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22450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7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docx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docx

中考物理基础知识汇编答案版打印版

第1讲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①声音由物体的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气体),不能传声。

②声速大小与和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播最快,中次之,声音在中传播最慢()。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2.声音的特性:

①音调:

是指声音的,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

短的、紧的、细的发声体振动,频率,音调。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低于20Hz的叫,高于20000Hz的叫。

②响度:

是指声音的,跟发声体的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

跟发声体的有关,是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的一个要素。

3.噪声的控制:

①在减弱噪声(控制噪声产生);

②在中减弱噪声(阻断噪声传播);

③在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4.声音的利用:

①可以利用声具有    ,如

可以利用声具有    ,如

②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是。

回声测距计算式:

第2讲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1.光的直线传播:

①光在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光可以在中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②能说明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有:

、手影、、月食、、排队、三点一线

2.光的反射:

①光的反射定律:

、和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两线分居);反射角入射角(两角相等)。

②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

④能说明光的反射的例子:

第1讲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①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②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v固>v液>v气)。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声音的特性:

①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短的、紧的、细的发声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②响度:

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③音色:

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是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的一个要素。

3.噪声的控制:

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控制噪声产生);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断噪声传播);

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4.声音的利用:

①可以利用声具有 信息 ,如B超检查,使用听诊器,工人敲击铁轨(机械工件)

可以利用声具有 能量 ,如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洗牙,碎石,声音使火焰摇曳

②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是0.1s。

回声测距计算式:

s=

第2讲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1.光的直线传播:

①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ⅹ108m/s。

②能说明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有:

小孔成像(树荫下光斑)、手影、日食、月食、排队、

2.光的反射:

①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两线分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②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

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④能说明光的反射的例子:

水中倒影,平面镜成像,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玻璃幕墙,黑板

3.平面镜成像:

①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线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

②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和物;像距;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所成的像是。

平面镜的应用:

和改变(潜望镜)

4.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

b.要选择(厚/薄)的玻璃板;

c.玻璃板要放置;

d.用两只蜡烛的目的:

比较;

e.用光屏(选:

“能”或者“不能”)接到像,原因是;

f.改变物体到镜的距离,像的大小。

 

第3讲光的折射和色散

1.光的折射():

①“空气中”。

②垂直入射,传播方向。

③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折射现象中,。

光的折射的现象:

2.光的色散:

①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②光的三原色是:

3不可见光:

①红外线具有效应;利用红外线能进行.

②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紫外线可以灭菌;紫外线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

 

3.平面镜成像:

①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像。

②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和物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成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的应用:

成像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4.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b.要选择薄(厚/薄)的玻璃板;

c.玻璃板要竖直放置;

d.用两只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e.用光屏不能(选:

“能”或者“不能”)接到像,原因是平面镜成虚像;

f.改变物体到镜的距离,像的大小不变。

 

第3讲光的折射和色散

1.光的折射(斜射):

①“空气中角大”。

②垂直入射,传播方向不改变。

③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光的折射的现象:

透镜成像、筷子在水面处折弯,钢笔错位、彩虹(光的色散)、海市蜃楼,叉鱼的原理池水变浅

2.光的色散:

①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为七色光带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②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3不可见光:

①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利用红外线能进行遥控.

②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防伪验钞);紫外线可以灭菌;紫外线能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

 

第4讲透镜及其应用

1.透镜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光线有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成像特点

像距(v)

应用举例

正或倒

大或小

实或虚

u>2f

U=2f

f<u<2f

U=1f

u<f

物像同侧

 

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相近像变小。

实像异侧倒,虚像同正大。

像与物的运动规律:

移动方向是一致的。

3.眼睛和眼镜:

①人的眼睛像一架,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

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②近视眼对光会聚能力太强,看不清远处的景物,像成在(图),需要配戴(图)

③远视眼对光会聚能力太弱,看不清近处的景物,像成在(图),需要配戴(图)。

 

4.显微镜和望远镜:

①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成的实像,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成的实像。

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相当于,成的虚像。

 

第4讲透镜及其应用

1.透镜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光线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成像特点

像距(v)

应用举例

正或倒

大或小

实或虚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求焦距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

u=f

没有像

测焦距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物像同侧

放大镜

 

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相近像变小。

实像异侧倒,虚像同正大。

像与物的运动规律:

移动方向是一致的。

3.眼睛和眼镜:

①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②近视眼会聚能力太强,看不清远处的景物,像成在视网膜前(图②),需要配戴凹透镜(图④)

③远视眼对光会聚能力太弱,看不清近处的景物,像成在视网膜前(图②),需要配戴凹透镜(图④)

 

4.显微镜和望远镜:

①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的实像,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的实像。

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相当于放大镜,成的虚像。

 

第5讲物态变化

1.温度与温度计:

①温度表示物体的程度,常用单位:

符号是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____的温度是0℃,____的温度是100℃

②温度计

原理:

__________

使用:

a.观察它的____。

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______中,不能碰到容器____。

C.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再读数。

d.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____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

③体温计:

a.测量范围____;分度值____。

b.使用前要甩。

c.____(可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物态变化:

①物态变化关系图②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

a.bc段的意义:

,物质的状态是;

ef段的意义:

,物质的状态是。

b.在图中标出熔点或者凝固点。

c.晶体熔化的条件:

d.晶体熔化的特点:

e.AB段和CD段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

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④液化的两种方法和。

⑤水的沸腾图像 

a.在图中标出沸点

b.沸点低于100℃的原因:

  

c.沸腾的条件:

d.沸腾的特点:

第5讲物态变化

1.温度与温度计:

①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单位:

摄氏度,符号是℃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_冰水混合物_的温度是0℃,_沸水_的温度是100℃

②温度计

原理:

_液体的热胀冷缩_

使用:

a.观察它的量程_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_浸没在液体_中,不能碰到容器_壁和底__。

c.浸入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_稳定再读数。

d.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_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__相平。

③体温计:

a.测量范围_35℃-42℃_;分度值_0.1℃_。

b.使用前要甩。

c._可以_(可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物态变化:

①物态变化关系图②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曲线:

a.bc段的意义:

熔化,物质的状态是固液共存;

ef段的意义:

凝固,物质的状态是固液共存。

b.在图中标出熔点或者凝固点。

c.晶体熔化的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d.晶体熔化的特点:

吸热,但温度不变。

e.AB段和CD段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

固态、液态物质的比热容不一样。

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

④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⑤水的沸腾图像 

a.在图中标出沸点

b.沸点低于100℃的原因:

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c.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d.沸腾的特点:

吸热,但温度不变。

第6讲 热和能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1.分子动理论:

①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②扩散现象说明:

③扩散与温度的关系:

2.内能:

①内能的特点:

物体都具有内能,同一物体,越高,内能越大,但是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改变。

如。

   

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

3.比热容:

①水的比热容是,利用水比热容大能解释的生活现象有:

②热传递(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的计算式

 

4.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

某种燃料________放出的热量与________的比值,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②公式:

q=_____。

国际单位为_____或_____。

不同燃料的热值__,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___无关。

③燃烧的热量计算式,能转化为能。

 

5.热机

①内燃机有四个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冲程。

燃烧发生在 冲程。

②一个完整工作循环,活塞往复__次,飞轮转__圈,做功__次。

第6讲 热和能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1.分子动理论:

①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分子间有作用力。

②扩散现象说明:

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空隙。

③扩散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快。

2.内能:

①内能的特点:

所有物体都具有内能,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但是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改变。

如晶体熔化和水沸腾时,吸热,内能增大,温度不变。

   

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

3.比热容:

①水的比热容是,利用水比热容大能解释的生活现象有:

沿海城市温差比内陆城市小,用水做冷凝物质用来降温,供暖设备中物质是水

②热传递(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的计算式:

Q=Cm

t

Q—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千克(kg)

t—温度变化—摄氏度(℃)

4.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

某种燃料_完全燃烧_放出的热量与_质量(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②公式:

国际单位为_J/kg或公式:

,国际单位为_J/m_。

不同燃料的热值_不同_,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_热量和质量(体积)无关。

③燃烧的热量计算式:

Q=mq或Q=Vq,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5.热机

①内燃机有四个冲程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压缩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做功 冲程。

燃烧发生在 做功冲程。

②一个完整工作循环,活塞往复_2_次,飞轮转_2_圈,做功_1_次。

 

第7讲质量

1.质量:

①质量不随、、、而改变。

②质量单位换算关系:

2.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放:

把天平放在   ,把游码放在。

②调:

调节,使指针在,横梁平衡。

③称:

物体放在 ,用  向  加减砝码,并使横梁平衡。

(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往盘砝码。

④记:

物体的质量等于。

第8讲密度

1.密度:

①水的密度是

②密度单位换算关系:

③密度的定义式:

④固体、液体的密度一般随物质消耗,气体的密度随物质消耗。

(填”改变”和”不变”)。

2.测小固体的密度步骤:

3.测液体密度的步骤

第9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

1.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观:

②放:

③看:

④读:

⑤记:

2速度计算(公式中字母的含义及单位)

第7讲质量

1.质量:

①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

②质量单位换算关系是:

1t=103kg1kg=103g1g=103mg

2.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放:

把天平放在 水平台  ,把游码放在标尺左边零刻度处

②调: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中央,横梁平衡。

③称:

物体放在左盘 ,用 镊子 向 右盘 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往右盘加砝码

④记: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游码示数。

第8讲密度

1.密度:

①水的密度是:

1.0×103kg/m3②密度单位换算关系:

1g/cm3=1.0×103kg/m3

③密度的定义式

ρ—密度—千克/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

④固体、液体的密度一般随物质消耗不变,气体的密度随物质消耗改变。

(填”改变”和”不变”)。

2.测小固体的密度步骤:

3.测液体密度的步骤

①测固体质量m①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测水的体积V1②测倒出部分液体的体积V

③测水和固体的体积和V2③测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求密度

④求密度

第9讲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

1.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观:

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②放:

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物体,且平行放置

③看:

视线与刻度面垂直④读:

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⑤记:

数字加单位

2.速度计算:

v—速度—米/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

第10讲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

①用符号表示;②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③力的作用效果有和;

④影响力的效果的因素有、和,因此把他们称为。

⑤力的存在离不开和,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也就是说,物体间的力是的。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弹力有,,

,。

3.弹簧测力计:

①制作原理是

②使用方法:

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

4.重力①施力物体是,②方向是,③作用点是,它的位置和和有关,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力作用点在。

④重力的大小与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写出公式中字母的含义及单位。

5.摩擦力大小分析方法:

①接触面光滑,摩擦力等于;②与接触面之间的无弹力,

摩擦力等于;③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的物体:

根据平衡条件

求摩擦;④考虑摩擦力的变化时,只分析和是否改变,其他因素一律不考虑。

6.举例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接触面变粗糙()。

7.举例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使接触面变光滑;

③变滑动为滚动();

④使接触面彼此分开()。

 

第10讲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

①用符号F表示;②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③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影响力的效果的因素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因此把他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⑤力的存在离不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也就是说,物体间的力是相互的。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弹力有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

3.弹簧测力计:

①制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

②使用方法:

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

拉是否灵活

看量程、分度值

调指针是否指零

4.重力①施力物体是地球,②方向是竖直向下,

③作用点是重心,它的位置和形状和质量分布情况有关,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

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G=mg

G—重力—牛(N)m—质量—千克(kg)g—比值—9.8千克/牛(9.8N/kg)

5.摩擦力大小分析方法:

①接触面光滑,摩擦力等于0;②与接触面之间的无弹力,

摩擦力等于0;③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的物体:

根据平衡条件F合=0

求摩擦;④考虑摩擦力的变化时,只分析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是否改变,其他因素一律不考虑。

6.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捏紧刹车、门缝塞纸);

②接触面变粗糙(鞋底车轮的花纹、体操运动员用镁粉)。

7.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减小压力;

②使接触面变光滑;

③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车轮、溜冰鞋);

④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冰壶比赛刷冰、雨天路滑、气垫、磁悬浮)。

8.实验:

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运动,此时,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就等于的示数。

②甲、乙图是控制相同,不同,结论是

③甲、丙两图是控制相同,不同,结论是

④不能将木块切去一半来探究摩擦力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因为;正确的操作是

⑤实验改进方案:

可以将测力计固定,拉动木板,好处在于:

9.力的示意图:

箭头指向表示;线段长短表示;作用点在物体上。

(1)线对灯的拉力F和重力G。

(2)箱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重力和支持力。

(3)斜面上箱子受到的重力,斜面受到的压力

 

8.实验:

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②甲、乙图是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结论是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③甲、丙两图是控制压力相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结论是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④不能将木块切去一半来探究摩擦力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因为压力改变,变量不唯一;正确的操作是将木块侧放或者立放。

⑤实验改进方案:

可以将测力计固定,拉动木板,好处在于:

不需要匀速拉动,好操作,读数稳定,误差小。

9.力的示意图:

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

(1)线对灯的拉力F和重力G。

(2)箱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重力和支持力。

(3)斜面上箱子受到的重力,斜面受到的压力

 

第11讲力和运动

1.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①让小车从___高度滑下,其目的是;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方法是。

②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就越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_____。

③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__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的,(能,不能)由实验直接验证。

④从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力______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___的原因,

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

⑤小车在水平面上继续运动的原因是小车;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跟有关。

⑥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者状态,可以理解为原来静止的物体,原来运动物体将。

2.平衡状态:

①物体保持或

②二力平衡的条件是、、、。

3.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主要区别是

4.实验:

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①小球从斜面滚下是能转化为能。

②木块移动的距离反映出

③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现象是

,结论是

④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现象是,结论是

 

第11讲力和运动

1.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①让小车从_同一_高度滑下,其目的是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方法改变水平面的材料(粗糙程度)。

②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就越__小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__远___。

③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____匀速直线__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的合理推理,不能(能,不能)由实验直接验证。

④从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力___不是_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_改变运动状态_的原因,

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

⑤小车在水平面上继续运动的原因是小车具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跟质量有关。

⑥一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