学的成语。

4、学会默读,读中感悟,以读代讲。

通过多形式地读,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习“不折不挠”的精神。

三、单元重难点分析

1、《天火之迷》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2、《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难点在于引领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展开想象,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诺贝尔》的重点是体会诺贝你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然历经失败、病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4、《滴水穿石的启示》的重点在于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3、教法学法

1、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给予他们充足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

2、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尤其对于这么百折不挠的能成功的名人所作的一切均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品词析句和品读相结合,重点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通过各种形式朗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可贵精神。

4、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形成学生自己对课文的见解,全班交流时会更得心应手的处理问题。

5、注重学生日常的读书、写字等正确姿势的培养。

四、教后记

第七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的课文都具有“怀古”之风,既有选自经典小说、传记的精彩片断,也有出自名家的诗词绝唱,还有根据古人诗词编撰的“文包诗”形式的小故事。

可以说,这个单元的课文在文学价值方面是值得掂量的。

《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古典名著《水浒传》,其人物刻画出神入化,寥寥几笔就通过人物的神态言行显现出此人的性格特征。

《少年王冕》选自《儒林外史》,通篇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尤其是段与段的连接,承上启下间转承自如,用语生动、准确,很值得学生学习,并在自我习作中运用。

《黄鹤楼送别》是根据李白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编撰的“文包诗”,使古诗的学习增设了故事的情景,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故事的兴趣,也给学生自己学习古诗提供了范例。

《清平乐·村居》则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名篇,极富韵律美、情境美,文字勾勒堪称一绝,定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宽泛,学生可根据自我意愿自由选择,可看成学生一学期习作学习的总体汇报,但在习作时应强调写真事,吐真情。

练习七在积累词语,练习说话和习字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24课第五自然段、25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6课《清平乐村居》。

2.学会生字22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准确而简练地回答课后相关问题。

4.学会讲《水浒传》的故事。

5.通过多层次的品读,感悟文本语言之美,体会文本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6.通过仿写、读后感的书写,学习语言实践运用。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篇目名称

训练点

《林冲棒打洪教头》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

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少年王冕》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通过对人物的言行等的感悟,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通过对《儒林外史》精彩章节的赏析,增进对王冕人物的认识,以及发现文章中富有的哲理,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黄鹤楼送别》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清平乐·村居》

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

朗读,想象并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作文7

练习把想说的内容写具体,写清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搜集材料的习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练习7》

 诵读与积累与“水浒”故事有关的成语,丰富语言积累。

了解朝代与古代名人,加深对我国历史的了解。

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积极参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课时安排

《林冲棒打洪教头》…………………………………………3课时

《少年王冕》…………………………………………………3课时

《黄鹤楼送别》………………………………………………3课时

《清平乐村居》……………………………………………2课时

《习作7》…………………………………………………2课时

练习7………………………………………………………2课时

五、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